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常识的力量.docx
- 文档编号:924946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7.55KB
第一讲常识的力量.docx
《第一讲常识的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常识的力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常识的力量
第一讲常识的力量
《现代汉语词典》对“常识”一词这样解释:
“一般的、普通的知识(相对于专门知识而言)。
”
“常识”这个词太普通了。
我们以前说“这是常识”,意思上是说“这是很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等等的含义。
潜在的意思,多少带点贬义。
然而,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倒越来越觉得“常识”的意思、价值与珍贵。
我们看几个例子:
腾讯网中腾讯评论之“今日话题”栏目,在题头处显要位置赫然写着“用常识解读新闻”七个字,作为自己栏目的定位。
中央电视台名嘴白岩松,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常识、理性与信仰》。
为了借力表达我的观点,我不妨复制有关的段落:
从1993年开始做电视,我给了自己九个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
随着“东方时空”开播,到“焦点访谈”,再到“新闻调查”,一直到“实话实说”等等,坚持着这样相同的信念,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这样一路走了下来。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过一段很辉煌、很受尊敬的岁月,就是因为打破了过去八股的文字,打破了过去或仰视或俯视的墙头草的心态,正式建立一种“平视”的概念。
东方时空以及后来成立的新闻评论部是最早提出“平视”这个理念的,那时候电视的确做了它应该做的事情。
到了2008年,我40岁了,那一年充满了巨大的交锋,奥运火炬冲突,抵制家乐福,汶川大地震,如此多历史事件宿命般地纠结在了2008年,所以我会去想很多事情。
我觉得40岁要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不能停留在“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我想起码我们评论部或者我们这些人做到了这九个字,不能再原地踏步,因此我给自己提出了12个字,叫“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我觉得这12个字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后半辈子奔这12个字就足够了。
我甚至不敢想象这12个字包含的追求,会在我人生终了的时候在中国实现,它可能是百年的道路,没那么简单。
捍卫常识
我们曾经有过颠覆常识的时代,比如说一亩土地能产多少粮食?
其实它基本上是个常识,它应该在一定的公斤数里浮动。
但奇怪的是,居然在一个荒唐的年代里,报纸上能登出放卫星一亩产多少的天文数字,很多人还真信,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政治可以扭曲常识吗?
在我们这个国家的确扭曲过。
文化大革命的疯狂也来自于很多对常识的颠覆。
那些荒唐时代的荒唐做法我们姑且不谈,现在这个时代里,常识是不是被很好地维护着?
不一定是。
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排毒养颜专家,在中国很多媒体上宣扬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然后推荐他的食谱。
当时我听了之后觉得很不靠谱,老祖宗吃了千百年这些东西过来的,如果说这些东西不能吃了,这里一定有隐情,这是常识。
但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会给他时间给他空间,让他发表这些明显违反常识的东西?
我们的大医学家在哪里?
为什么不出来驳斥这种明显的伪常识?
后来这个所谓专家被台湾抓了回去,判了刑,这个时候你突然明白,原来在利益面前常识是可以随处颠覆的。
过去颠覆常识是因为政治,现在颠覆常识有些开始是因为利益。
在我们生活中,1+1=2时常被人说成1+1=3。
很多人面对媒体,说那些空话、套话连他自己都不信,但是为什么连他自己都不信的东西他会说呢?
因为这样对他有利。
因此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或许算知识分子的人,如果不能把捍卫常识当成自己的一个目标的话,我觉得是很可怕的。
南京的吴非老师许多人都知道的,他是很受尊重的一位语文老师。
近来,他出了一本新书,书名叫《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分为六辑,其中第四辑的名字叫“尊重常识”,其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
这本书的序言原题就叫:
《教育所做的一切是践行常识》。
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不久前,我在教师培训大会上说,这些年教育界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
用那么大的精力去捍卫常识,有必要吗?
当然有。
比如有人指鹿为马,虽然我们不会信,但是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至少有一代儿童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认为那长角的动物是马,直到拨乱反正,他才明白自己学的是颠倒黑白的“知识”。
不远的历史上,不是还有过这样的事吗?
