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9246127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39KB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课获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复习教学案
知识点1:
常识与默写
【要点回顾】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
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主要作品有《静夜思》《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下独酌》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称香山居士。
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典例呈现】
根据课文填空
(1)《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技能点拨】
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
此题都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
注意“圆”不要写成“园”。
古诗文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迁移训练】
1.填空
(1)李白,字(______),号(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______)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白居易,字(______),晚年又称(______),唐代大诗人。
有“(______)”之称。
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根据课文填空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太白青莲居士杜甫
(2)乐天香山居士诗魔
2.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知识点2:
诗歌内容
【要点回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在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齐平,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的七言律诗。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
【典例呈现】
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请描绘出《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
(100字以内)
【答案】示例: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技能点拨】
描绘诗句的画面,要在翻译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迁移训练】
1.《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2.《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_______________)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的依恋之情。
【答案】
1.“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
(1)地点
(2)目的(3)拟人(4)故乡(解析: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尾联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
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知识点3:
手法技巧
【要点回顾】
《渡荆门送别》
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相连,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下四句是倒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相呼应。
2.意境高远,想象瑰丽。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的所见之景。
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运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钱塘湖春行》
移步换景,衔接自然。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典例呈现】
《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答案】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写出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气势磅礴。
【技能点拨】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迁移训练】
1.《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却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知识点4:
思想感情
【要点回顾】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
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典例呈现】
请写出《渡荆门送别》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技能点拨】
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才能正确作答。
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
“仍怜故乡书,万里送行舟”是文章的主旨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迁移训练】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时的景物。
2.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早 发
韦 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4.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5.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2.
(1)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2)爱(最爱)
3.“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5.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如果回答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五首 名师 整理 语文 年级 上册 13 唐诗 复习 获奖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