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西方行政学说本形考任务一二四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19691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3.97KB
国开西方行政学说本形考任务一二四试题及答案.docx
《国开西方行政学说本形考任务一二四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开西方行政学说本形考任务一二四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开西方行政学说本形考任务一二四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一
学习活动
(一)专题讨论(必选,30分)
考核任务形式:
专题讨论
考核内容样例:
讨论主题:
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
(30分)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1章至第6章的内容。
2.组成3—10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任务。
3.采取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网上非实时跟帖的形式,由小组长发起第一个跟帖表明组长身份并组织完成讨论的全过程。
4.每一位学习者都要联系实际准备个人讨论提纲(包括联系实际的例子和个人准备的提纲,不少于500字),个人讨论提纲占此次讨论总成绩的60%,由学习者自己跟帖提交。
5.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形成不少于300字的小组意见,小组意见占此次讨论总成绩的40%,由小组长跟帖提交。
6.教师根据每一位学习者的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小组意见给每一位学习者评分,举例必须联系实际,所举实例应能够证明其观点。
操作提示:
(1)学习小组由辅导教师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进行划分;
(2)各小组成员到相应的分组帖子下进行跟帖讨论;
(3)辅导教师结合小组讨论情况对每位同学的发帖进行打分。
参考答案:
一、讨论提纲
1)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现在社会政党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
2)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利是必要集中问题。
3)国家的分权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容易造成行政力量统一性的破坏从而使国家意志
表达是执行出现问题。
4)要控制出现这种问题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这个唯一的途径。
因为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才能达到政治与行政功能之间的必要协调。
二、小组意见
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者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
在所有的国家中也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分立的机关都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中的一种。
这两种功能分别就是政治与行政。
人类的政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性的事实,所以不同的民族在同一智力水平和道德阶段上的政治制度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人们可以抽象地考察国家,并将之比作“有机体”;
同时由于心理上的原因,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的行为,既存在于表达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也存在于对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
因此,每个政府都建立了一些区别的机关,它们并不可能把自己完全限于行使其中的某一种功能。
古德诺认为二者之间必须实现某种形式的协调。
他提倡政治与行政划分,只是为了说明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的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泾渭分明。
“以执行国家意志为主要功能的政府机关,经常地,事实上是通常的,又被赋予表达国家意志的具体细节的职责,尽管这家一直的具体细节在表达时,必须合乎由主要职责在于表达国家意志的机构所制定的一般原则。
这就是说,被称为执行机构的机构,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大量的制定法令权或立法权。
”
在另一方面,“以表达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即立法机关,通常又有权用某种方式控制以执行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对国家意志的执行。
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能够区分开政府的两种主要功能,但却无法严格的规定
学习活动
(二)读书报告提交及点评(可选)
活动说明
在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中,我们曾介绍过,如果想真正进入西方行政学的学术殿堂,阅读经典是必不可少的,本作业的目的就是引领你充分领略西方行政学的学术魅力。
具体的做法很简单,一共5个步骤,具体如下:
特别提醒:
1.书目可以从课程中“名家经典”的栏目中选择,也可以寻找行政学发展进程中的其他经典书目,一定要是经典哦。
2.读书报告是读书心得的一种集中体现,所以请不要抄袭,如果需要引用他人的成果,请一定要标明,这既是对他人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3.读书报告的篇幅可长可短,但最短不得少于400字。
4.同学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上传自己的读书报告。
5.老师和同学通过跟帖的形式,对其他同学的读书报告进行点评。
如何点评
读书报告也是一种常用的文体,所以需要根据读书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点评,具体而言,请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方面主要包括:
书名及其出版年月、书的种类、作者、主要内容、论述要点、对此书的印象及评论等。
2.形式方面需要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有引用的地方需要一一注明,不能有抄袭的现象,如果发现抄袭,分数只能是不及格哦。
抒写个性与济世载道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书报告
摘要:
周作人的人生观和文学观始终交织着表现个性和国民性的矛盾运动。
他的“言志”和
“载道”的文学史观可以用彰显个性和济世载道来加以阐释。
关键词:
言志与载道明末文人周作人出世入世
一“言志”和“载道”的辨析
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观不是静止的,在他创作的各个不同时期,他的文学观都有所不同。
(一)1927年前
1908年周作人在《河南》上发表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可以概括他早年的文学观点,即反对梁启超小说为政治“载道”的文学观,但承认文学对时代对民族的“非实用”的“远功”。
周作人认为文章的使命是“一曰在裁铸鸿思汇合阐发之也。
二曰在阐释时代精神的然无误也。
三曰在阐释人情以示世也。
四曰载发扬神思,趣人心以近于高尚也。
”[1]简言之,文学的使命就是振奋国民精神,关注国民性。
只是文学所载之“道”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远功”。
同时,受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影响,他接受了强调人性发展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文学观,高度重视个体的意义。
周作人在《谈龙集》的同名文章中阐释了“个性的文学”应具备的特点:
1.创作不宜完全抹杀自己去模仿别人
2.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
3.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的共同点
4.个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围内的国粹,有个性的新文学便是这国民所有的真的国粹的文学[2]
(二)1927—1937年
五四落潮之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左右两派的激烈冲突,使周作人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夹缝之中,于是他逃回了“自己的园地”,选择了回归自我的个人主义道路。
表现个性的文学思想成为影响他后来文学观的主导。
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对“言志”和“载道”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在他看来,“言志”的文学核心是抒发感情,所以又可称为“即兴的文学”或是“革命的文学”。
与之相对,“载道”的文学则以儒家思想、说教意识等内容作为主体,是“赋得的文学”和“遵命的文学”。
周作人尊前抑后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他认为“,言志之外所以又生出载道的原因,是因为文学刚从宗教脱出之后,原来的势力尚有一部分保存在文学之内,有些人认为单是言志未免太无聊,于是便主张以文学为工具。
再借这工具将另外的更重要东西———‘道’表现出来。
”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思想是存在矛盾的,他在排挤一切“载道”派的同时,实际上潜意识中已经承认了“载道”对于是文学必不可少的。
于是他开始打破“言志”和“载道”之间的界限,改变了言志和载道的机械对比,指出“言他人之志是载道,载自己之道是言志”,“以此(俞平伯的意境)言志,言志固佳,以此为道,载道亦复何碍?
”可见,周作人并不绝对的反对“载道”,只不过“载道”的文学必须以“言志”为前提。
(三)1937—1945年
进入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文学观出现了表面上的大反扑。
周作人竭力地将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视人本性的求生意志的儒家本位主义,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的传统道路,主张“凡国民应以国家民族为前提,文人也在其内。
”[4]他对30年代自己提出的“言志”“载道”的观点作了实质性的修改,把文学“直截了当地以诚与不诚分别”。
他所“真实”,本于人生、本于心。
说这种思想的转变是表面的,是因为周作人的这些观点不是来自于一个文学家,而是来自于政治家。
这一时期出任说的“诚”是儒家所强调的基本思想之一,大概是指文学的伪职的特殊经历,使他不得不重新阐释自己的观点,以求精神上的解脱。
把周作人所提出的“言志”和“载道”的理论用于他自身文学观的发展与转变的分析,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似乎更为恰当。
“言志”和“载道”的斗争是以“载道”为主转变为“言志”为主的过程。
由对国家社会民众的积极关注到钻进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象牙塔。
最后,周作人将言志所表现的个性与载道所在的济世同归于“诚”,
实际是超越了“言志”和“载道”的狭隘束缚,将文学与艺术、人生合而为一,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对周作人的思想变迁有着精确生动的概括,他说:
“周先生十余年思想的变迁,正是从孔融到陶渊明二百年间思想变迁的缩影。
”
二明末文人与周作人
周作人对晚明文学的情有独钟一个重要原因是晚明文人和他们的文章与周作人的人生观存在共鸣。
(一)思想的矛盾性
周作人不是没有看到他所欣赏的晚明文人在思想和创作方面存在的矛盾性,只是这些矛盾的思想与周作人自身人生观的双重性是同构的。
明末社会的动荡和黑暗使明末文人不得不退居于艺术的世界。
他们的隐逸是被迫之举。
周作人评述说“明朝的名士的文艺诚然是多有隐遁色彩,但根本上却是反抗的„„大多数真正文人的反礼教的态度也很显然。
”[7]正因如此,他们的文章既具有闲适的风韵,又隐含着“亡国之音”的怨愤。
周作人在自传中介绍了一个关于自己是老和尚转世的说法。
无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是周作人的确具有古代名士的精神风貌。
他就像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代书生,面对着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困境。
一方面他有儒者的风范,即使声称要闭门读书,深入到骨髓的儒者气质也使他时刻关注着世态炎凉;另一方面,他又是道家尤其是释家文化滋养长大的宠儿,因此质朴、单纯、自然的生活态度,闲适、优雅的精神状态也同样是输入到他的潜意识之中。
(二)解决矛盾的途径
为了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晚明文人和周作人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即尊重、提倡文学的个性、反对枯燥干瘪的宣扬道统。
其不同之处在于晚明文人的张扬个性,来自于其“入世”不得的无奈,周作人的表现个人似乎更多的与他的性格相关,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周作人对晚明文人的好感几乎是从不掩饰的。
追求率真与自然的真性情、真趣味,在他看来,这本身就是摆脱假道学与八股文之后的一种人性的复归。
晚明文人“以文自娱”的写作姿态也源自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一种庄子式的艺术化的生活态度。
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信腕信口,皆成率度”的主张被周作人视为是新文学的来源。
正是人格中散发着的个性魅力,使晚明小品普遍具有为争取精神自由而表现出来的洒脱、自娱的心境;具有那种超脱政治功利而表现出来的满足自我、发泄自我的审美体悟式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情调,异于秦汉古文、六朝骈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而自成一格[8]。
