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三八征文美文5篇.docx
- 文档编号:9230129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46KB
书香三八征文美文5篇.docx
《书香三八征文美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香三八征文美文5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香三八征文美文5篇
书香三八征文美文5篇
【篇一】
《庄子》有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只鹏鸟,大约就是飞机的先祖了。
飞机,给现代人带来了极大便利。
且看,如今,各大机场人头攒动,浩瀚天空里一架架飞机在熙来攘往中密密织就的一条条航线,勾画出的是这个时代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壮阔图景。
或许,在许多经常坐飞机天南地北奔波的人那里,机上的每一段行程刻满的唯有对远方的憧憬,唯有对家人的眷恋,唯有浮游于天空时的百无聊赖。
其实,不少事物都是相通的,坐飞机久了,何不借此思忖一番“读书”与“坐飞机”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我就是在一次乘机旅行当中突然联想到读书的。
当时,座下的这只“鹏鸟”正一路欢鸣着升浮于万米高空,我不经意的目光透过舷窗,一下子就被外面的美景吸引住了。
只见更为高远之处,丝丝缕缕的白云点缀于蓝蓝的天际,那种蓝是澄澈的蓝,是带给人愉悦与向往的蓝,是在脚踩大地仰望天空时从来不曾见过的蓝;而再俯瞰脚下,是一团接着一团、一峰连着一峰的厚厚云絮。
温暖的阳光照射着机身,也照射到我的身上、心里。
如此境况,读书成效与之何异?
一个人,善读书、把书读得通透了,不就仿若乘着飞机飞行于云端吗?
此时此刻,他的眼界是开阔的,心胸是敞亮的,放眼所见是以往绝难见到的壮美景象。
这种状况下,他也才会真真切切感受到读书的好,才会为自己进一步读好书而平添不断进取的兴致与动力。
如果,读书确有“境界”之说,那么无疑,让自己的读书行为“乘机”而行,不失为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
有句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飞机翱翔于天际,自然也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事先逐步步入正轨,需要在既定跑道上由慢到快加力助跑,然后才能腾空而起,继而一点一点地拉升,在不断调整中找准自身方位,从而循着正确的航道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
读书同样不可盲目,不可操之过急,每个人的个性喜好、知识储备有所不同,虽然说,在读何种书、用何种方法进行阅读上难以实现强求一律,但无论如何,它要求读者用心去寻找适合自己起飞的那条“跑道”,要求读者静得下心来,“厚积”而“薄发”。
当然,作为乘客,我们能获机缘穿云钻雾,欣赏到高处的景致,一半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捕捉美景,另一半也在于,得有可靠的人带着我们接近美景。
这得感谢默默无闻、训练有素的航空司乘人员,是他们凭借自身高超的技能,使一批又一批乘客顺利升空,并且,毫无差池地安全着陆。
读书,岂能不需要这样的保驾护航者?
在飞机上想到了读书,无来由地竟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纵然,我们无法做一只自由的“鲲鹏”,最起码,别无端放弃了自己踮起脚尖接近阳光的权利。
【篇二】
那年扁豆花开,我和豆豆在花架下“卡拐”。
这是种便宜游戏,不需要自身以外的任何道具,每人搬起自己的左小腿(当然,左撇子就会搬右腿)盘在另一条腿上,拿手揪紧腿腕子,用膝盖互相撞击,先倒的一方为败。
当然,败的总是我。
我心里虽然揣着“七个不服”,但毕竟是女孩子,而豆豆是男孩又大一岁,由不得我不服。
究竟我们“卡”过多少次“拐”,早已忘了,之所以记住扁豆架下的那次,是因为我被豆豆“卡”倒后右腿膝盖撞到了被父亲闲放在扁豆架下的碌碡上,我当时大哭不已,豆豆见对我撇嘴挤眼鄙视了一通仍无效果,只好从家里拿出了本巧克力色封面的小书以示歉意。
我得了书,怕他反悔,一边更加大声地干嚎,一边迅速闪进屋里关上了门。
那是我除课本外认真看的第一本书——《孙庞斗智演义》,是册小开本的读物。
既然是演义,也就无法较真书中情节和故事的真实性。
当然,一俟打开,我立即被书中人物和故事吸引,根本也想不到还有“较真”一回事。
经过三十几年岁月淘洗,书中部分情节仍记忆犹新,比如鬼谷子考验孙庞二人智慧的“百担榆柴”,还有孙膑学成后的撒豆成兵、被庞涓“刖足黥面”、后来装疯、最后“围魏救赵”一举击败庞涓,大业终成。
我记得当时每读一个章节,就迫不及待地蹿到学校讲给同学。
那段时间,我坐在原木茬的课桌上口沫横闪、眉飞色舞,身边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看完讲完,我也发现自己从一个不起眼的“羊角辫”摇身变为有相当号召力的“小学究”。
这样的发现是令人兴奋的,由此我想到:
看这么本破册子,就可以赢此殊荣,如果看完《赵氏孤儿》那么厚一本书呢?