教育工作,就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
至于我们在教育中的发现和创造,最终也必然成为常识的一部分。
周国平在他的《周国平论教育》中也说过:
“真正可惊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
”
“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
也许,我们过去小觑过“常识”。
因为小觑,所以,就会有种漠视的心态,甚至出现诸多反“常识”的行为。
然而,今天,我们却要回过头来“尊重常识”,甚至于“捍卫常识”。
其实,无论是腾讯网的那句有力的话语,还是白岩松、吴非、周国平关于常识问题的判断,都在提醒我们,常识不可小觑,更不可亵渎。
常识是一种公理,是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是一些最最重要的规律,是必须的底线,是万丈高楼之根基。
还是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话题上来。
在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时常出现诸多漠视常识的现象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看,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怎样的呢?
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守着一本教参与一本教材,凭着一年复一年的重复中获得所谓经验,在课堂上以应试为策略,以分数为目标,演绎着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不知还是不是可以名曰为“语文教学”了?
在中国学校的诸多学科中,也许,语文是比较古老的学科。
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学也好,语文学习也好,前人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经过时间洗汰过的,是一种精华,或曰是语文教学(学习)的最最基本的原理与规律。
然而,这些原理与规律到了今天,都被应试教育异化或者兑挤了,退避三舍了,束之高阁了。
我近来在阅读王丽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一书。
书中收录了70余位像周汝昌、冯其庸、李国文、于漪、周先慎、邵燕祥、韩少华等这样一批或文学家、或科学家、或社会活动家、或艺术家,他们在年少时学习语文的一些经历与体会。
通读下来,我渐渐地发现,把这些文章贯通起来,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后,就会发现,这些文章中,总体上揭示了语文教学或学习的一些“常识”。
而这些常识,到了今天,已经或多或少的退隐了。
我们说,常识不是万能的,但是,忽略甚至丢弃常识是万万不能的。
在语文教学经过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的讨论呀改革呀等等之后,我们做一些反思,就不禁要反问自己:
我们是不是有点数典忘祖呢?
语文教学要改革,要与时俱进,要与时代同步,但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语文教学不能丢了常识,丢了基本的原理与规律。
在连解读当下新闻都要运用常识,甚至对常识需要“尊重”与“捍卫”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要发出坚守语文教学(学习)常识的呐喊呢,是不是也要坚信常识的力量呢?
回答也许是:
必须的!
第二讲我们的眼睛盯着什么?
谈到语文教学的常识,我们先从一个问题谈起。
这就是,在我们的心目中,一个具有较好的语文能力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不要幽默地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这个学生应该是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身材瘦瘦的,头发黑黑的,皮肤白白的……
我们不妨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那些真正被称作语文能力不错的学生或者非学生,看看他们有着哪些语文方面的表现。
也许,他(她)一笔好字。
我们常说,字是一个人的脸面。
现在电视上不是常有这样的广告吧:
你想让你在家长签字时,在领导批条子时,在朋友互赠时签字时拥有面子且给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吗?
那就请把您在您的名字前加上M,然后发送到10627……,我们将给您设计艺术签名,让你事业成功。
引用这则广告,只是给讲座加点味精而已。
但是,这则广告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写出一笔好字,那是很令人羡慕的。
写字虽不完全是语文的事,但与语文还是渊源甚远的。
我们看看年岁大些的那些读书人,那一笔字真是人见人夸呀。
所以,我想说,能够写出一笔好字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哪怕只是小小的方面。
我还曾经这样妄言过,写字好的人,一般来说,他的相关的语文素养会不错的。
也许他(她)能说会道。
暑假出去走走,到了一些景区,常会蜂拥而来一些导游,这些导游,一看就是当地的土导游。
你听他(她)解说,尽管有时普通话还不标准,夹杂着方言,但是,他(她)们总能大大方方,流利清晰。
我常想,这就是他们的较好的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
善说。
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这种说的的能力。
学校出来的学生更多的人能说会道的,那多好。
事实上,学校里,社会上,善说者甚多。
他们也许就凭这张嘴,能立身立业打天下。
也许他(她)读书等身。
“著作等身”是说一个人写的书特别的多。
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但是一个人“读书等身”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应该的。
再说,所谓的读书等身,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而已,其实,一个爱读书多读书的人,他所读多的书是远远不止“等身”的。
凡是语文素养好的一定是读书多的人,读书多的人一定语文素养不错。
是否读书,读书多少,应该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
也许他(她)爱写善写。
爱写文章,善写文章是一个人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优良的重要标志。
写写日记,写写生活故事,写写心灵感悟,写写社会世态。
能这样写下来且写下去的人常常是被人们称道为语文素养好的人。
过去的年代不是有过用一篇作文定终身的语文考试方法吗?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在讨论用什么判别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样的时候,不还是在呼吁:
只考一篇作文吗?
