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docx
- 文档编号:916145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25MB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docx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及指导策略
学前教育
【摘要】: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科学奥秘的过程。
只有利用图表、绘画或各种符号的记录,幼儿才能实事求是地把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表现出来,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指导幼儿记录时,教师应准确把握年龄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实施有效的指导,发展幼儿的记录水平。
【关键词】:
活动记录幼儿科学活动记录表中班幼儿记录方式
科学区域活动是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领域,也是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园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遵循这个理念,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会探索,适当的记忆,能够用简单的记录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大,他们对周围很多的事物的观察水平明显提升,喜欢用自己的小手探究事物发展的秘密。
喜欢说出自己发现的不同结果,有时对于家长和教师的话还要亲自试一试才肯相信。
这个切都为孩子们尝试做观察记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孩子们与活动区中各种材料实行互动地小实验中,有一部分孩子能将自己的探索结果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简单的观察记录,班级为孩子们提供的良好的展示平台又促动了幼儿尽一步积极快乐参与其他的科学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科学探究的氛围。
一、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
4—5岁的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认知周围世界。
此时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虽然是直接、简单和表面化的,但他们对事物的操作感知活动是其积累认知经验的重要方式,这些经验的获得将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
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
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点常集中在操作上,他们的科学活动记录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缺乏目的的操作,无法实现有效探究中班幼儿往往没有事先看清记录表上的要求,就直接动手操作,无法根据记录表的要求,准确完成其探究的过程,常常出现无效操作,使探究过程多了盲目性,少了科学性。
2.受记录表的局限,操作发现未完整体现活动后的归纳,如果不是依靠教师对整个过程的注重,仅凭借这样的记录表来总结,就难免造成疏漏,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新鲜发现,常常会令人惋惜地被抹杀了。
3.多数幼儿喜欢相互模仿,记录方式雷同观察他人并模仿着记录,是多数幼儿的习惯用相同的方式记录,容易表现相同的记录结果,令独立思考和各自表达的机会大大减弱。
4.幼儿的记录已初步表现多元化的记录方式虽然中班幼儿在记录的过程中存有很多障碍,完成得不尽理想,但是我们仍然欣喜地发现,在模仿的基础上,有些幼儿开始尝试创新,记录已初步表现多元化的记录方式。
二、中班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特点的原因
1.探究记录是一项有难度的活动科学活动的记录是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展开操作,并能将或微弱或显著的操作变化准确细致地记录下来需要有较强的认知理解水平,以及持之以恒的专注力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存有一定的难度。
2.中班幼儿心智发展尚不完善,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仅仅初步萌发,相对较弱这样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任务。
3.材料提供和记录表设计不合理记录表设计的格式和内容不但相对单一乏味,有时不加说明也较难准确理解,这防碍了幼儿的理解记录,也防碍了他们准确即时地搜集整理数据。
4.教师的引导尚存极大挖掘空间在探究操作前,教师如果对记录表的讲解不清晰;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个别指导如果不足,都会造成记录效果不佳。
可见,幼儿需要教师给予准确的启发耐心的引导和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鼓励,才能协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幼儿记录中存有的问题及有效策略
幼儿活动观察记录看起来很复杂,事实上它的确复杂,是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和努力去学会的技巧。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
“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一)使记录表容易让幼儿理解,发挥最大作用。
中班的幼儿在记录时有时无法准确理解记录表,记录效果发生偏差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记录探究活动过程有一定难度,常出现不知道记录表的含义,或不会如何记录或记录得不准确,都不能真实反映幼儿探究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记录效果的偏差,令幼儿无法在记录中进一步总结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1.科学设计记录表,是发挥记录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本着形象简明易懂的原则,规划适宜的内容格式和符号,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记录对象一次不可太多,以2—5种为宜,而且记录表要让幼儿看上去是一目了然,一看就能明白该怎样去记录,例如:
在量沙的科学实验中,我们就选用了大、中、小,比较明显的勺子来实行测量。
在记录表的设计上(如下),我们起初是在相同勺子的图片下配上大、中、小的文字,用大、中、小的勺子来量沙,分别是多少勺呢?
我们来猜一猜,试一试,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吧!
材料
结果
大
中
小
?
操作是发现这样的记录表不太直观,有些会小朋友会不好理解。
不知道哪个表示大,哪个表示小。
于是我们将记录表上的勺子图片改成了大、中、小不一样的勺子。
如下:
我们来猜一猜,试一试,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吧!
材料
结果
大
中
小
?
记录表改成这样以后,幼儿就会很好理解,一看就知道用哪个勺子来测量。
这样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不需要每个幼儿再去指导了。
采取每一项操作任务图示与记录空格单维对应的方式,一目了然,让幼儿知道往哪儿记录记录什么;不论是横向式记录表还是纵向式记录表的设计,都应明确指示操作内容和准确记录的方位,操作材料尽可能和相对应的记录表摆放在一起。
2.形象讲解记录表讲解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记录的含义,掌握操作与记录流程,学会记录的方法当然,这种讲解不但仅局限于操作前,还应贯穿于操作的过程中,包括引领幼儿解读记录结果,初步实行科学活动的分析与归纳。
此外,形象讲解的细致且反复也很重要,使用举例的方式是操作前讲解的一种较好形式。
示范式的讲解语言和动作能把抽象的图表记录转化的更加形象、直观,相当于为幼儿的准确记录搭建了良好的“攀登架”,保证了幼儿记录的有效性。
因为水平的差异,会有部分幼儿对记录表的理解仍存有困难那么,在操作记录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回观察和再次讲解来协助这样,教师在巡回观察时循序渐进式的启发和更加具体的语言描述记录位置的适时指示,就能协助不同个体幼儿学会准确记录。
(二)即时记录,尽量保证记录的准确性。
1.有时幼儿没有即时记录,记录被动滞后多数幼儿是在教师的提醒下或看到同伴的记录行为后,才想起要记录很多幼儿经常是在探究操作全部结束后,才凭借记忆实行记录因为不是主动地记录和记录的滞后,幼儿记录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利于幼儿养成边操作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操作和记录时间给孩子,科学探究的记录不是独立存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幼儿有意观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所以,教师的重点应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和方式,一方面引导幼儿记下操作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让记录成为幼儿的负担和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发现,提供充足的操作和记录时间极其有益。
让幼儿充分地玩并允许幼儿再玩、再记录;遗忘操作结果时,养成再玩一次然后再记录......
