人版已编好五年级科技活动上册教学案.docx
- 文档编号:9297964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8.24KB
人版已编好五年级科技活动上册教学案.docx
《人版已编好五年级科技活动上册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版已编好五年级科技活动上册教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版已编好五年级科技活动上册教学案
1、小喷泉第1节
教学目标:
1、懂得喷泉的种类。
2、懂得喷泉的作用,
3、学会制作小喷泉的制作方法。
重点难点:
喷泉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
广口瓶2个;塑料管2根;橡皮泥;锥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广口瓶2个;塑料管2根;橡皮泥;锥子等。
二、导入新课。
三、介绍喷泉的种类和作用
1、自制(人工制作的)
2、自然
四、指导学生制作
1、在一个瓶盖上钻2个小孔;小孔的大小正好能分别插入2根塑料管;
2、在小孔里分别插入2根塑料管;(见教材P2的中图)用橡皮泥密封插孔边缘;
3、在2个广口瓶内到入清水,一瓶装满,另一瓶只装四分之一左右,将插有塑料管的瓶盖在装水较少的瓶口上,拧紧;
4、把盖好的广口瓶倒过来,将瓶盖上的A管插入满水的广口瓶内,B管留在瓶外。
五、学生欣赏小喷泉
六、学生思考讨论:
1、上面瓶中的水通过B管流出时,瓶内的气压有上面变化?
2、下面瓶中的水管通过A管进入上面的瓶中,又说明什么?
3、喷泉的形成与大气压有关系吗?
4、在广口瓶中装入三分之二瓶清水,将两根清洁的塑料管并排插入水中,插入的深度相同,用橡皮泥密封插孔边缘。
口含其中一根管子吹气,另一根塑料管会出现喷泉吗?
七、教师讲评
八、学生自学P4的广角镜
九、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
2、测一测你的感觉——针刺反应 第2节
活动内容:
针刺反应
活动目标:
通过针刺反应知道自己身体最灵敏的部位发布的地方.活动重点:
针刺反应
活动难点:
找出自己敏感部位的发布。
活动准备:
回形针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你和小伙伴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
你身体上哪儿最怕被人挠痒痒?
做一做做实验:
针刺反应(同桌互相实验)
A.把回形针拉直弯成U形,并且使针尖并在一起。
B.请一个同学闭上眼睛,用针头轻轻的碰触他的手掌,问他感觉到是一个还是两个针尖。
C.将两个针尖分开一点,重复实验,知道对方感觉到有两个针尖。
测量出这时两个针尖的距离。
并且记录下来。
D.换个部位进行以上4个步骤,并且记录实验情况。
F.换角色实验。
找出自己身体中最敏感的部位。
想一想将自己的数据和同学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你的实验有误差吗?
找出原因并且改进。
三、课外思考:
人除了身体可以感觉物体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感觉物体吗?
2.测一测你的感觉——抓尺实验第3节
活动内容:
抓尺实验
活动目标:
通过抓尺实验测试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的灵敏度。
重点难点:
抓尺实验的过程。
找出实验中的误差。
活动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人除了身体可以感觉物体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感觉物体吗?
二、做一做:
抓尺实验(同桌互相实验)
A.取根直尺,让同学把手张开适当的距离,将尺子竖直放在他的虎口上方,并使尺子的零刻度线跟他的手齐平。
B.突然双开尺子,看看同学抓住尺子的哪个部位(以食指上缘的读数为准)。
然后记录下实验情况。
C.让同学闭上眼睛,你边发出“抓紧”的信号边松手,然后记录下实验情况。
D.让同学闭上眼睛,你边轻轻拍同学的肩膀边松手,然后记录下实验情况。
E.换角色实验。
二、想一想:
1、你发现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中,哪个感觉最灵敏?
2、将自己的数据和同学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你的实验有误差吗?
找出原因并且改进。
三、广角镜----大脑
3.纸盒烧水第4节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炊具有金属的也有非金属的;使学生学会用纸折纸盒;学会用纸盒烧水的。
懂得用纸盒烧水的原因。
重点难点:
(1)用纸盒烧水的;
(2)懂得用纸盒能烧水的原因。
教学准备:
挂历纸、胶水、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粗铁棒、棉线、细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用纸折纸盒
(1)将挂历纸剪成大小适宜的正方形。
画上折线。
(2)沿折线向上翻折,并压出折痕。
(3)用母指和中指将四个角对折捏紧,使四边立起来。
(4)把四个尖角向盒边弯折,并用胶水粘牢,晾干。
三、用纸盒烧水的指导
在三脚架上放上石棉网将做好的纸盒放在石棉网上,往盒内倒大半盒水,用酒精灯对准纸盒底部加热。
盒里的水慢慢的烧开了。
但纸盒并没有烧坏。
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纸盒没有烧坏,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五、议一议:
(1)小强做的用纸盒烧水的实验没有成功,他的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见教材P13上图),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一根棉线很容易被烧坏。
但如果把棉线缠绕在粗铁棒上,再用火柴去烧,你会发现棉线不容易被烧断。
这是为什么?
