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27408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51KB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
选用的蜡有三种:
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
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
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
在上蜡前,先要熔蜡。
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
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
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
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_____________。
2.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顺序B.工艺流程顺序
C.由主到次的顺序
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
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
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
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
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
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
1.制作过程;2.B;3.分类别、列数据;4.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D
例2.阅读选文,完成1—6题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
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
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
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吞碳吐氧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3.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_______________,“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_______________。
5.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
请举出两例。
6.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
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参考答案:
1.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
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2.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3.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时间之短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5.示例:
①水土流失②动物家园遭受破坏,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均可。
6.略(提示:
建议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标语用语要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
【模拟试题】
(一)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1.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前途似锦的光纤通信
①唐代诗人王之涣由长安回并州(今太原)路经蒲州时,曾写了一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这首诗描述了两个光学方面的重要现象:
第一,太阳光是白色的;第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人是无法对这两个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化,这两个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
原来光是波动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太阳光大约含有300纳米到900纳米的波,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所以阳光呈白色。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有何特点?
这样开头有何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文写作也讲求详略。
激光的产生属于___________写,激光的重要用途、激光的优点是属于___________写。
详略写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顺序中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
5.文中第⑥段可分几层?
怎么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光纤通信具有哪些优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第⑥段加点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三)智能材料
人或动物的皮肤划破出血或者骨折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愈合;蚯蚓、石龙子、海参等自然界的生物。
都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受生物自愈原理启发,科学家设想,在制造飞机、舰船或建造大桥、高楼的时候,能否使其中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变得有“感觉”,有“反应”呢?
能不能在某些材料中“添加”一些特别的成分,使大桥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能发出警报,或使舰船在出现裂痕时就能自动修复呢?
这一大胆设想,使一种新型材料——智能材料诞生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一些智能材料,这些材料已经具备“发现故障”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了。
科学家称智能材料为机敏材料。
它把高科技的传感器或敏感元件等与传统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使无生命的材料具有了“感觉”和“修复”能力。
例如,人们将导电性能较好的碳素纤维与玻璃纤维等集束在一起,制得的智能材料,在较强外力作用下扭曲时,其中的碳素纤维因较脆而首先被部分或全部折断,从而使材料的电阻发生相应的变化,据此可预测出该材料受损的程度。
再如在混凝土材料中,预先埋入大量装有裂纹修补剂的空心纤维,当混凝土受压开裂时,这些空心纤维也会裂开一个小口子,从而释放出修补剂,把裂纹重新粘接起来。
当前,科学家已经能将体积极小的信号传感器和微电子计算器埋入材料,这种智能材料在局部出现问题时,计算器收到信号后即会发出指令,使一些形状记忆合金和胶粘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
智能材料尽管仅仅是起步,但它代表着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料的数据的线索。
1.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的材料是智能材料。
2.第三段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材料是如何制成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照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智能材料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但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文章原意?
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上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从“多媒体的应用范围很广”至结尾,说明的对象则是____________。
2.下列四句中不是说明多媒体的特征的一项是()
A.伴随人们的舒适和欣赏的需求而产生。
B.集多种单一媒体于一身,显示多种功能。
C.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D.能灵活方便地进行信息的表达、存储或传递。
3.上文在说明媒体时,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在说明多媒体的影视收看这种功能时,采用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全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将全文分成三层。
6.文中加点的“大多数”为什么不能去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雀鸟为什么不吃虫
①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江苏泰兴鸟雀成灾!
数万只尚不知名的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刚吐的嫩芽尽数啄食。
②看到这个消息,既感到震惊,又觉得它似乎在情理之中
④不过,我们可以想一想,在连续数十年使用杀虫剂的今天,在农业区能够历尽种种磨难仍保持如此种群的鸟类,难道它们是吃虫子吗?
我们知道,虫子一多,人们心里就不舒服——这就像眼睛容不得半粒沙砾一样,人们容不得它们的存在。
在人为的环境里,那些虫子是不太可能大量存在的。
也就是说,这成群的小鸟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虫子,供它们食用呢?
