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二.docx
- 文档编号:928760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1.77MB
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二.docx
《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二
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
(二)
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如何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
对于具有成功并有效的项目管理经验的项目经理,还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项目管理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虽然自己对于项目管理的理解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还是想做一次归纳,希望对大家能够受用。
那么就开始本篇文章。
一、项目是什么?
1.项目的概念
项目:
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服务或过程结果所进行努力地过程!
存在着人力、资源、时间、成本、质量上的控制。
2.项目的基本特征
1)一次性。
这是项目与日常运作的最大区别。
项目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项目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而且将来也不会在同样的条件下再发生,而日常运作是无休止或重复的活动。
2)独特性。
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项目都不同于其他的项目。
项目所产生的产品、服务或完成的任务与已有的相似产品、服务或任务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项目自身有具体的时间期限、费用和性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项目的过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3)目标的明确性。
每个项目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为了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达到目标,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以前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事实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是为项目的预定目标而进行的。
4)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项目开始时需要建立项目组织,项目组织中的成员及其职能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将不断地变化,项目结束时项目组织将会解散,因此项目组织具有临时性。
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甚至几百上千个单位共同协作,它们通过合同、协议以及其他的社会联系组合在一起,可见项目组织没有严格的边界。
5)后果的不可挽回性。
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它的过程是渐进的,潜伏着各种风险。
它不像有些事情可以试做,或失败了可以重来,即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
二、项目管理管什么?
1.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
就是把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各项活动中,以实现项目干系人(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要求和期望,是对变化的管理以及时一种理论和方法。
2.项目的三种约束
成功的项目必须满足客户、管理层和供应商在时间、成本和质量上的不同要求,任何一个变化都会引发另外两个的变化。
3.项目干系人
项目干系人(Stakeholder)是指积极参与项目、其利益受到该项目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或者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成项目所牵扯到的所有人。
一般地,下列人员或组织可能成为项目的干系人:
1)项目经理——负责管理项目的个人。
2)客户(业主、项目发起人)——以现金或实物为项目提供资金来源,使用项目成果的个人或组织。
客户可能是多层次的。
3)政府机构——负责项目的审批及指导。
4)项目承约商——承接项目满足客户需求的个人或组织。
5)组织内的参与者——组织内部与项目有关的人或部门,包括上层管理人员、项目团队成员、采购部门等。
6)供应商——为项目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等物资设备的个人或组织。
7)其他金融机构——为项目融通债务资本。
8)其他受项目结果影响的组织或个人,如社区公众等。
由于不同的项目干系人对于项目的期望和要求不同,项目干系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
如客户希望尽量降低项目的成本或造价收益高,时间短,质量合格;项目承约商希望客户支付尽量高的成本或造价,获取优厚的利润等。
对于这些可能发生的利益关系,项目经理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从人的角度而言,项目干系人是影响项目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识别、分析哪些是项目干系人,并且明确他们各自的需求和期望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协调项目干系人各方的利益关系,确保项目获得成功。
