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军营建筑的本质特征.docx
- 文档编号:922195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21KB
第三章 军营建筑的本质特征.docx
《第三章 军营建筑的本质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军营建筑的本质特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军营建筑的本质特征
第三章军营建筑的本质特征
我们肯定任何事物、任何系统中的政治的社会的时代的属性,但是,相对于这些属性,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虽然它全部折射了政治的经济的光芒。
在这一章中,我们改变首先肯定前一方面的思维,从军营建筑某种内在的本质阐明出发,找出它自身的规则,当然,我也要耐心地、细心地从中去体味折射出的政治的、社会的、时代的另一面,这样做对于军营建筑也许是有益的。
勒·柯布西耶说:
“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这是对建筑本质的揭示吗?
舒而茨说:
“建筑首先是精神上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
这才是建筑的某种本质的揭示吗?
回答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第一节平等观念
我们说,军营建筑在其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上,首先是“平等的观念”。
我们无论走进哪一座军营,那里是一排排整齐的窗口和规整重复交叉的道路,分格均匀。
在一个建筑平面上是内走廊的两边,除了考虑朝向的原因外,一般两边房间是对应相等的,都在相应的位置设置着碗柜,都在每一层的尽端或楼梯一侧设有厕所,或许这样给人以学调的感觉。
但这恰恰告诉我们,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是一个特殊的集团,与一般民居的色彩斑烂不同,他们中间的每一个空间,语言符号都浸透着平等观念。
总后勤部空房部在唯一的供营房工作人员学习的《营房建筑与结构设计》工具书中也指出:
“根据编制及功能要求将营房成组地布置。
组与组之间用自然地形或绿化等作适当的分隔,并用道路相连。
”书中详细陈述推广两种营房成组布置形式:
“
(1)行列式:
(如图)房屋成排成行地布置。
这种形式能使营房争取最好的朝向,因此,它可以使大多数主要房间得到良好的日照条件,并有利于通风,形式上比较整齐。
(2)周边式:
(如图)房屋沿着周边布置。
这种布置形式,可以使房屋间的场地空间较集中,有利于布置集中的绿化。
如居住房屋组成庭院时,使用方便,环境安静,对于寒冷及风沙较严重的地区,周边或建筑可起到阻挡风沙、减少寒风袭击的作用,而且比较节约用地。
”
同时还要求:
“在地形变化较大和作用上有要求时,也可采用行列式与周边式混合布置的方法,使之具有上述两种布置方式的优点”。
这部于一九七六年发行的具有军内权威性的广泛流传的书,到目前为止,还是军内唯一的建筑指南,它的影响决不可以低估,它的一系列基本思想是稳健的,只不过不同时间以来,各人的理解不同罢。
这本书还不反对自由式布置,但强调说:
“避免杂乱的布置。
”而实际上作为第三种选择,在军人意识中即是在前两种无法选择下才只能可取,这样“自由式”布置在军队极少。
不管是行列式还是周边式,或是混合布置式,都给我们传导了一个绝对的“平等”的概念。
平等,更是人民军队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军事文化学深层的结点。
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是我军的优秀传统,其中,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军事民主时具体指出:
“关于军事民主,必须在练兵时实行官兵互教、兵兵互教。
”(《毛泽东著作选读·士兵读本130》)页充分显示了人民军队中的平等观念。
深层的文化哲学,赋予军营建筑新的生命,我军的民主平等,同样渗透在军营建筑之中。
我们再从军营建筑现实来看,是否因为其它的客观情况导致了这种军营建筑属性的偶然对接?
这些原因是:
建筑结构和施工方法;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水准。
假设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方法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之一。
在当代军营建筑中,框架结构显然是少数,更多的是砖混结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技术的原因妨碍了我们去做军营建筑本质的深层思考。
但这种迷雾终之会被揭开。
同样是砖石结构的民居,为什么不妨碍其丰富多彩?
我们只要透过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可以看到它们所包涵的超越技术的基层而显现的文化因素。
假设设计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水准是造成这种客观情一原因。
设计师的设计方法首先离不开军营建筑经济因素的制约和政治因素的决定作用,取此而舍、彼此一时而彼一时,建筑师的设计方法源于一定的客观因素。
而面对一大片面目雷同,结构相等的军营建筑,我们是否不怀疑设计人员的水准问题?