周作人看似矛盾的思想是以一条主线来贯穿的———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
他的个人主义与现在所说的西方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
同五四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周作人追求的个人主义更近于尼采所说的“成为你自己”,即确立真正的自我。
对自我价值的过多强调,最终使周作人将济世的情怀理想化了,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成为一种“爱好”和“趣味”。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高远的理想到底只是我们心中独自娱乐的影片”,于是释家道家生活态度最终占了上峰。
同样的体现自我价值和表现趣味的倾向,使周作人自觉地选择散文,自觉地将生活审美化,人生艺术化。
(三)周作人归于个性的原因
周作人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接受了众多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没有专一的采用一种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主体,而是博采各家。
日本评论家本山英雄说,在周作人的思想深处相信“个人”和“人类”之间具有一种无媒介的一贯性,而不肯承认在生活层面上填充着两个极端的人之关系的各个阶段——宗教、乡党乃至民族、国家[9]。
他认为个人的也是人类的。
文学家对济世的关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变得毫无意义,既然从个性中可以看到人类,那么只要写个性就可以完成儒家“文以载道”的使命;文学家也就不必因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
总之,个性和国民性在周作人看来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质的差异。
三出世与个性,入世与载道
(一)中国人的出世和入世
中国人是偏感性的,圆融、中庸的,我们是通过体悟来了解这个世界的。
如果一定要用两个元素的相互作用来解读中国文学几千年来的发展轨迹,那应该是中国知识分子出世和入世两种思想随着时代的此消彼长带来的文学上的出世抒情和入世阐道。
冯友兰先生说“: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
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
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
”[10]出世和入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共有的心理模式。
(二)长期以来入世思想的压倒性地位
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论点,即中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化——道德两个体系因为普遍王权的瓦解而导致崩溃,因而引起了“五四”时期,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的兴起;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在潜意识中相信,思想文化的改革是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
从他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普遍王权和思维定势的共同作用导致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具备入世思想的必然性。
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真实情况看,历代文人都是在入世不得的情况下转为出世的。
中国的文人在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充当社会导师的热忱。
他们是“带着重新安排社会秩序的伟大激情与无比强烈的演说冲动”[11]来到这个世界的。
因此,后代文人多以圣贤作为效法的对象,想通过立言来达到教化国民的目的。
五四时期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的解放个性、宣扬民主科学、传播人道主义等活动,其最终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通过思想革新改造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
(三)出世和入世对文学的影响
出世和入世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取材、内容,更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出世的道家、释家思想与入世的儒家思想总是处于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当前者的力量较强时,文人会暂时忽略社会现实和他们的政治理想,转而以闲适的心情,行云流水地描写人在自然中的快乐、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就在这时,他们开始注重文笔的锤炼,重视文章的辞藻和神韵,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文学创作。
当后者的力量较强时,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子的雄伟抱负就会不自觉地成为文章的主体。
作者对一切人和事物的描写都会以便于阐述自己的政治意图为旨归,行文中处处可见一种潜在或显现的人格力量。
文章的审美艺术特质和丰富的情感力量在两种思想的运动中逐渐加以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有的风格。
(四)出世与个性,入世与载道对应关系
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儒家思想形成了人们的入世思维,而道家、释家的观点又使人们淡然出世。
这种区分只是大致上的,这几种中国传统思想各自有十分复杂的体系,很难绝对的判定何者出世、何者入世。
出世和个性,入世和载道的对应主要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来分析的。
“独善其身”之时所作的文,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文人墨客从这点滴中找到聊以自娱的精神源泉;“兼济天下”之刻所作的文,关注的是国家民族苍生的事,文人从中表现自己的爱国、忧国之思,入世、济世之才。
至于入世的文章中同样张扬了个性,出世的作品中也有载道的倾向(隐语),应该算作是一种相对的现象。
“言志”和“载道”至今还是两个无法说清的概念,似乎也没有说清的必要。
我们只要知道,这是两个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术语,对历代文人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文论统治中国文学理论的时代,这种从中国传统中为新文学的发生寻根的努力,格外值得称许。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转引自黄开发:
《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68.
