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知识点归纳.docx
- 文档编号:9176446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44MB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知识点归纳.docx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知识点归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知识点归纳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知识点归纳
【高考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①政治协商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1954年宪法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文化大革命”
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②“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③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①法制走向健全②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③依法治国的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标志:
1949年10月1日,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和开国大典的举行。
(2)意义: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这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这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的原因:
①党内“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②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现象愈演愈烈;③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④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
①国家各级党政机关遭破坏,法律、制度成一纸空文: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政协制度也不能实行。
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如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均惨遭人身迫害;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建设方针。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要点名师精解】
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点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但有着许多不同点。
(1)两者主体不同。
前者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两者的历史作用不同。
前者的制定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后者的制定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3)两者的性质不同。
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后者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5)两者的时间背景不同。
前者的制定背景是成立新中国初期;后者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典例】民盟主席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本题学生易错选B或者D,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全面以及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可以判断为《共同纲领》,它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建设的法律依据,故答案为A。
【答案】:
A
2.对“文革”发生原因的理解不全面
【点析】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
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历史原因:
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在探索,中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研究,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2)国际原因:
中美关系敌对,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顶住了来自美苏霸权主义的压力,但I司时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3)国内原因: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断进行,党内“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着资产阶级复辟危险;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林彪、江青等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典例】右图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一幕,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党的“左”倾错误的发展B.毛泽东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C.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野心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清华校门被砸
【解析】:
本题易错选D。
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原因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本题是图片材料解析选择题。
解答时紧扣题干以“清华校门被砸”的信息,明确命题的考查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爆发原因的理解。
然后根据关键词“根本原因”进行逐项分析,B、C项从属于A项,D项是导致了毛泽东对当时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的原因。
B、C、D是“文革”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但都归属于A,故A是“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感悟高考真题】
1.(2022·江苏高考)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2.(2022·北京高考)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
这是考查我国重要政治制度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次考的既不是其内容也不是其意义,而是其实践。
一般历史考试都会比较重视“历史之最”,我想经过考前认真的复习强调,这道题也能轻松解决。
1947年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建立。
答案:
A
3.(2022·天津高考)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4年12月”,此前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和政协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终结。
A项出现在1953年,B、D则发生在1956年。
答案:
C
4.(2022·广东高考)《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解析】: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的抗日民主政权,不属于新中国政权,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以及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A、C、D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
早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说明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22·广东高考)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答案:
A
6.(2022·广东高考)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立,排除B项。
A、C两项早在《共同纲领》就确立和提出了,排除。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7.(2022·海南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人由党外民主人士担任。
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情况,C项正确。
A项中的“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B项中“合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项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符,排除。
答案:
C
8.(2022·广东高考)《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共同纲领》是建国之初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因而确立了国家性质是正确的。
B、C、D三项内容皆与时间不符。
答案:
A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1.1949年10月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解析】:
选D。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掌握了国家权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成立所依据的根本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解析】:
选B。
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写入《共同纲领》)解放后,我国又先后建立了4个省级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达到44个。
1954年宪法以将其制度纳入其中,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宪法是中国的根本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3.(2022·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模拟)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A.推翻国民党政权B.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解析】:
选C。
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三大基本政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项不符合题意;B、D项属于经济建设方面。
4.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
选A。
读图:
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5.“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
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歌手韩红的一曲《青藏高原》唱响全国,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选B。
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没有给西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6.
改革开放后美丽的拉萨街道
农奴制下西藏居民住山洞
2022年3月28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人士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欢度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上面两张图分别是农奴制下的西藏和改革开放后的拉萨,从西藏的巨大变化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1959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
②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才能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
④只有汉藏两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才能把西藏建设的更美丽、更富强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C。
本题是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民族政策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
7.原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分裂分子和上层反动集团在1959年3月发动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全区性武装叛乱,中央政府在平息叛乱的同时,到1961年完成了民主改革,其中不包括
A.成立了西藏自治区B.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政权
C.摧毁了封建农奴制D.实行民族团结平等政策
【解析】:
选A。
根据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可知A项符合题意。
8.右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
选A。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故第一届政协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2022·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模拟)为庆祝建国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
【解析】:
选A。
主义题目要求“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③反映的是政治协商制度,故正确。
②是在1979年,④是新时期外交方针,故排除。
9.下列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共同纲领》是最早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件②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③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④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选C。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不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
10.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建设成就有:
①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保障
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A、①④B、②④C、③④D、①③
【解析】:
选C。
①项是1954年,②项是1949年,不属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
11.我们应从“文革”当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不包括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民主法制建设
C.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制
D.阶级斗争在我国已经不复存在
【解析】:
选D。
社会主义建成之后只能说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不能说不复存在。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A.民族党派组织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C.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D.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组织
【解析】:
选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13.十年动乱给共和国带来严重损失,我们从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
A.千万不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B.要民主不要集中,防止出现个人崇拜
C.一定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D.坚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
选C。
十年动乱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给共和国带来严重损失。
最深刻教训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4.十多年来,我国90多万个村委会都建立起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包括
①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 ②民主选举和民主促进
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④民主管理和民主促进
A.②④B.①④C.①③D.②③
【解析】:
C村民自治的含义包涵四个方面:
民主选举,即直选;民主决策,即通过村民会议决定重大事项,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日常工作;民主管理,通过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章立制实现规范化管理;民主监督,即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建立重大事项汇报制度。
二、非选择题:
15.古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
提出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均来自古希腊的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次公共演说中,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对民主政体的这种本质特征做了经典阐述: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
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岳麓版教科书必修一
材料二:
为了让更多的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雅典绝大多数官职均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且不得连选连任。
当执政官退任之后,便成为被统治者,形成轮番而治的局面。
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
——据《走进古希腊文明》整理
材料三:
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据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分)该特点体现在哪些政治机构的设置上?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民主方式上,近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区别。
(4分)
(3)为保障人民民主,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3分)新时期以来,又增设了哪一民主制度?
(1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3分)
解析:
历史学习要注意“死去活来”,要把该记的知识记牢了,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1)两大特点三大机构,这是必须熟记的内容。
(2)民主方式上,一个是间接民主,一个是直接民主。
(3)新中国建国初期三项政策也是熟记的知识。
新时期的新政策是基层民主选举。
(4)注意提炼材料三的关键词:
第一个分号前强调“广泛”;第二个分号前强调“依法治国”;最后一句强调“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
(1)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分)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3分)
(2)近代西方民主是间接民主,是一种代议制度,即人民选举代表管理;(2分)古代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是全体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直接参政,即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1分)
(3)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新时期: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分)
(4)特点:
广泛、真实;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新中国 民主政治 建设 曲折 发展 知识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