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923335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83.93KB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
LT
市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天涯文化源地、创新创意高地。
2.2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2015年GDP达到385亿元,年均增速14%,人均GDP达到6852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9%、20.3%和67.8%。
远期2020年GDP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8.5%,人均GDP达到7800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22%和73%。
2.3空间发展策略
中心城市做强做精做实,完善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塑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发挥三亚作为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市域空间做厚做优做特,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强化腹地资源的保护、管控和合理利用,提升腹地价值,统筹城乡发展。
2.4产业发展策略
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为支撑,鼓励和培育与旅游相关的其他各类产业,构建符合三亚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
2.4区域统筹协调策略
三亚应充分体现中心城市职能,海南省南部应以三亚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市县,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
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
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
重点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空间结构、综合交通系统、重点旅游线路组织等方面加强与区域的统筹和协调,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3.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3.1市域空间管制
禁建区:
包括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湖水系,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生态林地及坡度25%以上山体区域,后退最高潮位线控制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主要铁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廊道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等。
禁建区内原则上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禁建区面积约1533.1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79.9%。
限建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内可建设地区,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及园地,一般山林地及坡度25%以下缓坡地区等。
限建区内应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城镇建设应尽可能避让。
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应符合相关规划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谨慎进行开发建设,避免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
限建区面积约159.9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8.3%。
适建区:
包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城镇周边、旅游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
适建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
适建区面积约134.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7.0%。
已建区:
包括城市以及乡镇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和区域性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用地。
已建区是已经建设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定位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类设施配置,优化景观环境,提高综合品质。
已建区面积约92.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4.8%。
3.2城乡统筹策略和空间结构
(1)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目标导向,高端战略:
国际性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向乡村腹地延伸,通过高端战略合理利用全域资源和环境。
旅游主导,城乡统筹:
统筹全域城乡资源,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推动以旅游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项目支撑,系统保障:
结合空间规划落实重大旅游项目,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保障系统。
(2)城乡发展空间结构
