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
- 文档编号:916068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0.96KB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
《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 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复习
细胞膜主要内容
如何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Ø实验一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Ø实验二红细胞的溶血试验
Ø实验三光学显微镜观察
Ø实验四电子显微镜观察
第一节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Ø1902,Overton,细胞膜由脂类构成
Ø1925,Gorter等,膜由双层脂类构成
Ø1935,Denielli等,片层结构模型
Ø1959,Roberson,单位膜模型
Ø1972,S.J.Singer等,液态镶嵌模型
Ø1975,Wallach,晶格镶嵌模型
Ø1977,Jain等,板块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优缺点
1、流动的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
流动性,有序性
2、球状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中;
分布不对称性
缺陷:
Ø忽视蛋白质对脂类流动性的控制;
Ø忽视膜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一性。
第二节细胞膜的重要特性
不对称性
1.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3.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
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1.侧向扩散2.旋转运动3.摆动运动
4.伸缩震荡5.翻转运动6.旋转异构
2、膜蛋白的运动性
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程度
(2)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
(3)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例
(4)膜蛋白的影响
(5)其他因素(环境温度、pH等)
第三节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第四节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功能
1.封闭连接(occludingjunction)
又称“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
[结构]
(1)相邻质膜紧密相贴;
(2)跨膜蛋白对和交联,形成拉链状“封闭索”;
(3)侧面观呈脊索状网状结构
(4)封闭索通过膜外周蛋白固定于细胞骨架上
[功能]
(1)细胞连接
(2)封闭细胞间隙,防止物质双向渗透
(3)定位膜蛋白,维持细胞功能的方向性
[分布]多见于体内管腔及腺上皮细胞靠腔面的一端
2.锚定连接(anchoringjunction)
Ø黏合带、黏合斑、隔状连接;细胞骨架为肌动蛋白
Ø桥粒、半桥粒;细胞骨架为中间丝
(1)黏合带(adhesionbelt)又称为“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
[结构]
1.相邻细胞膜中间有跨膜糖蛋白-----钙黏蛋白
2.钙黏蛋白借助于相邻细胞内的附着蛋白与肌动蛋白微丝束相互作用,形成黏合带
3.黏合带沿质膜延伸并相连成跨细胞网
[功能]细胞连接,增强组织的机械性能
[分布]上皮细胞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
(2)黏合斑(adhesionplaque)
[结构]
1.细胞膜与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
2.跨膜连接蛋白为“整合素”
3.整合素通过纤黏连蛋白与胞外基质结合,细胞内与肌动蛋白丝结合。
[功能]细胞连接,增强组织的机械性能
[分布]体外培养细胞贴壁
(3)隔状连接(septatejunction)
Ø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组织中
Ø连接的细胞内骨架成分为肌动蛋白纤维
(4)桥粒(desmosome)
[结构]
Ø30nm细胞间隙
Ø跨膜连接糖蛋白---钙黏素
Ø相邻细胞的胞质侧有桥粒斑
Ø中间丝附着其上构成网状系统
[功能]
①连接细胞②限制细胞膨胀③分散切力
[分布]易受牵连、摩擦的组织
(5)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结构]细胞与基膜之间的连接
跨膜连接糖蛋白---整合素
只有一个桥粒斑
中间丝附着其上构成网状系统
[功能]将上皮细胞固定在基底膜上
[分布]上皮和结缔组织的交界面
几种锚定连接的化学组成
名称
跨膜
连结蛋白
细胞外
配体
结合细胞骨架类型
细胞内附着蛋白
黏合带
钙粘蛋白
相邻细胞钙粘蛋白
肌动蛋白丝
连锁蛋白