看完《三言两拍》那么一摞书呢?
看完《红楼梦》那么一本书呢?
像《三国演义》一样,成年后的我无法以此中人物为蓝本追望历史与古人。
它是模糊的,抽象的。
但多年以后读《孙膑兵法》和《东周列国志》时,这小书又被我一次次回味、咀嚼和比较,发现当年的破旧小册子与前两册书比起来,竟更筋道和明朗。
我想了好长时间才有些明白:
对于我,《孙庞斗智演义》更多地意味着价值判断体系的初探,小册子的精神就是后来影响我一生价值判断的草图。
就是对同学讲时,我也先入为主地以孙膑为正面,以庞涓为相反。
当时有同学问我:
你为什么说孙膑好?
我眼不眨地答:
他聪明。
他又说:
庞涓也很聪明啊!
对呀,庞涓也很聪明,我一下被问住了。
好在后来我说:
庞涓的聪明很邪古(邪恶)。
问我的同学听完“沉思良久”,点点头说:
对,是挺邪古。
真正的聪明是智慧,是博大正义的担当和对众生的爱;邪古的聪明是小聪明,只能是自私钻营势利和取天下苍生为我所用的邪恶而已。
所以,孙膑的胜利,是大道,是必然。
幼年时艰,没有玩具和零食,没有少年宫和新衣服,幸之又幸的,是我们家还存有几本可以用来读和思考的旧书。
所以,后来到校,我又讲《卓娅和舒拉》,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平凡的世界》,只有《菜根谭》是不好讲的,讲来讲去,言者和听者都如坠云雾……没等读完讲完,我已经上了中专,接触了外边的大千世界,特别是后来毕业一脚踏入社会,花花世界,光怪陆离,一切熟悉不熟悉、有来由和没有来由的事物与问题扑面而来,让人措手不及。
哭过笑过悲过喜过欢呼过沮丧过,爱过恨过摒弃过拥抱过迷茫过从容过跌倒过屹立过,一次次成功失败、一件件乐事痛事、一段段黑夜白天……哲人毕竟是沙中的金粒子,想到普通如吾辈者,竟也可通过书,窥探先贤之境界一二,面对纷繁世事,常省混沌之吾心,万幸。
人生近半,世上滋味亦经历许多。
夜阑人静,打开书册,百态人物、万象星辰,无不栩栩跃然眼前。
于是感叹人间丰富,感慨流年似水,感怀大道悲悯,感谢书的赐予与照耀。
【篇三】
自古读书无外是为了明理、修身、增智、广才。
然而时代变迁,读书变得越来越功利化,生存功能似乎要压倒一切,本来最重要的前两个目的反而越来越被漠视,被奉为中国儒家传统精华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逐渐遭弃。
正因如此,有能力没道德,有学历没学识,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从小就开始读书启蒙,之后是学习知识、考试升学,儿童少年青年到步入职场,成长过程无不与书相伴。
只是由于家庭熏陶不同、环境条件限制、个人禀赋悟性差异,读书的兴趣、种类、数量、质量差别很大,读书对个人的影响差距逐步拉大。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
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你听到的都是你想听到的。
同样是读书,处境、目的、基础不同,相应的态度、方法、效果也就各有千秋。
粗分一下,大概有四重境界:
第一境界,任务型阅读。
比如学习各种实用技能,应付复杂艰辛的从业入门考试、资格考试、等级考试,纯属谋生手段,为生活而读书、为饭碗而考试。
严格来说,这种阅读带有被迫性质,不得已而为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非兴趣驱动,被动阅读,难言乐趣。
第二境界,愉悦型阅读。
这种阅读纯粹是因为喜欢、为了快乐,不带明显功利目的,既轻松又放松,与看电视、看电影、网上冲浪并无二致,或文史哲、或大自然,或旅游探险、或科幻动漫,或名家名篇、或网络新作,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跟随作者游走江湖、穿越时空、深入心灵,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随心感知自然人文、人间冷暖,在阅读中享受共情和代入感,从而弥补人生缺憾,通过徜徉书海,与作者、传主、主人公一同喜怒哀乐,让心田得到滋润,让生命得到升华。
第三境界,提高型阅读。
注重学以致用、学习借鉴,具备一定的鉴别力和较强的进取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提高境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明末清初,满人八旗军入关和明军作战,高级将领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学习各种兵法战例。
三国东吴名将吕蒙曾因勇猛少文被称“吴下阿蒙”,在孙权的劝导下,以勤补拙,笃志力学,终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白衣渡江,计取荆州。
第四境界,参悟型阅读。
通过读书,洞悉人性、读懂人心、悟透社会,明白如何利用人性的优点和缺点,培养超越常人的大局观、分寸度、权变法,从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或纵横捭阖、经世济用。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个中高手,概因做大事者首先是卓越的领导者,懂人用人是第一要务。
曾国藩终生读书修炼,以“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标准严格自律,以一介书生成为中兴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其每出一言,无不体现出对人性的洞察,比如,与多疑者共事则事必不成,与好利者共事则己必受累;无实学却徒有虚名当知有祸变;天下古今庸人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人才皆以傲字致败;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古来凶德致败者,曰长傲,曰多言。