采取“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构筑东西带动两翼,南北串联山海,滨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兼顾的“一城三湾、三脊五镇”的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
“一城”指三亚中心城区(包括凤凰镇区、田独镇区)。
“三湾”指结合滨海地形围合划分的大三亚湾、海棠湾、崖州湾。
“三脊”指依托联系腹地山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所形成的三条发展脊线。
分别是天涯镇经育才镇(立才农场)至乐东一线,凤凰镇经高峰(南岛农场)至保亭、五指山一线,田独镇沿海榆中线至保亭一线。
“五镇”指市域范围内的5个具有中心镇职能的功能核心:
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天涯镇、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
(3)城镇等级规模
三亚市域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主要旅游组团构成,农场场部纳入城镇统一考虑。
中心城区:
48万人,包括河东、河西区以及田独镇区、凤凰镇区、南新农场场部。
建议未来将田独、凤凰两镇行政区划并入市区。
中心镇5个:
包括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天涯镇,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
主要旅游组团:
海棠湾、亚龙湾、红塘湾、南山等。
(4)城镇职能
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社会服务中心,全市的旅游服务中心。
中心镇本区域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周边风景旅游区的服务基地。
旅游组团是相对独立的,具有品牌特色的旅游专业服务地区。
3.3风景名胜区及主要旅游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主要旅游区的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普惠民生、科学规划、打造精品的原则。
(1)风景名胜区规划
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是以热带海滨风光为特色,以度假、观光、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内的发展建设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条例》及相关规划的要求。
亚龙湾景区:
以热带海滨风光为特色,国际一流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
保护亚龙湾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景观资源,坚持按国际高标准开发建设,完善购物、餐饮、夜间娱乐等配套休闲服务设施。
天涯海角景区:
具有南疆历史文化内涵和热带滨海特色,以风景游览和文化活动为主的具有国家意义的风景名胜游览区。
优化景观环境,提升并强化主题形象,禁止不符合景区主题定位的项目开发建设。
南山--海山奇观景区:
以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石景和历史悠久的名人胜迹为特征,以风景游览和宗教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风景旅游景区,包括南山、大小洞天等。
强化宗教文化主题和养生休闲文化,进一步在外围完善各项配套公共设施,同时与三美湾、红塘湾良好衔接。
落笔洞: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万年前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
规划落笔洞地区为三亚的文化教育产业园区和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以保护文物古迹及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挖掘古人类遗址文化,营造优良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
鹿回头:
以游览观光为主、具有黎族文化和爱情文化主题内涵的风景点。
优化公园景观环境,保护山体绿化,严格控制山边开发的强度与高度,禁止在山腰地带开发建设。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文化内涵,与鹿回头半岛度假区及南边海地区联动、协调发展。
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应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大力优化景观环境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环境优美、自然与人文良好融合的文化主题旅游区。
椰子洲:
保持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护、修葺伊斯兰古墓群,保持椰子洲自然野趣的湿地生态风光,开展以生态观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建议申报国家海岸湿地公园。
(2)主要旅游度假区规划
海棠湾“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
世界级的度假天堂,多元化的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博览基地。
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和原居民的安置、就业,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和项目,创造高质量、多元化的度假休闲环境。
南田温泉旅游度假区:
具有热带风情特色、生态友好、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国际一流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保护优良生态环境,挖掘温泉文化,与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良好衔接。
坎秧湾旅游度假区:
环境优越的顶级旅游度假区。
生态环境优先,充分利用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私密环境,发展以自然体验为主的山地生态休闲体育公园、游艇俱乐部及游艇码头、滨海山地酒店等项目。
半岭温泉旅游度假区:
具有热带田园风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保持优良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与落笔洞文化旅游区良好衔接,规划主题酒店、生态公园、文体娱乐等功能。
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
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区。
保护自然山水和田园景观,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结合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成为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购物餐饮、温泉养生、主题公园等功能的文化旅游区。
凤凰(小鱼)温泉旅游区:
乡村特色温泉旅游区。
利用温泉资源,结合田园环境和自然风光,规划建设成为集田园观光、温泉度假、民俗文化、商业餐饮等功能的旅游区。
红塘湾主题旅游度假区:
以文化、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规划建设包括主题酒店、度假村、文体娱乐、商业购物、游艇俱乐部等功能的旅游度假区。
规划建设中需要注重与南山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景区的衔接。
三美湾旅游度假区:
具有文化内涵的顶级主题性滨海旅游度假区。
生态环境优先,充分利用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私密环境,规划建设中要注重与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衔接。
高峰--南岛山地旅游度假区:
突出生态养身、民俗风情主题的山地生态民俗旅游区。
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民俗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民俗村寨、田园观光等项目和功能。
育才--立才山地旅游度假区:
突出山地风情、运动休闲主题的山地运动休闲旅游区。
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河流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运动休闲、山地探险、丛林漂流、会议休闲、民俗村寨等项目或功能。
(3)建设用地规模管控
规范旅游用地成片开发,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防止土地圈占和闲置浪费。
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利用指标控制,核定真实用地需求,明确建设时序,分区分片开发。
3.4三亚国营农场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及发展策略
按照“体制融入社会、管理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的思路,打破农场与地方界限,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将农场发展及规划建设整体融入三亚市统筹考虑。
结合农场自身资源特色,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农场产业转型,实现城镇与农场互动、协调发展。
(2)农场发展建设类型
规划三亚农场发展为3种类型:
城市组团型、特色小城镇型、主题游乐区型。
确定农场辖区内重点发展建设地区为“2处城市功能组团,4个风情旅游小镇,10大特色主题游乐区”。
2处城市功能组团:
南新农场的荔枝沟城市功能组团、迎宾路中段旅游服务组团。
4个风情旅游小镇:
南滨农场场部旅游服务小镇、立才农场场部山地运动休闲小镇、立才农场(南岛分部)山地养生度假小镇、南田农场场部温泉风情小镇。
10大特色主题游乐区:
南滨生态农庄主题游乐区、南滨山地运动主题游乐区、立才滨水会议度假休闲区、南岛山地民俗风情村寨区、南岛热带主题公园游乐区、南岛山地主题酒店游乐区、南新东方太阳城主题公园区、南新温泉谷主题游乐区、南新半岭主题城堡游乐区、南新凤凰山寨民俗风情游乐区。
3.5总体城市设计指引
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遵循“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强化对山、海等重大公共资源以及山海之间各类廊道(生态廊道、河流廊道、景观道路廊道)的保护与管控,重点管控山地区域、滨海片区、山海通廊及标志性景观地区。
改善和强化城乡建设用地与滨海、滨河、山地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和通视条件,形成山、海、河、田园、各类绿化廊道等生态景观要素与城乡建设用地有机融合的总体格局。
3.6城乡项目管控
(1)项目管控原则
基于城乡统筹思路和三亚发展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加强对各类项目的管控与指引:
大力支持旅游及旅游相关项目的发展建设,鼓励符合三亚发展战略定位、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的引入和建设。
优先保障本地社会民生类项目,积极推进各类公共设施类、保障性住房类项目的发展和建设。
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引导和管控,避免侵占重要公共性资源,适度发展满足避寒、疗养等需求的度假旅居型房地产。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前提下,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项目。
谨慎发展工业项目,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适度、集约发展新型环保型工业和与旅游相关的加工业。
(2)城乡项目管控
以城乡统筹的思路指引和管控城乡项目,重要项目进入必须符合相关前提,项目规划建设也必须符合城市设计管控原则性要求。
项目准入前提:
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括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法经过相关程序。
②选址布局和规模必须符合“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符合市域空间管制要求。
③必须保障山、海等城市重要公共性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④符合三亚发展目标定位,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保障社会民生。
