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926411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9.29KB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docx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教科版)
科
学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第1课放大镜
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3、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用放大镜看见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是(彩色的小圆点)组成的。
这些点的颜色由(红、绿、蓝)组成的。
8、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睛。
9、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呢?
答:
书上第2页。
10、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答;因为放大镜镜片是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所以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判断题
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
4、用眼睛直接观察数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
7、水滴也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蝴蝶的触角的形状是(棒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
3、苍蝇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
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
4、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草蛉是吸食(蚜虫的体液)。
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楚蚜虫的肢体。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6、使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更多的信息。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7、昆虫触角的作用?
答:
昆虫触角的作用有:
1、能像“鼻子”一样分辨各种气味。
2、平衡身体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晶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形状是(规则)的。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蒸发)。
4、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
5、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造(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
8、制作一个大晶体的过程?
答:
书上第9页最后一段文字。
判断题
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
2、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
3、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
(×)
4、味精不是晶体。
(×)
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则。
(√)
6、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3、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
4、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5、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6、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8、做简易显微镜的步骤?
答:
做简易显微镜的步骤:
1、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
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3、物体的细微结构必须制成(玻璃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4、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5、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书上第13页)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1、(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2、每平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而(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叶表皮上的(气孔)是植物进行呼吸的重要部分。
3、血液中的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口腔上皮细胞具有(保护和分泌的作用)。
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5、一些微小的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生长过程。
6、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6、细胞对我们生命体的意义是什么?
答:
细胞对我们生命体的意义是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阅读21页至22页的内容。
判断题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3、我们可以直接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
4、细胞是没有生命的。
(×)
5、显微镜上的反光镜没有什么作用。
(×)
6、我们利用放大镜能观察到洋葱的表皮细胞。
(×)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2、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3、列文虎克在井水、雨水、河水中都能找到微生物。
4、微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5、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鱼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6、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时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判断题
1、我们可以在鱼塘中找到微生物。
(√)
2、我们不可以自己培养微生物。
(×)
3、在观察微生物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
(√)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2、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3、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4、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5、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丰硕的成果?
答:
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成果有:
战胜病魔、克隆技术、处理垃圾、给我们提供食物和帮助我们提供食物、转基因技术、杂交水稻的发明。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2、火柴燃烧,铁钉生锈,它们的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3、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有些物质变化得(快),而有些物质变化得比较(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火柴燃烧、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是(化学变化),水结冰、豆子和沙子混合是(物理变化)。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这说明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2、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小麦、土豆、藕、稻谷、红薯、玉米)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
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制作一封神秘的信件。
4、米饭在嘴里咀嚼时为什么会变甜?
答:
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嘴里遇到唾液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麦芽糖,所以米饭在嘴里咀嚼时会变甜。
判断题
1、唾液能消化淀粉。
(√)
2、淀粉和滑石粉遇到碘酒都会变蓝色。
(×)
3、土豆中含有淀粉,滴上碘酒会变黑色。
(×)
4、肥肉中含有丰富的淀粉。
(×)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的现象有(产生了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杯壁比原来凉一些),说明这种反应时吸热反应。
因为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液体没有气味了。
2、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小苏打也不是醋,而是一种新的物质(醋酸钠)。
3、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我们喝的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产生。
4、二氧化碳的特点:
(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比空气重)。
第5课铁生锈了
1、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铁锈)。
2、铁片和铁锈的区别?
