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docx
- 文档编号:9154590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4.66KB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docx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振兴武汉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制订本计划。
一、计划背景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重要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
随着武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投资不断增长,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服务丰富多样,社会文化消费日趋活跃,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行业蓬勃发展。
2011年,武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4.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从业人员25.2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5.38%;从事文化产业及相关活动的单位数(含个体户)共11574家,其中法人单位2414家、产业活动单位406家、个体户8754户。
基本形成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资本齐头并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武汉文化资源分散,产业规模较小,龙头文化企业偏少,知名文化品牌缺乏,文化产业链还不完整,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有限,文化产业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有不小的距离。
未来五年,武汉文化发展面临着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外部环境更加趋好,内在动力更加强大,文化产业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建设中心任务。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武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软实力的基础更加雄厚。
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武汉迎来了“高铁时代”,与周边及国内中心城市的联系更为便捷,武汉文化的吸引力更大,辐射力更强。
“十二五”期末,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将突破15000美元,将催生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将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作为首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如何示范基地,武汉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武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壮大优势文化产业为重点,以重大文化项目为抓手,以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保障,实施文化产业“超倍增”计划,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2.主要目标
到2016年,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成为全市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武汉成为世界“工程设计之都”、全国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现代化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做强。
培育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壮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传统文化业态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媒体、网络服务、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一批新兴文化业态。
——文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
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级显著提升,三镇之间、城郊之间集聚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形成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培养引进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3.发展战略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龙头带动战略。
加速资源整合与产业链拓展,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市场主体,打造若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领先的文化企业和创意机构来汉发展。
项目拉动战略。
谋划和启动一批具有示范性、基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素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战略。
实施城市文化生态协同创新计划,打造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服务平台,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产业联动战略。
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
区域互动战略。
围绕中部地区、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特大中心城市文化特色和产业影响力,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三、重点产业
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改造提升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业、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八大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文化产业“超倍增”目标。
1.创意设计业
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广告创意设计、软件信息服务业等行业。
到2016年,全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培育10个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设计企业、设计师工作室,打造2—3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设计主题展会,初步形成“武汉设计”品牌效应,“设计创意之城”初步成形,“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条件基本具备。
重点发展工程设计业。
