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docx
- 文档编号:9276422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2.42KB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docx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土木工程学院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依据高职课程的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对教育教学应达到的指标所做的具体描述,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2.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要防止脱离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公共课、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一是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其余课程可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或其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
4.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根据各自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制订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要充分考虑本院及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课程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加大校内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校内外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基础课程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
1.课程标准由各系部组织相关教研室制订,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对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专业核心课程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由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课程设计工作。
2.教研室负责组织相关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审查、由主管院长审批执行。
三、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开设的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均应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具体标准、教学进程及学时分配、课程实施(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要求、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和其他说明等七个部分。
不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
四、课程标准的执行和管理
1.课程标准是学院具有法规性质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必须严肃认真执行。
各教研室要认真依据课程标准,选用教材或编写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2.任课教师应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任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时,在保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当时的培养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
各教研室在执行课程标准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学院报告,研究并妥善解决。
3.各教研室应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时,将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列入检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课程标准的完善与优化须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和修正。
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也要求适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各教研室对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和程序与制订的要求相同。
五、建立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课程标准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讲授一门门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标准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如课程标准脱离了培养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
2.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
因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应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融入相应的素质教育内容以及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
3.课程标准应该是合格标准,而不是选拔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应过分强调选拔与淘汰,而应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应理解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应有一定弹性。
为学生提出一个基本能达到的学习要求,使其在个性上能得到一定张扬。
4.课程标准应面向未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及其技术技能结构,应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深化。
适应未来的课程,必定是综合考虑现在和未来需要的课程,是把发展潜在能力与获得技能结合在一起,体现行业主流技术、核心技术,介绍行业的先进技术、未来技术的课程。
二○一0年六月六日
附件一:
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此格式为参考格式,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分: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要突出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应阐明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性质(必修、选修等)和作用(职业基本素养课、职业基本技能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对培养学习者什么能力、起什么作用,应达到何种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
具体要体现:
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
1.2课程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
课程开发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等。
例如: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等。
1.3课程设计思路
将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学习项目安排思路、项目来源,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参考课时确定的标准、学时分配与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性,反映创新之处。
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
要将组成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尽量按照相应的专项能力在实际职业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内容的难度和要求掌握的程度进行排序。
排序的原则是:
将专项能力中频度高和要求掌握程度高者所对应的教学单元确定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低的转化为一般要求;将难度高的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定为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
针对行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景区”、“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可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入手,专业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热情和能力。
如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实际的技能和知识。
它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
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
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
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
职业方法能力包括: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职业社会能力包括:
“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3.1课程内容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
学习单元
参考学时
情境名称
情境描述
情境1
情境2
情境……
3.2学习情境设计
各学习情境划分子情境或学习单元的设计思路,对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进行描述并说明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建议。
建议表述中,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使用“了解”、“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
学习情境
情境1: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
社会能力目标:
学习单元
内容描述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建议
参考课时
1.……
1.……
4.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此处相应教学条件的描述可以简写)
4.1.1软硬件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课程对校内生产性或物理仿真(实物模拟仿真)、半物理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仿真(数字仿真)实训基地条件的要求,主要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工学结合、社会资源等。
网络资源建设,如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程资源。
4.1.2师资条件
对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
4.2教学方法建议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如何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也可以将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要求”,按教学单元介绍所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3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体例建议:
(1)教学目标,
(2)工作任务,(3)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4)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5)知识拓展(选学内容),(6)练习。
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5.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
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推行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通过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逐步实现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X%+知识评价X%+……
针对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可采用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格仅供参考,可根据课程情况进行调整)。
学习情境
分值
教学评价组成部分
学习单元成绩
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
学习单元一
学习单元二
学习单元……
学生总成绩=学习单元成绩平均分(X%)+期末知识评价(X%)+职业技能鉴定(X%)+……
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
如教材、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
信息化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视频、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7.其他说明
附件二:
理论为主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分: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要突出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是学科整合课程……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
1.2课程设计思路
例如: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等。
2.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按教学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建议:
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技能要求;按“了解、基本了解”、“理解、基本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对知识的基本要求。
附课时分配表。
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
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没有实验的课程此项省略)
4.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
参考“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中的要求。
4.2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本课程各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也可以将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介绍所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3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4.4推荐教材:
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教学参考资料:
含各类媒体资料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6.其他说明
附件三实践课(包括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要突出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是学科整合课程……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
1.2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项目(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等。
2.课程目标
经过实践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实际训练,掌握那些基本操作技能,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职业能力目标:
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要求。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以实践项目或任务为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说明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建议:
主要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技能和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必备理论知识和情感态度的基本要求。
附课时分配表。
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
4.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
参考“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中的要求。
4.2实践课程的组织方法及教学方法手段
提出学生完成工作项目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也可以将这些要求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介绍。
4.3考核方式及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
提出考核方法及考核标准,对学生考核的要求。
4.4推荐教材和指导书:
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教学参考资料:
含各类媒体资料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6.其他说明
土木工程学院
2010年6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制订 课程标准 原则 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