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
- 文档编号:924798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57.93KB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
腾八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
所有答案均需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
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
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
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
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
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
《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
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
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
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
《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
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
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
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
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
(摘自2017年4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
B.《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其中《国风》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
C.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D.《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还是高度认同的。
B.《尚书》中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因为它是官府的文献汇编。
C.《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
D.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月令》。
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也规定得非常具体。
B.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C.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勤劳的价值的升华。
D.《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天灾人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巷口的守望余显斌
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
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
一个老人静静地坐在巷子里,他背靠着墙壁,头发大部分已成白色,面色苍白,满脸皱纹,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对面墙壁。
他是个瞎子。
巷子很静,偶尔的,有老太太买菜,提着篮子走过;有老头散步,拐杖敲着石子路,一路敲过去。
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寂静,只有墙头几朵花儿,在零零散散地开着。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条凳子上。
一只大黄狗卧在他的腿边,间或叫两声,声音红铜一样亮,在巷中正午的阳光下跳荡着,一波一波的。
一个女人走来,看见老人。
女人俯下身子问:
“老人家,太阳很大,你怎么不回家?
”
老人摇着头,他在等自己的儿子,儿子就是在这条巷子里走出去的,一直走向远方。
走时,说他很快会回来的。
现在,他在等那小子。
老人嘟囔着,口水流下来。
有人告诉女人,老人有老年痴呆,不听人劝。
女人走了,走了好远,回过头来,深深的巷子中,老人坐在凳子上,狗卧在他身旁,不时叫两声,苍凉,孤寂。
女人再来时,是个秋雨天,树叶飘零,老人仍坐在巷子口,面前放着个碗,里面有零零落落的钱。
雨,丝绵一样细细密密铺下来。
老人穿着一件破雨衣,黄狗卧在他雨衣下的一角里。
细雨湿了老人的雨衣,湿了小巷,更湿了江南的天地。
老人在雨中打着盹儿,头一点一点的。
女人叹口气,悄悄走近,拿了些钱放在老人面前的碗里。
老人一惊,醒了道:
“山子,你回来了?
”女人不说话,悄悄转身离去。
老人侧了一会儿耳朵,长叹一声,摸着黄狗道:
“不是的,是我做梦,梦见山子回来了。
”老人的话,迅即被江南雨润湿,潮潮的。
再次经过时,已是江南的暮春。
老人面色灰黑,两腮塌陷,头顶上稀稀疏疏地长着能数得过来的几十根白头发,虽是坐在凳子上,但能看得出,他的腰弯得厉害,头挺着都有些艰难。
和以往不同的是,他的身边多了根棍子。
黄狗也不在了。
老人听到脚步声,侧着头问:
“山子,是山子吗?
”
女人涩着声说不是的,是过路的。
然后放了些钱,转身轻轻走了。
巷子中,只剩下老人,还有无边的雨,和雨里一声长叹。
当女人在信里告诉我这些时,我捧着信,泣不成声。
是的,我就是山子。
女人,是我的一个同学。
那个老人,就是我爹。
我从小巷走出,走向远处,走进监狱。
临走时,为了不让爹伤心,我说:
“爹,我出去一趟,不久就回来。
”爹点头说,好,好,我等你。
可是,一个贪污十几万的人,怎么会很快就回来啊?
我读罢同学的信,暗暗发誓,我要早日回去,巷子中,爹在等我,在晴日雨天里等我,从没离去。
由于表现好,我获得减刑。
我出狱时,又是杏花春雨天,细雨蒙蒙地下着。
我没有丝毫停留,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巷子——爹日夜留守的巷子。
天青色的烟雨里,巷子中空空的,没有一个人。
只有一个凳子,在雨中空落落的放着,已经淋湿。
有过路老人告诉我,这凳子是一个老人的,他在这儿等他的儿子,可最终没有等到,倒在了这儿,闭眼前留言,凳子放在这儿,让儿子知道,爹在这儿等他,一直等着。
我站在那儿,泪水滑落下来。
突然跪在凳子前,喊一声“爹,儿子对不起你。
”
江南雨啊,扯天扯地地漫下来,遮住了天,遮住了地,遮住了仄仄的小巷。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山子请求女人看顾老人、了解老人的境况,并且为了能回家看老人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
B.小说中的小巷狭长、悠远、寂静,老人在这里等待儿子,暗示了他无法排遣的无尽的孤独、寂寞、盼望和思念。
C.老人静静地坐在凳子上,很少说话,很少动一动,像个泥塑,这说明他内心是平静的,他坚信儿子一定会回来看望自己。
D.小说以很大篇幅描写老人等待儿子的过程,目的是突出老人在等待中饱受物质和精神上的煎熬,这也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5.小说开头写江南的小巷,有什么作用?
(5分)
6.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人,有人说是山子,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
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网络语,意为推荐)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
材料三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C.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C.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D.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E.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
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表方位时,山南水北谓之阴,山北水南谓之阳。
文中是指会稽郡的山阴县。
B.门生:
原指转相传授学业者,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业者为门生。
晋、南北朝时指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C.序:
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多用来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目的或介绍作者情况。
序的种类很多,有诗序、书序、赠序等,赠序的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
D.东厢:
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
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文中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人聚集兰亭,饮酒赋诗,后公推王羲之为集会的诗文集作序,他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①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②,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③。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①蒋捷:
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词人被大雪所阻,滞留荆溪。
②灯晕舞:
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
③木棉裘:
以木棉为絮的冬衣。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之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所处环境之恶劣:
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C.“有梅花,似我愁”一句,既写出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的无限凄凉。
D.“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
E.“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15.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描绘出其友人洞箫声的悲凉凄婉。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消极虚无的人生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辛寄予深深同情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寥若晨星,他们理当被尊为恩师。
②作为百年老校,我校一直将优良的办学传统陈陈相因,办学成效显著。
③国画创作中,任何单纯笔墨语言的借用,都是拾人牙慧,终不能到达自由的境界。
④为了报仇,阿根廷海军绞尽脑汁,构思了许多向英国反戈一击的作战方案。
⑤巴厘岛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把国有企业迁出市区,导致很多地皮卖不出去,待价而沽。
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特朗普对经济走向的预测只是他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一次“出位表演”。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左右。
B.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
C.《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D.双节之际,近10万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国庆升旗仪式,现场放飞了一万多只白鸽送出美好祝福。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
“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
请从速交还。
”
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节日意味着什么?
有人回答,洋节是“买买买”,①。
这样的答案,或多或少代表着一部分人对节日的刻板印象:
消费和“舌尖”的盛宴。
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②。
把过节理解为买和吃,无疑是对节日的一种粗暴解读。
君不见,中秋月圆,我们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期盼;重阳登高,我们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牵挂;农历新年,又有多少人会汇入春运大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节日,③。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第一句,说明另外两处出现的问题。
(5分)
一副副蕴含着传统家规家训的春联由县内知名书法家书写,并统一印制派发给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能让干部们秉清廉政风,持勤俭人家,贴在门楣,就能鞭策学生学习快速进步,就能帮助群众搞好邻里关系。
①不是贴了春联就能让干部们秉清廉政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老人与海》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⑤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谈《边城》
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诗文句子,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1718 学年 上学 期高一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