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docx
- 文档编号:913404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96KB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docx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江苏省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一、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品茶
李汉荣
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
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
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
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
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每一片绿叶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
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
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
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感到不忍:
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
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些珍藏在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
茶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就这么喝下去,茶的一生就这么终结。
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
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那是我的妹妹,在鸟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
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
我喝下茶水,接受了感人的馈赠。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止停留于物品的色、香、味、形,而是联想到物品不平凡的来历及其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那我们与这些物品相遇,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它们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世界不只是一堆物,世界更是一个比物更丰富、更恒久、也更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
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
一件物到达我们面前,它不仅吁请我们感受它自身,而且期待我们体悟与它关联的一切。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东西。
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调和韵味,有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觉悟。
由茶可以推想到树。
树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树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命高峰。
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
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
14.文章首句所说的“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的理由(6分)
答:
15.文章第⑥段中插入了“我的妹妹”采茶的描述,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16.为何文章第⑨段说“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事物”?
((4分)
答:
17.本文作者看来,茶和人生(生活)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分条列举。
(6分)
答:
14.
(1)茶生长在远离尘嚣的高山深谷中,叶子和颜色简单;
(2)茶香是淡淡的;(3)喝茶要在简单的干净的房子,心情也应是平淡的。
(每点2分)
15.
(1)简单、朴素的茶中有着不平凡的来历(经历)或:
突出茶这一美物来历之不凡;
(2)引出要向生活和大自然感恩这一主旨。
(每写出一点得2分)
16.一般的饮料只是解渴去乏,而饮茶使人感受到人生、生命的美好源于艰辛,生活的苦去甘来等。
(大意对即可)
17.
(1)朴素、淡泊的人生是最美的犹如茶般;
(2)茶中有香味、甘味、湿味、苦味、意味,正如人生有苦有甜,有明亮辉煌也有黯淡朴素;(3)茶的生长要经历许多风云雨雾,人生也是如此,也要经受许多艰辛、磨练等。
(每写出一点得3分,写出两点即可得6分)(以上主观性试题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有些路,你并不清楚
吴毓福
有些路,你并不清楚。
譬如:
到仰天堂去。
虽然二十多年前去过一两次,也知道仰天堂,在秋浦河畔,玉屏山上,芙蓉尖下。
但时隔多年,即使旧路,于我,也似乎陌生起来。
新年伊始。
元旦黄昏,我与散文家许俊文先生为上仰天堂而提前夜宿灌口。
次日,早起,看天,特阴,特寒。
预报,天欲小雪。
可是,我们依然带着仰望仰天堂的盎然冲动,行走在乡间,行走在寒风里。
原先上仰天堂,都是坐船过渡去的。
不想,这次,走着走着,就上了一座窄窄的钢混桥梁。
我站在新架的桥上,向河的上游早先过渡的地方看去,谁知,早先的渡船已被闲置在河岸边的沙丘上,像一条干死腐烂的鱼。
这,不由让我想起宋人寇准的喟叹: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说实在的,行走乡野,遇到河流,我倒是希望有一只船把我从此岸摆渡到彼岸的。
对于我,这不是好奇,也不是新鲜。
我只觉得摆渡于人生有着它的独特的禅意。
没有了摆渡,我们就那样径直地过了桥。
过桥的时候,我确乎顿生了一丝怅然和失落。
于是,沿着秋浦河堤行走,也许时候已然是寒冬,沿路几乎没有扣眼的风景,除了一片又一片的嫩绿的油菜之外。
然而,当我们途径旧溪村时,我们不觉被远远的骆驼峰下旧溪村庄的炊烟所吸引。
其实,炊烟,对我来说,早已是一道令人怀想的风景了。
看到炊烟,袅袅的炊烟,我自然想起了童年的故乡,想起了老屋的烟囱……
到了山脚下,我们遇到了一位早晨放牛的村妇。
于是,问路。
那村妇说,你们这么这么走要方便一些。
于是,我们,就顺着那村妇的指引,朝前方慢慢走去。
一路走来,虽有些许登山之累,但踩着厚积的落叶,脚底的感觉自然越来越轻,越来越暖。
转过一道山嘴,穿过一片林木,仰望,仰天堂不觉就在眼前了。
一到仰天堂,我们,寻道的寻道,问佛的问佛,朝拜的朝拜,赏梅的赏梅……
据宋师太说,仰天堂始建于民国初年。
她来仰天堂修行,现在已有76年了。
我想,76年,76年在清寂的山上,并且几乎都是一个人……对俗世人来说,这是怎样一种概念啊?
不想吧!
