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届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9214850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45KB
最新届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精品.docx
《最新届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届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届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精品
2019届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篇一:
2019物理第一轮复习学案——力学第七章力学习目标:
1认识力、弹力、重力的概念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应用;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3区分弹力、重力;知道各自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和重力的应用。
学习难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学习过程:
一、前置作业单(教师抽查,每小组一题)1、力是什么?
两个物体接触才会产生力吗?
如何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举例说明(4分)级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举例说明?
力的单位是什么?
符号?
(4分)级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4分)级4、什么是力的示意图?
请做出用5的力推箱子的示意图。
(4分)级5、用手拍打大腿,手和腿分别有什么感觉?
说明力的作用是什么的?
请解释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为何人却向前游?
(4分)级6、什么是弹力?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压力和支持力实质是什么力?
(4分)级7、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使用前要观察什么?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有哪些要求?
(4分)级8、什么是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重力的方向?
有哪些应用?
作用点?
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6分)级二、课堂升华、巩固1、判断以下情况中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每一小题2分,教师抽查)级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正在进站的火车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行.运动员绕着操场匀速跑步.从手中自由落下的粉笔2、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是什么?
(2分)级3、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请说出两个与此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4分)级4、力的示意图画法练习。
(每组一题,画在白板上,每题4分。
教师点评。
)级
(1)李华同学用100的水平力向右拉一个放在地面上的箱子,黎明同学用200的水平力向右推箱子,请你画出这个箱子水平受力的示意图。
(2)用线将灯悬挂在天花板上静止不动,线对灯的拉力是4,请你画出灯的受力示意图。
(3)小红用与水平面成30度角的力向右拉一木箱,拉力大小为100,请你画出木箱的受力示意图。
(4)请画出静止在桌面上的杯子的受力示意图。
杯子的质量为15千克(5)请画出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的受力示意图。
跳伞运动员的质量为80千克。
(6)请画出在地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的受力示意图。
汽车的质量为2吨。
(7)请画出在空中飞行的铅球的受力示意图。
铅球的质量为2千克。
(不计空气阻力)(8)如图,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力。
5、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如果用10牛的力来拉它们,弹簧测力计显示为多少?
为什么?
(4分)级6、计算,质量为20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多少?
(2分)级三、巩固练习:
1.力的三要素是力的、、。
2.球被小明用力踢到空中,同时小明的脚感到很痛,说明3.如图所示,开门时,用手推在处比推在处更容易打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有关。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5.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2,若甲物体的质量是20,则乙物体的重力大小是;方向是;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比为.6.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射箭运动员箭上弦后将弓拉开.一石子在空中加速下落.茶杯放在桌上也能使桌子发生形变.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7.1的力大约是()、拿起一块砖用的力、拿起一张纸用的力、拿起一袋面粉用的力、拿起两个鸡蛋用的力8.第28届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皮划艇赛中,我国选手孟关良和杨文军在一声令下,有节奏地齐力向后划水,快速前进,夺得金牌。
使快艇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艇人船桨水7.如图,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表示重力,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课后记:
第八章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
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惯性现象。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学习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学习难点:
惯性的认识学习过程:
一、前置作业单(教师抽查,每小组一题,每题2分)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条件是什么?
其结果有哪两种情况?
(级)2、什么叫做惯性,惯性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什么定律?
(级)3、静止在桌面上的苹果,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苹果与电动汽车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
(级)4、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为多少?
(级)5、什么叫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级)6、如何增大有益摩擦?
如何减小有害摩擦?
(级)二、课堂升华、巩固1、复习课本45页的探究实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抽查,每题2分)级
(1)本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实验有什么条件?
(2)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3)选择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什么?
(4)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
结论是什么?
(5)该实验推论是什么?
用到的方法是什么?
2、利用惯性解释以下问题(教师抽查,每题3分)级
(1)火车沿直线匀速行驶,坐在车上的乘客竖直向上抛出苹果,苹果会落回手中吗?
(2)标枪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掷标枪前需要助跑。
(3)如何在交通安全方面预防惯性所带来的危害?
3、小组讨论思考:
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级4、小组讨论思考:
摩擦力分为哪三种?
如何区分?
并举例。
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如何考虑的?
物体在做匀速运动时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依据?
如果该物体做变速运动,其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每问2分)级5、小组讨论总结:
力和运动之间有何规律?