依托在汉设计院所和龙头企业,积极建设东湖工程设计城、沌口工程设计产业园、金银湖工程设计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汉口三阳路、王家墩CBD、汉阳月湖、武汉新区、武昌中南路等工程设计产业片区,以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工程设计为重点,促进工程设计业提升。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业。
与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相呼应,依托武大、华中大、武汉理工大、湖工大等院校,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围绕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家电、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支持设计服务与重点项目对接,鼓励加强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附加值,使相关产业能级得到快速提升。
推动发展时尚设计业。
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时尚产品及相关服务,依托湖美、华师大、武纺大、中国地大等院校,重点围绕服装服饰、日化用品、黄金珠宝首饰、家居用品、时尚数码消费品等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掘设计新锐,扶持个人品牌,推广时尚品牌,打造时尚平台,建设“全国时尚设计名城”。
依托光谷软件园、软件新城等基地,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保持在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
鼓励数字内容企业设计开发“云”技术、“云”服务,带动武汉其他文化产品向云服务模式转型。
提升广告设计策划、创意、制作及服务水平,促进广告业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协调发展,支持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圈外创意社区的建设,培育发展特色广告创意产业集群,力争广告业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
2.传媒出版业
主要包括传统的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以及与其相关的新媒体业等。
到2016年,传媒出版业年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形成3-4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领军企业,建设华中传媒出版强市,成为全国领先的传媒内容生产、传播基地。
支持武汉地区省、市各报业、期刊、广电、出版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加快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出版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步伐,引进一批立足武汉、辐射全国的传媒、出版企业。
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传媒出版业的结合,积极促进传媒出版业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
重点推进新媒体产业,以武汉获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基础平台建设,全面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打造全媒体内容集成和数字播控平台,发展手持电视、地铁电视、网络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打造以数字新媒体产业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依托长江网、汉网,加强报网融合,推动内容原创和内容集成,发展手机报纸、手机书刊等移动媒体和数字化产品。
加强连锁书报亭等文化消费终端建设。
发展电影产业,加快实施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扩大院线覆盖范围,实现天河院线规模化、品牌化运营,逐步进入拍摄制作领域,延伸电影产业链。
加快武汉中央文化区电影科技乐园、雅图中国光影城、华中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做大图书发行产业,进一步完善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模式,拓展图书发行网络,形成大型书城、专业书店、社区连锁店三维一体的立体销售模式。
实施出版数字化战略,结合华中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长江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业态。
壮大印刷复制业,支持中粮包装生产项目、玛丽文化50亿纸品本册制造项目等,依托楚天传媒产业园、长江传媒产业园、知音传媒产业园、新华印刷科技产业园等生产基地,建设华中印刷物流产业园,发挥彩峰数码、彩之虹包装印刷公司等龙头印务企业的产业活力,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印刷产业不断升级,重点发展高档精品印刷、彩色印刷、包装装潢印刷等。
3.文化旅游业
主要包括主题公园、自然生态、都市风情、滨江休闲、乡村观光、人文历史等旅游及相关产业。
近五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实现文化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
凸显“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形象,把握高铁时代带来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契机,以现有景区改造和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提升旅游文化创意能力为核心,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旅游业。
充分挖掘武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都市文化等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武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健全城市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一大主题(都市文化体验)、四大支撑(滨江滨湖文化休闲游、都市文化体验游、商贸会展休闲游、江城动感娱乐游)、两大品牌(文化江城、休闲江城)”的文化旅游产品支撑体系。
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以黄鹤楼为中心的“两江四岸”大滨江旅游区和以东湖风景区为核心的大东湖旅游区,新城区重点建设泛金银湖旅游集聚区、黄陂木兰文化旅游区、知音湖旅游度假区、汤逊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
加强中心城区与新城区、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武汉与高铁“四小时城市圈”各大城市的旅游市场联动,推动旅游与演艺、会展、传媒、科技等结合,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4.网络文化业
包括网络音乐娱乐、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网络演出、网络文学、网络培训、网络教育等方面。
力争近五年网络文化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6年,网络文化业总收入突破150亿元,武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不断提高,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得到发展,“中国数字创意之都”初步成型。