可谓字字珠玑,不由你不服。
读书数量很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毕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有的人读书未必多,却能把书读活,越读越明,他们读的是无字之书,悟的是人心物理,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读书识字最少,却泼辣干练,管理有方。
反之,有的人读了大量的书,却把书读死,越读越傻,把自己变成了“两脚书橱”,除了夸夸其谈,百无一用,西晋的王衍,士林推崇、朝廷看重,赵国的赵括谈及兵法,无人能及,但清谈可以欺世盗名,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战争,不信清谈和名气,只相信谋略和实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毕竟是空头理论,真才实学最终离不开社会实践。
一个都没见过橘子、橙子和柚子的人,任你怎么讲解都很难想象,你用实物讲解,只需几分钟就明白了。
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用一辈子,“学富五车”印制成书可能也就几本书,“半部论语治天下”概非虚言;工业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方可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辈子读书,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终在于业余时间如何运用,业余时间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平庸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成就非凡的人必定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的人,在相同环境、相同条件的业余时间里,十年之后,一个不断读书学习的人足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另一个放弃学习的人,则可能非常平庸。
【篇四】
互联网时代,拿着手机的低头族随处可见,碎片式阅读远远高于深度阅读,上网的人多了,看书的人却少了。
一度喜欢把时间花在上网看视频玩游戏上的我,书看不进去,也不爱思考。
直到2016年夏天,一次家庭聚会改变了我。
那是一场关于读书的话题讨论,并因此诞生了一个金点子——举办家庭读书会。
读书会的第一批成员是父母、我以及表哥表嫂。
会的内容是,每月指定一本书大家阅读,一个月后坐在一起讨论,每人发言20分钟。
这规则看似简单,但制定的过程中就发言时间问题还产生了分歧,三个“80后”认为讲那么久没有必要,根本不知道说什么,但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宣传工作的父亲却认为这20分钟至关重要,正因为要讲够时间才会让每个人更认真地准备,同时这也是一次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机会。
事实证明,每个人都因为这20分钟受益良多。
另一个问题就是读什么书,为了选择一本让所有人都看得进去又能受益的书,我们决定采取每人推荐2本书并进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第一期书目。
最终一部人物自传以4票当选。
对我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一期读书会于2016年7月13日在我家举行。
一开始对这个家庭读书会我并不重视,抱着随便说说就行了的心理,草草把书看完,就等着到时候简单说几句再念念书中的段落凑时间。
没想到,父亲却为了这次看似随便的家庭读书会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
他不仅在书中写写划划记录了所思所想,还翻看了很多扩展资料,并列出了讲话提纲。
读书会上,他引人入胜的发言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相比于我的粗糙,父亲的态度无疑让我深受震动。
从那以后,每一次读书会我都严肃对待。
当大家都还需要培养阅读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从传记、小说开始读起,渐渐到了第三本、第四本……阅读的领域就不断延展,从传统文化到历史、哲学。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不断拓宽着自己的知识边界。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每本书都能让我读得进去,记得第四期读书会我们共读的书是《乡土中国》,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不厚,但因为没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无法引起共鸣,一开始我看起来比较困难,经常看几行就开始神游天外。
直到大半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已经看完了,我只看了四分之一。
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了,于是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能掉队!