粘着斑蛋白
黏合斑
整合素
胞外基质蛋白
肌动蛋白丝
踝蛋白、粘着斑蛋白、α-辅肌动蛋白
桥粒
钙粘蛋白
相邻细胞钙粘蛋白
中间丝
桥粒片蛋白,片珠蛋白
半桥粒
整合素
胞外基质(基膜)蛋白质
中间丝
桥粒片蛋白样蛋白质
3.通讯连接
(1)缝隙连接(gapjunction)
[结构]
盘状结构,连接子(6个亚基),中央隧道
[功能]
A机械连接
B细胞间小分子交换
C通讯传递
[分布]最普遍(骨骼肌和血细胞除外)
(2)化学突触(synapse)
各种连接的比较
封闭连接
紧密连接
上皮组织
锚定连接
骨架成分:
肌动蛋白
粘合带
上皮组织
粘合斑
上皮细胞基部
隔状连接
只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
骨架成分:
中间纤维
桥粒
心肌、表皮
半桥粒
上皮细胞基部
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
大多数动物组织中
化学突触
神经细胞间和神经—肌肉间
胞间连丝
植物细胞间
第五节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穿膜运输
(transmembranetransport)
(一)穿膜运输的特性
•分子量小、脂溶性强则容易通过膜:
O2,苯;
•不带电荷极性分子,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穿膜:
乙醇>尿素>甘油>葡萄糖
•脂双层膜对所有带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高度不通透;
•水可以快速穿膜:
体积小,膜上有水通道。
(二)某些溶质的穿膜工具:
转运蛋白
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水通道、离子通道
载体蛋白(carrierprotein)葡萄糖载体
(三)控制溶质转运方向的因素
(四)穿膜运输的方式
1.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
[特点]不耗能、不需膜蛋白、依靠物质浓度差。
[举例]脂溶性物质、气体物质、水
2.离子通道扩散ionchanneldiffusion
[特点]A“通道蛋白”;B选择性;C门控性;
D瞬间、大量通过;F不耗能
[分类]A电压门通道:
靠膜电位,Na+、K+、Ca2+等离子通道;
B配体门通道:
依靠化学物质(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如乙酰胆碱通道。
C机械门通道:
内耳听觉毛细胞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特点]
(1)需“载体蛋白”(镶嵌蛋白质)
(2)高度特异性
(3)饱和性
(4)不耗能
[举例]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进入红细胞。
4.离子泵ionpump
[特点]1、需“载体蛋白”,具有两种离子的结合位点和ATP酶活性。
2、分解ATP,造成载体与离子亲和力的变化。
[举例]Na+-K+泵,Ca2+泵,H+泵等
5.伴随运输cotransport
[特点]
1、需“载体蛋白”(同向运输载体),不直接利用ATP,利用Na+跨膜梯度驱动。
2、需Na+泵消耗ATP转运Na+,造成膜内外Na+浓度差。
[举例]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二、膜泡运输transportbyvesicleformation
膜泡运输的两种方式
(一)胞吞作用(endocytosis)
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特点]
(1)吞入较大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
如细菌、无机尘粒和细胞碎片
(2)物质附着-膜凹陷-膜分离-膜融合
(3)形成“吞噬体”或“吞噬泡”
[举例]
(1)原生动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2)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中型粒白细胞防御微生物侵入,清除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2、胞饮作用(pinocytosis)
[特点]
(1)大分子液体溶质或极微小颗粒;
(2)液体吸附-膜凹陷-膜分离-膜融合;
(3)形成“胞饮体”或“胞饮小泡”
[举例]主要存在于变形虫、小肠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
3、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
[特点]
(1)有受体参与,特异性很强
(2)选择浓缩机制,速度快
(3)配体受体识别--质膜凹陷—-“有被小窝”--有被小泡--进入细胞内--无被小泡--与膜内体结合--受体泡+配体泡--受体再循环--配体被消化
[举例]铁的吸收,胆固醇的吸收等
LDL受体介导的内吞过程回去看书93页
受体介导的内吞与一般液相内吞方式的比较
受体介导的内吞
一般液相内吞
有受体
无
有被小凹(泡)
有被或无被
摄入物选择、浓集
无
摄入物:
特定
非特定
发生时间:
激发
经常、持续
(二)胞吐作用(外排作用exocytosis)
[特点]膜融合;小泡运输;耗能。
[举例]蛋白质如胰岛素;小分子如组胺。
(三)问答题:
1、简述细胞膜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并各举一例。
2、血液中的胆固醇是如何被转运到细胞内部利用的?