或许它们是从别的地方长途迁徙而来的,即使这样,在它们的原产地也没有虫子可吃。
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虫子,那些成群的雀鸟却只吃植物嫩芽,而很多虫子也吃植物的嫩芽,以它们为食物的虫子早该绝迹了。
⑤据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能够见到的,可称得上“群”的小鸟是白头翁。
可在秋冬季节,它们是以几乎木质化了的秋枫的种子和只有一层薄皮的女贞子和种子为食。
在春天,它们一样也不吃虫。
不知这是不是巧合?
总之,它们家族能免遭灭绝真是幸运!
⑥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表达,可能就更说明问题:
因为有了虫子,就会有人打农药,所以,吃虫子的小鸟,将不太容易成活。
因此,我有一个朦胧的感觉:
江苏泰兴的那些小鸟是长期被逼无奈才改变了习性的。
⑦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被严酷的大自然所逼迫,也改变了习性。
毕竟,生存才是硬道理。
那些来不及改变习性的雀鸟,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恐怕不是大自然的逼迫了!
⑧幸运的是,江苏泰兴的雀鸟改变了习性,找到了新的食物。
但那群改变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泰兴那些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
为什么?
(统观全文讲述两点理由。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地球的“盔甲”
壳是乌龟的“盔甲”,蜗牛身上背着的“房子”、大象身上的厚皮都是它们的“盔甲”。
虽然形式不同,但和古代战士身上的甲胄、现代军队装备的防弹服一样,都是保护自身的。
我们人类和万物能够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存,是否也有“盔甲”保护着呢?
地球的表面有几百千米的大气层,阻挡着侵入地球的流星,它使绝大多数的流星还未到达地面就已烧光,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
但是,若要称之为“盔甲”还不够格。
真正称得上是地球“盔甲”的,却是大气层中浓度只有千万分之一的臭氧层。
臭氧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O3)构成的,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重量为空气的1.72倍,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是氧气的一种不稳定形式。
在离地表15-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其余分布在15千米以下的大气对流层和5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中。
其中,在低空的臭氧,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影响着人类健康。
在高于对流层5—10千米的地方,臭氧气体浓度最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球真正的“盔甲”。
如果把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表面也不过形成只有3毫米厚的一个层。
臭氧虽然很少,但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UV-C和UV-B,而对生物无害的紫外线UV-A它却一点也不吸收,让其全部到达地表。
臭氧层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才使地球“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盔甲”,构成了对付紫外线的天然屏障。
然而,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乘着上升气流钻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要知道,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就增强2%。
造成臭氧层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
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喷雾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药剂和美容品的喷雾剂等。
它们的使用,遍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已成为人类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了,年产量早已超过100万吨。
可人们未曾料到,它们却是臭氧层的天敌。
保护臭氧层,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根据《地球保卫战》中有关内容改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段看起来与文章没有多大关系,能否删去?
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关于臭氧层位置的表述,选出下列图示正确的一项()
4.下面的理解与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除了打比方外,还运用了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B.“臭氧层”在大气层中占据很大比例,约为90%。
C.“臭氧层”的特殊本领在于它能使紫外线无法穿透其中,全部挡在“身”外。
D.大气层中的臭氧与紫外线辐射之间的增减成反比关系。
5.文末说“保护臭氧层,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依据文中介绍的有关知识,请你为保护臭氧层献上一计。
(现实性、科幻性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
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
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
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约束()碰撞()参与()
2.第⑤段中“再次反击”照应的是前文的哪一句?
(用原文回答,限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地球逐渐降温”一句中,为什么用“逐渐”一词,请在本段中找出根据简要说明。
(限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越发展,地球温度越高;动物越发展,地球温度越低
B.动物和植物均衡发展,就能使地球避免温室效应和严寒期
C.青草比森林保存的二氧化碳多,所以草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含碳量还多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说明文 阅读 练习 九篇含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