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历史7.docx
- 文档编号:9241593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4.90KB
湖北省孝感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历史7.docx
《湖北省孝感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历史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历史7.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孝感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历史7
湖北省孝感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
(一)历史
命题人:
向伟考试时间:
2009.7.20~21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我国古代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
其中“四更”与时钟的对应是()
A.21点—23点B.23点—1点C.1点—3点D.3点—5点
2.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此处“都邑之移转”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
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
3.《诗经·大雅》记述分封制“大邦维屏”,主要反映了()
A.西周王室对大诸侯国实行的是直接统治B.大诸侯国在维护西周统治上有重要作用
C.大诸侯国实力的发展导致了王室的衰微D.分封制导致了大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史学家钱穆认为“新军国”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共同后果,“新军国”的主要特点是()
A.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B.确立土地私有,发展封建经济
C.加强军事力量,推行“尊王攘夷”
D.新旧制度交替,促进富国强兵
5.墨子说: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农夫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6.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7.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主张效仿古法,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
他的主张在当时()
A.符合统一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B.借鉴了西周的经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实施后造成地方势力增长,产生王国问题
D.引来杀身之祸,秦朝思想文化专制的加强
8.《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东汉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埋亲儿,却因此巧得黄金的故事。
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人性的压抑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人性善良的曲解
D.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9.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近代西欧新航路的开辟()
A.都改变了世界经济贸易格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都促进了文明的交流D.都体现了强烈的传教精神
10.通过下列徐州出土的汉朝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开始使用曲辕犁耕作B.牛耕已在淮河流域出现
C.汉朝绘画理论已经成熟D.棉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如馒头、油炸饼、胡饼等,其中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
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
①商品经济活跃;②民族融合程度加深;③水碓、水磨广泛使用④国外粮食作物引进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2.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
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走进历史,感知文明”活动,一批文物保护志愿者实地考察了我国现存的一些石窟艺术宝库。
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石窟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的文化瑰宝
B.龙门石窟佛像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C.敦煌莫高窟内大多是佛教特别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D.敦煌壁画《胡旋舞》能体现出受周边地区影响的艺术特色
13.读下图,指出隋唐时期人口最多的时期正值()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武则天统治时期D.开元盛世
14.《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增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5.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B.“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
D.“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16.621年,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见右图),其深远意义在于()
A.使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通用的货币
B.使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
C.开创了以后历代货币的基本范式
D.开创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范式
17.右图是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展示的蒙学读物,上面有汉字和韩语。
它反映了历史上的韩国()
A.深受中国生活习俗影响
B.大量将特产输入中国
C.引入印刷术,教授中国文化
D.与当时的中国外交往来频繁
18.史学家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里评论: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下列对其评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史学家宋祁的评论揭示了杜甫诗歌的突出特点;②“善陈时事”是对杜甫诗歌关注社会现实的肯定;③“律切精深”是对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度赞扬;④“诗史”之称是因为杜甫诗歌反映了唐朝及以前的历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史载宋代某官职“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账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该官职应当是()
A.节度使B.三司使C.转运使D.通判
20.983年,宋朝政府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同时设置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北宋设置茶马司的原因不包括()
A.防止铜、铁等被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用来制作武器
B.增加国库收入,解决“冗费”问题
C.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防止财权旁落地方
D.物物交换比商品货币交换更能推动商业发展
21.据《金史》载:
“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务农桑,其余同防御州。
谋克,从五品,掌抚揖军户,训练武艺,……其余与县令同。
”“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
”这说明猛安谋克制度在推动女真族社会转型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保障了金政府的财源B.保障了金军的战斗力
C.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的进程D.促进了女真族势力的壮大
22.柳诒证《中国文化史》载:
“(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
”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
23.陆游有诗云: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都市的文化生活B.乡村的文化生活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话本艺术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24.《明太祖实录》载: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成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A.要抑制权臣,加强皇权
B.解除地方割据,将地方权力集于中央
C.废丞相,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官制,设立内阁制
25.右图是《清朝初年北京内城八旗分布图》,这说明八旗制度当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女真族的奴隶制度发展
B.壮大女真族正规军规模
C.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
D.巩固了满州贵族的政治统治
26.史载16世纪末,朝廷一度出现“太仓粟可支十年,囧寺(即太仆寺,掌管皇帝舆马和马政的机构)积金四百余万”的状况,主要得益于哪个政策的实行()
A.两税法B.一条鞭法C.更名田D.摊丁入亩
27.清朝时,民间流传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词曰: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据材料可说明()