[2]周作人.《谈龙集》《个性的文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2.
[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7-18.
[4]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397.
[5]周作人.药堂杂文·汉文字的前途[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29.
[6]程光炜.周作人评说八十年[M].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223.
[7]高瑞泉.周作人文选,永日集·《燕知草》跋[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10.
[8]尹龚洪.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1,15.
[9]本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本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M].赵京华编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3.
[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9.
[11]李壮鹰,李青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7.
[12]郭绍虞.《照隅室古典论集·上》《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神”“气”说》[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6
[13]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14]李金.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M].北京:
北京文艺出版社,1992.
[15]关锋.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6.
[16]杨联芬.晚清至五四: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形考任务二
学习活动
(一)阶段性学习测验(必选,20分)
考核任务形式:
阶段性学习测验
题型:
小论文题。
样题:
以“Y理论”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20分)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7章至第13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2分)。
3.运用西方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答:
浅谈Y理论在日常企业管理中的适用
Y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以人定向的行为学派关于人性的种假设。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管理学家D.麦格需戈在《企业中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
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基于X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Y理论中。
在麦格戈看来正是由于上述理由以及其他许多原因我们需要另一种建立在对人的我和人的行为动机具有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人事管理新理论。
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于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
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
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面努力的唯一办法。
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因此人是“自动人。
激励的办法是:
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
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Y理论跟中国古代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是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般会卖力地工作。
要求员工很好地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
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员工不仅能够在工作中约束自己自觉地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而且还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持有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通过与员工-起制订目标的方式促使员工参与管理从而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
Y理论在近几十年中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
日本推行的美国学者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就是建立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从表面上看Y理论和X理论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不是互不兼容的必选其的对立关系一位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是片面的根据Y理论的观点我们在日常企业管理中可采取以下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职能的重点。
在Y理论的假设下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职工的潜力并使职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而给职工以支持和帮助。
2、激励方式。
根据Y理论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3、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
学习活动
(二)读书报告提交及点评(可选)
活动说明
在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中,我们曾介绍过,如果想真正进入西方行政学的学术殿堂,阅读经典是必不可少的,本作业的目的就是引领你充分领略西方行政学的学术魅力。
具体的做法很简单,一共5个步骤,具体如下:
特别提醒:
1.书目可以从课程中“名家经典”的栏目中选择,也可以寻找行政学发展进程中的其他经典书目,一定要是经典哦。
2.读书报告是读书心得的一种集中体现,所以请不要抄袭,如果需要引用他人的成果,请一定要标明,这既是对他人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3.读书报告的篇幅可长可短,但最短不得少于400字。
4.同学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上传自己的读书报告。
5.老师和同学通过跟帖的形式,对其他同学的读书报告进行点评。
如何点评
读书报告也是一种常用的文体,所以需要根据读书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点评,具体而言,请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方面主要包括:
书名及其出版年月、书的种类、作者、主要内容、论述要点、对此书的印象及评论等。
2.形式方面需要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有引用的地方需要一一注明,不能有抄袭的现象,如果发现抄袭,分数只能是不及格哦。
《朝花夕拾》读书报告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那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欢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教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一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
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教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经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完美、愉快,此刻,我是在理解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可是,应当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此刻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
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理解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让他们玩好。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
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完美的回忆又都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行政 学说 任务 一二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