实际上,我们还没有诞生这样一支合格的军营建筑师,规划师,尤其是大量的军营建筑设计还依赖军外设计。
实际上,军营建筑师们对军营建筑设计方法的选择,一方面具有对军营建筑文化的否定性,另一方面作为军营建筑师,又以其应该具有的使命感传导着军营建筑作为本质之一的平等概念。
这传种达的繁杂需要等我们写一本专著去解释异发现规律。
我们否定上两种客观因素,它们有时甚至是这个平等观念的传导者,事实上,纵览古今建筑,没有一种建筑所体现的本质特征,具有军营建筑所反映的平等意识。
中国近代建筑中,神佛的虚幻、集权的恶影是突出的本质特征。
到过北京的人一定要游故宫。
它是我国目前所有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平面布置严格按照封建礼制、精心安排,显示出等级压迫的不平等氛围。
整个皇宫,座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这条中轴线,由南面的永定门、通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等,一直到北面的钟鼓楼、除门楼外,只有紫禁城里的三大殿和后三宫、锁安殿等七座建筑。
中轴线两旁,对称地安排了一些宫殿、坛、庙等,其所见这样,无非是利用建筑为手段,烘托这些所谓“天子”的神圣,威严的封建集权而已。
平等,也正是中国建筑文化中一直或缺的重要内容。
平等,这一军营建筑本质的终点,给军营建筑找到了它独特的属性和归宿点,指引了军营建筑应该去的方向。
当勒·柯布西耶(Le·lorb-usier)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时候,他看到了“工业象洪水一样使我们不可抗拒”,这个契机,于是他庄严地宣告:
“对建筑艺术来说,其中老的经典被推翻了,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样式对我们来说已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住房是居住的机器”从这个基本点出发,他解开了一串连锁的结,在建筑形式上,他赞美几何的形体,在建筑艺术上,他提出:
“建筑师用形式的排列组合,实现了一个纯粹是他了了解创造的程式”的艺术观点,于是,本有了他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日内瓦国际聪明总部设计案等一连串的杰作,成为现代建筑师中一位狂飚突进工的人物。
对新闻的军营建筑来说,也只有从平等这个观念中找到自己的结构和语言,找到自己属性的归宿。
这是无法回避的,同时,也是困扰着军营建筑理论的结。
从这个结点出发,我们不久就将看到一个军营建筑理论的完善,一个军营建筑体系的成熟,并随之将会出现军营建筑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第二节新领土观念
人过遗传而继承下来的本能之一,便是领土观念,它不仅是人类学的重要课题,同时又是军营建筑以深层思考的重要本质特征。
军营建筑为士兵确定了与本集团目标一致的新的领土观念,从而影响着军营社会的、生理的形志。
“领土观念”这个词源于罗伯特·阿德里(RobertArdrey)的著作《领土规则》,即每个人都要求在自己周围有一层领土外壳。
从城里人狭小不堪的外壳到区郊居民对小庭院的奢望,一直到农村享受的广大空间,这种领土外壳很不相同,虽然“人的领土却性是建传的、根深蒂固的”,但同时渗透着社会文化因素。
所谓新“领土观念”是指在军营建筑中,以班或排为居住学位,战士的居住空间是一种共享的集体空间,在这里我们发现,士兵与基层军的官领土外壳被挤压缩小,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个性空间(领土)概念。
按照生态语言学揭示,当你处在近亲密距离这一状态中时,你对自己的伙伴几乎了如指掌,心心相印。
因此,军营建筑空间(新领土观念)转示了我军建军几十年来官兵之间亲密无间的手足感情,它有利于心与心的情感交流,增加我军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是军营建筑本质上迥异一般居住环境又一重要的深层特征。
按照现行营房建筑标准,士兵每人平场居住2.5平方米,包括公共空间,即大约为1.16×2.0米,或边长1.58米,以步兵排二十二人计,整过集体领土为55平方米。
人类学博士爱德华·下·霍尔博士(Dr·Edward·Hll)提出社会距离即互不影响,彬彬有礼的间隔为7-12英尺(2.3米——4米),但从目前军营建筑使用情况看,基本较好,我们不能漠视或言语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首先:
这咱集体空间定分显示了军队这个集团的殊异性,是部队军事化的需要。
条例规定,连队按紧争情况时,必须于四分钟内紧急集合完毕,拾武器装备必须在十分钟内集合完毕。
在这里,个人领土观念受到挤压,但却充分保证了军事集团的一致性,确保军事的实施。
集体空间中的士兵领土观念,改写了人类学中某些既订的原则。
其次,另一方面集体空间中个人领土观念,不能得到延伸,又是对人的自然情感、自然空间的一种蔑视,我们每一个军官或军事理论研究者,是否注意过这种建筑空间中基本的文化含义,以及这种含义所带来的副作用。
关闭这个空间的门窗,一夜过来,无们打开门就会发现,整个室内弥漫着一种男人体味。
观察室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战士把书本翻开铺在床铺上读书,对面是另一个不爱看书的战士,不爱看书的战士会出现明显不安,东张西望,这显然是一种逃避心理。
最后不看书者用两点眼睛一直瞪着对面的读书者。
而看书的战士不自觉之中,产生一种戒备心理,两只拳头会握紧,接着把书和身子都侧了一下,最后,他终于大喊:
“你干什么?
