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四篇.docx
- 文档编号:915828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67.63KB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四篇.docx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四篇.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四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四篇
篇一: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填空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路)、(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9、《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1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填空题。
(45%)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
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B)(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A、空间图形B、图形与几何C、几何与直观D、图形与直观
3、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
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A、一B、二C、三D、四
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B)
A、3-4题/分B、1-2题/分C、2-3题/分D、8-10题/分
6、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C)的意义。
A、分数B、小数C、负数D、万以上的数
7、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D)、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A、克服困难B、解决问题C、相信自己D、乐于思考
8、(B)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A、理解B、了解C、掌握D、经历
9、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C)的过程。
A、“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
B、“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
C、“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
D、“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
10、(D)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A、文本资源B、社会教育资源C、生成性资源D、信息技术
二、选择(1-10题为单选题,11-15题为多选题)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
C.教师成长D.情感、态度、价值观
3、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
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的动词。
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
7、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
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8、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
A.学生是发展的人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D.学生是独立的人
9、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A.认知内驱力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10、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
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
1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B.主动的C.富于个性D.被动的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1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A,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B.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4、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B)。
A.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B.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5、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A,B,C,D,E)。
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D.统计观念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
A、成绩B、目的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A、一B、二C、三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A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C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三、简答题。
(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述应用意识的含义?
答案要点:
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2、简述行为动词“探索”的基本含义?
答案要点: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3、简述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可见,在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非常必要。
4、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并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答案要点:
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5、简述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体现?
答案要点: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简答
1、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立足激励原则;
(2)、关注人性原则;(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2、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那几个阶段?
(1)、第一学段(1~3年级);
(2)、第二学段(4~6年级);
(3)、第三学段(7~9年级)。
3、课程内容(即四大领域)的内容是什么?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3)、统计与概率;(4)、综合与实践。
4、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
5、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1)、导向功能;
(2)、反馈功能;(3)、决策改进功能。
6、三个“不要”指的是什么?
(1)、情节不要太多;
(2)、环节不要太细;(3)、问题不要太碎。
7、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期:
以教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2)、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小学数学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
(3)、20世纪90年代后期:
以学评教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
8、新时期下教师应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1)、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2)、在与他人交流评价中反思;
(3)、在与学生交流评价中反思。
9、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策略是什么?
(1)、分项评价;
(2)、激励评价;(3)、跟踪评价;
(4)、延迟评价;(5)、协商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哪些?
(1)课后备课;(2)教学后记;(3)教学诊断;
(4)反思日记;(5)教学案例;(6)观摩分析。
三、简答题。
(25%)
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4、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
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首先,答应学生经过一定的过程,随着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而逐步达到“标
准”。
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任何进步,都是学生的一种发展,应予以承认。
不能再搞“一刀切”。
对学生发展或提高过程的关注,就是对内容标准的重视。
其次,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内容标准绝不是限制学生发展的锁链,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3、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答:
在学生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否则,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容易造成混乱,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
例如:
学生小组合作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前,先发给每组写有各个运动的表格,然后要求学生用打“√”或涂色的方式表示学生最喜欢每项运动的人数和确定本组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提出有关活动的纪律要求,提完要求后,再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廵视指导。
四、论述题
1、小学考试就应这样,重点不在于“考”而在于“试”,不应成为甄别与选拔的“考具”,而应成为激励与进步的“试纸”。
“考”,有上对下的压力,学生无选择,更多地是被动与紧张;“试”,有下对上的努力,学生有选择,更多是主动和快乐。
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
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
关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两段很重要的论述。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由此可见,考试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为此,小学数学发展性考试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数学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潜能,建立自信培养情感,推动师生共同发展。
2、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认识。
答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程标准具体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答案: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案例解析(第1题2分,第2题6分,共8分)
1、如右图,把三角形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让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出C点旋转后的位置。
从课程内容上看:
所考察的上位学习目标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
2、李明和王佳在一起玩算“24点”的游戏,他们一共算对9次。
(1)两位同学算对的次数可能是多少?
(请说明可以采用什么策略并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策略1分,表示次数3分,共4分)
答案要点:
可以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能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表示出两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新课程 标准 测试 题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