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指导.docx
- 文档编号:9258117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21KB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指导.docx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指导.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对于高一学生,开始学高中物理时,感觉同初中物理大不一样,好象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间有一道鸿沟。
那么怎样才能跨越鸿沟,学好高中物理呢?
我想应该从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入手,找到新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
第一学期所学的物理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
相互作用,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
第一章,着重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基本的运动学概念(如:
位移,速度,速率,加速度等),给学生一段适应的时间,来体会初高中物理的差别,是准备阶段。
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同时通过数学上变换找出第一章中所学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为第四章的学习做铺垫。
第三章相互作用,是从力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样去描述力,力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方面让学生较为深刻的去认识力。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从知识点的联系上看,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章节,因为这一章把前三章的知识全部联系起来了,把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呈现了出来。
从必修1中,我们能感受到物理学在逻辑上是非常的严密和完美的。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
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
例如:
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
分析:
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注重于描述,数学知识应用的少),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各个物理量之间基本上用公式连接起来,因为这在应用时将牵涉到公式的变形,公式间的转换,所以数学的知识应用的较多)。
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
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多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
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高中物理还强调:
(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
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
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
(2)注意运用图象:
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但是容易混淆。
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
(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
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
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
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
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
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
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糊里糊涂地做题,头脑中缺乏清晰的思路。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
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
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
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更加的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而不能靠简单的重复性记忆。
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三.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
物理课初中、高中、大学各讲一遍,初中定性的东西多,高中定量的东西多,大学定量的东西更多了,而且要用高等数学去计算。
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
在学校里,我们见到学习好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好,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哪科都学得不理想,基本如此,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是要对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基础教育的基本关系就是“昨天的知识与明天的事业”“今天的努力与明天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要抱怨现在的学习是没有用的,其实每一科的学习除了拓展你的知识面之外,还在迁移默化的培养你的思维习惯,例如长时间的语文学习,除了让你认识汉字,对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有所了解之外,其实他也在迁移默化的培养了你的情感,价值观念,影响了你认识周围世界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长时间的数学的学习,除了让你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计算关系,还让你变得不再木讷,知道未知可以由周围的已知条件推理出来,长时间的物理学习除了让你深刻的认识周围的世界,知道看似复杂的世界其实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达到有序合理的运行的,从中会让你发现自然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和神奇,物理的学习会让你不断的在生活的经验与科学的结论之间来回的碰撞,在产生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了你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这种习惯对你而言是终身收益的,而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物理学习中逐渐渗透的;所以对待学习不要用太功利的眼光去对待,而是要从塑造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修养方面去对待,这样学习就不会是你的负担,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塑造自我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塑造自我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培养良好的做事习惯,要用心而不要仅仅追求努力,因为努力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二、学会思考,提升思想的深度,因为什么样的思想将会决定你有什么样的生活;三、与人为善,善不是让你刻意的去做好事,而是要学会尊重别人,要把别人作为目的来尊重,而不是作为手段
第二条,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要有正确的认识。
学习就是一个在不断的否定融合与更新的过程,对测验中的失利要有正确的认识,千万不要因为考试中的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要善于找出问题的根结去解决问题,而不要被问题所困扰。
用王金战老师的话去教大家一种调节考试之后的心态的方法:
“对于你利用两个小时这么宝贵的时间做一套卷子,得了满分,这意味着从这张卷子里,你一个问题也没发现你认为这套卷子对你重要吗?
丢了多少分,就意味着发现了多少分的问题,只有平时多发现问题,大考的时候才能少出现问题。
”但有这种想法的前提是你必须要在考试完后,能及时系统的总结。
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七个环节:
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
在以上七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学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结合以上七个环节,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
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进行预习,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点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课前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二)专心上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
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
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
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
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一直保存。
(三)及时复习。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
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
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四)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
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
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对于刚学习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应该备有至少两本物理参考书,因为参考书中题目的讲解是融合出书者的思想的,只看一种,我们的思维不容易打开,只有多看看其他参考书,互相的比较,体会,给我们的启发才能多一点。
还有对于解题不熟练的同学,不要追求做题的数量,而是要用心去做题,找做题的感觉,怎么样去找这种感觉呢?
教大家一种方法:
一道题目做三遍!
第一遍,不看答案自己做,努力的去想,直到无能为力为止!
这一遍你的收获是,脑袋中积累了大量的疑问和困惑。
第二遍,仔细的研究答案,带着你的疑问把答案完整的看完,然后考虑,自己的困惑答案中是如何解决的,学习解答的思路和解题步骤,最后,看看答案中能不能把一些步骤简化。
这一遍你的收获是,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第三遍,把答案放在一边,完整的做一遍,这一遍你的收获是:
思路得到整理,防止了眼高手低的现象。
这种方法做题很慢,是培养物理感觉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只有坚持了一段时间,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物理的学生而言,课堂作业也很重要,这个重要并不在于作业本身,因为高中的物理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生自学完成的,对于高一刚开始老师留的作业不会有太大难度,并不能对于提高你的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但课堂作业又很重要,这主要是它肩负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作用,所以它是在老师监督下学生必需完成的一种任务,学习习惯真的很重要,成绩好的学生每科都好,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每一门都不理想,这种差异主要就在学习习惯是上,希望同学们能够仔细体会。
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样去把一道题目的解答完整的写下来,这个需要模仿,模仿老师的,模仿参考书上面的,归纳下,完成作业要有如下的五点基本要求:
①书写工整;②作图规范;③表达清楚;④推理严密;⑤计算准确。
还有作业批改完发下去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不能把问题积累下来。
(五)解决疑难。
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然后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
专门的本子命名为“疑难问题记录本”,记完一本要再换一本,每本都要编号保存着。
(六)系统总结。
每学完一个板块,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想活跃。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起来。
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七)课外学习。
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实践表明,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不阅读了适量的课外书籍。
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
总之,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
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做,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学习方法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