这种转运方式有什么突出特点。
第六节细胞膜受体
一、受体的概念
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统称为“受体(receptor)”
二、膜受体的分子结构
细胞外域(亲水区,有寡糖链结合)
跨膜域(疏水区,1个或多个)
细胞内域(亲水区)
三、化学成分、分类、特性
第七节膜受体与细胞识别
一、细胞识别概念
细胞识别(cellrecognition)是指细胞间相互辨认和鉴别,对自己和异己分子认识的现象,具有种属、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二、分子基础
是各类细胞表面受体间或受体与大分子间互补形式的相互作用。
相同受体之间相互作用
受体与大分子之间互补作用
受体共同连接相同大分子
三、细胞识别所引起的反应类型
1、导致配体进入细胞内
2、导致细胞的粘附
3、导致信息传入细胞
第八节膜受体与信号转导
一、信号转导的概念
信号分子与胞膜或胞内受体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换把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能“感知”的信号,诱发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第一信使
膜受体
信号转换
激活的酶
第二信使
神经递质
配体闸门
通道
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腺苷酸环化酶(AC)
激素等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
磷脂酶C
(PLC)
cAMP
IP3,DG,cGMP等
生长因子等
受体酪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
三、胞内主要信号转导通路的类型:
1、cAMP信号通路通路组成及信号转导过程这部分回去看书103页
G蛋白的特点回去看书101页
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3、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受体信号通路
第九节细胞膜与医药学:
略
第一十节小结(细胞膜部分)
✓细胞膜的亚微结构和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特性
✓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细胞连接、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细胞膜与细胞识别
✓细胞膜与信息跨膜传递
细胞质与细胞器
第一节细胞质基质:
略
第二节核糖体
(一)核糖体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与分布
最小的细胞器(直径15-25nm)
非膜相结构
除哺乳类红细胞外,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均有;
分布于细胞质、核质、核仁、线粒体。
二、超微结构:
电镜下,不规则颗粒,含大、小亚基
三、核糖体的类型:
1、真核细胞质核糖体
2、原核细胞质核糖体
3、真核细胞器核糖体
(二)核糖体的理化性质
(三)核糖体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成员
主要原料
20种氨基酸
运输工具
tRNA
编码模板(图纸)
mRNA
合成场所(制造车间)
核糖体
其它必需“材料”
蛋白因子及酶、ATP和GTP等
二、蛋白质合成的简要过程
1、起始initiation
氨基酸活化、起始复合物形成
2、延伸elongation
进位、成肽、转位
3、终止termination
终止密码子辨认
肽链和mRNA释出
核糖体解聚
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翻译一条mRNA,两个相邻的核糖体可以相距6个核苷酸,此时就形成多聚核糖体的状态。
(四)核糖体的功能?
------多肽链的“装配机”
为多肽链合成提供场所
稳定mRNA和保护合成的肽链。
(五)核糖体的异常改变和功能抑制:
略
第三节内膜系统*
(一)内质网
一、糙面内质网
1、结构特征:
扁囊为主,管腔与核膜腔相通
2、功能:
与外输性蛋白及多种膜蛋白的合成有关
二、滑面内质网
1、结构特征:
分支小管交织成网,与RER相通
2、功能:
多功能细胞器(脂类合成,糖原代谢,解毒,钙储存与调节等)
高尔基体
1、结构特征:
扁平囊flattencisternae
•边缘膨大
•分枝小管和圆泡
•成摞存在反面高尔基网中间高尔基网顺面高尔基网
2、功能:
1、参与胞内物质的转运和细胞的分泌活动;
•2、糖蛋白的加工合成;
•3、蛋白质的水解;
•4、蛋白质的分选与胞内膜泡运输。
三、溶酶体
1、结构特征:
1.6nm的单位膜包围成的圆形,卵圆形的结构;
2.含多种酸性水解酶(溶酶),酸性磷酸酶是标志酶;
3.膜上H+泵(H+-ATP酶),使内部pH值保持5左右.