想,也许也想不通的,尤其对于尘世俗子。
出得禅房,我们又在槛前的小小天池绕了一圈,天池,池清如碧,虽是寒冬,潭面却依稀可见几支枯荷残梗,在寂寥中酝酿着来年的荷香。
于是,我遐想着来年夏天,这里的荷莲,一定煞是悦目,煞是净心。
许是因了一缕暗香的牵引,在仰天堂禅房左侧,我无意瞥见了我早已心仪的蜡梅。
疏朗的梅枝上缀着星星点点的蜡黄,似苞似绽,宛如笑佛。
氤氲在梅香里,我不觉浸入佛心。
如果不是突然的一声仰天堂里的狗吠,我想,我不知要在梅下痴呆多久呢!
在仰天堂,除了我们一行,其实还有几位。
我们来时,他们正与师太告别,决定下山去了。
在这样的寒冬里,又是元旦后一日,我以为我们是今天早来朝拜的;谁知早已有几位香客先来了。
难怪古人有言: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在仰天堂四围,我们慢慢地转悠,穿竹林,看苍松,听禅音……转过仰天堂前的山道,即是下山的小路,回首仰天堂时,许老师轻轻地说出一句暗含禅意的话来:
“对于我们,有些路,其实,你并不清楚……”
想想也是,有些路,我们的确并不清楚!
譬如宋师太在仰天堂,一个人的仰天堂,那清寂的生涯……
譬如意欲在山上观赏雪里蜡梅,等了好久,不想下山之后,天才飘起了雪花。
譬如回来的当晚上,才知道我们从小道下山的时候,有一位一直仰慕的大师黄先生,从安庆赶来,在飘雪里从另一条路又一次上得仰天堂,无怪乎,《湖心亭看雪》里的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
(选自新浪《敏思博客》,有删改)
11.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说实在的,行走乡野,遇到河流,我倒是希望有一只船把我从此岸摆渡到彼岸的”含义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写行至仰天堂之前,为什么先写见到“炊烟”和足踏“落叶”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出了仰天堂的禅房,瞥见了远处的残荷以及禅房左侧的蜡梅,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这两种景物的特点,说说作者在观荷赏梅中悟到了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探究许老师那句“对于我们,有些路,其实,你并不清楚……”的深刻意蕴。
(6分)
11.“船”是与“乡野”、“河流”联系在一起,走在钢混桥梁上,使乘兴而来的我多少有些失望;(2分)我觉得乘船摆渡到彼岸对人生来说有着独特的禅意。
(2分)
12.远眺“炊烟”引发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使我油然而生亲近熟悉的感觉;(1分)
足踏“落叶”给我足下轻盈温暖的感觉;(1分)为下文写自己在仰天堂获得内心的纯
净和顿悟作铺垫。
(2分)
13.残荷只剩“残梗”,依稀可见,(1分)但在寂寥中酝酿着来年的荷香;(1分)
蜡梅枝疏色黄、暗香盈动,(1分)似苞似绽,宛如笑佛。
(1分)
作者由眼前荷叶的残败稀疏的实景触发了对来年夏日的遐想,悟到了来年荷香依旧,生命轮回不息。
(1分)
而被疏朗且含蓄有致的梅花深深吸引,体悟到佛心,而忘掉了自我。
(1分)
14.远离俗世的清净、悠然,非凡夫俗子所能清楚;修行者几十年独守的清寂,非一般人
所能体会;仰天堂的景色环境仿佛处处深藏禅机,出乎我们的意料;来仰天堂的香客
和心仪者内心丰富的世界不能轻易道明。
(答出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只要扣住文本言
之成理也可。
)
三、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孤石
聂鑫森
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
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
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
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
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
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
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
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
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说话的机会太少。
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
“你吃饱了没有?
再吃一碗吧。
”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
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
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
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
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
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
“到底是个孩子。
”
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
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
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
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
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
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像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
唉,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
师傅对他说:
“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
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
“那是我的石头!
”
师傅拍拍他的肩,说:
“你真不懂事。
”
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
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
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
他突然大声说:
“你偷了我的石头!
”
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
他听见师傅在吼:
“朱庆,你的魂丢了?