语文学习,一个字:
写;两个字:
要写:
三个字:
一定写;四个字:
一定要写!
用写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其他语文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写。
也许他(她)思情诗意。
如果说,一个人的字、说、读、写是一种外在的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表现,那么,思情诗意就是一种内在的表现。
字说读写与思情诗意表里互生,表促里,里促表,以致表里共升。
所谓思情诗意,这只是我个人的生造的词语,我所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内在表现。
这里,大致包括比如对语文怀有尊重、对生活怀有情趣,对文化怀有敬重,善于思考,习惯(当然是指语文习惯)良好,富有诗意等等方面的内容,属于一种内秀性质的,也可以说是语文内涵吧。
没有思情诗意的内涵,字说读写一定缺乏深度与品位。
一个语文素养(能力)好的人,他(她)大致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眼睛盯着这些呢:
一笔好字,能说会道,读书等身,爱写善写,思情诗意。
当然,我不是说,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五个方面,才算是语文素养好的人。
这五个方面,这是一个大概的描述,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他(她)的语文素养可能表现在其中的一项,或两项,或三项不等。
语文素养也是讲多元智慧的。
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识之一。
那么,既然这样,我们不能不说说语文考试分数是不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
在学校里,学生的语文考试分数,应该说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重要体现。
但是,问题是用语文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更是极其简单与浅淡的。
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优劣与语文分数的高低是不能等同的。
一笔好字,能说会道,读书等身,爱写善写,思情诗意,等等这些,往往不是一张语文试卷能试出来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是不是觉得,当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有点偏离了常识,一味的死盯着分数,而很少盯着类似一笔好字、能说会道、读书等身、爱写善写、思情诗意等这样的真正的语文素养,这不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又是什么呢?
第三讲练好语文的童子功
先从“童子功”这个词说起吧。
在我的记忆里,我似乎听说过“童子功”这个词,也大致了解它的意思,可以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再弄弄清楚这个词究竟指的是什么。
然而,有趣的是,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竟然没有找到,我又翻阅了《辞源》,竟然也没有!
我有点纳闷以及不甘心了。
还是求助网络吧。
网络真是好东西。
得来全不费功夫。
网上是这样说的:
“童子功”是指在任何具有技术要求的行业中,从小就打下基础的一种练习方式。
练精化气法亦名少林童子功。
这样的定义尽管有些不规范,但是,也基本说明白了。
细析“童子功”,看来有这两个关键字:
“童”、“功”。
童子功,顾名思义,必须在“童子”之时来练,过了这个时候,也许练不好,既然是“功”必须苦练,练到一定的火候才行。
我觉得,一个人要学好语文,有些深厚的语文功底与功力。
真的还得从娃娃抓起,在“童子”时练得几般“功”来。
语文的童子功有哪些呢?
依我看,有三个:
写字,背诵与习惯。
先说写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学习。
这个工具是什么呢?
它装着‘五把刀’——即五种技能:
读、写、算、观察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意思。
”苏霍姆林斯基这里说的“写”就是书写的技能,他把书写的技能即写字列入学生必须掌握的“五把刀”之一,可见教小学生写好字是非常重要的。
写字,写好字,要从小练起,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小学段的语文教学,写字必须是重要内容。
写好字,也必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写字的教学,这是务语文之本的做法之一。
那么,说小学段必须重视写字,中学段呢?
