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经济发展学习与探究课之一.docx
- 文档编号:9165099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69.22KB
图说中国经济发展学习与探究课之一.docx
《图说中国经济发展学习与探究课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说中国经济发展学习与探究课之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说中国经济发展学习与探究课之一
图说中国经济发展
——学习与探究课之一
【活动说明】
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
经济史不仅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是正确的认识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钥匙。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学习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
本次活动课,师生可以在中国经济史的范围内,用图片、图表和图画的方式,设置探究议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囊括了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演进的轮廓和概貌,为了将问题究清探明,在设置议题时需要采取以点带面,靠点连线的呈现方式,注意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多样性与选择性的原则。
教材中提供的《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这一活动范例,可以作为本次活动的备选方案。
货币具有丰厚的经济文化内涵。
自从货币产生以来,人类的一切社会生产和文化活动,均受到它的作用和影响。
而货币形态、制度和币材的变化,则揭示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
探究货币的演进历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所了解和认识。
同时,有关中国货币的文物图片、图画、实物以及模型较为丰富且易于搜集,也为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活动目标】
1.研读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料,提炼有用素材,选择探究方向,论证选题价值,在探讨中与合作者共同制定本小组的活动主题,培育初步的选题、策划能力。
2.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中国经济史范围的文物图片、实物、仿制品、以及录音、录像等各种历史资料。
注重在交流中互通有无,提高效率,以此培养信息共享的合作意识,
3.从所搜集到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并形成历史认识,作出判断和结论,以此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4.尝试使用当代史学的新方法,例如在对不同图片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历史比较法、计量史学法、跨学科史学方法等等,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5.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强的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史的兴趣。
6.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有广阔、深厚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制约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阻碍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活动准备】
1.确定本次活动的探究内容和分组情况。
提供下列三种方式供参考:
第一,由教师提出若干议题预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某一议题,并在组内进行分工;第二,由学生分组讨论,进过教师的指导与参与,制定本组的议题和分工;第三,师生共同确定一个议题,学生自由申报可承担的任务。
2.设计活动方式。
活动应以图片的展示与分析为主要形式,同时,建议穿插影音媒体的播放、课本剧的编排、实物、仿制品的展示以及讨论、辩论等活动,以利于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同时使得课堂生动活泼。
3.设立信息板或活动资料库,及时与同学之间交流资料来源,有益的建议,以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可以设立评分机制,根据不同小组提供的建议和信息情况,给出分数,计算到本次活动的分数中。
4.整理、分析、编排所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注释或点评。
以作为说明某一方面问题的论据。
5.对于存在对比、并列、沿革等关系的图片,可以绘制结构图或关系图,以更好的理顺和说明问题。
6.设立展板、展台等以展示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进行展示。
7.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本次活动的评价规则,并在活动前予以公布。
【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主持人宣布活动的主题,评分标准及分组情况。
第二阶段,各组依次结合探究议题开展各项活动,包括展示、发言、讨论、提问、编演课本剧等。
第三阶段,填写活动评价表,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选择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的班级,可以参照以下活动过程。
✍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探究货币发展的不同阶段:
贝币、先秦铜铸币、圆形方孔铜钱、交子、白银。
每组推荐一名评委,参与对各组活动的评分。
✍各组分别展示所搜集到的图片、实物、仿制品、影音资料等,并由若干同学在展示中加以讲解和说明。
同时,各组可设置一些参与性强的活动,邀请其他组参与到本组的探究过程中,也可编演课本剧,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演绎深刻的道理。
其中,第一组,可以请同学提供带“贝”字旁的汉字,并说明这些文字的共同点;第二组的同学,可以设置场景,编演历史剧,说明流通货币的繁杂对经济交流造成的不便;第三组同学,可以与其他各组共同讨论铜钱设置成圆形方孔的原因;第四组的同学,可以再现四川商人讨论使用交子的情景;第五组同学,可以讲述历史上若干有关白银的故事。
每组可以有10分的奖励分,有权给予参与活动或回答问题的其他组,既可以将10分全部给予一组,也可以酌情分配给若干组。
✍各组介绍本组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组员的分工情况,重点是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同学。
✍主持人公布评委会对各组的评分结果,并填入活动过程评分表中。
同学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自评,填入“活动卡”中,装入个人档案袋。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了对经济史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并通过一定手段将自己的思路、想法表现出来的能力。
评价方法:
观察法。
评价过程:
学生评委与教师共同对各组搜集的图片的数量、质量,对学生发言、讨论的情况打分。
评价总结:
评价的目的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加强合作,敢于表现,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评分表
小组
搜集资料途径
(20)
资料的数量质量
(30)
发言与表演
(30)
组员参与程度
(20)
其他组奖励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资料与注释】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产生私田。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改变了“田里不鬻”的传统,土地开始私有化。
军功赏赐与土地兼并、买卖是私有土地来源的主要途径。
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诏书,从法律上正式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从此以后,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比例数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比例数日益增长。
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往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大半,奉献给地主。
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生产部门。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自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
