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届高三起点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925751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77.84KB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届高三起点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届高三起点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届高三起点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届高三起点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5届高三9月起点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4.9.4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蜷(quán)缩着(zháo)落粗糙(cāo)长歌当(dàng)哭
B.譬(pì)如威吓(hè)木讷(nè)少不更(gēng)事
C.炫(xuàn)酷翌(yì)年看(kān)守装模(mó)作样
D.哺(fǔ)育戏谑(xuè)濒(bīn)临畏葸(xǐ)不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磐石葱笼平心而论有志者事竟成
B.惊愕表率揠苗助长万变不离其中
C.机缘申辩不径而走坐收渔人之利
D.妥帖株连浮想联翩吉人自有天相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放眼望去,那些鸟儿在高处着,最后都飞向了远方,徒留下
天空中淡淡的蓝色,还有秋后田野的空旷和寂寥。
②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
,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人生经验和阅读
滋养的有效途径。
A.盘绕一抹殊途同归汲取
B.盘绕一丝不期而遇获取
C.盘桓一抹不期而遇汲取
D.盘桓一丝殊途同归获取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的直接动因,是由于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一项得到高层重视的建议。
B.科技革命不断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只有那些抓住技术革命战略机遇并迅速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国家或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C.中国海军新闻发言人18日表示,根据统一安排,中国海军将加强搜索力度和搜寻范围,组成两支舰艇编队分赴相关水域搜寻马航失联航班。
D.打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手机和电视的屏幕互动,显示出自控窗帘、灯光、空气净化器、热水系统、咖啡机、面包机等家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说: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意思是说不做不该做的,不要不该要的,这样就可以了。
在孟子看来,“为”与“不为”、“欲”与“不欲”的标准在于“义”,一切行为都要从“义”出发。
B.鲁迅善于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阿Q正传》中,阿Q被打后说是“儿子打老子”,或被打后说自己是“虫豸”等一系列细节,就鲜明地表现出阿Q这个人物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的性格特征。
C.《哈姆莱特》中,先王的鬼魂即老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物”,先后在剧本第一幕和第三幕中出现。
和其他人物相比,“鬼魂”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却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D.契诃夫与海明威虽然分属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们都追求朴实、简练的风格,契诃夫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海明威的作品则形成了“电报式风格”。
《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是前者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在桥边》则是后者的代表作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吕若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
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
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
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
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
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
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
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
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
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
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
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
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
《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
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
当然,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
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
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
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孝子孙”了么?
(选自2014年4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6.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它对抗着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
B.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
C.文学中的那座祠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仍旧迅疾、凶猛、无所顾忌地肆虐着。
D.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揭示宗法社会崩颓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理、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B.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Q思想激进,将祠堂社庙村规家谱看作是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
C.“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
D.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场景触目可见,展示了祠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
B.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开始在祠堂上演。
C.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仍有可资使用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以及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的。
D.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拆毁,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孝子孙”的。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眉山远景楼记
苏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
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注】以相助。
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
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
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
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
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岁二月,农事始作。
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
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
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
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其风俗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
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
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
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
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
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
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
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
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
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
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有马者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
"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
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
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选自《苏轼集》,中州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注】耦:
二人并肩而耕。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事而会之会:
汇总算账
B.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因:
就着,顺着
C.轼之去乡久矣去:
离开
D.独能累世而不迁迁:
迁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具体表现眉州风气的一组是
①其农夫合耦以相助②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③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④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
⑤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
⑥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应家乡百姓之请写的一篇记文,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眉州地区的民情风俗和社会风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
B.眉州地区的士民在尊重经学的同时,非常讲究门第和出身,尤其是大家族特别强调门阀,如果不是权势相当,即便对方再有钱,也不与对方结为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届高三起点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 湖北省 武汉市 部分 学校 届高三 起点 调研 语文试题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