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18030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53.37KB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docx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右图是连环画《三家分晋》封面图。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三家分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怎样的
状况?
这一时期秦国的情况如何呢?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生产力:
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达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
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
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
1〕农业: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小结: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②兴修水利: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必修Ⅱ学过的相关知识,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③农田施肥:
沤肥技术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
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
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
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
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
变革
〔4〕措施:
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
诸侯争霸战争
〔2〕战国:
以兼并战争为主
〔3〕变革动力:
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
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
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小结】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经济: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
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
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管仲
改革
军事:
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
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鲁国
初税亩
经济:
“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
魏国
李悝
变法
经济:
“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
法制:
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
楚国
吴起
变法
政治:
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成为强国〕
其它诸侯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小结:
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但主要是改革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战国改革由经济基础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探究3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
靠的是什么?
秦国商鞅进行变法的有利条件、历史机遇、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1、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2、历史机遇
〔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直接原因
〔1〕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见导学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再加上秦孝公招揽贤才,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表达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动;
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也是深刻的社会革命;
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④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也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板书设计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
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表现
〔1〕经济上
〔2〕政治上
〔3〕军事上
〔4〕文化上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管仲改革:
〔2〕鲁国改革:
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
2、战国时期
〔1〕李悝变法:
〔2〕吴起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不利形势
2、有利条件
3、历史机遇
4、直接原因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编稿人:
满学英
审稿人:
金增刚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初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基本史实;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历史状况;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的原因以及影响。
【二】预习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怎样的?
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变法与改革有哪些?
内容各是什么?
有何作用?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鲁国
战国
魏国
楚国
其他诸侯
3、秦国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了解:
社会经济发展和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关系
3、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三】学习过程: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探究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
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
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
下面三部著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书
“相地而衰征,那么民不移;政不旅旧,那么民不偷;……无夺民时,那么百姓富。
”
——《国语·齐语》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那么离散,农贱那么国贫。
”
——《汉书·食货志》
“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
——《史记·蔡泽列传》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
【探究2】这三那么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探究3】材料汉书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探究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
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孙膑兵法》说: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材料二:
下层图案为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
第一层左图是一幅竞射图,右图是采桑图;第二层左图是一幅宴乐舞武图象,右图为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左为攻防图,右为水战图。
以水陆攻战为主题,是当时战争作为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
材料三: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
商鞅的思想来源于哪家学说?
〔3〕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
依据材料三概括秦国应对的有利条件
〔四〕精讲点拨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
背景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争霸战争的推动下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
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代表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
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学说
措施
变革旧的经济基础;改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和巩固统治需要的新制度
影响
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壮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
〔五〕反思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主要目的,重大影响。
(六)当堂检测
1、《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
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
2、阅读以下关于管仲改革的材料
材料一: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春以萖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
军旅整于效……〔士兵〕
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
材料三:
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四: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五: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
──《论语·宪问》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作用?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
“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
课后练习与提高
1、郭沫假设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郭沫假设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原因有〔〕
①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③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以下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
3.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4、〔2017·潍坊期末〕《管子·乘马篇》中记载:
“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
5、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以下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B、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
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D、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
私于冉有曰:
“求〔冉有名〕来!
汝不闻乎?
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
假设子季孙欲其法也,那么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假设欲犯法,那么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管子〔管仲〕……曰:
“相地而衰征〔衰征:
有等差的征课〕,那么民不移。
”
——《国语·齐语》
材料三:
初税亩。
初者何?
始也。
税亩者何?
展亩而税也。
——《春秋·公羊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孔子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
〔2〕简释材料二中“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出现这一税收政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当时哪国实行?
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
带来的客观后果如何?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学案
1、特征:
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②手工业:
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
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④土地制度: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上
①社会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上
①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那么以兼并为主。
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4〕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②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管
仲
改
革
军事:
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
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鲁国
初税亩:
“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
魏国
李悝
变法
经济:
“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
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
楚国
吴起
变法
政治:
限制贵族权利,改革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其他诸侯
齐国、赵国、韩国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不利形势
〔1〕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2〕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二】课内探究学案
〔一〕【探究答案】
1、必要性
〔1〕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2〕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
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2、可能性: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依法治国〕。
3、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二〕【探究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
〔2〕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3〕“平籴法”。
〔4〕作用:
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
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探究答案】
〔1〕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
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2〕关系:
材料三主张变法改革,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改革,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思想:
法家学说。
〔3〕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条件:
①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②商鞅的个人才能。
③旧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
薄弱。
④民众对法家学说的认同。
⑤尚武之风。
〔五〕反思总结
主要目的:
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达到富国强兵和巩固统治的目的。
重要影响:
不同程度的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加快了社会转型。
(六)当堂检测
1、C
2、〔1〕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
增强了士兵凝聚力,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以此达到积累财富、富国强兵的目的。
〔4〕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称霸天下。
改革从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的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1、D2、D3、B4、A5、B
6、
〔1〕西周实行的井田制。
反对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田赋的办法。
〔2〕含义:
按土地的好坏,征收数量不等的田赋。
原因:
私田大量出现;为增强齐国的实力。
〔3〕鲁国。
主观目的:
增加财政收入。
客观后果:
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私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编稿人:
满学英
审稿人:
金增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人教新 资料 第二 单元 改革 变法 风潮 秦国 机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