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往往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人,各个方面的干系人都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参与到项目中来,而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常用合同或协议等方式加以联系和规范,因此,如何管理的协调各项目干系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列出项目干系人,分析其基本需求
你需要罗列你的项目关系人,可以根据以下表格进行填写:
5.项目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1)一般按时间顺序划分为项目阶段
2)每个阶段以主要的可交付成果组成
3)由实施项目的执行组织根据控制需要决定
项目生命周期的主要功能:
1)用来定义一个项目的开始与借宿
2)确定项目开始和项目结束之间过渡行动
3)与项目执行组织日常运作建立适当联系
三、项目管理阶段
1.启动阶段:
1)立项申请
立项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一环,其中可行性研究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实施项目作详尽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案比较,提出评价,从而对项目是否合理和可行性作出结论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储备一些可供选择的项目,使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工作超前;或取消一些不合理、不可行的项目,避免和减少投资决策的失误。
2)组建项目组
一个配置合理、团队合作的项目组是项目的核心,也是项目成功的保障。
组建项目是应该考虑:
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项目组(OBS);寻找合适的人选,了解他们的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劣势,争取职能部门的支持。
输出:
项目成员表
项目组结构:
主要由赞助人(sponsor)、项目经理、核心团队、外围团队构成。
项目赞助人的责任,通常对项目提供资金和支持职责:
1)挑选并任命项目经理,批准项目核心成员的组成;2)提供资金及审批重大财务事项;3)监控项目组执行情况;4)项目经理的求助对象;
项目经理的责任,直接对项目赞助人负责,保证项目的成功的实施:
1)与项目赞助人协商,就项目的目标(QTC)和所需的资源达成共识;2)挑选核心成员,并取得他们的支持;3)在项目的进程中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4)在项目计划过程中领导小组及指导小组成员;5)保证与项目干系人的沟通并汇报项目的进程;6)监督项目的进程,保证项目按时间计划执行;
项目成员的责任,对项目经理负责,保证项目的完成:
1)参与计划的制定;2)服从项目经理的指挥,执行计划分配的任务;3)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工作;4)保证与项目经理沟通;
3)策划/制作任务书
项目策划/制作任务书的基本要素:
描述、里程碑、项目评价标准、假定与约束条件、项目利益干系人。
描述,了解项目背景及目的,包括项目需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项目,为何要做这个项目。
了解项目目标,包括成果,工期,成本等等。
里程碑,通过制定里程碑,可以知道项目各个阶段中的目标。
评价标准,说明项目成果在何种情况下将被接受,何时项目将被终止或取消,项目成功标准的度量或验收规程。
假设与约束条件,假设说明项目的主要假设条件;约束条件说明项目启动和实施过程中的限制性条件,将会影响项目的风险和成本。
利益干系人,包括客户、高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项目赞助人、项目经理,项目团队主要成员等等。
4)项目开工会
项目组成员的初步交流,相互了解
营造一种良好的团队氛围
就相关方面达成共识,比如项目目标、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等等。
2.计划阶段
1)工作分解结构
定义项目范围的目的,把项目的逻辑范围清楚地描述出来并获得认可;范围陈述被用来定义哪些工作室包括在该项目内,而哪些工作又是在该项目之外;作为WBS分解的依据。
项目范围与产品范围的区别,产品范围定义了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性和功能;项目范围定义了为交付具有规定特定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工作分解的原则遵循“大事化小”,将项目的任务按照一定逻辑进行逐渐层分解,分解到可预测、可管理的单个活动为止。
通常而言,活动的长度应小于两周(80小时)
2)活动排序
方法,按照工作的客观规律排序;按照项目目标的要求排序;按照轻重缓急排序;按照项目本身的内在关系来排序;
技巧,只用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最低层次的;各项首先把最相关的项目排好(建一个子网),然后合并所有的子网;先不要担心资源、日期或工期!
工具,前导图
3)资源、工期、成本估算
资源估算,需要考虑我需要什么资源,什么时候需要,我获得所需资源由谁拍板,估算方法采用专家判断法
工期估算,项目范围和资源的相关信息,估计完成所有活动所需的工期。
估算方法采用乐观、悲观和最可能的三点工期估算法,并进行平均值、标准差等有关计算来确定工期的方法。
工期=(a+4b+c)/6;也可以采用专家判断法,由项目经理组织1-3名团队成员对任务消耗的工期进行估算,并确定项目日程。
成本估算,采用专家判断法,类比估算法(利用历史信息和专家判断,只有当满足一下条件才比较可靠:
(a)先前的项目不仅在表面上且在实质上和当前项目是类似的;(b)做估算的个人或小组具有必要经验),参数成本法(如确定项目成本与编写计算机程序代码行的关系,或者项目成本与美术资源制作工时的关系!