(3)如果把棉线缠绕在一根铁丝上,再做上面的实验,实验结果又会怎么?
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P13记录本上。
六、小结:
纸盒能烧水的原因。
七、学生自己P14的几种物质的着火点。
八、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4、自制冰激凌第5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冰激凌;
(2)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3)学会做冰激凌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难点:
学会做冰激凌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
材料:
牛奶、糖、巧克力酱、冰、盐
用具:
塑料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制冰激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2、学会制冰激凌的过程。
3、掌握制冰激凌的方法。
二、做中学
(1)测一测两个塑料杯中的温度
A、拿两个塑料杯,每个杯子里都装半杯水,分别用一只温度计测量两个杯子里的温度,并将两个杯子的温度记录下来。
B、往其中一个杯子里加几匙盐,搅动一两分钟,再静止一两分钟,然后两次测量两个杯子里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提问:
哪个杯子里的冰先开始融化?
(2)自己动手制作冰激凌
A、把牛奶倒进小的密封塑料袋内,再加入糖;
B、加人巧克力酱将塑料袋口封紧;
C、用手挤压塑料袋,使袋内的配料混合均匀;
D、在大塑料袋里放入2杯冰河四分之一杯盐,然后,将小塑料袋放在大塑料袋里,再向大塑料袋里加2杯冰和四分之一杯盐,使小塑料袋被冰盖。
Y、将大塑料袋封闭好,然后前后上下摇晃15分钟左右;
F、打开塑料袋,品尝自己制作的冰激凌。
三、测与评
(1)将自己制作的冰激凌展示给别人看,味道怎么?
(2)在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
你是怎么解决的?
(3}把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填写在P18记录单上。
四、学生自学广角镜
五、拓展活动:
制作各种冰激凌。
教学反思:
5、自制昆虫“琥珀”标本第6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琥珀是数千年以前的松柏科植物脂经过石化形成的化石;2、学会自制昆虫“琥珀”标本;3、懂得自制昆虫标本的意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制昆虫“琥珀”标本的方法。
教学准备:
昆虫数只,松香,大头针,火柴盒,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了解琥珀的怎样形成的。
二、自制昆虫标本的意义。
三、自制昆虫“琥珀”标本的方法
1、将松香放入容器中加热熔化;
2、把熔化了的松香倒入火柴盒内,至火柴盒高度的1/3处;
3、待松香稍冷却但尚未变硬前,用大头针截住小昆虫背部,插在火柴盒中央,再把松香倒满火柴盒,并立即拔出大头针。
4、待松香变硬后,剥去火柴盒,并清除粘在松香表面的碎纸;
5、用烧热的小刀烫去标本表面的碎屑,并磨光表面。
四、按照教材P22“测与评”的两种方法进行测评。
五、活动(按照教材P23—24的方法进行操作)
活动1、水能结冰
2、铸造是我国古代就已经使用的一种制造技术。
3、自制昆虫标本。
6、自制风筝第7节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风筝使学生感受风能;
2、掌握制作风筝方法;
3、会自制风筝;
3、了解一些风筝升空的原理。
重点难点:
制作风筝方法
教学准备:
竹丝、棉线、布(纸)、针、铅笔、剪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做中学
1、感受风能
(1)怎样才能知道风的存在。
(2)风可以做什么?
三、制作风筝
1、根据教材P26上图下料。
2、按照教材P26下图组装。
3、在风筝的底部上布条,画上图案。
四、放风筝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五、学生自学教材P28广角镜
1、风筝升空的原理。
2、风筝的起源。
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1、了解风筝发展的历史。
2、了解制作风筝的技巧。
7、简易降温第8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降温;
2、了解一些降温的方法;
3、学会一些降温的操作方法;
4、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
重点难点:
一些简单降温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烧杯3个、温度计、氯化铵、硝酸铵等。
教学过程:
一、老师讲述日常生活中一些需要降温的事例。
二、试一试
1、在A、B、C三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冷水,在B和C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氯化铵、硝酸铵,搅拌,使之完全溶解。
2、立刻用温度计分别测出A、B、C三杯液体的温度。
3、比较三杯液体的温度的高低,并据此比较氯化铵和硝酸铵的降温效果。
三、想一想
1、氯化铵、硝酸铵溶于水的时使水的温度降低,怎样利用这一特为人们提供服务?
