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docx
- 文档编号:9263420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84KB
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docx
《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摘要: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推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形成富有凝聚力的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和谐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赋予传统的和谐观以新的时代内容。
关键词:
和谐中华民族价值观
中华民族具有七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民族。
在她的发展历程中,辉煌与磨难交织,智慧与偏执共存。
中华文明之所以饱经沧桑而不灭,原因之一是她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念,将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个强大的共同体。
由于中华民族具有包容万物的博大胸襟,这些价值观念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养料,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历久而弥新。
一、核心价值观念
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由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多种价值观念所构成,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在价值取向和精神上是是基本一致的,他们互相支持、互相补充。
然而,各个价值观念在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体系的边缘,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体系的核心;有些价值观念的的变化对价值体系造成微小的震动,而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导致价值体系的存亡。
其中,处于价值体系核心位置的价值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价值观念,它们决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为体系内的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依据。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价值观念是不是核心价值观念呢?
焦国成先生认为“一种传统观念能不能够成为核心传统观念,要看能否满足这样几个条件:
其一,经过了长时间甚至是数千年的锤炼,已成为一种自治的和圆融的观念体系,且在中华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二,被前人所普遍认同和实践,亦在相当程度上为今人认同和实践;其三,在以往的历史上曾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四,在当今仍有一定合理性,具有可开发挖掘和批判性改造的价值。
”[1]
依照这四条标准来衡量传统价值观念,就可以看到,“和”或“和谐”的思想贯通古今,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甚至融入到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
“和谐”思想无疑可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先秦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和”的价值观念。
西周末年,史伯较早注意到了“和”与“同”的区别: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尽矣。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
”。
史伯以先王娶后、求财、择臣为例,阐明了“和”的含义,即不同的事物聚集一起而得其平衡,就是和。
在和的状态下,不同的事物可以产生新的事物,故“和实生物”。
孔子分析了西周以来的诸多伦理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他以和作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的价值标准。
在人与人之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孔子指出了君子与小人截然不同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操和思维方法。
孔子将“和”的价值观念升华为先秦人文精神的核心观念。
自从孔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儒学后继者继续阐发了“和”的价值观念。
孟子看到了“和”的巨大功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他认为只有只有实行“仁政”政通人和的诸侯才能王天下,荀子主张“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也就是万物因和而生。
老子探讨了如何为“和”的问题。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将“和”作为阴阳本体之道,万物化生之途,开启了道家以天道自然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取向。
不仅如此,老子还将和谐观念提升到根本规律的高度: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周期性的动态平衡中生存和发展的。
庄子从天人冲突中寻找和谐,倡导天和人和: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着,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墨家亦重视和谐思想。
“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把“和谐”当做处理家庭社会关系的根本法制。
先秦诸子尽管禀持不同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但都从不同的角度论及了“和谐”思想,并对“和谐”价值观推崇备至,这是时势使然。
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诸侯相互攻伐,人民流离失所。
时代给思想家提出了问题:
社会为何动荡不安?
理想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怎样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同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然而,这些思想家都特别重视“和谐”的观念,因为他们由乱世的切肤之痛感受到了“和谐”的可贵,竭力论证“和谐”对于社会发展、人民安康的重要性。
一些思想家,如史伯、老子将“和谐”提到了本体的高度。
可见,先秦时期,对于“和谐”观念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孔子尊尊亲亲的伦理观念造就了一个“和谐”社会。
在孔子那里,“礼”不仅是人伦秩序,也是“和谐”价值的表现形式。
经过先秦诸子的阐述,更由于和谐观念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谐价值观便渗入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一个重要治国处事原则。
三、和谐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和谐”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典章制度、礼仪行为、思维模式、心理结构以及百姓日用、待人接物、民族关系、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
因此,需要对“和谐”价值观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1.和谐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和谐的内涵与外延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
李殿斌、杜莹认为,“和谐是矛盾统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2]刘光、步雷认为,“和谐是主体从价值论角度出发对事物特定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谐’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存在状态本身,而是主体对事物特定存在状态的价值认同,反映了主体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即和谐概念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实然状态,而是事物的应然状态,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
”[3]
从学者们的探讨可以看出,和谐作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哲学范畴,是与发展相联系、与对抗相对应的、表现了矛盾统一性的范畴。
它主要反映了事物的应然状态,属于主体的肯定性价值判断。
2.和谐的意义
诚如田广清先生所言:
“和谐,就成为古往今来人类普遍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全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美好境界。
对于‘化外之民’而言,和谐是感性的、朦胧的、不自觉的感知和向往;对于有知识、有修养、有境界的人来说,则是理性的、高层次的、自觉的理想与实践。
