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13208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90
- 大小:108.75KB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
甫冠举乡试。
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不应会试者再。
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
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入为刑部员外郎。
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
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
寻改南京尚宝卿。
召为太仆少卿。
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
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
以荐起故官。
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
母忧归服未阕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徳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
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
“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
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
”帝不许。
德又言:
“《会典》礁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
今裕王当何从?
”帝不悦曰:
“既云王礼,自有典制。
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
”德即具册立仪。
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
德遏事侃侃,藏制诸宗藩尤有执。
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
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
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
赴者五千人。
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
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
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 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
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 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 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 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
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 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甫冠举乡试。
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②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
晚见知于帝。
【答案】
(1)B
(2)B
(3)B
(4)①(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
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
②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
很晚才被皇帝了解。
【解析】【分析】
(1)本题断句,只有首句和尾句不同,中间答案一致,故可以采用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
如“恳请”是一个人的动作行为,发出这个行为的是欧阳德,故“德恳请”不该断开,可以排除A、C。
“母忧归服未阕”大意是“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从语法角度,“未阕”前应该有个主语。
排除D。
故选B。
(2)B项解说错误,“军令”属于“兵部”。
故选B。
(3)B项,“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分析错误,原文“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说明欧阳德是在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
故选B。
(4)本题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
①“甫”解释为“刚刚”、“冠”译为“二十岁”、“举”译为“中举”、“之”译为“到”。
②“务”译为“讲究”、“尚”译为“崇尚”、“见”表被动、“知”为“了解”之意。
故答案为:
⑴B;⑵B;⑶B;
⑷①(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
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
②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
很晚才被皇帝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
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寻:
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
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
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
另外,针对每一个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欧阳德,字崇一,是泰和人。
(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
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
两次不参加会试。
嘉靖二年(1523),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欧阳德与魏良弼等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谀之意,结果进士及第,授六安州知州。
他在六安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生徒讲学。
后调入京城任刑部员外郎。
嘉靖六年,诏令选择朝中有学问和有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于是欧阳德改任为编修。
后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
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师。
随后,召入京为太仆少卿。
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
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每日讲学。
其后,因被荐举起任原官,又经过多次升迁至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
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满才赴任,召命他当值无逸殿,当时,迟迟不立皇太子,因为世宗相信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立皇太子之事。
欧阳德恳请建储。
适逢世宗诏令二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
欧阳德则认为裕王是太子不应出京,并上疏说:
“从前太祖以父婚子,诸位王子都住在宫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才搬到外府,现在的事和太祖时候的情况相同,请按照当初的旧制。
”世宗不答应。
欧阳德奏道:
“《会典》关于婚礼中说,太子结婚曰‘承宗’,分藩诸王结婚日‘承家’。
现在裕王是承宗还是承家?
”世宗不高兴地说:
“既然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
如你所言,何不册立裕王为太子?
”欧阳德立即准备册立礼仪。
皇帝更加不高兴,但是最终原谅了他的忠诚。
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奏请按成化朝纪淑妃的旧例丧葬。
皇上不答应。
欧阳德说话理直气壮,裁断诸位宗王和藩王尤其有凭据,或者当面指出利益与损害之处,众人面面相觑脸部发抖,欧阳德却神态自然,十分镇静。
正当这时候,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因学识渊博居显要地位。
他们在灵济宫聚集四方名士,共同讨论“良知”之学,前去聚会的有五千人。
都城讲学的集会,因此盛行。
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
很晚才被皇帝了解,将被任用掌握大权时,欧阳德却突然去世。
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
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