①清代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②清代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清代福建茶叶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④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的局面,其原因是()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防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29.明嘉靖年间参与平倭的兵部侍郎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说: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说明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
A.倭寇与明乱民勾结B.明朝国力逐渐衰退
C.中国长期忽视海防D.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30.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对于这些观点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乙: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丙: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重农抑商,丁反对工商为末
31.谏议制度是我国古代对皇帝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和规观的一种制度。
以下制度或机构中包含谏议功能的是()
A.三省六部制B.行省制C.刺史制度D.军机处
32.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
大臣主张:
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
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所以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
A.秦、汉B.南北朝C.宋、元D.明、清
33.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
34.宋代的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写道:
“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其中的“科学”是指()
A.传统科技B.儒家思想C.科举考试D.八股取士
35.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方石碑,碑正中画有一圆形,正面看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
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
由此可初步判断该石碑可能的年代是()
A.春秋时期B.西汉时期C.东汉以前D.唐宋以后
36.“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这一记载应出自()
A.《春秋》B.《甘石星经》C.《汉书》D.《天工开物》
37.“水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
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
”(引自《大业杂记》)材料所描述的隋朝大运河的河段是()
A.永济渠和通济渠B.广通渠和通济渠C.通济渠和邗沟D.邗沟和江南河
38.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与东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是()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玉螺一吹推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C.“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9.据《文献通考》记载: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40.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为朋矣”,“缙绅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
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D.民主思想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41题16分,第42题24分,共40分)
41.(16分)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
“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
《吴越春秋》中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
”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依据以上材料和地图,说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
(6分)
长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都会。
隋唐前后,长安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一书论述:
经济重心的东移、南移,关中相对落后日益明显。
大运河通到洛阳,贡赋便于长安。
皇帝常率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就食”洛阳。
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在其后的政治动乱中,长安城又屡遭破坏,公元901年,朱温劫唐帝,毁长安宫室民舍,“长安自是遂丘墟矣。
”这一次长安的毁灭,是中国城市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五代至北宋,开封成为政治中心。
自此,长达千年的以关中地区渭河流域为全国城市重心的格局彻底解体,而东方则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地区。
(2)依据材料分析长安衰落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影响。
(5分)
(3)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进一步繁荣。
简要说明当时城市发展的情况,分析城市发展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5分)
42.(24分)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
材料一唐朝疆域空前广大,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武力,一方面难以征服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对依靠武力征服的地区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
于是他们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对一些较强大的民族政权,唐政府往往采取册封的方式以维持友好或臣属关系。
这些被册封的首领和政权,有义务去长安朝贡,他们的军队要接受唐朝的调遣。
在其他民族地区唐朝则直接建立了大量羁縻府州。
有唐一代,在西域(今新疆与中亚)、东北、岭南、外蒙古等地共置羁縻府州近千个。
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
同时,唐朝又在这些边疆地区设都护府和节度使来统领这些羁縻府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大规模推行“册封”、“羁縻州”等制度的原因。
(4分)
材料二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非若古藩僚佐得自辟也”;“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选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
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
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的制度因素。
(6分)
材料三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
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
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因而在行政上事权专一,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上通下达,效率简捷。
驻边大吏统领边区军民政务,其设置名目因地而异。
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地区,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12卷,209条。
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
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的不同,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
(8分)
材料四清朝皇帝频繁的召见边疆各族王公、活佛、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其中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者,称为“围班”。
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写道:
“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已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
”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
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宫殿区制式为缩小的紫禁城,坐北向南,正宫有一条中轴线,全部建筑分九进安排。
“丽正门”为正宫中轴线的起点。
三字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镌刻。
丽正门后是午门,康熙、乾隆曾在那里多次检阅侍卫的步射技巧,所以又称作“阅射门”。
“普宁寺”建筑融会汉、藏建筑风格,又兼容汉、藏两地佛教的不同理解……
(4)结合材料四中部分建筑特点,分析清廷“万世之缔构”的具体内涵。
(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孝感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历 史7 湖北省 孝感 高中 届高三 上学 综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