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知识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 文档编号:9271950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33.41KB
质量管理知识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质量管理知识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管理知识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管理知识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质量管理知识)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
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这里著书立说,弘文励教,学校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3、学生数量
截止2012年12月31日,学校各类在籍学生34122人。
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801人,占总在籍学生数的63.89%。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中师范生7677人,非师范生14124人。
4、本科生源结构
2012年,学校共有69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在全国23个省市区录取新生5443人,其中在皖录取4535人(文史1368人,理工2265人,其他902人),在其他省录取908人(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陕西、浙江等22个省),另有13人为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见表1)。
14个教师教育专业录取1417人,约占26.03%,与2011年的33.93%明显减少;55个非教师教育专业录取4026人,约占73.97%。
男女生比例为:
男1954人,占35.90%;女生3489人,占64.10%。
与2011年相比,男生比例略有下降。
表1 2010-2012年录取新生概况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录取人数
总计
5443
5488
5490
安徽
4535
83.32%
4687
85.40%
4742
36.38%
其他
908
16.68%
801
14.60%
748
13.62%
师范生人数
1417
26.03%
1862
33.93%
2199
40.05%
男女生比
男
1954
35.90%
2010
36.63%
2344
42.70%
女
3489
64.10%
3478
63.37%
3146
57.30%
生源省份数
23
22
21
2012年,录取新生成绩较前几年有较大提高(见表2)。
在皖录取普通文理科新生中(不含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考生),文科高于重点线3分,理科高于重点线1分。
文科最高分597分,最低分580分,平均分584.4分,高出重点线7.4分;理科最高分613,最低分545分,平均分554.2分,高出重点线10.2分。
表2 2009-2012年在皖录取考生成绩情况表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文史
理工
重点线
543
579
573
562
547
534
577
544
最高分
568
630
594
595
572
585
597
613
最低分
533
565
568
554
548
534
580
545
平均分
544.1
582.5
576.7
567.5
553.4
543.3
584.4
554.2
重点线上录取比例%
70.45
76.27
87.44
89.07
100
100
100
100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及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94人,较2011年增加了3.7%,生师比15.64,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403人,较2011年增加了14.8%,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9%,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54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2%,具有副高级职称的456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7%(见图1);年龄分布上,35岁以下青年教师557人,36-50岁的中青年教师730人,51岁及以上的教师10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0.0%,52.4%,7.6%(见图2)。
图1 安徽师范大学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
图2 安徽师范大学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
2、教学设施条件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09万平方米,图书馆占地46911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41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3.186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8亿元,其中:
2012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23.68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426.14元(见图3)。
图3 2010-2012年教学设施情况
3、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
2012年,馆藏各类图书达272.1万册(含电子图书60万种、120余万册、总容量30000GB),较2011年新增图书4.6万册,生均122册。
现有中外文电子资源库28种,电子期刊8800种;古籍总量19万册,古籍善本600余种、8000余册。
4、教学经费投入
2012年学校共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205万,较2011年增长12.8%,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35万,较2011年增加17.2%,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07.8元。
投入本科实验经费93.7万,生均本科实验经费43元,投入本科实习经费175.8万,生均本科实习经费80.6元(见表3)。
表3 2011-2012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项目名称
2011年
2012年
增加幅度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050万
1205万
12.86%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00.5万
235万
17.2%
本科实验经费
36万
93.7万
160%
本科实习经费
92.8万
175.8万
47.2%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
2012年10月,学校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启动了全国普通高校现设本科专业整理和新专业申报工作。
经整理,学校本科专业由原先的70个(另有5个方向)调整为79个。
学校新申报秘书学等4个专业已通过上级审核并报教育部备案。
通过整理与申报,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3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20个,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于一体,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一步拓宽辅修专业覆盖面,在英语、法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四个本科专业实行主辅修专业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开设经济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园艺(观赏园艺方向)、汉语言文学(非师范)5个辅修专业,开设辅修专业达到9个,修读人数776人。
同时,为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要,学校实施转专业制度,每年拿出相当一部分名额提供给一年级学生。
本年度,学校共有281名学生,通过本人申请、综合考核的方式,顺利转入新专业。
2、课程建设
(1)本科生课程开设情况
2012年,学校为本科生开始课程总量为2477门,达到6275门次,生均课程达到0.29门次。
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人数达到594人,占全校所有教授、副教授的83.7%。
(2)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起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等课程。
鼓励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的资深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
本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宗旨,学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将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综合类、环境教育类5大类(在2012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综合类4大类)。
2012年,学校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83门,达到376门次。
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6.8%——7.5%左右,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约为13.6%——15%左右。
(3)精品课程建设