”对面不爱看书的战士也已满腔怒火,宿舍里接着爆发一场争吵。
在这种建筑空间中,少数战士的心理是烦躁不安,一些性格内向的士兵,往往引起一连串神经官所症或性格变态,这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心理学家还不否认在这种空间里,一些性格薄弱者或不健全者的个人空间,会被一个个人空间超过一般人而且性格强烈的人侵占,会被强制性地灌输进充当“室内领导者”的某个人的个性,也会受到一种共同情感的同化,如果这个集体空间找到了这种共同情感则相安无事。
如果某人拒绝,在这里就发生矛盾和火花。
而这一切,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管理者中很少有人领会到建筑空间所反映的军营建筑的本质特征的既定作用,谁也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至少在军营建筑中,由建筑师制造一系列难题,由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管理人员去解答。
军营建筑与一般居民迥异的新领土规则带来的心理、生理和管理特点应该是军事文化学中努力探索取证的新领域。
第三节物我交流观念
军营建筑不是作为建筑的独立存在,应该把人引为建筑的一种生命,人不是建筑的外在的附属物或主人,而是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建筑环境。
军营建筑的发端便自这里开始,同时欣赏军营建筑美时,我们不能忘记它也是必要条件。
物我交流观念是军营建筑的又一特征。
“物”即作为建筑的单一的环境要素。
没有建筑这一基础,他因素即可附焉。
它作为一种静的永恒。
“我”即军营人,这是一个大写的我。
它作为一种动的永恒。
物我系统早已存在于古人。
清人笪光重在《画基》中写道:
“山车静,水流则动;石车顽,树活则灵。
”画家是深暗其中哲理的。
画家在山水画中,从来不忘记于凝固的物体环境中点缀动的人物。
《芥子园画谱》初集.卷三中如是说:
“山水中点景人物,诸式不可太工,亦不可太无势,全要与山水有顾盼。
人似看山,山也似俯而看人;望需听月,月也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耀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
不耳,则山自山,人自人,翻不如霓幻露空山无人之为妙笑。
”
物我系统亦存在于相邻学科中。
有一幅照片使人难以忘怀,日本摄影师木村伊兵卫,1966年在中国摄下的《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张建筑照片,我们可以从摄影师和我们自己的影集中把纯粹的人物摄影排除,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是“建筑照”。
作者以清宴舫船头之前景,用逆光,整体呈浅灰调子,构成大片空白,湖水似有似无,似白非白,构图上两个人物与远处白色的湖水构成既强烈又柔和的对比。
作者在如识的游人中选取外地来的游客作为前景,成秀影,他们正悠闲自得地眺望远处,尽情观赏,同时,人物又给古老园林注入了时代精神,表明了新中国的时代特点。
沿着人物视线延伸,西堤象玉带环绕,幽风桥、镀桥以各自不同造型各显婷婷欲立之姿;再看初春薄冰,闪闪烁烁。
如果没有人物,这幅照片恐怕就不能得到举世公认了。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把人物与建筑割裂开来,漠视建筑自身生命的单薄。
是人建造了建筑,建筑是人类的比照物,没有人,建筑只所是一唯沉默的瓦砾而已。
我们即无法感受。
物我交流也存在于国外建筑理论中。
布鲁诺.赛维说:
“一个人哪怕只是稍为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就会懂得,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它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
绘画所使用的是两度空间语汇,尽管所表现的是三度或四度的空间。
雕刻是三度空间的,但却与人分离,人是从它外面来观看它的。
而建筑则系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先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
”
需要解释的是赛维这一段话的重点是为了回答什么是建筑和建筑的特征——空间,但是他这一段话中又包涵我们需要的主题,即:
肯定了人是建筑“空间”特征的标志,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人与建筑组合成一个有机体。
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即他后面提到的:
“建筑不单是艺术,它不仅是生活的认识的一种反映而已,也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写照而已;建筑是生活环境,是我们的生活展现的“舞台”是人的建筑,是人对物的呼唤,物对人的感知。
”
物与我在时空中交替、变幻、重叠出富有生命的建筑环境,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
从平等观念出来的军营建筑空间具有相对静止的特质,因此,将人物物化是丰富军营建筑构思的主要依据。
物我交流观念在军营建筑中的位置是由于军营建筑部分的特点使然。
由于军营建筑功能的殊异性、内容的限定性、建筑形式的质补性和审美的特殊性,军营建筑中“直线加方块”式的表象更有一种严谨、凝意,甚至单调感,物我交流的质性定位就使军营建筑在某种程度上焕发了青春,增加了丰富感、层次感和节奏感。
物我交流更是军营建筑特殊的本质特征之一。
平等观念,新领土观念,物我交流观念是军营建筑区别于一般建筑的特殊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它总结了作为军营建筑最基础的特质,并不拒绝作新的更深入探讨,另一方面,军营建筑是当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绝不逃脱当代建筑的一切制约,规则和基本原理及本质特征以到表现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军营建筑的本质特征 第三 军营 建筑 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