它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商业是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出现与发展为前提的。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出现很早,并且在不断地的发展着。
中国的商业起源于夏商时期。
春秋战国以前,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逐步瓦解,各地涌现出许多商品市场,私营商业应运而生,富商大贾纷纷崛起。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财富的集中。
结果,贫富悬殊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从而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田里播下抑商的种子。
从秦汉到隋唐,封建统治者实行抑商政策,商业在曲折变化中缓慢发展,就商业格局、市场制度、内外贸易、货币流通等大的方面来说,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
宋辽金元时期,城市里打破坊市分区制度,城市商业的重心东进南移;纸币出现;对外贸易由陆路贸易为主转到由海路贸易为主,商业得到新发展,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中国商业有重大变化。
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城市商业繁荣,镇市商业兴盛,出现了商业行帮;另一方,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主动权,从此,中国经济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的发达,是资本主义的前提。
然而,在古代中国,不管其市场交换怎样发达,却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
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
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城市市场;另一类是乡村墟集市场。
城市市场上主要进行的不是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官僚、绅士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交换很少。
只有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才能为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乡村墟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它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此外,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大商人必须同封建势力相结合,大商人、大官僚、大地主三位一体,在古代中国市场上,最有势力的商业资本都是享有特权的官商。
因此,从明朝后期萌芽的资本主义,到清朝鸦片战争前夕,虽然经历数百年,但是总冲破不了封建主义的躯壳。
白银的形制
流通中实际使用的白银,最基本的形式是约五十两重的“元宝”。
这种流通的宝银,从明代以来,银锭的两端往往稍卷起,以至向上高翘,呈船形,而整个银锭若马蹄形,所以又称马蹄银。
各地流通的元宝,在形制上也不是完全相同.除元宝以外,还有所谓中锭、锞子、碎银等。
中锭,重十两,或五两、三两,也有单指重十两者称为中锭;它又有多种形式,多作锤形,也有作元宝形的,叫做小元宝。
锞子,或称小锞,小锭,指重一、二两到三、五两的小块银子,多为小馒头形状。
碎银则指一两以下的散碎银子,又有滴珠、福珠等名称。
明清时期白银的生产与流入:
我国不是一个银产量丰富的国家。
在明初,洪武二十四年时(公元1391年)政府的矿冶收入只有银24,740两;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曾到达320,297两。
最初,白银的产地主要是福建、浙江;后来,云南已成为主要的产银地。
进入明中叶以后,随着封建经济内部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贵金属的需要日益增加了。
所以,从明中叶以后,封建政府在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也力求增加银矿的开采。
如嘉靖及万历年间,都曾大肆开采银矿。
可是,由于官矿经营的腐败,各处矿冶却反而趋于衰落。
在官银矿衰落的同时,民间采银的事情增多了。
由于封建政府为了垄断金银,一般地不准许民间经营银矿业,所以,民间银矿的开采,主要都是以“盗矿”的形式发生的。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我国银矿开采不多,而且多是旋开旋闭,兴废不常。
海外白银的流入,是我国明清时期贵金属增加的相当重要的原因。
在明代,由于同南洋各地的交易频繁,所以,一直都会有白银的流入。
由中国商人从菲律宾携回的白银的数目是不少的。
另外,从日本等地也流入不少的白银。
因明政府严禁与日本交往,因而当时日本的白银,往往是经由吕宋、琉球流入中国。
明中叶以后,西方商人也开始来中国贸易,如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葡萄牙人即已来我国广东,福建等地。
以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代替了西、葡商人在东方贸易的优势。
当时外国船来中国采买丝,茶等货,货物的2/3甚至3/4的价款都是要用白银支付,而可用本国货物抵付的甚少,因此,一个时期外国船来中国,所带的物品,有的90%都是白银。
这样,中国人民,就以勤劳的双手,精炼的技艺所辛勤生产的大量丝、茶等物,换取了大量的白银。
英国船只第一次来中国,则是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的事,这次东印度公司来中国,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
据计算,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记录,自康熙二十年到道光十三年(公元1681—1833年)一百五十三年间,欧洲船只输入中国的白银,有确实数字或可约略估计出来的,总计约7,000万两以上;但由于道光初我国的白银已经外流,所以,道光以前的一百四十年间,流入我国的白银则当在8,000万两以上,如加上菲律宾和日本等地的白银,则恐怕有几亿两之多。
交子的产生:
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初,在五代十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封建政权割据局面结束后,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见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
货币供不应求的状况,自唐末以来就已存在,至宋进一步恶化,以致宋王朝从一建国便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货币流通的被分割的局面。
宋太祖在即位之初,为维持其统治地区内的货币流通,曾颁布法令,禁止铜钱入两川,给蜀地的商品贸易活动,造成诸多不便,商品货币矛盾更趋尖锐。
四川在前、后蜀政权统治下,处于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中,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得以发展。
有“扬一益二”之称的成都,至宋已成为西南和西北药材、蚕农器具、蜀锦、绢帛、麻布、茶叶、纸张、书籍贸易的最大集散地。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二月、三月亦有)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等以月令季节而形成的商品贸易集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巨商大贾。
商品贸易的繁荣,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蜀地铁钱充斥市场而铜钱愈来愈少。
一种信用券的产生,必以一定的信用关系为前提。
唐代出现的柜坊及宋代的塌坊(邸店)、商品贸易中产生的“赊”卖的现象等,对商业信用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为交子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交子首先出现于四川成都,而没有产生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开封,除了四川行用铁钱等因素外,说明四川民间存在着较发达的信用关系。
唐末至五代,先后避乱于蜀地的大地主、官宦及巨商,因未受到农民起义的直接打击而相承数世,成为既是地主富商,又是达官显贵的结合体。
这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发生,提供了信用基础。
此外,四川先进的印刷技术,亦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割据局面的形成,四川行用铁钱给商业贸易带来的极大不便,商业信用制度的空前发达及社会经济活动中证券的广泛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促成了我国货币发展史中特殊的产物——交子的诞生。
萧清著:
《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森著:
《宋金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说 中国 经济发展 学习 探究 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