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5983篇.docx
- 文档编号:920225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0.13KB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5983篇.docx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598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5983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5983篇
2019年国家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司法机关必须做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B、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司法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将效率摆在第一位,同时兼顾公正
C、司法机关为了保障判决的有效执行,应当对当事人实行一站式服务,即谁立案谁审判谁执行
D、人民法院为确保审判独立,应当主动拒绝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旁听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①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有机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A选项正确。
但这里要注意,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实体公正,让二者达到有机统一。
在法律效果的前提下,尽量追求社会效果,让二者达到有机统一。
②公正和效率有机统一。
但要注意,公正优先,兼顾效率。
B选项错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思维之一是“分”,在审判独立制度的框架下,为防止法院恣意妄为,法院的各项职权也要分开,将立案权、审判权、执行权分立,让三者互相监督和制约,以确保司法公正。
C选项错误。
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代表人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目标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2015年卷一1题,单选)
A、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B、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C、总目标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
D、通过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保障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故A、B项正确。
该《决定》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
3.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司法公正问题的表述中,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唯一防线
B、坚持司法公正,就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综合权衡各方利益诉求,使人民群众在所有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C、司法高效要求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不断完善司法程序,司法机关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改变法定司法程序
D、司法权威要求司法权独立行使,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干涉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上的检察权和审判权,但全国人大和党委组织除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考查司法公正。
A选项错误,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而非唯一。
C选项错误,司法机关不能改变法定司法程序,否则构成违法。
D选项错误,在具体案件上,司法机关应当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党和人大的领导并非在于决定具体个案。
4.推进严格司法,应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规范流程,建立责任制,确保实现司法公正。
据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最高法院加强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B、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可以促进法庭审理程序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C、在司法活动中,要严格遵循依法收集、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
D、司法人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是指司法人员仅在任职期间对所办理的一切错案承担责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应当统一地、无差别地适用于每一个人。
在我国,为了保证法律的平等适用,《立法法》明确规定,只有最高法院与最高检察院才能做司法解释。
而判例在我国属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判例制度强调类似事情类似处理,同样有助于统一我国的法律适用标准。
故A选项正确。
②我国司法改革强调以审判为中心,让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而庭审中的证据裁判规则作为查明事实、认定证据的程序性规则,必须在庭审中全面贯彻。
故B选项正确。
③C选项正确。
④司法人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是指司法人员不仅在任
5.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一律不得提交讨论
B、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律师和专家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C、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査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D、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无条件在所有领域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①不能违法是底线。
依法治国要求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故A选项正确。
②不能违法是底线。
政府机关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尽管政府有专门的法制机构部门,但是,政府工作人员不一定都是法律专业出身,因此,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
B选项正确。
③依法治国要求政府机关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要求主体、权限、内容、程序、责任都必须法定。
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
6.下列关于法治工作基本格局的内容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A、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人数
B、政府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C、推进多头执法,增加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
D、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有关C选项的正确说法应当是推进综合执法,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
这是当下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相对集中执法资源,高效行政。
其余选项含义正确。
7.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
(2016年卷一4题,单选)
A、甲省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将风险评估作为省政府决策的法定程序
B、乙市聘请当地知名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对重大决策进行事前合法性审查
C、丙区因发改局长立下“军令状”保证某重大项目不出问题,遂直接批准项目上马
D、丁县教育局网上征求对学区调整、学校撤并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意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C项的“直接批准项目上马”的做法违反上述关于决策程序的要求。
8.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下列哪一做法属于司法机关内部监督?
(2015年卷一45题.单选)
A、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B、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
C、检察院办案中主动听取并重视律师意见
D、完善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中“内部监督”字眼。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
“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
”故D项应选。
9.某市建立并推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将其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2017年卷一3题,单选)
A、有利于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
B、是健全依法决策的重要措施
C、是以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一种表现
D、可以代替公众参与和集体讨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据此,A、B、C项正确。
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不能代替公众参与和集体讨论,是并行的,故D项错误,应选。
10.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实现案件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宣判、执行、上诉等诉讼环节的在线进行,切实做到高效便民,切实提高审判质效。
关于互联网法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
A、互联网法院无需当事人的参与
B、成立互联网法院是对社会司法需求的回应
C、成立互联网法院推动了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D、成立互联网法院是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A选项错误,互联网法院按照“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的基本思路,通过全流程一体化提供在线服务平台,仍然需要当事人的参与。
11.社会主义法治把公平正义作为一切法治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
下列哪一说法正确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
A、在法律实施中为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应依据法理而不是考虑情理
B、在法治实践活动中,仅仅保证程序公正
C、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法治活动应同时兼顾公正与效率
D、法律是全社会平等适用的普遍性规范,为维护法制统一,对特殊地域和特殊群体应一视同仁,不作任何区别化对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公平正义理念要求法理和情理的有机统一,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有机统一,公正和效率的有机统一,普遍的法律和特殊的国情的有机统一,司法手段和非诉纠纷解决手段的有机统一。
①法理和情理应当做到有机统一。
故A选项错误。
②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应当做到有机统一。
故B选项错误。
③公正和效率应当做到有机统一。
故C选项正确。
④普遍的法律和特殊的国情应当做到有机统一。
故D选项错误。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法治社会建设要求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杜绝“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
下列哪一做法无助于消除此现象?