4.膜的腔面富含高度糖基化的跨膜整合蛋白,保护自身膜结构。
溶酶体的类型(“异质性”细胞器)
1)初级溶酶体(primarylysosome)
2)次级溶酶体(secondarylysosome):
3)吞噬性溶酶体自噬性溶酶体(自体吞噬泡)
多泡体异噬性溶酶体(异体吞噬泡)
4)三级溶酶体tertiarylysosome脂褐素含铁小体髓样结构
2、功能:
A.消化营养作用
B.防御作用
C.参与激素合成,释放与降解
D.参与生物个体发生、发育过程
(1)协助精子与卵细胞受精
(2)骨骼发育中吸收陈旧的骨基质
四、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特征,功能:
略
五、房室化
概念:
即膜性细胞器对细胞的分隔作用。
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离、相互独立的功能性结构区域,称细胞内房室化或区域化。
意义:
扩大细胞内的表面积,为提高细胞代谢功能奠定基础
•形成细胞内不同的特殊微环境,有效提高了细胞新陈代谢的质量和效率
•形成一个严密而完善的细胞内体系
六、膜流的概念:
指细胞的膜成分在质膜与内膜系统之间,以及在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穿梭、转移、转换与重组的过程。
意义:
?
第四节线粒体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形态多样大小可变数目不同分布各异
二、超微结构
双层单位膜套叠构成的封闭性的膜囊,囊中囊结构
外膜膜间腔(外腔)内膜嵴,基粒嵴间腔嵴内空间基质(内腔)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系分布
水、无机盐、蛋白质、脂类、其他
(三)线粒体的功能
(1)氧化供能
一、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
二、细胞呼吸的特点
1、本质是酶系所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2、能量形式ATP
3、反应分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
4、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
5、反应需要H2O参与
三、细胞呼吸的主要步骤
1、糖酵解
2、乙酰辅酶A的生成
3、三羧酸循环
4、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
(2)与细胞死亡的关系:
略
第五节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一、线粒体在遗传信息表达方面的自主性
1、线粒体是核外唯一含DNA(mtDNA)的细胞器;
mtDNA:
双链环状DNA分子,裸露,一个mt中有5-10个DNA分子.
2、具蛋白质合成系统:
55S核糖体,独特的遗传密码
3、线粒体蛋白不外运;
4、线粒体与核之间无DNA、RNA的交换。
二、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受核控制
1、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少,很多蛋白质需要在核的遗传信息控制下才能合成。
2、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核的遗传装置.如核糖体蛋白质,rRNA,DNA聚合酶,氨酰tRNA合成酶是由核DNA编码的。
3、内外膜的形成接受核的控制;
4、生长时90%的蛋白质来源于核mRNA的转录和翻译。
第六节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一、线粒体的增殖
线粒体来源于已有的线粒体的分裂。
1、间壁分离:
分裂时先由内膜向中心皱褶,将线粒体分为两个,常见于鼠肝和植物分生组织中。
3.收缩后分离:
通过中部缢缩分裂为两个。
4.出芽:
见于酵母和藓类植物,线粒体出现小芽,脱落后长大,发育为线粒体。
二、线粒体的起源*
第七节线粒体异常与疾病
一、线粒体遗传病:
由mtDNA突变引起的各种疾病,其传递和表达完全不同于核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呈现母系遗传的特点。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第一节微管的结构、组装和功能
一、形态结构
中空管状蛋白纤维内径15nm,外径25nm长度:
微米-厘米
二、微管的存在形式和类型
单管:
不稳定,对温度、压力、抗分裂药物敏感;例如构成纺锤丝的微管
二联管三联管:
稳定,对温度、压力、抗分裂药物不敏感;例如构成纤毛和鞭毛的微管
三、微管的组装回去看书第165页
四、微管的体内组装的特征
1、遵循体外装配规律,时空性
2、“微管组织中心MTOC”(microtubuleorganizingcenter)的参与
组装开始的位置;决定微管的极性;
控制微管的数量、位置和方向。
包括中心体、纤毛和鞭毛的基体
五、微管的功能
1、构成细胞的网架结构,维持细胞形态,固定和支持细胞器的位置
2、参与细胞的收缩与变形运动,是纤毛与鞭毛等细胞运动器官的主体结构成分。
3、参与细胞器的位移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定向运动。
4、参与胞内物质特别是大分子颗粒的运送,并具有运输的定向作用。