4)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根绝WBS、活动排序、工期预算和所需资源的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项目进度计划,进度制定的工具有:
关键路径法,甘特图。
5)风险沟通计划
识别风险,回顾你所列出的假设和限制,每一项代表一个风险;回顾WBS,每项作业或完成件哪里会出错;与你的团队进行头脑风暴;考虑以往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评估风险等级,考虑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果发生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风险应对方式,规避、转移、缓解、接受;
沟通计划,分析利益干系人对项目的兴趣及影响程度,针对每个利益干系人制定沟通计划。
沟通的三大原则,及时、准确、信息量恰到好处。
3.实施、监控阶段
1)沟通
项目沟通的要点:
1)项目组全体成员对目标达成共识;2)项目沟通计划和规则制定;3)互相尊重;4)主动倾听;5)双赢;
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
会前:
1)事先了解为什么开会,以及预期要去的什么结果
2)考虑是否可能取消会议
3)确定需要参加的最少人数
4)选择会议地点,会议的布置于会议目的相一致
5)会前和关键与会者会议议题的持续时间进行沟通
会中:
1)做好准备,按时开始,并首先点明会议的目的和议程
2)每位与会者都有发言的机会
3)对会议内容进行口头总结
会后:
1)会后发布会议纪要给每位与会者
2)会议必须产生明确的决定
3)所有决定必须立即付诸行动
2)项目监控
项目监控的方法与工具,应用项目进度计划表;建立项目基线;召集会议;观察/检查;跟踪行动计划;定期反馈及报告(进度报告、状态报告、阶段结束/月度评估报告)
项目进度控制,实施监控过程中发现进度滞后,该怎么办?
选择最近的、时间估算较多的工作包实施以下措施:
投入更多的人;现有的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加班);换工作效率更高的人员去作;改进工作方法与工具,提高效率;缩小项目范围或降低活动质量要求;
3)变更管理
典型的变更管理过程,如下图
变更管理的注意事项,1)变更发生时要首先确定“能做些什么,以及不能做些什么”;2)确定全体都一致同意的方案,提出变更步骤,并就将要做出的变更进行评估;3)申请/审批修改后的计划(修改部分);4)保持/共享计划和信息最新状态;5)尽量做得“天衣无缝”,而且没有“痛苦”;
4.收尾阶段
1)评估与验收
2)项目总结
开项目总结会议,撰写项目总结表
3)文档归档
总结:
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有:
项目的目标、范围是否明确;是否获得领导的积极支持;项目的组织是否健全、稳定;是否建立了有序的,有效的,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否具有有效、全面的项目管理,严格的变更控制;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积极的、团队合作的工作范围;项目经理的经验。
而项目失败的主要因素有:
缺少必需承担的义务和方向;没有项目策略上的一致性;变化中不明确的效益;不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组织与项目目标不一致;资源限制;不明确的职责;不断变化的要求;没有最终用户介入;不规范,低效的沟通。
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UML应用
本篇文章介绍UML的相关知识。
参考《UML从入门到精通》
一、UML综述
1.UML简介
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制品的文档。
UML描述了一个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
UML将系统描述为一些离散的相互作用的对象并最终为外部用户提供一定功能的模型结构。
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重要对象的属性和操作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动态行为定义了对象的时间特性和对象为完成目标而相互进行通信的机制。
从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角度对系统建立的模型可用于不同的目的。
UML不是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但可以使用代码生成器工具将UML模型转换为多种程序设计语言代码,或使用反向生成工具将程序源代码转换为UML。
2.UML的目标