(3分)级三、巩固练习:
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在市内限速是由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容易造成事故。
.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物体处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如在太空的飞船内的物体没有惯性.不存在没有惯性的物体2在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以下属于利用惯性“利”的一面的是().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人踩在西瓜皮上会滑到.用手拍掉衣服上的灰尘.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3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外力消失,该物体将会。
静止的物体,当外力消失时,该物体将会。
4、用200的力竖直向上提300的重物,则重物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200方向竖直向上300方向竖直向下100方向竖直向下05、用电线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静止时受到的力是一对平衡力的是()、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受到的重力、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灯受到的重力6、一位同学水平向右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没有推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因为推力小于桌子所受的阻力,所以未推动、因为推力小于桌子所受的重力,所以为推动、虽然桌子没有推动,但推力等于桌子所受的阻力、虽然桌子没有推动,但推力一定等于桌子所受的重力7、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三要素相同的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游泳运动员只受水向前的力,他对水不施力、“蜘蛛侠”攀爬高层建筑时,使他上升的力是他对自己的拉力8、下列叙述的几对力中,属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是()人推墙的力,鞋受到的阻力墙对人的力与人受到的向后的力人推墙的力和墙受到的推力人推墙的力与墙对人的力9、书放在桌子上,则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___力,书的重力与桌子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___力。
教后记: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学习目标:
1知道压力。
说出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复述压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画压力。
2理解压强。
探究发现压力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并熟记相关结论;熟记压强公式;会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压强的简单计算题。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会判断生活中有关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事例。
学习重点:
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前置作业单(教师抽查,每小组一题)1什么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如何?
作用点在哪?
他和重力的联系是什么?
(每问1分,共4分)级2.什么叫压强?
压强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他对地面的压强还可以怎样计算?
公式中的的含义是什么?
(每问1分,共6分)级3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50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面积单位有哪些?
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
(每问1分,共4分)级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每问2分,共4分)级二、课堂升华、巩固1、画出下列三个物体对被压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教师抽查小组上白板展示,每题3分)级甲、木块对地面的压力乙、木块对斜面的压力丙、钉子对墙面的压力2、小组讨论: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提问,每题2分,共8分)级
(1)实验方法?
(2)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强弱?
(3)甲和乙图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4)甲和丙图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3、白板展示:
(教师抽查小组,1、3、5、7第一题;2、4、6、8第二题,每题3分。
)级
(1)桌面上放一本教科书质量为250,它与桌面接触面积为4702,教科书对桌面的压篇二: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全)专题一直线运动与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物体运动的描述1.几个易混淆概念的区别
(1)路程与位移:
路程是指物体运动__________,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_的一条_____线段。
(2)时间与时刻: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______,与______(填―状态量‖或―过程量‖)相对应;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条______,与__________(填―状态量‖或―过程量‖)相对应。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平均速度是________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平均速率是________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
(4)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速度快慢:
2.加速度()
(1)物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义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决定加速度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时间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位移时间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3)位移速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运动图象——读懂物理图象的―三步曲‖:
(1)看明白坐标轴的所表示的物理量;
(2)弄清楚纵截距与横截距的物理意义。
(3)研究图线的形状(斜率、面积);二.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
定性的描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
定量的描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公式)3.牛顿第三定律:
为我们转换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牛顿运动定律与直线运动1.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中应思考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3)怎样由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分类典型例题】题型一:
运动基本概念的辨析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1-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
这类习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解法较多,选择一个较好的方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得到回答,关键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虽然这类习题在高考试题中单独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在综合题中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完整给出正确答案的基础。
[例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依次通过、、三点,位移=,已知物体在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在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6,那么物体在点的瞬时速度大小为.4.45.5.55[解析]设点的速度为、点的速度为、点的速度为,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可212?
4,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知:
段的平均速度为3?
(?
)(?
)?
121?
2的规律可知:
1?
?
?
?
,2?
,3?
。
解得:
=1,=5,=7。
222答案为。
[变式训练1]物体以速度匀速通过直线上的、两点间,需时为。
现在物体由点静止出发,匀加速(加速度为1)运动到某一最大速度后立即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2)至点停下,历时仍为,则物体的.只能为2,无论1、2为何值.可为许多值,与1、2的大小有关?
2.1、2值必须是一定的.1、2必须满足12?