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从先民的‘小康’、‘大同’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今天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们所崇敬并为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理想社会,既是平等、富裕的社会,亦是文明、和谐的社会”[4]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普遍的价值观,显示了和谐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角度来理解和谐价值观念的作用。
2.1人与自身。
现实中的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理想与现实、欲望与道德,公与私,爱与恨……这些冲突的情感构成巨大的心理张力,造成了个人的身心冲突。
和谐价值观正是消弭内心紧张的一剂良药,他可以使我们在矛盾的心理中求得平衡,达到于己和乐的境界。
2.2人与他人。
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原则,主要体现了与人和处的思想。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可以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2.3人与社会。
在这个维度上,和谐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主要是通过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表现的。
生产方式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实质上是说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经历了和谐、对抗、新的和谐三个阶段。
当一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出现的时候,生产方式处于和谐发展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继续提高,旧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生产力之间会出现一些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
这一阶段称为生产关系的对抗阶段。
当旧的生产关系经过调整或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也就催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于是生产关系处于新的和谐之中。
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生产关系特有的发展规律。
认识和把握生产关系的变化规律,对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创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4人与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以愈来愈大的力量影响着自然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房展,人类过分看重自己的需求与力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抗。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因素。
人类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为了化解人与自然的对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观念,循环经济、新能源技术、人口的合理有效控制将从根本上缓解人与自然的冲突。
随着保护自然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必将进入和谐共处的新时代。
四、和谐价值观的历史启示
自从孔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以来,和谐观念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了新的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再如“和衷共济”、“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为人耳熟能详的箴言,都是和谐价值观的拓展。
总之,和谐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和谐价值观促进了民族大融和
奉行和谐价值观的华夏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不仅一次次的消除了外部威胁,还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
历史上,曾有多次民族大融合。
西汉后期,匈奴与汉族逐渐融合。
北魏时期,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宋元之际,女真、党项、契丹诸族在北方地区逐渐融合。
满清以降,蒙满等族与汉族大融合。
这种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在与汉族人民的交往中逐渐认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并随着通商通婚与风俗习惯的互相影响,最终融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共同体。
2.和谐价值观造就了独特的政治理念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和谐价值观适应了这种政治需求。
为使社会处于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儒家提出了“仁”“礼”结合的伦理学说。
“礼”是典章制度,也是个人行为规范。
礼从纵横两个角度确立了人的行为准则。
从横向看,仁义思想提出了对待他人的行为原则。
从纵向看,忠孝观念确定了处理上下等级关系,及对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的行为原则。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忠孝思想是相同的。
在家孝亲,在国忠君,就成为中国士大夫几千年来奉行的伦理原则。
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使中国出现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双向互动,其结果,既维持了等级社会的秩序,又给统治者披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3.和谐价值观造就了中华文明极强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形成了于邻为善、以邻为伴,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
在七千年的漫长历程中,中华民族饱尽沧桑,多次受到亡国灭种的威胁。
然而,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度过了难关,使华夏文明绵延至今而不绝。
不仅如此,中华文明还表现出善于吸收外部文化的特点。
如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魏晋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宋明理学对儒道释思想的整合,都显示了一种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势。
对于外来文化,中华文明不是拒斥,二是吸收、整合。
从而使自己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趋势,于今为甚,自从西学东渐,国门洞开,志士仁人怀抱救国之志,融通中西,使传统的儒家文化显示了新的生命力。
在现代化潮流中,中华文明不仅没有被强势文化所吞没,反而挟国力日盛之势,展示了独特的魅力。
这是为什么?
因为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文明具有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包容性。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从整体来看,和谐价值观是具有正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念,为造就一个伟大的国家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向片面追求和谐的极端。
和谐与对抗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同一是有条件的,因而和谐也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只能在不断化解对抗的过程中求得动态和谐。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我们需要正确把握和谐与对抗的关系。
应该正视社会中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体的矛盾,适时推进制度创新,化对抗为和谐。
同时,中国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在许多地方产生了利益关联,我们切不可片面强调“和为贵”的传统思想。
我们要理直气壮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一部世界历史也证明,世界和平是力量均衡的结果。
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才有赢得和平的希望,因此,我们需要为和谐价值观赋予时代特色,使这一核心价值观念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国成:
《核心传统观念与民族精神》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伦理学》2004第9期.
[2]李殿斌、杜莹:
《简论和谐范畴》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第4期.
[3]刘光、步雷:
《论和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田广清:
《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毅敏,男,汉族,1964年10月生,讲师,甘肃宕昌县委党校教务处副主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和谐 中华民族 核心 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