2004年,学校印发《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构建起涵盖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本科课程建设水平。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44门,校级精品课程近百门。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既有利于我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品牌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开放课程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省内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我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012年,我校有4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3、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建立了教材认证和选用等制度。
坚持选用优质教材,并加强教材选用过程质量监管制度,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编写、出版)到认证、评比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
2012年,学校总订购教材1518种、31.8万册。
其中:
必修课程1326种、25.2万册,胶印教材38种、0.5万册,选用部(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与规划教材、推荐教材448种、10.3万册,选用本校教师主编的部(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与规划教材、推荐教材32种、0.9万册,选用近三年本校教材出版资助项目、校级优秀教材5种、0.3万册。
2012年,入选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1项,学校资助6个校级教材出版项目、资助金额6万元。
4、实践教学
近年来,学校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实习、实训等第一课堂为核心,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三课堂为辅助进行设计,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践学习空间,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10%——14%左右。
(1)本科生实习(训)
学校共建校内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316个。
2012年,共有5272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其中教育实习2354人,专业实习2918人,有180名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
2012年,学校积极推动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师范生教育实习新机制,与芜湖市弋江区政府合作,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工作,共有47名学生参加了实习支教活动,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
学校实施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努力培养学生在科研选题、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012年共申报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项目276项,立项资助210项。
同时,学校开展了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总结工作,评选出99篇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3)创新创业教育
继创新性实验计划后,国家提出针对本科生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初步创业能力。
为了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与管理,2012年,学校印发《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过努力,学校共有130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资助,其中创新训练110项、创业训练14项、创业实践6项。
2012年,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基地为平台,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全年共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培训70人次,完成第2期GYB培训1500人、第2期创业模拟实训430人。
学校获全省第一批“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获“芜湖市创业定点培训机构”,共有18名2012届毕业生成功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4)社会实践
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工作界面,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2012年,全校共有1.8万名学生投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组建了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省级和校级重点团队60支、院级团队和班级小组679支,新建基地41个,累计建成实践基地130个,通过社会化等渠道募集资金110万元,120余名专家教授(不含学工干部)担任团队指导老师,实践师生行程遍历安徽、四川、陕西、青海等10余个省市、70余个县区、500多个乡村和社区。
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5、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1)教学改革
为更好地实现本科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11月,学校启动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于2012年10月正式发布。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全局性的指导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订。
一是改革公共基础课程。
首先,增加了大学英语课听力考核内容,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并在考核方式上运用了计算机机考,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其次,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第三,完成了大学体育课实践部分考核的教考分离,促进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第四,实现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完成了分级教学模式下排课和选课等新的尝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是确定并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具有基础性和生成力的课程,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中确立了4-8门左右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并鼓励和引导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核心课程主讲教师。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012年,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精英、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
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学分及学时提出相应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
(2)“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我校继续遵循“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按照“注重申报、结合进展、突出成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质量工程申报与建设工作,加强项目检查力度,推动项目建设出成效。
本年度,我校组织推荐“环境科学”、“财务管理”、“艺术设计”和“法学”4个专业申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组织“材料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申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推荐出“魅力安徽”、“诗情画意的安徽”2门课程申报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资本论》选读”、“中国社会生活史”等4门课程申报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8门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推荐“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3个项目申报省级卓越计划项目。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本年度推荐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2项。
此外,申报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8项。
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已有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获准建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通过省级审核,68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通过立项公示,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并在省级质量工程系统申报过程中,实现零错误。
为了确保项目质量,推动项目实施,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工程检查制度——采用定期专项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定期专项检查以汇报、答辩的方式,考察项目建设进度、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随机检查重点考察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解决。