而当收拾起浮躁的心情认真读进去时,才发现其实这本书很有意思。
这绝不是一部已过时的书,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仍能通过这本书看到中国社会很多观念礼俗的源头活水。
在读书会上的分享和讨论,让大家的思维更加活跃。
每个人思考和关注的角度不同,经常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引起激烈的讨论。
记得有一期我们读了《胜者思维》,家庭读书会上,每个人的切入点都各有不同:
身为军人的表哥对书中将领晋升和培养很感兴趣,分享了他对军队体制的认识;在企业工作的表嫂从公司管理决策的角度说体会;而我则体会到练就强大精神力的重要,因为没有精神支柱,行动是无法完成的,即便在最黑暗、最失败、最无望的时刻,内心也要有一面胜利旗帜呼啦啦飘扬。
一本书就好像是一幅拼图,每个人的发言都是拼图的一部分,当组合在一起时,我们对这本书的认识才更加全面、透彻。
家庭读书会不仅培养人“立学”,也是良好家风的体现。
家风建设是润物无声的长期教化,它不仅包含着品德涵养、待人接物,还包括文化知识。
如今,我家的读书会队伍在不断壮大,表弟、表妹……都加入了进来。
父亲还当起了“宣传大使”,他把家庭读书会的故事讲给周围的朋友,很多家庭都纷纷效仿。
【篇五】
读书,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件难事,人人可以读书。
但是,要想把书读好,也非易事。
读书,是可以当作一门手艺的。
士农工商,这是古代的说法,士就是读书的,与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一样,靠某项活计谋生,士便是靠读书过生活的人。
单从这点,说读书是一门手艺,也算恰当。
当然,古人读书不易,尤其在印刷术和纸发明之前,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
文字或写在竹牍、木牍上,或写在缣帛上,只有贵族才担得起这样贵重的书,且读起来费劲,也才有了“学富五车”“罄竹难书”“汗牛充栋”等形象的说法。
这是当下电子阅读时代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电子书放进手机,随身携带,无轻重可言。
放到古代,是要装多少个“五车”、累死多少头牛呢?
也许,正因为读书变得如此便捷,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认真地看待读书,其证据至少有一个:
学龄儿童个个报班,五花八门,却几乎不见有教如何读书的班。
既然把读书当作一门手艺,就要有手艺人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与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浅阅读,不可同日而语。
尤其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时,做到态度端正、淡泊名利地读书,很不容易。
所以,无心读书时,我不碰书;有心读书却读不进去,或静不下心时,就会重读一遍案头的《送东阳马生序》,这是明代宋濂写的。
读明清小说可知,出版业至明代已有长足发展,而幼时的宋濂却仍如此艰苦地读书,古人读书之不易,可想而知。
宋濂没有书,只能借书,掐着日子抄书读,天寒地冻的时节,砚都已结冰,手指冻得打不过弯儿,还要赶着抄,怕过了借书的期限,免得下次主人不再借。
今人的读书条件比之宋濂,不知好了多少倍。
明代吴从先的《小窗自纪》有《书宪》十二则谈读书,读来发现,他也把读书当手艺。
读书的态度、心境、方法,无不充满了工匠精神。
譬如,如何在书境里神游,他给了这样的方法:
读史书宜映雪,以光洁读者之心境;读子书宜伴月,以寄托深远之思;读《山海经》《水经》,宜找一处清幽之境;读忠烈传宜鼓瑟吹笙,以扬芳名;读奸佞传宜喝酒击剑,以销愤懑;读《骚》赋诗词,则按拍吟唱、登山临水,又是另一番境界。
自古善读书者,都是文字里的手艺人。
陶渊明“不求甚解”法,苏轼“八面受敌”法,欧阳修“计字日诵”“三上”法,郑板桥“求精求当”法,张溥“七焚”法……都是引领时代风骚的一代巨匠的读书方法,它们能激励人心,特别能激励如我一样的小小“书虫”。
我每天奔走在工作单位和家“两点一线”间,用时近三个小时,坐地铁成了我的读书时间。
但每每有大部头的好书,城砖一样,站在晃晃悠悠的地铁里捧读,实在不便。
一位老报人曾教我把书拆开读,拆成若干份,每份几十页,轻便很多。
起初面对装帧精美的书,多有不忍,锋利刀剪,拿起又放下。
后反复观摩演练如何拆书、粘书,倒也学了一门手艺。
心下一哂,真是把书读成了一门手艺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香 三八 征文 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