城市设计管控要求:
①功能性质:
主题鲜明、定位明确,保障项目功能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原则上严禁占用公共性资源开发私有化、封闭性项目。
②开发规模及强度:
设定项目规模限制条件,指引项目发展时序,杜绝圈地屯地等投机行为,山边海边等景观环境敏感区域建设地块开发强度应严格控制。
③特色性:
应充分体现三亚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等。
④形制、形态及形式:
•形制:
公共性资源地区规划建设的建筑及建筑群的布局、规制应保障开放性、公共性。
•形态:
建筑应与环境良好协调、尺度适宜,山边河边海边等敏感地带要严格管控建筑及建筑群形态,保障“山海相连”和“显山露水”。
•形式:
建筑色彩、造型、风格等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宜,鼓励地方特色。
⑤开发搭配:
应按照开发量、投资额或人口容量等,配建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面向本地居民的就业培训、就业岗位。
3.7综合交通规划
积极推进以航空为核心的对外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公交优先,强化专业化旅游交通系统建设,构建展现“可欣赏、可游览、宜生活”特色风貌的旅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具有滨海旅游城市独特气质的生活方式。
(1)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构建以航空为龙头、高铁为骨干、公路为主体、海上航运为补充的开放性、多元化和一体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期末对外运输满足8250万人次的对外客运总需求,并逐步实现对外运输结构优化:
推进航空运输快速发展,满足近3000万人次/年的航空客运需求;努力促进铁路、水路等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水路、铁路满足共1600~1800万人次/年的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公路短途运输优势,规划年公路客运规模达到3600万人次。
航空运输体系规划:
机场定位为国际旅游岛门户机场、服务于琼南地区的区域性旅游航空枢纽。
规划期内,设施扩容,发挥一条跑道最大容量;提升服务品质,特色化发展;将东线城际铁路按照海南岛西线高铁规划线位向西延伸至机场,并在机场北部设站,加强机场集疏运。
研究现三亚机场迁址问题,在西部区域(或近海海域)考虑机场选址建设可能性。
港口运输体系规划:
推进完成三港分离规划建设工作,积极促进三亚区域性航运枢纽建设。
重点打造凤凰岛客运港,建成国际一流的邮轮港,同时也作为邮轮母港预选址之一。
在凤凰岛对岸建设旅游换乘枢纽,构建便捷的集疏运体系,加强凤凰岛邮轮港与高铁站、机场以及旅游景区的联系。
在崖城保港建设中心渔港、游船游艇母港及邮轮港(“三港合一”工程),在南山继续完善南山货运码头,沿三亚滨海地带建设系列游艇港等,形成由陆出海的一系列港湾基地。
在此基础上,强化海上旅游线路及交通组织。
铁路运输体系规划:
形成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普速铁路于一体的铁路客运通道体系。
西线高速铁路:
推进西环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在崖城镇设站,带动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对外公路运输体系规划:
衔接航空、铁路和港口,实现与周边县市及旅游景区的快速便捷联系,打造大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
构建双“”形对外快速联系通道。
打造高品质、特色化的南北纵深旅游通道。
联合保亭、乐东,促进区域东西向联系通道的构建。
(2)市域城乡统筹交通规划
重点发展市域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体系,支撑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建设。
构建布局合理、便捷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系统和舒适高效、组织有序的城乡公交系统,保证市域乡镇进入中心城区平均时耗不超过1小时,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市域公路网规划:
形成衔接组团、沟通内外、满足不同群体功能需求的市域公路网络。
调整海榆东线中心城区段、海榆西线凤凰镇段以及海榆西线崖城段的通道线位,协调市域快速联系通道与城(镇)区道路关系,增强区域过境功能。
落实对外公路衔接及对外交通枢纽集疏运系统,构建山区旅游通道,增强市域东西向联系。
结合市域旅游景区建设,利用既有县乡道路打通山区腹地东西向联系,建立市域组团联络通道,强调可达性与景观性。
结合村庄优化重组,新增乡村道路,保证“村村通公路”。
城乡公交系统规划:
建立分区分级的城乡公交网络,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
3.8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规划
按照符合国际水准目标定位和满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三亚市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设施数量与规模配置充分体现旅游城市特点,满足需求、适度超前、近远结合,构建大三亚区域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方案。
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环境保护等。
市政设施既是重要的城市支撑系统,同时还应是旅游城市特色展现的一部分。
设施建设中鼓励有特色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技术的运用。
4.滨海地区规划
4.1规划原则和空间布局
(1)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环境优化。
严格管控山海相连的生态、景观廊道;恢复改善河道、泻湖等天然水系及湿地;将区域内林地、田园、水系等要素串联成为环境优良的整体生态景观网络。
区域带动,城乡统筹。
明确中心和重点,强化大三亚湾地区及中心城市对周边乡镇及腹地纵深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强化特色。
突出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特色,差异化发展,统筹安排各类功能,发展建设丰富多元而各具特色的旅游组团或片区。
(2)空间结构