2012年9月,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统一安排,我校邀请了来自安徽大学等5所高校的10位专家对我校32个省级质量工程集体项目开展集中检查(验收),并建立起专门网站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状态与成果进行公开展示。
与此同时,完成了对全校23个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年度检查工作。
6、国(境)际联合培养
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实行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先后与美国的特洛伊大学、鲍尔州立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卡尼尔分校、东华盛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塞勒姆州立大学、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等九所公立大学建立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修完其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取得规定学分,就可以同时获得中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2012年,学校共有6名本科生参加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自2006年开始实施中美1+2+1,我校先后有25名本科生参加该计划。
7、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我校“实习实训中心”项目是安徽省6所高校获此建设项目之一。
按照“解决本科教学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发挥师范大学人才培养优势”的思路,学校编制出详细的建设方案。
目前,学校已正式被列入第一批资助建设高校,为学校带来1.67亿元的建设发展经费。
该项目的成功申报,将会促进我校工程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建设,全面推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在《安徽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
(1)注重理论学习,深化中心地位认识
本年度,学校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学习了“高教30条”、“2011计划”等报告文件。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政策和理论水平,进一步深化对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认识,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2)深入教学一线,体察实情解决问题
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学校党政领导都会在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深入课堂检查本科教学工作,了解课堂运行、教师到岗、学生到课、教学秩序、教学环境等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开学初期本科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在日常教学运行期间,学校党政领导多次深入部门和学院开展调研,直接参与重要教学会议,掌握一线实际情况,形成“育人为本,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3)增加教学投入,夯实教学基础能力
本年度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2.86%,本科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增加本科教学投入,将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是巩固和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体现,对于夯实我校本科教学基础能力,实现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召开专题会议,促进教学稳定发展
2012年,学校每月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例会,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各学院教学院长、教务处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学督导团团长等参加,交流总结本科教学工作经验,集体研究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和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通过规范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监控力度等举措,构建了目标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12年,安徽省教育厅授予我校教务处为“优秀教务处”荣誉称号。
(1)健全日常教学管理机制
学期初完成“三教”落实检查工作,确保本科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学期中,以学院自查和学校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开期中教学检查,并有侧重点地检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进展、公开课教学效果及辐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规范使用、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等方面,全面了解本科教学运行情况。
学期末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课程考试命题、评卷和试卷分析质量等。
2012年,学校开展命题质量评优活动,下发《关于考试前严禁划定考试范围的通知》,规范命题流程和要求,提高试卷质量。
正常教学期间,采取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日常课堂教学情况,检查范围涉及全校课堂教学各个时间段,全年共检查5000余节次课程;制订《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调、停课管理规定》,规范日常调停课审批流程;定期在校园网上公布教学运行情况通报,督促各教学单位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
一年来,学校教学运行稳定,秩序井然。
(2)健全考风考纪管理机制
认真组织开展考风考纪宣传、教育和检查工作,建立并完善以学院为主体、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检查的考风考纪管理机制。
成立由教务处牵头,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校考风考纪工作检查组,明确职责,齐抓共管。
落实监考岗位职责,加强对监考教师的教育、管理与培训;利用电台、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展考风考纪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同学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抵制和预防违纪作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规范流程,完善违规处理机制。
通过努力,本年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明显减少,考风建设取得成效。
(3)坚持听课制度
学校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听课制度》,不断完善听课制度。
2012年,校院两级党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师、辅导员等深入教学一线,及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本人,促进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
本年度,校领导累计听课几十次,相关部门负责人、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等累计听课近千次,教师相互之间累计听课2000余次。
(4)坚持督导巡查制度
2012年,校督导团分组开展集中听课、分类听课和活动听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听课活动。
全年累计听课334人次,共392节,并进行了科学评议和多种途径的反馈。
其中,集中听课主要是对部分中青年教师授课进行重点追踪,帮助剖析其教学不足;分类听课重点以新进教师和部分新专业为听课对象,一方面帮助新进教师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及时了解新设专业的师资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
同时,校督导团还关注教学建设过程和教学改革实效,深入院系开展了专访调研和考察调研,先后对“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心理学辅修专业、14个理科专业实验教学等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和调研,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校督导团在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的同时,注重督导队伍的自身建设,积极建立有效的研讨式学习和开放式学习机制,通过理论学习、开放学习和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督导素养。
注重经验总结,力求教学督导工作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本年度,编制《安徽师范大学督导团本科理论课、实验课、技能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稿)》,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5)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座谈会制度
2012年,学校继续开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共对4547门次课实施了学生网上评教,并将测评结果、学生评价反应比较突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和所在学院。
通过整理测评结果,学生网上评教分80分以上的占整个年度门次课的98.3%,相比较上一年度97.07%,增加了1.23%。
同时,各学院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及时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质量管理 知识 安徽大学 本科 教学质量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