回答是:
中学段也应重视。
只是在要求上更高一些。
所以,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不重视学生写字的语文教学,是由缺陷的。
重视写字,这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识。
再说了,写字这件事,初级阶段叫“写字”,高级阶段就叫“书法”。
所以,写字从面上看,是写字,从骨子里看,它是素养与文化的外显。
我有个观点不知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拷问:
会写字的人在气相上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懂书法会书法的人他的气质也会与众不同。
古代的那些读书人,绝大多数都能写一笔好字;而现在的读书人,绝大所数写不出一笔漂亮的字来。
这不能不说的现代语文教学的严重缺失,是丢掉常识的表现。
有人会说:
“我的字不怎么好,但是,我的语文能力也并不差。
”这样的情况很多,更是很正常的。
写字好,会让你的语文素养锦上添花,但是,写字不好,并不说明你的语文素养就不好。
近日,读到张庆先生的关于写字教学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加强写字教学断想》,他提出了三个观点:
打铁还须自身硬;提笔即是练字时;牵牛要牵牛鼻子。
先生说的第一、第二两点,一看即明白,这三点他说的是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表现在握笔离鼻尖太近;胸部紧贴桌边;头偏左侧离书本太近。
他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牛鼻子”是“一寸”,意思是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务必使学生握笔一定要做到握笔时,手指离鼻尖一寸。
张庆先生关于写字教学的“断想”,应该给我们许多启迪。
在江苏的徐州,有个学校教张集实验小学。
这所学校把写字教学作为自己学校“最美的名片”,。
“写字修身,深心托毫素,飞龙舞凤追古韵;翰墨育人,怀抱观古今,挥橼运笔写新词。
”他们以“写字修身,翰墨育人”为学校办学思想之一,成绩斐然。
学校近年来发表作品600余篇,有2000人次在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
我很仙魔这样的学校,羡慕这所学校里的学生。
我说这些,其意图在于宣扬写字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增强我们语文教学中加强写字教学的意识。
我们一旦有了这样意识,那么,在实践中就不愁找到写字的规律,就不愁想出好的点子来方法来。
当然,进入现代社会,电脑的普及,应试的猖獗,势必会打垮人们心中对汉字书写的情怀。
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不应该放弃写字。
写字,是祖宗传下来的一宝,它与汉字是密切不可分离的,汉字是连着中华之根的。
故此,写字,内可修身,外可弘文,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背诵。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之要诀。
我选摘几则王丽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里的片段:
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
一则,小时背诵了一辈子记得住;二则,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时最现成的好方法。
-------李普《我是吃过亏的》
传统的私塾教育并非没有缺陷与局限的,不必无保留地赞美它。
但它的强调背诵的方法,确实是很有其可取之处的。
———敏泽《私塾教育与我》
看来,背诵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
我记得凌叔华记辜鸿铭的文章中说,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回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弥尔顿《失乐园》。
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国文《从“青年必读书”谈起》
朗读与背诵,不仅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理解、领会,对于音调铿锵的诗文,这更是审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吧?
-------邵燕祥《中学〈国文〉琐忆》
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
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
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书中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
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
想不到就是这本《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学及园林艺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陈从周《读书的回忆》
可摘录的例子还有很多。
背诵的意义与价值在我所摘录的这些片段里已经基本呈现了。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这些著名的学者在谈及他们小时候的语文学习时,60%的人都会提及背诵的好处。
然而,当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么快速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已经静不下心来好好地做背诵这样的事情了,时代慢不下来了,教育慢不下来,学语文也慢不下来,于是,像背诵这样的语文学习的常识与真经,渐渐地被定格在了过去的学校里了。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也在背诵吗?
曾不知,现在的所谓的背诵已经在数量与质量上大打折扣了。
背诵对于学习语文如此的重要,但时代的发展又对背诵这样的古典的学习传统冲击很大,那么,我们如何让古树发新芽,,旧艺焕新机呢?
如何重拾背诵这样的语文学习常识呢?
现代的学生该背什么,又该怎么背呢?
我留下这一连串的实践的问题吧。
最后,说说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是一个人一生语文学习的软实力。
习惯要从小培养。
所以,我也把习惯作为语文的童子功。
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只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校学习语文,从一生来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自学语文,则是终生所需要的。
学生不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
路,总归是由他们自己去走的。
学生从小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的情况下,非常自觉地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学生时代播下了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
诚如一位名人所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语文新课标将“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有道理的。
在语文学习中,听与说的习惯,朗读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写字的习惯,积累的习惯,等等,这些都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初期,在潜移默化中有意无意地贯穿在学习实践中。
我这里所说的,只是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个常识,我们要坚守这样的常识。
我们不能为了眼下的分数而去舍本逐末。
对于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写字、背诵、习惯这样的常识,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许也是关注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在教学的实践中却往往又没有能够很好地去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做起来做出来。
应试的力量总是把我们拖来背离常识的那一边去。
我说,我们能不能好好地遵循一下语文学习的规律,回归语文学习的正道,朝着常识的这一边靠近点,在靠近点呢?