一心两翼,带状组团。
延续市域空间结构模式,规划滨海地区形成以大三亚湾为中心,东西带动两翼的带状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
南山至鹿回头之间的大三亚湾地区作为滨海地区中心及发展重点,打造为海南南部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两翼:
东翼为亚龙湾至海棠湾一带,以旅游度假为主题;西翼为崖州湾至乐东一带,应突出历史文化主题,以崖城镇为核心统筹周边地区。
带状组团:
滨海地区组团式布局的一系列城镇、旅游区和组团等。
(3)海湾发展
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各湾区的开发强度进行合理、严格控制。
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前提下,结合不同海湾资源特色和区域功能,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
大三亚湾:
大三亚湾东段大东海至三亚湾一带,属于城市型海湾,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滨海地区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为游客及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生活环境;大三亚湾西段红塘湾至南山一带,应发展成为突出文化、体育休闲主题,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度假海湾。
亚龙湾至海棠湾:
亚龙湾至海棠湾一带应突出旅游度假主题。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应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度假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集滨海度假、休闲娱乐、疗养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崖州湾:
崖州湾应突出海洋、历史等文化主题,以崖城镇为湾区中心统筹周边区域的发展。
东段应进一步推进创意新城、中心渔港和游船游艇港建设以及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文化主题旅游;西段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预留地,结合资源环境特色,适度发展休闲渔业、红色旅游等。
4.2岸线及近海海域规划
(1)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合理利用。
保护自然生态岸线,优先安排风景旅游和城市生活性岸线,保障军事岸线。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统筹安排货运、客运、渔业等各类港口,结合旅游发展需求安排各类游艇港湾和码头。
海陆结合,统筹考虑。
统筹海域功能、岸线利用及陆域用地功能,兼顾城市生活及旅游活动组织,合理确定近海海域的使用功能。
(2)岸线规划
自然生态岸线:
包括藤桥河口两侧、铁炉港以南除军港岸线外、锦母角、鹿回头半岛南端、崖洲湾保港--梅山沿线等,保护自然生态岸线,改善生态环境。
风景旅游岸线:
规划海棠湾、亚龙湾、小东海、大东海、三亚湾海坡段、红塘湾、三美湾等作为以休闲度假为主的风景旅游岸线,严格限制非旅游度假功能的建设,控制建设规模。
规划鹿回头、天涯海角、南山-海山奇观、大小洞天等作为以旅游观光为主的风景旅游岸线,应严格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及景观风貌,防止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对岸线造成污染、破坏及其他不良影响。
城镇生活性岸线:
规划白排岛周边、三亚河口及南边海、三亚港--海坡、天涯镇和创意新城滨海沿线等作为城市生活性岸线,必须保障其公共性与开放性,注重热带海滨景观特色营造,为旅游度假及城市居民服务。
榆林湾内湾西侧为生活性岸线,但不得布置影响军港的城市功能。
港口和军事岸线:
规划在南山建设南山货运港;崖城保港建崖洲中心渔港、游船游艇母港,争取作为未来西沙旅游陆基港及邮轮母港备选址;三亚市区凤凰岛建国际邮轮客运港。
海棠湾(铁炉港)南侧、亚龙湾东侧、榆林湾口等处保留现有军港岸线,严格管控周边建设,不得影响军事功能。
(3)游船游艇港湾及码头规划
规划在海棠湾铁炉港、三亚河口、凤凰岛、三亚湾活力中心(现部队直升机场位置)、肖旗港、红塘湾、崖城保港等处建游船游艇港湾;规划在沿海各主要旅游区,包括梅山、崖城、南山、天涯海角、西岛、鹿回头、大东海、亚龙湾、海棠湾、蜈支洲岛等,因地制宜设置各类游船码头。
结合陆域用地管控,保障配套设施用地,保证游船游艇港湾及码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4)近海海域规划
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保护区:
主要为位于东岛西岛周边、鹿回头半岛周边、亚龙湾近海部分等海域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区内禁止采挖、破坏珊瑚礁和捕鱼等活动;禁止围海造地和修建损害自然保护区的海上、海岸设施;禁止设置排污口。
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相关法规要求。
军事区:
主要位于榆林湾、亚龙湾东北部至铁炉港东南部等海域。
区内优先保障国家战略利益,不得从事影响军港和军事功能的活动。
港口区、锚地区、航道区:
主要有梅山港、崖州中心渔港/游船港、南山港、凤凰岛邮轮港、铁炉港等处的港口区,周边锚地,以及由港口区至开放海域的航道。
该区域内应首先保障港口使用和交通要求,保障航道畅通,不得进行影响船只停泊、航行的其它活动。
海底管线区:
主要位于梅山港、南山港至开放海域,以及海坡肖旗港--西岛--东岛、海棠湾中部--蜈支洲岛等线路。
在该区域内应优先保障海底管线安全,不得进行可能有损海底管线设施的活动。
风景、度假旅游区:
主要位于海棠湾,亚龙湾局部,大三亚湾(包括大小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红塘湾、南山等处),崖州湾等海域。
是三亚海上旅游活动集中开展的区域,重点发展海洋观光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不得进行捕捞、养殖、采礁等与旅游无关的活动。
该海域内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区内任何规划建设必须经过相关各部门严格论证和批准,都应采取环保、节能技术,原则上应达到零排放标准。
养殖、增殖区:
主要位于崖州湾西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亚市 城市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