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探索.docx
- 文档编号:922633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65KB
社会主义探索.docx
《社会主义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探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讲授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原因
1)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1918年开始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
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迅速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但是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2.实施的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实施的时间:
1921年
4.主要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农业方面:
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5.结果:
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7.评价: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苏联的成立
1.时间:
1922年;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加盟国:
包括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工15个加盟共和国。
(1940)
4.原因:
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时间:
1928—1937,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特点: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重点:
重工业
3)结果: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4)意义:
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优越性。
5)苏联工业化与英国工业化的比较
项目时间开始的重点部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金来源
英国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轻工业(棉纺织)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殖民掠夺、举借外债
苏联1928年—1937年重工业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建设运用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
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2.农业集体化
1)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
2)时间:
30年代开始
3)特点: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4)结果: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5)弊端: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1936年宪法的颁布,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2)特征: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大清洗)
3)形成的背景:
a.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
b.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4)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教训:
a.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c.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d.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e.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四.总结:
苏俄苏联历史上的两次转折
1)列宁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
新经济政策——工业,农业集体化
学习要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3)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点拨1】明确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内战使苏俄的经济频于于崩溃,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首要问题。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
2.实施
(1)时间:
1921年开始实施。
(2)主要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点拨2】识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1921年;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作用——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3.意义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二)成立苏联
1.1922年底,苏联成立。
2.当时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3.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点拨3】注意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1)沙俄——从伊凡四世称沙皇至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2)苏俄——从1917年3月至1922年底苏联成立;(3)苏联——从1922年底至1991年苏联解体。
【点拨4】观察第8页苏联地图,明确当时的四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及位置;了解成立的基础是自愿平等,成立的目的是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加强国防力量。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拨5】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1928—1937年,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2)重点:
发展重工业。
(3)结果:
苏联由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点拨6】比较区别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
(1).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2).资本主义工业化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
2.农业集体化
(1)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
(2)方法:
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
(3)1937年完成。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背景: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评价:
①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
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浪费能源。
【点拨7】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特点: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3)评价:
①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
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浪费能源。
预习学案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_________________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__________,允许_______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___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___”。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后来,苏联扩大到______个加盟共和国。
4._______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_____。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_______国变成强盛的_________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步伐。
5.苏联在________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______________国家”。
_____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_____________包围,国内_________、_______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同步达标
A级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A.1917年B.1918年C.1919年D.1921年
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是
A.1919年B.1921年C.1922年D.1936年
3.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B.乌克兰C、白俄罗斯D.亚美尼亚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A.十月革命时期B.苏俄内战时期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D.“二五”计划时期
5.1936年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的政治基础是
A.工农联盟B.社会主义C.共产党领导D.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6.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7.1937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
A.4个B.14个C.15个D.16个
8.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
A.1921—1936年B.1926—1936年C.1928—1937年D.1928—1938年
B级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2.农民伊凡将自己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
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于
A.1917—1918年B.1918—1920年C.1921—1927年D.1917年以前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D.与苏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4.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
D.基本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和法制
5.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品种单调,质量不高
B.国家从农民身上取之过多,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D.片面发展重工业
6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重要意义是
A.认识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C.明确了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D.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关于1921—1927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的材料
国家苏联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年平均增长率24%2%9%7%4%
注:
苏联为1920—1932年的平均增长率。
——《苏维埃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了苏联当时的工业状况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三.问答题
8.运用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回答下列有关俄国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说俄国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
(2)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
这些变化对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么影响?
9.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影响很大,这种模式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参考答案
预习学案
1.和平建设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列宁新经济政策
多种经济商品经济
3.1922苏联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15
4.1928—1937重工业农业工业农业集体化
5.1936工农社会主义新宪法斯大林模式
6.帝国主义经济文化
同步达标
A级基础训练
1.D2.C3.D4.D5.A6.C7.C8.C
B级能力检测
1.B选项A、D是该政策实行的直接原因;C是实行该政策的措施。
2.B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和应用,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这种事不可能,故选B。
3.D
4.DA项教材有叙述;BC是对它的评价。
D应是违背了民主与法制。
5.DA、B、C都是经济失调的表现,只有D才是原因。
6.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急于求成,而新经济政策才是过渡的正确途径,故选D。
7.
(1)状况:
苏联的工业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增长速度快;苏联由相对落后的工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2)原因:
①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权巩固,为计划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②192—1932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迅速发展。
8.
(1)俄国地跨欧亚两洲,欧洲部分只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但这里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绝大部分的工业及城市,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
首都莫斯科也位于欧洲部分的中心地区,因此,俄国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
(2)变化及影响:
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
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最大限度保证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③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使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1925年苏联制订了工业化方针,后又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④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
9.有。
如:
建国后采取措施恢复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搞农业生产合作社;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主义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