第四讲让学生阅读是第一常识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极其重要的途径与方法,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hào)读书。
这是语文教学的常识中的常识,是第一常识,是伟大的常识,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教师也好,学生也好,论及读书重要的言论真是不胜枚举。
我们只引用一些今人的言论吧。
因为,他们在时间上距离我们较近,可信。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
能否成为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
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
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从来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上课偷读课外书乃至逃课是常事。
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
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我不想号召现在的学生也逃课,但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中小学本是培养对读书的爱好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却以升学率为惟一追求目标,为此不惜将超负荷的功课加于学生,剥夺其课外阅读的时间,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现在和将来对读书的爱好。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
读书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如果在中学之前不能够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上大学以后就很难再继续了。
小的时候,家里面与学校应该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滋养,带有点强制性的,慢慢经过一段时间,就熟能生巧养成习惯了,逐渐会发现读书这个事情是有乐趣、有价值的,就被吸引了。
-------张颐武如是说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
-------朱永新如是说
学生一入学,我就要求学生每天书包里必须装有课外书----这是手不释卷的物质基础。
日有所诵,,手不释卷,这是我的生活写照,也是我希望在学生那里得到复制的语文学习之路。
这种现象(指读书),我称之为熏陶,称之为“中下美丽的种子”。
我总认为,比起到边到角的课堂教学,这种朦胧的好奇和喜欢,也许更为可贵。
从私心里说,我之所以敢于再教学上玩潇洒,也是有恃无恐的,因为,我的学生早已走出了教材的方寸之地。
三年级的时候,我对他们说过,课外阅读的步伐一旦迈开,你们将渐行渐远。
总有一天,不是老师向你们推荐读物,而是老师从你们这儿发现好书;总有一天,你们中间的优秀者将会走出我有限的视野。
-------薛瑞萍《日积月累的伟大功夫》
我在母校桐城中学学到的东西,包括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经验,恐怕也就可以用“图书楼上的群书,图书楼下的一指(笔者注:
指在吴老师的宿舍吴老师给自己的指点)”来概括了。
-------舒芜《楼上群书楼下一指》
他(笔者注:
指张守瑜先生)说:
“学习语文,光读课文还不行够,还得自己在课外找书看,这样作文才能进步。
”后来,他发现我读课外书特别起劲,但选读的书缺乏方向,就说:
“这不好,让我来给你们开一张适宜的课外阅读的书单吧。
”
------徐开磊《在我起步的时候》
时下,许多老师们都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本书里十分之六七都是在说两个字:
读书,读书,读书!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该阅读。
论在语文学习中读书的重要性,这样的篇什太多了。
我无法去一一列举,更无法去甄别谁说得更好些谁说得还不够好,其实,我只是觉得,对于阅读来说,似乎不用再去阐释它的意义了,卑之无甚高论。
倒是当下流行的一些关于“阅读”的化用新句,颇有意思:
无“读”不丈夫。
“读”行天下。
“读”占鳌头。
恶“读”者可爱。
孰知语文学习之“读”有甚是“考”者乎?
假如我们对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甚至大学的语文教师中文系教师抑或是一些知识分子们做个小小的调查:
你认为,在语文学习中什么最重要?
我大致可以猜想出,起码有90%的会回答“阅读”。
然后,现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面对着语文教学的这个第一伟大常识,我们却有无数的语文教师们视而不见,明知正确而不为。
这里,主要原因也许不在语文教师的主观,而在客观。
但是,我是否可以这样反问:
是不是我们还是缺乏指导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更是缺乏坚持常识的勇气呢?
我们会一面腔指责,是应试教育分数教育使我们无法回归常识无法指导学生阅读。
不错,应试是扭曲了今天的语文教学,但是我有简单的两个理由来说明,我们不必如此,我们可以有所作为。
第一,在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当中,确有数量颇多的老师们,他们带领学生“读”行天下,而且,行走得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讲 常识的力量 第一 常识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