(见35页上面的表格)
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时,我们看到了(铁钉变红了),说明有新物质产生,所以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
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铁生锈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
2、白醋和小苏打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
3、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电镀、喷油漆、抹油等方法来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这样做是把铁与空气和水进行了隔绝。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1、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类: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我们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
5、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6、物质之间的变化时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7、为什么说物资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答:
如果没有物质的变化我们的木材不会做成家具为我们所用,客人来了也喝不上热茶,我们也没有糖水喝了,我们吃的食物也不会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建筑用的水泥、美丽的烟花也就不存在了。
有了物质的变化才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但物资的变化也给我们的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等,所以物资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阅读42-43页的内容
判断题
1、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
2、铁片的颜色和铁锈的颜色很接近。
(×)
3、铁生锈和水、氧气有直接关系。
(√)
1、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能产生红色的铜。
(√)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
3、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
(×)
4、化学变化的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
5、淀粉遇到碘酒变蓝是一种化学变化。
(√)
6、物质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快的。
(×)
7、油和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
(×)
8、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
9、沙和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
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
(×)
11、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
(×)
12、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黑色。
(×)
13、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是醋。
(×)
14、铁和铁锈实际上就是一中物质。
(×)
15、硫酸铜与铁反应能产生一种红色的物质。
(√)
16、光线从空气中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
17、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
18、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19、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20、早我们的感官中,人眼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问物体。
(√)
21、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
(×)
22、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
23、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2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能产生棕红的铜。
(√)
25、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
26、淀粉遇到碘酒都会变黑色。
(×)
27、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1课地球的卫星——月球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逆时针方向)运动。
它的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月球的表面。
3、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体积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4、“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的。
同时他也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人。
5、月球的地形地貌是(月海)和(环形山),主要是(环形山)。
6、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第2课月相的变化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4、月球在围绕着地球公转,公转的时间约要29.5天。
5、月相变化是随月球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随日期的推移向东移动,月相不断变化。
6、(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不相同
7、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答: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月相由亏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月相由圆到亏,亮面在左侧;上半月、下半月的亮面始终朝向太阳。
8、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答:
月相是在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月相的形成与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和太阳始终照亮月球的一半有关。
第3课我们来造“环行山”
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环形山有的直径不足(1千米),有的直径达到(几百千米)。
2、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过多种猜测。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
人们已经观察到一些行星和许多卫星及小行星的表面都有这种(“陨石坑”,)证实了这种猜想。
3、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部活跃的天体。
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4、月面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答:
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过多种猜测。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
5、月球地貌的特征是什么?
答: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环形山有的直径不足(1千米),有的直径达到(几百千米)。
第4课日食和月食
1、日食出现时,太阳被挡住的部分总是圆弧行的,说明挡住太阳光的星球是圆的
2、日食出现时,总是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挡住太阳光的星球是(运动的),而且星球是(由西向东移动)的。
3、我远在3000多年前就有观察日食的记录了。
4、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
5、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答: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在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6、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答:
当月球运动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时,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第5课太阳系
1、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横行运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卫星。
2、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3、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最远的是(海王星)。
最大的是(木星),最小的是(水星)。
自转周期最短的是(木星),最长的是(金星)。
公转周期最短的是(水星),最长的是(海王星)。
3、有些星体,当它们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形成彗星
第6课在星空中
(一)
1、北极星总是在(正北)的方位。
2、观察星座时应该选(一个明显的固定位置)做标志,每次观察都要站在(同一位置)。
3、大熊座的标志就是(由七颗亮星组成北斗七星)。
通过连接北斗七星勺形前端的两颗星,并将连线向勺口延长月5倍远,处于次位置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
4、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北极星是颗不太亮的星星,我们可以借助(大熊座)找到它
5、为了便于辨认,人吗吧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6、(北斗七星)是一些距离各不相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穹上的排列图像。
在其他星球上看北斗七星,七颗星构成的图形就会不同。
第7课在星空中
(二)
1、(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
2、构成一个“夏季大三角形”的三颗亮星是(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3、在南部天空发现一颗火红的亮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属于(天蝎座)。
4、制作观星图的步骤?
(见书60页)
第8课探索宇宙
1、我们观察到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都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2、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大约有1000亿——2000亿颗恒星,直径有10万光年。
4、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
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5、我们发现银河系以外还有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我们把它叫做(河外星系)。
比如:
(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
6、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
7、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从(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以来,人们不断地改进,发明了许多功能各异的望远镜,从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宇宙的消息。
8、太空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太空望远镜、太空探测器、载人宇宙飞船)等相继出现,实现了人类飞天梦想。
9、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早在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科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