1?
2题型二:
追及与相遇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
画出示意图来表明两个物体追及过程中的空间关系,特别注意的是两个物体相遇时的临界条件。
[例2]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乙车以10的速度匀速行驶,甲车在乙车的后面做初速度为15,加速度大小为052的匀减速运动,则两车初始距离满足什么条件可以使
(1)两车不相遇;
(2)两车只相遇一次;(3)两车能相遇两次(设两车相遇时互不影响各自的运动)。
[解析]设两车的速度相等经历的时间为,则甲车恰能追及乙车,应有1甲?
2?
乙?
,其中乙?
甲?
,解得:
=25。
若>25,则两车等速时也未2追及,以后间距会逐渐增大。
若=25时,则两车等速时恰追及,两车只相遇一次,以后间距会逐渐增大。
若<25,则两车等速时,甲车已运动到乙车的前面,以后还能再相遇一次。
[变式训练2]一木箱可视为质点,放在汽车水平车厢的前部,如图所示,已知木箱与汽车车厢底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初始时,汽车和木箱都是静止的。
现在使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0开始启动沿直线运动。
当其速度达到0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使木箱不脱离车厢,距汽车车厢尾部的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
题型三:
牛顿定律与图象的综合应用。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
利用图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特点-2-是及运动性质,然后结合题意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例3]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在沿杆方向的推力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力与小环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102。
求:
(1)小环的质量;
(2)细杆与地面间的倾角?
。
[解析]
(1)前2:
1?
?
?
①由—图象可知?
?
0522以后:
2?
?
②1?
2?
11
(2)由②式?
?
2?
,所以=30°。
2[变式训练3]放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到方向不变水平推力的作用,与时间的关系和物块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102。
由此两图线可以求得物块的质量和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5,=042.=15,=15.=05,=02.=1,=02题型四:
连接体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
若连接体内(即系统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时,应先把连接体当成一个整体(即看成一个质点),分析其受到的外力及运动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若连接体内各物体间有相互作用的内力,则把物体隔离,对某个物体单独进行受力分析(注意标明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该物体列式求解。
[例4]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拉着装有集装箱的拖车,以速度1=30进入向下倾斜的直车道。
车道每100下降2速度在=200的距离内减到2=10,驾驶员必须刹车。
假定刹车时地面的摩擦阻力是恒力,且该力的70%作用于拖车,30%作用于汽车。
已知的质量1=2000,的质量2=6000。
求汽车与拖车的连接处沿运动方向的相互作用力。
取重力加速度=102。
由①②得:
?
22[解析]汽车沿倾斜车道作匀减速运动,有:
2?
1?
?
2用表示刹车时的阻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
(1?
2)?
?
(1?
2)2?
002100设刹车过程中地面作用于汽车的阻力为,依题意得:
?
03式中:
?
?
用表示拖车作用汽车的力,对汽车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
?
1?
?
1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
03(1?
2)(?
?
)?
1(?
?
)?
880。
[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桌面上放有、两个物体,、间用一根轻质硬杆相连,已知物体的质量是1=5,的质量是2=3。
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3-是μ1=02,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μ2=05。
现在上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使它们以=10的速度沿水平面向右匀速运动。
已知取102,求:
(1)水平向右的拉力的大小及轻杆上的弹力大小;
(2)若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则、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是多大?
题型五:
弹簧变化过程中运动分析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
弹簧的弹力是一种由形变决定大小和方向的力,注意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
一般应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原长位置、现长位置及临界位置,找出形变量与物体空间位置变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所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弹性势能也是与原长位置对应的形变量相关。
从此来分析计算物体运动状态的可能变化。
通过弹簧相联系的物体,有运动过程中经常涉及临界极值问题:
如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弹簧形变量达到最大;使物体恰好离开地面;相互接触的物体恰好脱离等。
此类问题的解题关键是利用好临界条件,得到解题有用的物理量和结论。
[例5]如图所示,、两木块叠放在竖直轻弹簧上,已知木块、质量分别为042和040,弹簧的劲度系数=100,若在木块上作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2使由静止开始以05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102)。
求:
(1)使木块竖直做匀加速度运动的过程中,力的最大值;
(2)若木块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直到、分离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了0248,求这一过程中对木块做的功。
[解析]此题难点在于能否确定两物体分离临界点。
当=0(即不加竖直向上力)时,设木块、叠放在弹簧上处于平衡时弹簧原压缩量为,有=(+)(?