2.有时有没有合理摆放记录表记录表的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幼儿记录的有效性。
例如:
科学活动“溶解”活动中,教师先是开放式摆放多种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
但因为教师投放记录表是集中摆在一个文件夹里,幼儿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寻找相对应的标志,来不及记录,造成他们的记录均不完整所以,教师应注意将操作材料归类,让幼儿即时记录。
能够要求幼儿实验前拿好记录表,再实行操作,这样就能保证记录的准确性。
(三)尊重孩子们的意愿,采用多种方式记录。
科学活动区我们会跟据主题活动,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的材料。
各种操作材料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点,因而记录方式要力求多样化,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
对一些现象变化明显、记录操作时间比较长的科学活动,幼儿的记录多采用绘画形式,如我班种植区的“种子的生长过程”,例如黄豆和生姜的种植:
起初我们设计的记录表是统一的,都是一周记录一次,如下:
后来发现有的种子发芽很快,例如黄豆种子;有的种子发芽时间长而且不明显,例如生姜;于是我们将记录卡实行了改良,根据种子的生长时间来实行观察记录,比如“黄豆种子的生长过程”,我们改成了每天都需观察记录,如下:
则生姜还是一周记录一次它的变化,如下:
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幼儿的个性表现,大胆发觉孩子们的创造潜力,说不定小小发明家就会从中诞生。
在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植物园地,小朋友能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种植并照顾植物,小朋友也将这个过程一系列的记录下来,幼儿有的用图画的形式表现,还有的家长帮忙在图画张加上文字,因为这些现象的变化都不是即时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整记录下来,孩子们观察的事物不一样就显得比较零碎。
我们将幼儿作品收集在一起,整合起来的观察记录就像一本我班幼儿自制的图书,内容丰富,是孩子们眼中的宝贝。
尊重了他们的意愿,也带给了他们成功的自豪感,变化多样的记录形式也促使了班级科学活动展开的红红火火。
(四)活动区中应提供丰富地物质材料,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
作为中班的科学活动区,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例如“沉浮”,投放孩子熟悉,喜欢的材料来操作,孩子们会不知不觉都想来试一试,做一做。
同时作为教师还应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已经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操作性探究活动,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
所以在记录的选材方面,要注意选择现象变化明显、易于观察发现的记录,持续时间不须太长,且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活动。
如,材料《称重》,幼儿用秤来称东西。
我们选用相同的东西,不同的数量来实行称重,并把秤杆利用相同的距离线隔开,让小朋友初步体验称重的乐趣。
并记录称重的结果。
(五)善于使用幼儿记录的结果,分享经验,丰富认知。
在中班展开的科学活动区中,重在幼儿能动手操作,感知事物的不同变化。
展开记录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持续看到同伴记录中的观点和经验的价值。
例如:
我们在对植物实行测量时,最开始我们选用的是铅笔,雪糕棒等物体来实行测量,让幼儿记录这颗植物有多少支铅笔那么高,又有多少个雪糕棒那么高,记录表如下:
小朋友,我们用不同的材料来量一量植物有多高呢?
把我们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吧!
材料
结果
?
可在操作和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不太直观,小朋友测量起来会比较复杂;于是我们改成直接用长尺子来测量,记录表如下:
植物的生长在不同的温度、阳光、水分与养分的影响下,它们的生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哦!
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吧!
记录日期
温度
天气
生长变化
这样方法就直观多了,但在幼儿在记录过程中,因为对尺子上的刻度不太理解,所以记录出来的结果是五花八门的;看到这个现象,我们级组老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在尺子上贴上小动物的标记,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孩子们看到尺子上有他们喜欢的小动物,都特别兴奋,边测量边说:
“我的番茄有小兔子这么高了”,“我的草莓和小熊一样高”......尺子上贴上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不但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在记录上也简单明了了,植物涨到哪个小动物那么高,就在那个小动物的格子里用直接的方法做上标记。
同时,我们可将记录结果布置到科学活动区,既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又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探究。
教师也可根据记录中反映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科学探究的情况,协助幼儿梳理思路,即时协助幼儿提升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使教师的回应和推动能建立在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上。
四、到了大班我们应该让孩子怎样做科学记录。
大班幼儿的自主学习水平较强,在记录方法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提供大班幼儿表现的机会,可阶段性地参与他们的经验分享活动,协助他们整理提升经验,以引领他们进一步观察记录。
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所以,在记录的设计中能够更具体,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样不但能巩固幼儿的科学经验,还能发展幼儿的科学观察水平和记录水平,促使幼儿的自我学习。
其实很多的科学活动就在于我们平时生活中,在丰富的材料面前幼儿们能自由玩耍,探究,并能快乐的将发现的过程,结果较为真实的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带给孩子们成功自豪感,还会极大的调动孩子们对的各种科学活动的浓厚兴趣,让我们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孩子们搭造出科学的成长空间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王志明主编: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俊著:
《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全国幼师工作协会组编: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班 幼儿 科学 活动 记录 特点 指导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