A、甲市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承诺对合理合法的诉求依法及时处理
B、乙区通过举办“群众吐槽会”建立群众利益沟通机制
C、丙县通过地方戏等形式普及“即使有理也要守法”观念
D、丁市律协要求律师不得代理群体性纠纷案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①A选项中,甲市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承诺及时解决合法合理的诉求,正确。
②B选项中,乙区建立群众利益沟通机制,正确。
③C选项中,丙县进行普法活动,正确。
④D选项中,丁市律协要求律师不得
13.某法院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在增加陪审员数量的基础上建立“陪审员库”,随机抽选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
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应避免陪审员选任的过度“精英化”
B、若少数陪审员成为常驻法院的“专审员”,将影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公信力
C、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司法养成守法习惯
D、陪审员的大众思维和朴素观念能够弥补法官职业思维的局限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力。
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
陪审制度发端于英国,在司法审判中,陪审团确认事实,法官在陪审团确认的事实的基础上适用法律。
陪审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法官专断,而在专业思维中引入生活中的经验思维。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英国陪审制度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增加人民陪审员的数量,完善随机抽选方式,人民陪审
14.关于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
( )
A、公众参与
B、专家论证
C、合法性审查
D、逐级汇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考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的内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是对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主要内容提出的明确要求。
1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工作重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中央
B、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也在基层
C、基础在干部,重点在中央
D、基础在中央,工作重点在基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也在基层。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
16.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一年中的哪一天定为国家宪法日?
( )
A、十二月四日
B、十月二十日
C、九月二十日
D、九月三十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17.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之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各社区实际居住户数、区域面积大小、管理难度等情况,将社区划分数个网格区域,把党建、维稳、综治、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信访等社会管理工作落实到网格,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专群结合、各方联动、无缝覆盖”的工作格局,以此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和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
关于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创新社会管理,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A、社会管理创新主要针对社会管理领域的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
B、大调解格局是一种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
C、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建立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
D、社区网格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一样,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指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不包括社区网络。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2)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的第一个要求包括:
①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②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③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
A.B.C均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故D选项说法错误。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健全透明预算制度。
修改后的《预算法》规定,经本级人大或者常委会批准的政府预算、预算调整和决算,应及时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也应向社会公开。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2017年卷一2题.单选)
A、依法行政要求对不适应法治政府建设需要的法律及时进行修改和废止
B、透明预算制度有利于避免财政预算的部门化倾向
C、立法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规范作用,能为法治政府建设扫清障碍
D、立法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但立法总是滞后于改革措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故A项正确。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公开透明能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督,从而尽量避免追逐私利。
故B项正确。
立法先行,立法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故C项正确。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但并不意味着“立法总是滞后于改革措施”。
故D项错误,应选。
19.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共同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依法执政,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A、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B、依法执政要求选择性执法
C、依法执政要求强化效能
D、依法执政要求以人为本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是不好的,不是依法执政的要求,必须消除。
20.某市律师协会与法院签订协议,选派10名实习律师到法院从事审判辅助工作6个月,法院为他们分别指定一名资深法官担任导师。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7年卷一7题,单选)
A、法官与律师具有完全相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B、是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新途径
C、有助于加深律师和法官相互的了解和信任
D、是从律师中招录法官、充实法官队伍的一种方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法官与律师由于所履行的职能不同,故不具有完全相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A项错误。
实习律师从事审判辅助工作,并不是对审判的监督,故B项错误。
实习律师从事审判辅助工作,有利于律师了解法官工作,也有利于法官了解律师,故C项正确。
实习律师从事审判辅助工作,并不是成为法官,故D项错误。
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于依法治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
( )
A、依法治国要求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方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
C、依法治国要求行政执法应当合法、高效、合理、公平
D、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约束公民滥用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考查依法治国。
D选项错误,依法治国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即治国理政方式逐渐转向法治。
22.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制。
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
(2016年卷一3题,单选)
A、改进法律起草机制,重要的法律草案由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
B、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对于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
C、完善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D、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
”故A项错误,应选。
2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错误的?
(2016年卷一1题,单选)
A、法律既是保障人民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B、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承担应尽的义务
C、人民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权力
D、人民根本权益是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要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权力,故C项错误,应选。
24.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要完成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C、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D、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实现司法独立、权力分立制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故AB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25.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处理每项工作都要依法依规进行。
下列哪一做法违反了上述要求?
A、某市环保部门及时发布大型化工项目的环评信息,回应社会舆论质疑
B、某市法院为平息来访被害人家属及群众情绪签订保证书,根据案情承诺加重处罚被告人
C、某市人大常委会就是否在地方性法规中规定“禁止地铁内进食”举行立法听证
D、某省推动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实施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国家机关的行为必须合法,于法有据。
A选项符合政府信息依法公开的规定;C选项属于民主立法,符合立法的基本原则;D选项符合党中央和全国人大的有关规定,亦属于合法行为;B选项属于违法行为,法院审判应当遵循以事实
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关于培养全民的守法意识,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普法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
B、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就得在公民中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
C、弘扬公序良俗、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是培养守法精神的重要内容
D、道德和法律有可能是冲突的,所以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就是教导公民以法律为自己行为的唯一规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道德和法律可能发生冲突,其冲突的表现形式是:
合理而不合法或者合法而不合理。
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人们最主要的行为准则,但不是唯一的行为准则。
故D选项错误。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 理论 复习题 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