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9189507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04KB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7—9年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
“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
”
二、教材分析及设计依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冀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一单元的一首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
品味苦乐人生,让生命更成熟、坚韧。
先贤杜甫通过记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劳苦大众,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本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构思善于蓄势和陡转,句式灵活多变。
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是杜甫诗歌中的精品。
三、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我所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1世纪,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b.体会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a.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b.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从叙事语言的品味中走近诗人,走进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叙事、体味抒情;
2.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策略及方法
1.教学策略: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景和事,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培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本次教学互动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背景及所叙之事,理解所抒写之情的基础上通过字句推敲、诵读体验、想象再造等方法欣赏诗歌,从而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
2.教学方法:
诵读、体味、探究
六、教学用具
1.为创设有一教学环境,本次授课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2.下载:
昭君怨、杜甫草堂等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七、教学互动预设
1.课前准备
学生: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
2.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截取古典名曲《塞上曲》中的《昭君怨》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滚动字幕、“杜甫草堂”凄冷的flash画面。
解说词:
同学们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历代先贤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这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语: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杜甫的心声。
【设计意图】:
用《昭君怨》做背景音乐,为课堂创设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
解说词意在通过背景,唤起学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同情。
二、简介杜甫诗的风格,“歌”的特点:
学生根据预习结果交流,然后老师小结。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歌,能唱的诗。
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以铺陈、记述尾注。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设计意图】:
“知人”可以更好地“论诗”。
三、初步融入感知:
1.听配乐朗读,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移情想象:
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寄居西南边陲,面对风雨中飘摇的草屋,不禁忧己伤人……请带着这样的想象自由读诗歌。
再互相练读,点评,再以不同方式朗读。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通过听配乐朗读录音和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之中,从诵读中“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
四、寄意品味深读:
1.理解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诗歌,并对照预习中划出难懂的字词或语句。
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觉得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提交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交流预习结果,此间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
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
2.感知诗意:
(1)据文题概括诗歌所写之事。
(2)边读边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
秋风破屋的情景——“群童抱茅”的感叹——长夜沾湿的苦痛——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深悟诗意: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一个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
(2)生选择画面,具体描绘画面,带领全班同学进入那种意境,(描绘尽量绘声绘色)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以不同方式情感朗读)
预设答案:
第一小节——说的是秋天的风卷了杜甫茅屋上的茅草,使得它到处飞舞。
茅草飞过了江面,落在了郊岸上面,然后缠绕在了高高的树梢上,然后飞的低的就是漂浮旋转着落入了水塘里。
(秋风卷茅破屋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人如此细致地刻画秋风卷茅,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画面,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看着茅草漫天飞舞,无从捡拾,诗人多么揪心!
)对,读出那种揪心的痛楚啊!
第二小节——说的是南村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忍心如此面对着我当盗贼,公然抱着茅草到竹林里去,我叫得口燥也叫不回来,只能回到屋边,拄着拐杖叹息。
(群童抱茅追不得)一个“老”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杜甫写作此诗时才49岁,不是故作老态,而是身经流离之苦的心理反应。
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由上一节内容可知,他在叹自己的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由“群童抱茅”得出,孩子一为戏耍,二为家里御寒出力。
可见周围的人像诗人一样寒苦,所以诗人在叹息周围人的苦。
人民为何而苦?
群童抱茅,既有嗔怪,也有怨愤。
事关生计的茅草再也无从找到。
群童如果不困窘,抱茅又有何用?
面对四海困穷的现实,诗人怎能不痛心?
读出嗔怪、怨愤、痛心等复杂的情感!
第三小节——讲了他家里的情况,比如说他的儿子,他房子的破裂,晚上睡觉雨都打进来了,生活非常艰苦,受苦受冻。
因为当时安史之乱,由于局势混乱,所以睡不好觉,一直是长夜沾湿到天亮。
(长夜沾湿难眠啊)由“丧乱”一句可以看出,这一切遭遇都由战乱引起。
“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
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
对,读出那种忧心忡忡的痛苦!
第四小节——说的是在这个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
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呜呼”一句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不但想到他们的困苦,而且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祈求广厦为天下寒士)。
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
未来这一切,自己受冻致死也满足,这时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
我们应该读出一种博大,一种豁达,一种壮烈的情怀!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综合意象,揣摩作画,让作者成为画的主角,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过程,更是敞开心扉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走进诗圣内心世界的过程。
新课标提倡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4.师生总结:
这就是圣人杜甫。
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亦兼济天下”。
所以我们称他为“诗圣”。
这就是人民的诗人。
不求享桂冠,但求长相忆。
有“国家不幸诗家幸”,也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自己的不幸置之度外,唯愿天下人幸运,这是怎样的胸怀和境界啊!
5.再读,品味情感之美。
师:
让我们来好好地吟诵一番,用我们的方式更好地吟出诗人内心的感情。
先自由读一读,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
然后,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最好。
(生读)
师:
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强调:
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
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
(个别朗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读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纵情朗读,这时候的孩子们是在用心灵、用思维去读诗,他们会通过反复诵读明白诗词之理,欣赏诗词之境,感受诗词之情。
五、鼓励质疑,体会语言美:
你有没有对文中其它的词语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引导学生从“欺”“盗贼”“铁”“娇儿”等一些细节,从中再度揣度诗人内心的多元情感。
【设计意图】:
巩固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诗歌的创造性的理解。
六、个性表达,激情交流。
教师创设谈话情境:
同学们刚才的诵读、理解很深刻,下面请以“我看到了一个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悟,力求结合诗文,精彩独到。
(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
【设计意图】:
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
不求千篇一律、循规蹈矩,合理即可。
七、课堂小结:
品一首诗,懂一个人
这一间茅屋
承载了
诗人多少痛惜痛叹痛心
寄寓了
诗人多少忧己忧民忧国
这一场秋风
吹破了茅屋
更吹痛了灵魂
这一夜冷雨
冰凉了肌肤
更清醒了心智
他,
不是“诗仙”李白
活在浪漫的天上
不是“诗佛”王维
活在空灵的禅家
也不是“隐士”陶渊明
活在悠闲的田园
他活在尘世,活在人间
活在现实,活在当下
活在苦难中,活在百姓里
他是时代的眼睛
让我们看到社会的丧乱
他是社会的良心
让我们触摸到人民的愁苦
【设计意图】:
更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形象
八、深情诵读、背诵。
【设计意图】:
丰富学生的积累
九、课后作业:
“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那间茅屋、那场秋风、那夜冷雨、那种情怀、那个诗圣。
课后将本首诗改写成记叙文,在你的笔下再现那个心系天下苍生的诗圣。
要求:
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描绘三幅图景,要突出杜甫形象,写出他在各种情境下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诗歌最后的抒情,要具体写出他的理想,写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
为学生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创造一个大胆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有所见地。
附: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
叙事的广度、抒情的深度、胸怀的宽度、人格的高度
八、教学后记
1.作为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2.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析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在授课中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辅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本文作者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学习本文,让学生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以此教给学生自己动手,合理利用资源,解读本文的一种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 秋风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