UML语言的开发有多个目标。
首先,最重要的目标是使UML成为一个通用的建模语言,可供所有建模者使用。
其次,我们希望UML尽可能地采用源自OMTBooch,Objectory及其他主要方法的表示法,即使它能够很好地支持设计工作,如封装、分块、记录模型构造思路。
此外,我们希望UML能准确表达当前软件开发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大规模、分布、并发、方式和团体开发等。
二、模型的性质与用途
1.什么是模型
软件系统的模型用建模语言来表达,如UML。
模型包含语义信息和表示法,可以采取图形和文字等多种不同形式。
建立模型的目的是因为在某些用途中模型使用起来比操纵实物更容易和方便。
2.模型的用途
软件系统的不同模型可以捕获关于这个软件的应用领域、使用方法、度量手段和构造模式等方面的需求信息。
在编写程序代码以前,软件系统的模型可以帮助软件开发人员方便地研究软件的多种构架和设计方案。
软件系统的一类模型可以说明这个系统的外部行为和系统中对应于真实世界的有关信息,另一类模型可以展示系统中的类以及实现系统外部行为特性所需要的内部操作。
实现这些行为有多种方法。
利用软件系统的模型,可以获得类的声明、过程体、用户界面、数据库、合法使用的说明、配置草案以及与其他单位技术竞争情况的对比说明。
软件系统用视图来组织信息:
静态结构视图、状态机视图、交互视图、反映需求的视图等等。
三、UML初览
本章使用的例子是计算机管理的戏院售票系统。
1.UML视图
在最上一层,视图被划分成三个视图域:
结构分类、动态行为和模型管理。
UML视图和图
不同视图元素间的部分关系
四、静态视图
1.概述
静态视图是UML的基础。
模型中静态视图的元素是应用中有意义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真实世界中的概念、抽象的概念、实现方面的概念和计算机领域的概念,即系统中的各种概念。
静态视图说明了对象的结构。
一个面向对象的系统使数据结构和行为特征统一到一个独立的对象结构中。
静态视图包括所有的传统数据结构思想,同时也包括了数据操作的组织。
数据和操作都可量化为类。
静态视图将行为实体描述成离散的模型元素,但是不包括它们动态行为的细节。
静态视图将这些行为实体看作是将被类所指定、拥有并使用的物体。
静态视图中的关键元素是类元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类元是描述事物的建模元素。
有几种类元,包括类、接口和数据类型。
包括用例和信号在内的其他类元具体化了行为方面的事物。
实现目的位于像子系统、构件和节点这几种类元之后。
对象是从建模者理解和构造的系统中分离出来的离散单元。
它是类的实例—即,它是一个其结构和行为都由类来描述的具有身份的个体。
对象是一个可识别的状态,该状态的行为能被激发。
类元之间的关系有关联、泛化及各种不同的依赖关系,包括实现和使用关系。
2.类元
3.关系
类元之间的关系有关联、泛化、流及各种形式的依赖关系,包括实现关系和使用关系。
关联关系描述了给定类的单独对象之间语义上的连接。
关联提供了不同类间对象可以相互作用的连接。
其余的关系涉及到类元自身的描述,而不是它们的实例。
泛化关系使父类元(超类)与更具体的后代类元(子类)连接在一起。
泛化有利于类元的描述,可以不用多余的声明,每个声明都需加上从其父类继承来的描述。
继承机制利用泛化关系的附加描述构造了完整的类元描述。
泛化和继承允许不同的类元分享属性、操作和它们共有的关系,而不用重复说明。
实现关系将说明和实现联系起来。
接口是对行为而非实现的说明,而类之中则包含了实现的结构。
一个或多个类可以实现一个接口,而每个类分别实现接口中的操作。
流关系将一个对象的两个版本以连续的方式连接起来。
它表示一个对象的值、状态和位置的转换。
流关系可以将类元角色在一次相互作用中连接起来。
流的种类包括变成(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版本)和拷贝(从现有对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对象)两种。
依赖关系将行为和实现与影响其他类的类联系起来。
除了实现关系以外,还有好几种依赖关系,包括跟踪关系(不同模型中元素之间的一种松散连接)、精化关系(两个不同层次意义之间的一种映射)、使用关系(在模型中需要另一个元素的存在)、绑定关系(为模板参数指定值)。
使用依赖关系经常被用来表示具体实现间的关系,如代码层实现关系。
在概括模型的组织单元,例如包时,依赖关系很有用,它在其上显示了系统的构架。
例如编译方面的约束可通过依赖关系来表示。
4.关联
在关联中如果同一个类出现不止一次,那么一个单独的对象就可以与自己关联。
一个类的关联的任何一个连接点都叫做关联端,与类有关的许多信息都附在它的端点上。
关联端有名字(角色名)和可见性等特性,而最重要的特性则是多重性,即一个类的多个实例与另一个类的一个实例相关。
如果一个关联既是类又是关联,即它是一个关联类,那么这个关联可以有它自己的属性。
如果一个关联的属性在一组相关对象中是唯一的,那么它是一个限定符,限定符是用来在关联中从一组相关对象中标识出独特对象的值。
聚集和组成。