积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提高原创水平,提升文化品位,发挥网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结合,实施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腾讯无线互联网技术研发总部、雅图数字文化运营服务平台、长江数字化学习云平台、联想移动互联及数字家庭业务群等项目建设,开展无线核心业务研发,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融合与沟通,创新营销推广模式,研究建立更规范、合理的分成模式。
鼓励和支持数字技术企业、网络技术企业、计算机硬件企业和通讯企业参与网络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继续稳步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作品的保护。
5.动漫游戏业
主要包括漫画、动漫影视作品、网络及掌上游戏、动漫软件平台开发、游戏软件开发、动漫影视及游戏衍生产品开发等行业。
到2016年,动漫产业实现总产值150亿元、游戏产业实现总产值30亿元,培育和引进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5家,培育和引进中小动漫游戏企业350家,形成3-5个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动漫品牌,原创精品生产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按照以东湖开发区为核心、以中心城区为依托的总体思路,以江通动画、海豚传媒、盛泰文化、玛雅动漫、超级玩家、武汉有戏等动漫游戏企业为主体,以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洪山南湖科技创意产业园、江通动漫产业基地等为依托,推动武汉动漫和游戏产业跨越式发展。
利用武汉漫画出版优势,引导鼓励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漫画作品,发挥漫画创作在动漫产业链中的基础性作用。
扶持原创动漫出版,以骨干动漫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动漫出版物,打通动漫创作、出版、发行等环节,提高动漫出版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着力提高影视动画的编剧创意能力,鼓励创作生产电视动画和动画电影精品。
重点培育新媒体动漫,积极推动传统动漫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传播,实现动漫内容的跨平台共享,降低内容制作和产品推广成本。
鼓励各类演艺机构与动漫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动漫演出的创作、制作和演出,打造更多原创动漫舞台剧精品,塑造动漫演出经典形象;鼓励动漫企业通过品牌授权,参与动漫舞台剧创作、经营,实现动漫形象、品牌的推广与提升。
贯彻落实“大动漫”产业观,注重动漫的社会推广与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应用动漫。
继续推进动漫创意、技术在教育科普、医疗卫生、会展、广告、设计、建筑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动漫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使动漫创意和技术成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促进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食品、文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延伸动漫产业链,扩大动漫产业的盈利空间和市场规模。
大力发展动漫品牌授权业务,推动各环节企业的互动合作。
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内外特色动画外包业务。
发挥江通动画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大带小”的联动发展态势,支持优秀动漫游戏企业上市融资。
扩大中国青少年数字创意节、IEF国际数字娱乐嘉年华等重大展会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培育引进高端创意和经营管理人才,扩大动漫游戏创意人才在“黄鹤英才计划”、“3551”人才计划中的惠及比例。
6.艺术品业
主要包括以绘画、书法、雕刻、篆刻、工艺美术等为内容的艺术品拍卖业、艺术品交易业、工艺美术业等。
近五年间,艺术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00亿元,打造3-4个以艺术品原创、交易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使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艺术品原创、展示、交易中心。
以武汉美术馆为基础,结合江岸区青岛路片保护性开发,建设武汉美术中心。
以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为基础,引进全球知名文化企业和个人,建设昙华林艺术区。
加快建设武汉客厅、武汉创意天地、武汉开发区文化艺术创意园、武汉文物监管品市场、武汉收藏品市场、武汉古玩城、徐东古玩城等项目,培育若干艺术品原创、展示和交易基地,推进武汉市文物艺术品市场改造升级,形成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集散地。
依托湖北美术学院及其他在汉高校艺术院系,培养艺术创作、经营、鉴定、评估、评论等方面专业人才。
引进国内外艺术大师、知名艺术品企业来汉开设工作室、办事机构。
培育形成以艺术创作者为中心,整合经纪人、艺术工作室、基金、拍卖行等要素的艺术品产业链。
鼓励开发具有武汉文化特色的文物艺术品,提高文物复制技术和水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营销环节的产业化介入,开拓文物、文遗艺术品市场。
鼓励工艺美术技艺创新,兴办艺术品营销实体,支持传统工艺美术面向市场开展规模经营,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服务外包。
扶持发展文物拍卖龙头企业,扩大武汉中信、大唐等国家一级资质古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影响力。
7.演艺娱乐业
主要包括高雅文艺演出、娱乐场所演出、主题公园演出、商业促销演出、旅游场所演出以及相关策划、导演、教育、培训等行业。
近五年间,演艺娱乐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6年,演艺娱乐业总收入达到50亿元。
创作3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典剧目、1-2部文化旅游剧并实现常态演出,演艺娱乐业主要指标及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武汉成为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
鼓励国有、民营文艺院团或企业,充分挖掘武汉文化,运用高新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大力推动原创精品舞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打造一批具有武汉特色、有全国影响、有市场效益的演艺娱乐剧目,巩固武汉“舞台艺术强市”地位。
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兴办演出团体、场所、经纪机构,举办演出活动,支持滚石、蓝天、康霸等民营演艺场所健康发展,不断拓展演艺娱乐市场。
积极吸引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演艺企业在本市新建、改建、收购或租用剧场。
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娱乐服务功能。
创新演出经营管理模式,建立演出经纪、艺术营销、剧院管理等演出新机制。
打造剧本创意、演出策划、剧场经营、市场营销、演艺产品开发等为内容的演艺产业链,提高演艺娱乐业同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的融合度。