)即?
①对于木块施加力,、受力如图所示。
对木块有+–=,②对于木块有′––=。
③可知,当≠0时,、加速度相同,由②式知欲使木块匀加速度运动,随减小增大。
当=0时,取得了最大值,即:
=(+)=441。
又当=0时,、开开始分离,由③式知,弹簧压缩量′=(+),则:
?
?
(?
)④⑤木块、的共同速度2?
2(?
?
)由题知:
此过程弹性势能减少了==0248。
设力所做的功为,对这一过程应用功能原理,得1?
(?
)2?
(?
)(?
?
)?
⑥2联立①④⑤⑥式,得=964×10–2。
[变式训练5]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端与质量为3的物块相连接。
另-4-一个质量为1的物块放在上。
先向下压,然后释放,、共同向上运动一段路程后将分离。
分离后又上升了02到达最高点,此时的速度方向向下,且弹簧恰好为原长。
则从、分离到上升到最高点过程中,弹簧弹力对做功的大小及弹簧回到原长时的速度大小。
(取=102).12,2.0,2.0,0.4,2【能力训练】1如图甲所示,某一同学沿一直线行走,现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他行走过程中连续9个位-5-篇三: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功和功率(鲁科版)第1课时功和功率[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功1.做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2.公式:
=
(1)α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2)3.功的正负1.定义2.物理意义:
3.公式
(1)=,为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2)=(α为与的夹角)①为平均速度,则为平均功率。
②为瞬时速度,则为瞬时功率。
4.额定功率5.实际功率:
思维深化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则说明这个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
(2)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不做功。
()(3)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4)据=可知,发动机功率一定时,交通工具的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
()(5)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必须换挡,其目的是减小速度,得到较小的牵引力。
()答案
(1)√
(2)×(3)×(4)√(5)×[题组自测]题组一关于功的理解和计算1.一个人乘电梯从1楼到18楼,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的运动过程,则电梯支持力对人做功情况是().始终做正功.加速时做正功,匀速时不做功,减速时做负功.加速时做正功,匀速和减速时做负功.加速和匀速时做正功,减速时做负功解析人坐电梯向上加速运动时受到的支持力向上且大于重力,做正功;匀速运动时,支持力等于重力,做正功;减速运动时,支持力竖直向上且小于重力,也做正功,故选项正确。
答案2.如图1所示,人在船上向前行走,脚与船面间不打滑。
忽略水对船的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船做负功.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人做负功.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人船组成的系统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不为零解析人在船上向前行走,脚与船面间不打滑,说明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取地面为参考系,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且向后运动,故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船做正功;人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对地位移方向不确定,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人做功的正、负不确定,所以脚与船之间的摩擦力对人船组成的系统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可能为零。
答案3.起重机以12的加速度将质量为1000的货物由静止开始匀加速向上提升,取102,则在1内起重机对货物做的功是().500.4500.5000.5500解析货物的加速度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起重机的拉力=+=11000。
12货物的位移是=2=05,做功为==5500,故正确。
答案题组二对功率的理解与计算4.(多选)关于功率公式=和=的说法正确的是().由=知,只要知道和就可求出任意时刻的功率.由=既能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也可以求平均功率.由=知,随着汽车速度增大,它的功率也可以无限制增大.由=知,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解析利用公式=只能计算平均功率,选项错误;当公式=中的为瞬时速度时,求的是瞬时功率,当为平均速度时,求的是平均功率,选项正确;因为汽车有额定功率,行驶时一般不超过额定功率,汽车的功率也不能无限制增大,选项错误;由=知,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选项正确。
答案5.一质量为的物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恒定的外力作用,物体运动了一段时间,该段时间内力做的功和时刻力的功率分别为()22222222,2222222,21解析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间内位移=22,力12222做功===2=2。
时刻的功率===正确。
答案考点一正、负功的判断及计算1.判断力是否做功及做正、负功的方法
(1)看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间的夹角α——常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
(2)看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间的夹角α——常用于曲线运动的情形。
(3)根据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描述了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即合=末-初,当动能增加时合外力做正功;当动能减少时,合外力做负功。
2.计算功的方法
(1)恒力做的功直接用=α计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届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精品 最新 物理 一轮 复习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