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福建卷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9278534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24.34KB
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福建卷解析版.docx
《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福建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福建卷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福建卷解析版
20XX年福建高考文综历史——正式版
一、选择题
13.图7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B
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15.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
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到:
“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D。
19.托马斯·卡伦德写道:
“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
材料反映的是
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C.不列颠文明D.阿拉伯文明
【答案】A
【解析】
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
该组漫画反映了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美国建国之初实行邦联制,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政府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排除A;邦联议会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但不是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排除C;D在图片中无从体现,因此选B。
2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2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
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
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进化论B.万有引力定律C.量子论D.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信息“16、17世纪”,“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据此排除ACD,进化论属于生物科学理论,而且由达尔文于19世纪中叶提出;量子论是关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而且由普朗克在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虽然涉及对宇宙的认识,但是是由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因此选B,牛顿在17世纪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
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状况,因此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ABD都理解错误。
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加
【答案】
二、非选择题
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
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8分)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10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0分)
【答案】
(1)原因: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
台湾问题。
转折点:
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
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
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
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
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言之有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
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得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等要点。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得出中美两国关系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等要点,再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自身国际地位提高等要点。
(4)注意题目设问要求“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中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珍爱和平;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以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也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创未来。
41.(16分(历史)
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10分)
【答案】
(1)法令:
方田均税法。
目的:
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答对其中2点即可)
(2)表现:
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
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答对其中2点即可。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
”。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
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
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
《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
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为什么会成为焦点?
(6分)
(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
(10分)
【答案】
(1)焦点:
第三等级的地位。
原因:
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占人口多数,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
(2)扩大:
法律保障;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
因素:
启蒙思想的传播;多次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下,国王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教士和贵族所属的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他们享有高官厚禄却不纳税。
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受盘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得出法律保障;“《1791年宪法》提出财产资格限制,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得出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角度回答,如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政治上多次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
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6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10分)
【答案】
(1)特点:
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
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
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试题 历史 部分 福建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