”
是的,他的魂丢了。
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11.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
12.师傅黄子正说的“你真不懂事”一句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分)
13.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4.本文题为“孤石”,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6分)
11.(4分)①运用比喻、排比、联想(或心理描写),(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②描绘山石形态,形象地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分)
12.(4分)①凸显两代人在观点和处理问题方式上的矛盾关系;②为下文写朱庆找厂长理论和辞职作铺垫。
(各2分)
13.(6分)①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②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③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④果敢而执拗,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
(每点2分。
答对三点即可)
14.(6分)①以物喻人,借“孤石”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寄寓作者对朱庆们生存境遇的关注;②小中见大,借助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出青年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需求问题。
③针砭积弊,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错位现象。
④引发思考,通过对不同层面人们不同处事方式的叙写,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四、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稻草人
耿立
父亲把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的时候,他十分激动。
时当黄昏,他望着夕阳下稻草人所指的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稻草人单腿独立在深邃的麦田里,我蓦然觉得它和父亲有点酷肖兄弟。
然而,稻草人不言语,稻草人什么时候喧哗过呢?
它们从不睡眠,也不考虑吃喝,当农人回家的时候,它们不回家;当收割的日子临近,它们也就支离破碎了!
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
春天的时候,父亲用陈年的稻草、绳索捆绑稻草人,他对我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
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我得承认,父亲捆绑的稻草人简直完美无缺,它们真实毕肖地做恐怖和威吓状。
有一种鸟儿,每年麦季的时候,都要从家乡的这块平原经过,它们并不美丽,但是平原上一年才能见到一次。
那些鸟儿望着稻草人,久久不敢涉足,它们盘桓着、盘桓着,最后只能无奈地向远方飞去。
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枚土块,狠狠地向稻草人掷去,他说,稻草人混蛋——
我回家告诉父亲,麦子长势不错,鸟儿也不去祸害。
父亲听后很忧郁,他说,保不定。
春天父亲扎制稻草人时,侄子曾偷偷地毁掉几个,父亲很恼火,他说,“不喜欢土地的人,才不喜欢稻草人。
”
麦子临熟的几日,每到黄昏,我都要到麦田巡查,然后向父亲报告麦子和稻草人的消息。
一天,侄子偷偷地问我,你知道鸟儿到哪里去了吗?
我摇摇头。
侄子说,鸟儿不在平原上停留了,平原上的人可恶,鸟儿让稻草人吓跑了!
过了一会,侄子告诉我,他不能让鸟儿在平原上不吃一点东西就走。
我有点好笑,对侄子说,人应该感恩稻草人才对,它们保护了粮食和土地,难道人不应该热爱粮食和土地?
“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
”侄子说,“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
到了晚上,侄子出去了,许久没归,不知什么时辰,父亲在屋里很急地唤我:
天空怎么发红呢?
父亲的房子正对着麦田,他见夜空里火的光芒正燎燎地飞向天际,一堆、两堆、三堆……我蓦然有所警悟,立马向麦田跑去,麦田里火焰渐渐地萎弱了,稻草人化为一团灰烬。
翌日,我和侄子站在黄熟的麦田里,父亲来了,他抚摸一下侄子的前额,然后闭上眼睛,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
我有点惶惑,没有了稻草人,还有谁来指点生活的方向、温饱的方向呢?
与稻草人握别,大地沉默不语。
(选自《雨花》1995年1期)
11.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
12.文中侄子说,“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
”“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从全文结构看,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4分)
13.文中父亲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
请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
(6分)
14.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6分)
11.(4分)①拟人,②比喻,③变换视角,④表现稻草人的“尽职尽责”,鸟儿的无奈无助。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12.(4分)强调侄子富有爱心,表现侄子有着不同于传统的观念、认识,与上文父亲的“忧郁”、侄子“掷土块”时的言行等相照应,为下文侄子烧毁稻草人作铺垫。
评分建议:
答到“照应”并作相应的阐述,得2分;答到“铺垫”并作相应的阐述,得2分。
13.(6分)①新生代对土地的情感日渐淡薄、依赖感削弱,父亲感到隐忧;②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在新生代身上难以传承,父亲感到落寞;③“稻草人”即将聪慧大地上消遁而永不再有,父亲感到无奈。
评分建议:
每点2分。
14.(6分)
①父亲倚重稻草人:
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理解。
②侄子焚毁稻草人:
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
③稻草人存废问题:
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④我的“惶惑”:
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复杂心理。
评分建议:
每点2分。
答对三点,得6分。
五、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
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
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
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
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
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
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
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
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
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
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
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
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
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
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
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
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
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
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
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
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
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
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1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4分)
1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1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
(4分)
1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
(6分)
11.(4分)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12.(6分)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答出“承上启下”给1分,有分析再给1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13.(4分)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14.(6分)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
(每点1分)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22分)
另一片天空
韩少功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
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
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
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
我的机会也来了。
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
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
但那又怎么样?
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
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二轮 专题 文学 文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