聚集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关联,它用端点带有空菱形的线段表示,空菱形与聚集类相连接。
组成是更强形式的关联,整体有管理部分的特有的职责,它用一个实菱形物附在组成端表示。
5.泛化
泛化关系是类元的一般描述和具体描述之间的关系,具体描述建立在一般描述的基础之上,并对其进行了扩展。
泛化用从子指向父的箭头表示,指向父的是一个空三角形。
泛化的用途。
泛化有两个用途。
第一个用途是用来定义下列情况:
当一个变量(如参数或过程变量)被声明承载某个给定类的值时,可使用类(或其他元素)的实例作为值,这被称作可替代性原则(由BarbaraLiskov提出);泛化的另一个用途是在共享祖先所定义的成分的前提下允许它自身定义增加的描述,这被称作继承。
继承是一种机制,通过该机制类的对象的描述从类及其祖先的声明部分聚集起来。
继承允许描述的共享部分只被声明一次而可以被许多类所共享,而不是在每个类中重复声明并使用它,这种共享机制减小了模型的规模。
6.实现
实现关系将一种模型元素(如类)与另一种模型元素(如接口)连接起来,其中接口只是行为的说明而不是结构或者实现。
实现关系用一条带封闭空箭头的虚线来表示。
7.依赖
依赖表示两个或多个模型元素之间语义上的关系。
根据这个定义,关联和泛化都是依赖关系,但是它们有更特别的语义,故它们有自己的名字和详细的语义。
依赖用一个从客户指向提供者的虚箭头表示:
8.约束
约束用大括弧内的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可以使用形式语言或自然语言。
文字字符串可以写成注释或附加在依赖关系的箭头旁。
五、用例视图
1.概述
当用例视图在外部用户前出现时,它捕获到系统、子系统或类的行为。
它将系统功能划分成对参与者(即系统的理想用户)有用的需求。
而交互功能部分被称作用例。
用例使用系统与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一系列消息来描述系统中的交互作用。
参与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外部计算机系统和外部进程。
2.参与者
参与者是与系统、子系统或类发生交互作用的外部用户、进程或其他系统的理想化概念。
每个参与者可以参与一个或多个用例。
参与者可以是人、另一个计算机系统或一些可运行的进程。
3.用例
用例是外部可见的一个系统功能单元,这些功能由系统单元所提供,并通过一系列系统单元与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换的消息所表达。
用例除了与其参与者发生关联外,还可以参与系统中的多个关系:
一个用例也可以被定义为基用例的增量扩展,这叫做扩展关系。
同一个基用例的几个扩展用例可以在一起应用。
基用例的扩展增加了原有的语义,此时是基用例而不是扩展用例被作为例子使用。
包含和扩展关系可以用含有关键字《include》和《extend》的带箭头的虚线表示。
包括用例关系箭头指向被包含的用例,扩展关系箭头指向被扩展的用例。
一个用例也可以被特别列举为一个或多个子用例,这被称做用例泛化。
当父用例能够被使用时,任何子用例也可以被使用。
用例泛化与其他泛化关系的表示法相同,都用一个三角箭头从子用例指向父用例。
六、状态机视图
1.概述
状态机视图通过对类对象的生存周期建立模型来描述对象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行为。
状态是给定类的对象的一组属性值,这组属性值对所发生的事件具有相同性质的反应。
状态机用于描述类的行为,但它们也描述用例、协作和方法的动态行为。
2.状态机
状态机是展示状态与状态转换的图。
通常一个状态机依附于一个类,并且描述一个类的实例对接受到的事件所发生的反应。
状态机也可以依附于操作、用例和协作并描述它们的执行过程。
3.事件
事件是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点的值得注意的事情。
它在时间上的一点发生,没有持续时间。
如果某一事情的发生造成了影响,那么在状态机模型中它是一个事件。
4.状态
状态描述了一个类对象生命期中的一个时间段。
它可以用三种附加方式说明:
在某些方面性质相似的一组对象值;一个对象等待一些事件发生时的一段时间;对象执行持续活动时的一段时间。
状态用具有圆形拐角的矩形表示。
5.转换
动作。
当转换被引起时,它对应的动作被执行。
动作是原子性的,一般是一个简短的计算处理过程,通常是一个赋值操作或算术计算。
6.组成状态
一个简单状态没有子结构,只带有一组转换和可能的入口和出口动作。
组成状态是一个被分解成顺序的或并发的子状态的状态。
七、活动视图
1.概述
活动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状态机,用于对计算流程和工作流程建模。
活动图中的状态表示计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项目 管理 理论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