第二节微丝结构、组装和功能
一、形态结构
实心纤维,直径6nm,成束存在极性
二、化学成分
肌动蛋白单体(球形):
G-actin
多聚体(纤维形):
F-actin
三、组装回去看书第173页
装配过程
i.G-actin
ii.ATP结合actin
iii.稳定actin寡聚体
iv.成核期
v.延长期
vi.平衡期
四、功能
(一)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
(二)微丝参与细胞运动
(三)参与细胞质的分裂
(四)微丝参与受精作用
(五)微丝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
(六)微丝参与肌肉收缩
1、与肌肉收缩有关的微丝结合蛋白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肌球蛋白(myosin)
肌钙蛋白(troponin)
五、微丝的分布和类型
张力丝:
人体皮肤上皮深层细胞中。
肌丝:
肌细胞中
神经丝:
神经细胞的轴突和树突中。
第三节中间纤维结构、组装和功能
一、形态结构
最复杂的一种柱状纤维,直径10nm。
无极性,最稳定。
粗细:
微管>中间纤维>微丝
组成:
中间纤维蛋白
分布特点:
组织特异性,细胞特异性
二、中间纤维的组装
双股超螺旋多肽2个四聚体原纤维8条中间丝
中间纤维的组装特征
非极性结构组装不需结合蛋白参加,不需核苷酸参加,不依赖蛋白浓度,不受温度变化影响;
头、尾部非螺旋区可稳定中等纤维,对组装必不可少。
中间纤维蛋白生理条件下可迅速自我装配成
四聚体中2个二聚体以反向平行排列
三、中间丝的功能
1、构成细胞完整的支撑网架系统:
固定核在胞质中央并维持细胞形态
2、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
3、参与细胞的分化
4、参与细胞内的信息传递
第四节细胞骨架与疾病:
略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纤毛、鞭毛异常
先天性纤毛、鞭毛不动综合征
后天性呼吸道纤毛异常
•老化细胞内的骨架
•中间纤维与疾病诊断
一、细胞骨架建立在由三类蛋白丝组成的网络上
二、细胞骨架构成细胞内支撑和区域化的网架
三、细胞骨架参与细胞的运动和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四、细胞骨架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微管
微丝
中间纤维
组成成分
、微管蛋白
微管结合蛋白
G-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中间纤维蛋白
-螺旋多肽
头部、尾部
结构
外径24nm
中空管状纤维
直径7nm
实心纤维
直径10nm
实心纤维
极性
有
有
无
组装
一定的微管浓度
需GTP、MTOC
微管结合蛋白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G-actin浓度
耗ATP
不需中间丝
结合蛋白
特异性药物
秋水仙素
细胞松弛素B
无
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一节间期核的超微结构
一、核被膜核孔:
超微结构内、外核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
外核膜上有核糖体附着,核膜腔与糙面内质网腔相通。
内核膜内侧有核纤层。
*核孔复合体(nuclearporecomplex)超微结构
•胞质环
cytoplasmicring
•胞质纤维
cytoplasmicfilament
•核质环nuclearring
•核质纤维
basketfilament
•核篮nuclearcage
•中央栓centralplug
•轮辐spokes
Functionsofnuclearmembrane
1.区域化作用Compartmentation
遗传信息被完整、准确地传递,并得以高效表达和精确调控,使细胞以更大的多样性适应环境变化。
2.控制核质间的物质交换regulatetheexchangeofmaterialslikeproteinsbetweenthenucleusandthecytoplasm
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核膜
大分子和某些小颗粒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复合体
Contributetothelocationandseparationofchromosomeincelldivision
Contributetothebiosynthesisoflargemolecular
二、核纤层
核内与核基质相连,核外与中间纤维相连,构成核与质的网架结构体系
内核膜下高电子密度的纤维蛋白壳层,厚10-20nm
不同的中间纤维蛋白都有保守的杆状区,但氨基端和羧基端的序列变异大
核纤层蛋白LaminA、LaminB1,B2、LaminC
核纤层的功能
•稳定细胞核的结构
•参与核膜重建
•参与染色体凝集
•参与细胞核构建
核纤层
•与核膜重建有关
•与染色体凝集有关
•与细胞核构建有关
三、核骨架(核基质)
蛋白质纤维直径3-30nm,与核纤层和中间纤维构成贯穿于核、质之间的复合网格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生物学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