2、做一些调查,看看还有哪些用来降温的盐类物质。
四、看一看
学生自学教材P32的:
1、给发烧病人降温。
2、往覆雪路上撒盐。
3、冰镇凉茶。
五、学生自读教材P33的广角镜《冰盐降温》
六、学习小结。
教学反思:
8.神奇的转基因生物第9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能够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分析、交流转基因生物资料。
2.尝试模型建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我国自行研制的转基因工程的实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利用生物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转基因技术应用。
2.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讲授 阅读--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
学习过程
分组,选定小组长
学生观看影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理由。
探究:
1.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得出核心概念。
2.模型建构。
(1)设计实验方案
组内合作,每组得出一份最佳实验方案。
(2)展示、评价实验方案
要求每一小组都要展示实验方案,由其他组同学发现不足,并由学生自己讨论完善。
3.成果展示。
“转基因”后,新的质粒,会有几种形式。
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学生分析资料,交流、讨论,知道:
一、原来转基因技术可以制药;二、转基因这么神奇,还可以直接治病;三、转基因技术与现代农业、环保方面的应用。
学生思考:
细菌为什么会进入科学家的视野?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各抒己见:
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
板书设计
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
1.定义:
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2.应用:
造福人类
制药:
胰岛素 血清白蛋白 抗凝血因子……
遗传病诊:
苯丙酮尿症 囊性纤维花
农业:
西红柿 大豆 玉米……
3.危害 超级细菌
教学反思:
9.车船造型第10节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汽车和船的有关知识(种类、外形特点、用途等)。
2、情感目标:
树立赶超先进、为国争光的志向。
3、技能目标:
能用线条勾画出一二种不同类型的汽车和船。
4、创意目标:
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功能上、造型上设计汽车和船。
重点:
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构画出一二种不同种类的汽车和船。
难点:
启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逐步丰富想象后的造型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
几何图形纸片(教师为学生准备:
圆形2个、长方形2个、梯形2个)4人一组,共10组
教师:
车、船组合一组
教学过程
猜图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一幅图片局部)这是一幅图片的局部,猜一猜图片上的内容是什么?
(出示答案——草莓车)原来是一辆草莓汽车!
你觉得这辆车给你什么感觉?
有趣吗?
那我们今天也来设计一辆有趣的汽车好吗?
(出示课题)
眼力游戏,拼组创造
在画汽车之前,谁能说一说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汽车呢?
(轿车、载重车、客车、翻斗车、消防车、警车……)
同学知道的汽车可真不少,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敢试一试吗?
请注意力集中,盯住屏幕,然后回答出现了哪几个图形?
组成了什么汽车?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这还有一辆汽车请同学们猜猜看(图形板演),由哪几个图形组成?
什么汽车?
(出示课件——越野车)这些车虽然造型不同,但却拥有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它们都有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演添画——车灯、车窗、车门、车轮、后视镜……)
你们能用这些图形做材料,来造一辆与众不同的车吗?
说明游戏规则:
1.任选其中的几个形状进行组合
2.小组成员必须一起完成游戏
学生分组展示作品。
汽车赏析,激发想象
没想到同学们设计的汽车还真有创意,看来你们具备了成为汽车设计师的潜质,老师这还有更有创意的汽车,你们想看吗?
1.有趣的汽车:
注意看这些汽车是什么造型的?
原来我们生活中的动物、食物、生活用品都可以变身成为汽车,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事物变成汽车?
2.汽车彩绘:
还有的汽车穿上了漂亮的外衣,它们的外衣上都有什么?
不但色彩丰富,而且图案美观。
3.多功能概念车:
汽车从诞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汽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车展上的概念车以更环保、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展示着汽车发展的趋势,电子导航、卫星跟踪、乘坐更舒适、造型更富有科技感,想象一下未来的汽车还会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明确要求,自主创作
下面就请同学们尽情发挥你的想象,设计一辆未来的汽车。
提出作业要求:
1. 设计一辆造型美观、奇特、功能强大的汽车。
2. 构图要合理、大方
3. 请在作业空白处为自己的作业画上相应的标志
美观 有创意 功能强
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知道一汽都生产哪些品牌的汽车吗?
