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小故事.docx
- 文档编号:914300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54.83KB
刘禹锡小故事.docx
《刘禹锡小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小故事.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禹锡小故事
刘禹锡小故事
【篇一:
刘禹锡小故事】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剌史。
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
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剌史。
刘禹锡写《陋室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安心住下,读书作文。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写下《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玄都观
过了几年,皇帝忽然想起刘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
刘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观得很。
于是刘禹锡就和朋友相约去看桃花。
刘禹锡这个人本来就好写诗,看了如此壮丽的桃花,焉能不写。
于是他回来就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就有名,这下很快就流传开了。
结果有人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进谗言,说这首诗明是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新提拔的权贵的。
皇上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把刘禹锡又发到外地去了。
差不多十年后刘禹锡又被调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观的桃花。
结果一看,很让人失望。
种花的道士已经去世,庭院也就破败,再也没有往日的繁盛了。
刘禹锡又想起这些年有无数的权贵兴起又衰败了,难免感慨,于是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传到皇帝耳朵里,又觉得刘禹锡在发牢骚,就又把他发到外地去了。
刘禹锡的成语故事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
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
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
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刘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是唐朝刘禹锡题的。
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散心。
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
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
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
“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
”
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
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
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说:
”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
据说,桃花源就是这样被保护下来了。
后人感激刘禹锡,便把这块碑叫做“镇山碑。
”
【篇二:
刘禹锡小故事】
刘禹锡的小故事范文一:
1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一篇文章
(师板书课题、作者)
(一)、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请同学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职务。
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朝廷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厅的房子。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故意刁难,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子居住。
对此,刘禹锡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文采非凡,他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这次的房子面积虽然小了些,但是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陋室铭》。
原文地址:
1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一篇文章
(师板书课题、作者)
(一)、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请同学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职务。
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朝廷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厅的房子。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故意刁难,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子居住。
对此,刘禹锡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文采非凡,他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这次的房子面积虽然小了些,但是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陋室铭》。
范文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故事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洛阳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
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曾参与了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永贞元年,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赋诗《游玄都观》触怒当朝靠阿谀逢迎上来的权贵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历夔州、和州刺史。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
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
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贬居的日子里二人因为机缘而成了好友。
后来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白居易为他的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在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的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因刘禹锡的两度被贬一共是23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后来,刘禹锡回朝任东
都尚书省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随后任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
他关心百姓疾苦,以大济天下苍生为己任。
在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当时苏州发生水灾,哀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范文三: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故事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洛阳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
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曾参与了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永贞元年,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赋诗《游玄都观》触怒当朝靠阿谀逢迎上来的权贵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历夔州、和州刺史。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
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
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贬居的日子里二人因为机缘而成了好友。
后来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白居易为他的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在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的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因刘禹锡的两度被贬一共是23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后来,刘禹锡回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随后任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
他关心百姓疾苦,以大济天下苍生为己任。
在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当时苏州发生水灾,哀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
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
朋友对他说:
“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
我给您推
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
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
最后很有把握地说:
“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
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
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
”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
“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
只是要特别注意:
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
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
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
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
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
也有人对他说:
“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
真难得呀!
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
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
于是,他继续服药。
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
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
“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
”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
这才转危为安。
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
从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教训:
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只凭主观猜测,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
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们还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无论办什么事都应当掌握一个“度”。
事物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量上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刘禹锡先后服用的药并没有变换,只是服用量超过了限度,使得治病的良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
由此看来,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只有学会这个本领,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然而,刘禹锡犯的错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深信不疑,对于他人事事处处设防。
在这种心态下,遇事总是满腹狐疑,总怀有猜忌之心,就会把别人都当成心怀叵测的人,就会把忠言当成花言巧语、另有目的。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防范他人上,人与人之间还能坦诚相见吗?
人际关系还能和谐吗?
还能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吗?
这也许就是我们应从刘禹锡看病所犯错误中所汲取的教训。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
他开初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2];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3]。
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
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自己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
这实际上反映了
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4]。
这也为他自己在修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
他这种因执著而妨碍自己真修的情形,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5]。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
公元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6]。
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7]。
他和这些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8];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相[9]。
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
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
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
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10];另一位禅师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11]。
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又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12]。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
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
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第一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其中有“?
?
?
?
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
”的认识[13];在为牛头山融大师新塔写的塔记中,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神通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14]。
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记述到,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之多[15]。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
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
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
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
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哪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
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
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
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份!
[16]”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
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象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
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
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境象。
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
”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
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17]。
到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客以后,他和白居易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们合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18]。
有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他写诗赞扬[19];另一次他说到白居易在家里试着炼丹,结果没有炼成[20]。
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锡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随着真修而来的是体悟的提高。
他在一首诗的引中说,“?
?
?
?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
?
?
?
因定而得景,?
?
?
?
由慧而遣词?
?
?
?
”[21],可见他于“戒定慧”的修持已到了较高层次了。
他还多次在诗中提到一些高僧的前世,说一个高僧的前世是“雪山童子”,是“金粟如来”的弟子[22],另一高僧是释迦弟子阿难转世[23]。
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也是归山隐居的修道人,他还希望与哥哥一同修成呢!
[24]
范文四:
刘禹锡修炼故事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是与白居易同时的唐朝大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通俗清新,精炼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多有弦外之音。
他以《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浪淘沙》为名的三组组诗,富有民歌特色,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他的《乌衣巷》、《石头城》和《柳枝词》是传世的精品,对后世的诗人和词人很有影响。
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
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很大。
[1]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805年从监查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831年出苏州刺史;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
他开初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2]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
[3]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
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自己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
这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4]这也为他自己在修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
他这种因执著而妨碍自己真修的情形,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
[5]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
公元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
[6]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
[7]他和这些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8]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相。
[9]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
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
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
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10]另一位禅师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
[11]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又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
[12]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
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
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第一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其中有“……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刘禹锡小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