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复习.docx
- 文档编号:9222976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57.43KB
综合复习.docx
《综合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复习
年级
八
科目
语文
周次
20
执笔人
课时学案序号
65
班级
7-14
课题
综合复习
备课组长审核
李怀明
学校审核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向黑暗深邃的土地探寻,你理想的根基变得坚如pán石;与暴虐的狂风搏斗,你的品格变得刚韧倔强;从阳光雨露中汲取精华,你生命绽放的光彩愈益绚烂夺目。
①pán ②倔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其感人肺腑的事迹 社会正能量,值得我们点赞。
②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 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A.传播 捍卫 聚集 B.传递 保全 凝聚
C.传递 捍卫 凝聚 D.传播 保全 聚集
3.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
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4.(四)观察下面的画作,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3分)
5.填空。
(5分)
①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 , ”表达出只要在污浊现实中坚守人格、坚持理想,即便做一个农夫也无怨无悔的心声。
②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以“ , ; , ”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嬗变的普遍规律,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③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④《小石潭记》周围优美坏境。
《小石潭记》周围的氛围。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
,
, , , 。
6.名著阅读。
(2)
《名人传》三大家是。
7.综合性学习。
(4分)
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 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材料二 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
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
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①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分)
②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2分)
活动:
仿写示例:
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仿写:
一、阅读(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
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分)
(二)(8分)
1(滨州市·2011)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zhuàn)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
“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
①帝:
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
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两处)(2分)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12.【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
(四)(14分)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
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
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
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
“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
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
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
“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
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
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
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
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
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
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
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
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
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
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
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7.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3分)
18. 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分)
19.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4分)
2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五)(16分)
界 河
(希腊)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
禁止下河洗澡!
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内为禁区。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
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
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
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潜下河的是一位中士。
一天早晨,中士下河潜入水中。
不久当其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河去了。
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一听到潺潺流水,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
现在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
”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正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
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
起先,他似乎见到了它——一条河。
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
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
一瞬间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肤色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可是他没有能朝他跑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仿佛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背。
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没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
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
瞧这河!
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他们的一种幻觉,一种错觉。
天气多好啊!
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
一俟他赤裸的身躯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颗子弹刻下的疤痕的肉体,顿时感到变成了另一个人。
无形中,宛如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
他还不时进行长长的潜泳。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
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
他果真抓住了!
他恰巧就在树干边浮出水面。
真是太妙了!
可就在这瞬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仔细看清楚。
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
两人面面相觑。
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一个经历了两年半战火洗礼的士兵。
他无法断定面对他的那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战友,抑或是那边的人。
他们都惊得呆若木鸡。
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
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
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
两人使尽全力游向自己的岸边。
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了枪。
还好,对方刚出水,正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
对他来说,要打中对面的脑袋实在再简单不过的了。
对方赤裸着身子在约二十米的地方奔跑,这是极易瞄准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
那边的人就在对岸,恰似娘胎里出来的一样,赤条条一丝不挂。
他站在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不能扣动扳机,两个人都是赤条条的,赤条条的两个人,一丝不挂。
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咔叽布军装的自己。
他不能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当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有几只鸟被惊起。
他倒了下去,先是颓然跪下,随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21.从全文看,小说开篇叙述司令部的命令及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3分)
22.简要说明小说情节的两种特点及其作用。
(3分)
23.试概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3分)
24.阅读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分)
25.如果将小说结局分别改为以下两种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分)
①“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
②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
二、写作(共5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必说母亲用生命挽救危难中的孩子,警察用鲜血维护人民的利益,也不必说身处逆境者创造奇迹,单是一粒平凡的种子萌发竟能把坚硬的骨骼分开,一只蝴蝶启动翅膀便会引起一场台风,干涸数月的仙人掌却能开出鲜花,就足以令人惊叹不已。
即便是当我们从沉睡在像空气一样的幸福中悄然醒来,匆匆奔走在生命旅途而突然驻足,也会常常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平凡世界里、人生历程中,竟有那么多的人、景、物、事,是那样的感人肺腑、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令人情不自禁为之震惊、为之折服、为之崇敬、为之讴歌,而我们的灵魂也因之变得坚韧而强大,真诚而善良,睿智而完美。
那么就让我们为之深深地鞠躬吧!
要求:
1.以“向 鞠躬”为题。
2.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东营市2015年中考语文参考答案
中考题参考答案:
、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
①磐 ② jué
2.答案:
C
3.答案:
B
4.答案示例:
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
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
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
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评分:
内容全面、层次清楚、突出特征,占2分,成语运用占1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6.答案示例:
①当前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对读书缺乏深厚兴趣和整体性计划,缺少正确的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或积累思考的习惯),因此导致了部分学生尤其是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低下状态。
②活动:
开展“成长离不开阅读”主题演讲活动。
举办“名人与书”故事会。
开展“被一本书感动”好书推介活动。
举办“学会阅读”读书经验与方法交流会……
仿写:
读书犹如探宝,高山之灵芝,深海之珍珠,地下之金石,尽归囊中。
评分:
第①题,内容联系紧密,语意连贯。
每个要点1分,共2分。
第②题,活动内容要实用得体,有针对性,占1分;仿写内容得当,句式相近,正确运用比喻,占1分,共2分。
本题共4分。
8.答案示例:
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
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答案示例:
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
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
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
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
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
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
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
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分:
答对得2分,共2分。
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0.答案:
①鼓:
击鼓进军 ②歼:
被杀死 ③重:
再次 ④以:
凭,靠
评分:
两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
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
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
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
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3.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
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
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
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
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
都运用了衬托。
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评分:
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
“摸索”:
痛苦和仇恨 “轻抚”:
热爱与幸福
评分:
答对一处得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答“情感变化”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5.答案:
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
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
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评分:
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
虚拟:
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
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
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评分:
答对其中一种得3分,指出写法1分,赏析2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7.答案:
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
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评分:
每点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8.答案:
不能。
第⑥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评分:
明确观点1分,阐述理由3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9.答案:
①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加入自己的创新;②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评分:
答对一方面得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20.答案示例:
示例一:
如第⑤段说明人类脑量的变化时,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
示例二:
如第⑥段说明人类大脑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燕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
评分:
举例、方法、作用各占1分,共3分。
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说明均可。
只举例不得分。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1.答案:
①交代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②为人物命运设置伏笔,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示例:
①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既扣人心弦,又舒展自如。
②以主人公的行为为主线穿插有关内容,使行文脉络及故事的前因后果清楚明了。
③结尾出人意料,陡生波澜,与前文形成逆转,撼人心魄,发人深省。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3.答案:
①热爱、向往自然与和平美好的生活。
②有善良的人性,对残酷血腥和扼杀人性战争有反感的情绪。
③机警、敏捷。
评分:
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4.答案示例:
①以自然之美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愿望。
②衬托人物愉悦心情和善良人性,表现人物对和平美好的热爱与向往,对生与爱的渴望。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评分: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它条案符合题意即可。
25.答案示例:
第①种结局不可能发生。
虽然能够表现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罪恶,便不符合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第②种结局可能发生。
能表现人物对战争的厌恶,凸显美好人性对战争的超越,也能反映人类拒绝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但不如原作更震撼人心,更耐人寻味;不能照应“噩梦”伏笔,也不能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而深化作品控诉战争罪恶、呼唤和平主题。
评分:
答对一种得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6.评分同以往要
附加题:
(四)(14分)
1℃值多少钱
谢在永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变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
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
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惊人的。
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