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 文档编号:914279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81KB
德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德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德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②,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④,白帝城高急暮砧⑤。
[注释]①玉露: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
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
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
指赶裁冬衣。
⑤砧:
捣衣石。
1.诗中“_____,______”,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阴沉郁闷心情的写照。
2.说说尾联中“催”和“急”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
【解析】
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因此应填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分析。
《秋兴八首》诗人寓居四川夔州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一个“催”字,写出了家家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之急。
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一个“急”字,写出了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由人家想到自家,由他乡想到故乡,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更见艰难。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菩萨蛮①
[宋]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释)①该词作于诗人晚年。
作者晚年遭逢厄运,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上片“______”和“______”两句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
2.“插花还起舞”和“把酒共留春”两个行为,展现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
1.“老夫争肯输少年”“醉后少年狂”
2.洒脱、旷达乐观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具体考查对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的两句诗的提取。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如可分别提取“老夫争肯输少年”和“醉后少年狂”作为答案。
这两句都流露出词人桀骜不驯、老当益壮的心境。
2.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生活状态。
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
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
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开阔洒脱的胸襟。
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
【详解】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据此概括即可。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
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
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2.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的情感。
【答案】
1.①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气焰的嚣张。
②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③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经典内容,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既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又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据此理解作答。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代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
开花。
③舌涩:
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
不是说。
⑤衰病:
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
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
(1)A
(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
【详解】
(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
1.春愁
2.B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
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
“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
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7.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所以,选项A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8.诗歌赏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
(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写法角度: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构思角度:
首联叙事点题,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
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
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
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可以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度统一,融合一体。
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
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小题。
题西太一宫壁其一①
王安石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注释):
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
西太一宫:
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②蜩(tiáo):
指蝉③陂(bēi):
池塘
1.这首诗中景物描写绘声绘色,请赏析前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这两句描写“柳叶”“荷花”“蝉鸣”极具有画面感,诗人巧妙运用了色彩和声音,“绿暗”,极写柳色之浓;“红酣”,极写荷花娇艳;隐于柳绿中的蝉儿,不见其形,只闻其声。
诗中红绿对照,色彩艳丽,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描写了夏景之美。
2.这首诗由眼前西太一宫的景象联想到江南的景色,触景生情,尾句“白头想见江南”,直接抒发自己对江南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解析】
1.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
“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
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
“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
“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
“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结合诗句“白头想见江南”,诗人由眼前美景,追忆远在江南故乡,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诗词,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乐府诗。
B.“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对卖炭翁肖像的描写,突出其劳动的艰辛。
C.“翩翩”二字形象的写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的英俊潇洒之态。
D.这首诗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达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1.C
2.作者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解析】
1.C错误,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这里表现了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形象,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与理解。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
何以为情,难为情。
1.赏析“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的表达效果。
。
2.“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该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突出强调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2.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解析】
1.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把船夫捶鼓催促启程和朋友把酒挽留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与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依依惜别之情。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句“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的意思是:
今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
叙写的是情景和思忖的结合。
将送别之人心中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了词人希望再与君重逢的迫切愿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B.诗歌首联扣题,从运用典故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C.诗歌首联、颔联连用两个“空”字,并不显得啰嗦,诗人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D.整首诗写景抒情结合,景象前后三变,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2.诗歌颈联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请你描述诗人所创造的这一美好意境。
【答案】
1.B
2.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林,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解析】
1.B“典故落笔”错误,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晴川”“芳草”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州市 古诗 词曲 鉴赏 模拟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