引导演艺娱乐业向特色文化街和文化休闲区集聚,建设琴台艺术中心、“汉秀”剧场、东湖欢乐谷等重点演艺娱乐区,以及京汉大道与台北路演艺街区等特色演艺集聚区。
8.现代会展业
主要包括各类综合和专业会议、展览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策划、设计、装修、布展、营销行业等。
近五年间,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均增幅达20%以上,到2016年,武汉会展业直接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展览场馆面积达3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举办各种会展活动会展总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
力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展2-3项,全国性的定期举办的品牌会展10项以上,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论坛1-2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节庆赛事活动2-3个,全国性大型会议30个左右,将武汉打造成“中国会展名城”。
继续办好机博会、光博会、华创会、农博会、旅博会、汽车博览会等传统展会,培育壮大“中国汉口北商品交易会”等新会展品牌,吸引中国期刊博览会、华中图书交易会等文化专业展会落户武汉。
以发展与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专业会展为重点,举办相关国内国际会议及节庆赛事活动。
加强“展、会、节、演、赛”的有机结合,延伸会展产业链,努力培育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知名会展品牌。
发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辐射作用,使其成为中部会展业的龙头与核心,与国际会展中心、科技会展中心和各类商务会展中心一起,构建合理的会展场馆格局。
支持会展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会展策划、咨询中介、器材租赁、展品运输等配套服务企业,发展以旅游会展、商务会展为重点的专业会展服务公司,培养引进会展专业人才。
四、空间布局
发挥滨江之城、百湖之市的自然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优势,以“沿江、环湖”为文化产业发展地标,以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项目为依托,结合各区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形成“三城一环”的总体发展格局:
汉口、武昌、汉阳三镇所在的七个中心城区及东湖风景区、东湖开发区、武汉开发区等区域构建成为文化产业核心区,着力打造汉口文化商贸城、武昌文化创意城、汉阳文化旅游城;六个新城区形成环状的文化产业拓展区,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产品制造、文化物流等产业
1.文化产业核心区(三城)
根据武汉三镇文化资源禀赋、地理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规划建设既相对独立、又互动发展的若干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基地,其中,产业集聚区是发展的重点规划建设区域。
汉口:
打造“四区一带”,建设文化商贸城
——汉口沿江文化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包括汉口近代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租界建筑、宗教建筑、传统建筑和老汉口里弄,建设五国租界主题街区和武汉近现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发展老汉口历史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等产业集群),长江北岸文化创意产业带(含青岛路文化创意街区、四唯路建筑设计创意街区、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以及扬子街时尚婚庆创意街、兰陵路—美术馆视觉艺术创意街、珞珈山艺术设计创意街等在内的创意产业集群),沿江时尚休闲产业带(包括汉口江滩、沿江大道、武汉天地、吉庆街、保成路、京汉大道-台北路等地段的文体休闲产业集群);
——西北湖-后湖传媒出版产业区:
依托武汉广电总台、长报集团、出版集团、万达集团等,重点建设长江传媒大厦、武汉中心书城、长江传媒产业园二期、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区二期、武汉出版物物流中心二期、江北新媒体科技产业园、广电香港路数字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发展传媒、出版、发行、影视、新媒体等产业集群;
——武汉CBD文化功能区:
建设华中地区文化商务中心、大型博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运动休闲中心、主题公园,形成与总部经济相得益彰的数字物流、信息服务、咨询策划、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产业集群;
——古田文化创意产业区:
建设“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武汉新工厂电子商务产业园、新华科技印务工业园(华中新华印务城),重点发展文化娱乐、电子商务、数字印刷、文化用品制造等产业集群;
——汉江北岸文化商贸产业带:
重点发展包括武胜国际文化城、汉正街药帮巷明清风情街、崇仁路文化休闲街、武汉美食文化街、汉江文体休闲带等在内的文体休闲商贸产业集群。
武昌:
打造“六区一带”,建设文化创意城
——东湖西岸文化产业集聚区(“武汉·中国文谷”):
依托省直文化主管部门和传媒、文化机构,以楚天181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园、知音集团产业园、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等为主体,重点发展报业、期刊等传媒产业集群,力争建设湖北省文化传媒产业中心、中部地区最大的文化传媒产业集群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依托武汉中央文化区、长江文化演艺中心,发展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兼具文化演艺、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城市文化旅游项目,力争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城市文化旅游汇集地;
——光谷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聚区:
依托科技、教育、文化、人才、政策优势,重点建设花山、牛山湖文化科技融合核心园区,以及东湖工程设计城、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光谷软件园、华科大科技园、华师大文化科技园、传神多语云翻译产业园、雅图中国光影城、联想数字家庭产业基地、中国东湖广播影视媒体内容基地等园区,打造移动多媒体、语联网、云教育、数字内容、动漫游戏、文化装备、创意设计等文化与科技融合特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核心区;
——武昌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区:
以蛇山生态复合轴线和首义人文复合轴线为轴,依托辛亥首义文化区、都府堤-红巷红色文化区、昙华林历史文化风貌街区、长街-户部巷汉味风情文化区、长春观-宝通寺宗教文化区五大版块,构筑“双脊五片筑名城”的武昌古城特色景观与空间架构,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东湖生态文化风景旅游区:
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加强与周边高校科教旅游资源互动,以东湖欢乐谷、磨山景区等重点项目为,重点发展文化娱乐、旅游休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汉市 文化产业 振兴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