(出示课件:
一汽汽车品牌)我们一汽拥有大众、奥迪、红旗、丰田、马自达、解放六个品牌,但我们的自主品牌却只有红旗、解放这两个,相信作为一汽接班人的在座的同学一定能用自己的双手为一汽设计、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汽车。
是吗?
对汽车感兴趣的同学请在课后查一查我们一汽的发展历史。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船的知识。
教学反思:
10.天气预报第11节
教学目标: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重点难点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
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
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置任务:
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讲述(谚语):
师:
刚才同学们观看的《天气预报》认真的同学会发现讲述了“立冬”,哪位同学知道“立冬”是什么?
(指名回答)立冬就是指冬季来临了。
“立冬”还是24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对气象的观察总结出来“24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除了“24节气”外“气象谚语”也反映了天气变化情况。
农民伯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和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这就是“气象谚语”。
比如“枣芽发,种棉花”、“伏里有雨多种麦,伏里无雨多种菜”。
我国气象谚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作长中短期天气预报。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因此气象谚语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谚语)今天,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九九歌”,请同16学一起看大屏幕。
(课件显示“九九歌”)。
师:
九九歌,就是从冬至那天起,向后数九个九天,第一个九天叫一九……最后一个九天叫九九。
一共81天,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古人凭者长期的经验,通过冬末初春的物候现象,让人们直观而生动的知道寒暖变化的趋势,数到第九个九天,冬天过去,春天也就来了。
四.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
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
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教学反思:
11.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第12节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重点难点:
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
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
(1)(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请为它们找个家(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
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
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
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
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
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
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教师引导: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形式:
课后小组完成。
教学反思:
12、寻找创新项目第13节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活动的主要内容.
2.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尝试构思创造方案.
重点难点:
寻找创新项目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一些小发明和小制作的事例
教学过程:
1.询问学生:
为什么参加这个兴趣活动,你认为这个活动小组主要是学习什么?
2.说明活动作用:
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自己更聪明. 人类因为有梦想,所以有了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
因为想飞得更高,所以发明了飞机;因为想听得更远,所以发明了电话„„生活是这些发明创造的源泉,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却总是能激起人们创造的灵感。
大家一定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吧?
那还多亏了不偏不倚正好砸在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
您也许因生活中的种种不方便之处而萌发各种小小的发明创造,以及各种干活多快好省的小窍门,让我们一起分享因您的发明在日常生活中所带来的快乐
3.小发明和小制作举例:
(1)中国的四大发明。
(2)铅笔的发明:
从碳——两个木条夹——加橡皮,成为现在常用的铅笔。
(3)创新作品:
能让色盲者看见的红绿灯问题提出:
色盲者因为自己生理的缺陷,所以我们驾驶车辆,怎样让他们同样享受自己驾驶的乐趣?
改造方法:
把传统的红绿黄灯图标改造,如红的用圆形,绿的用箭头,黄的用两个竖长方形。
其它说明:
该作品已经申请专利,在这次比赛中获得金奖,并且被评委点名表扬。
创新作品:
不咬纸的回形针问题提出:
在使用回形针的时候,经常会把纸咬破。
需要资金:
几分钱改造方法:
1.把回形针的头向外弯曲;
2.在头上加衬衫别针上的小塑料珠
3.简单介绍发明思路,学生尝试完成创造方案。
4.布置下次活动的内容和材料:
(1)内容:
泡沫盆景
(2)材料:
取泡沫塑料一块、钙塑板一块、红色和棕色植绒纸各一小块、塑料盘一只,黄、绿、黑丙烯颜料少许,小刀和胶水。
其它自选材料。
附下次泡沫盆景制作方法泡沫盆景废弃的泡沫塑料,经过设计和加工,可以制作成饶有情趣的仿山水盆景。
取泡沫塑料一块、钙塑板一块、红色和棕色植绒纸各一小块、塑料盘一只,黄、绿、黑丙烯颜料少许,小刀和胶水。
制作方法
1.根据你的创意和构思,将泡沫塑料用手和小刀刻挖成大、中、小山体各一块,再将山体底部用美工刀削平。
2.在山体上用颜料涂上颜色,趁颜料未干时再点上层层黑色,使其与山体颜色自然融合产生一种犹如绿色植被的感觉。
3.用美工刀将钙塑板切成长条,顶部削成斜面如屋顶状。
再将长条按需要切成长短不一的小块,制成5—6个房体,再用颜料画出门窗。
4.剪一块比屋顶面积略大些的红色的植绒纸,对折后粘贴在屋顶上作房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版已编好五 年级 科技活动 上册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