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及其作用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26099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80
- 大小:93.77KB
备战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及其作用教案.docx
《备战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及其作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及其作用教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一轮课程语文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及其作用教案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及其作用(教案)
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
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
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
”
“门别开得太大!
”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
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
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
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答案】B
【解析】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第一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
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作出准确判断。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3分)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
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答题。
情节上,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主题角度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从而突出了文章主题。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来看故事戛然而止,是给人一种神秘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人物上,他是个少数民族同胞,语言上不通,对他的所知有限,这样写真实。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小说的谋篇布局也就是小说的情节安排。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
①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②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小说阅读情节类题目一般有三种形式:
概述情节;指出某一情节的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技巧与合理性。
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小说的情节结构有其特点,学生可在复习中选择一些符合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的小说来读,并通过强化训练,掌握论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一)概括小说情节
(1)设题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尾声)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答题步骤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可分条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的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答,“内容”即人物主题,“结构”即情节,要用小说的术语答题。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1)一般设题方式:
①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综合问)
②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单一问)
③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单一问)
④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综合问)
(2)答题思路:
①情节方面:
与上文……形成照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转折;情节戛然而止;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
②人物方面:
突出了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③主题方面:
暗示了……主题;突出(强化)了……主旨。
(3)重点段落作用分类梳理:
A.小说开头段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③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故事情节。
B.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如小说《报复》就属此类。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悲剧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针对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作用的考查,也是近年来小说情节结构考查的重点。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发展了人物什么性格。
(三)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1)设题方式
①小说以这样结尾是否合适?
②小说的结尾段能否删去?
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合不合理,或小说中这个情节换成另外一个情节合不合理。
(2)答题步骤
①亮明自己的观点;
②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四)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和作用
1.小说情节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1)线索的特点:
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寻找途径:
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2.基本技巧
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衬托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①就全文看:
一波三折。
作用: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看:
首尾呼应。
作用:
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看:
A、倒叙式。
作用: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B、设疑式。
作用: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C、写景式。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④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
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
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D、留白式结局。
作用:
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⑤就中间段(情节)看,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A.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常用术语: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B.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常用术语: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C.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常用术语: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D.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E.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分析情节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25分)(2016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试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
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
“是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
”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
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
”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
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
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
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
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易错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方法点拨】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
审题要点如下:
一审清问的角度,看有无限定角度;还是综合角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
其中,题干中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
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
规范答题:
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
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形成线索等。
⑤“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考点2.常见的情节技巧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
“又是骗子!
这社会是怎么了!
”她愤愤不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
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
母亲告诉她:
“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
借钱?
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
“那你把钱给她了?
”“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
”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
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
“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
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
”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
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
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
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
“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
“这肯定是我的电话!
”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
“孩子,你到家啦?
”“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
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
”母亲笑道:
“不用还,不用还。
你到家就好!
”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
“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
”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
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
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
“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
”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
”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
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
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
“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
怎么又是找母亲的?
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
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
“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
”对方说:
“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
“小桃!
真是你啊!
你到家啦?
”“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
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
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
”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
母亲笑道:
“不用还,不用还。
你到家就好!
”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
”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
“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
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
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
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
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1)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巧设线索。
以母女为对方着想的“谎言”为线索,使小说结构清晰紧凑。
②情节曲折。
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三次电话,后一次的电话总会揭穿前一次的“谎言”,三次电话内容相似,层层推进,出人意料。
③巧设伏笔。
如第二次电话母亲只听到铃声就断定是自己的电话,还故意按响免提键,为下文这个电话是母亲安排打来让琳安心埋下伏笔。
④巧用对比。
如故事的开头写琳对现实社会不满,到结尾安心地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社会有诚信爱心的主题。
又如刚开始对助人一事,母亲选择相信,琳则怀疑警惕,二人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题关键词要把握“情节设置上的巧妙,结合文本”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技巧,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答题,不可以只背术语,而脱离文本。
这篇文章以母女为对方着想为线索,情节曲折,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作者还巧用伏笔和对比。
如第二次电话母亲只听到铃声就断定是自己的电话,还故意按下免提键,为下文这个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及其作用教案 备战 高考 一轮 课程 语文 小说 布局 技巧 及其 作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