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
“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
“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
“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
尝以少谴,敕送南台。
素恃贵,坐彧床。
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奉敕治公之罪。
”素遽下。
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素由是衔之。
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
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
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
行达高阳,有诏征还。
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
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
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
谅怒,囚之。
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
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B.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C.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D.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丁忧。
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 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后指文书、凭证,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
C. 上柱国,春秋时代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
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唐宋以上柱国为武官的功勋爵位。
D.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项脊轩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与文中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彧处事分寸得当。
左仆射高颎的儿子申请戟门,柳彧认为:
父子并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佩服。
B. 柳彧的忠诚耿直,为百官所敬畏。
隋高祖非常赏识柳彧的忠诚耿直,称他是“国之宝”,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职位。
C. 柳彧不畏强权。
杨素是当时声势显赫的权臣,群臣都畏惧他,不敢违拗他,唯有柳彧敢于和他对抗,秉公执法,压制他的嚣张气焰。
D. 柳彧遭杨素忌恨,多次被陷害。
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汉王谅作乱,他假装病重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诬陷谋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
“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②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素由是衔之。
【答案】
(1)A
(2)C
(3)D
(4)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②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
杨素因此嫉恨柳彧。
【解析】【分析】
(1)本题“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这句话意思是“柳彧在批文上写道:
‘仆射(yè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
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
’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
“异居”不可拆开,意思是“不同居所,分居”,此处指“分家”,故排除B、D;尊有压卑之义”和“子有避父之礼”句式结构对称,“外门既设”对应“内閤又施”,且“竟不行”前面需有主语“事”,故排除C项。
故选A。
(2)C项,“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解释有误,“上柱国”位在丞相、宰相下,甚尊。
原为保卫国都之官。
故选C。
(3)D项,“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理解错误。
原文依据“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杨素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而非行贿。
故选D。
(4)本题特别注意:
①“以”即“因为”;“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筑宅”,“修建住宅”;“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判断句式;“见”表被动。
②“据案”译为“靠着桌子”;“立”使动用法,“使……站立”;“立素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立素”,此外本句也是被动句;“事状”即“事实情况”;“衔”,“嫉恨”的意思。
故答案为:
⑴A;⑵C;⑶D;
⑷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②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
杨素因此嫉恨柳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不可拆分开。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然后快速浏览原文,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柳彧(yù,有文采),字幼文,是河东郡解县的人。
他的七世祖先叫柳卓,随晋王朝南迁,寓居在襄阳。
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打仗失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
柳彧年轻时很爱学习,阅读了许多经史典籍。
高祖登基后,他多次升迁,官至尚书虞部侍郎,后因为母亲服丧而离职。
不久,又被起用为屯田侍郎,他再三推辞,未得到准许。
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大门上都以戟为门(指显贵人家)。
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
柳彧在批文上写道:
“仆射(yè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
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
”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
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
皇上嘉奖他正直,对柳彧说:
“大丈夫应当在世上树立英名,不应只是随波逐流附和众人。
”此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抵不称职。
柳彧上书道:
“当今天下太平,四海清静,治理百姓,应该任用那些有才干的人。
以前汉光武帝可算是一代明君,他由一个普通百姓而兴起,完全了解事情的弊端。
他和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取得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却没有任命他们担任具体职务。
我看到诏书,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已届迟暮。
先前担任赵州刺史,不懂职责,政务都由手下一班小人处理,贿赂之风公然盛行。
和干子骑马射界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的,担任某一职务管理百姓,就不是他所懂得的事了。
陛下希望天下清明,时刻不忘,如果认为应该尊重优待年长者,本可多赏赐他们钱物就行,如果让他们去举恶劝善,危害实在很大。
”皇上认为很对,和干子最终被免去了刺史职务。
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右仆射杨素是掌握大权的显贵人物,百官都害怕他的威势,没有敢冒犯他的。
曾经因为犯了过错,皇上命令御史台查办。
杨素倚仗自己位高势大,就坐在柳彧的座位上。
柳彧从外面走进来,看见杨素如此,就在台阶下面手执笏板态度严肃地对杨素说:
“我奉旨查办你的罪行。
”杨素慌忙离开座位。
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
杨素因此嫉恨柳彧。
此时柳彧正受到皇上的信任,所以杨素没有办法来诬陷他。
柳彧曾获博陵李文博所著《治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向柳彧讨要。
柳彧就将此书送给了杨秀,杨秀又赏赐柳彧奴婢十人。
后来杨秀犯了罪,杨素就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将柳彧削职为民,发配到怀远镇。
柳彧走到高阳时,皇上下诏招他回朝。
他走到晋阳,正碰上汉王杨谅打算作乱,派人快马招柳彧前去,打算和柳彧谋划此事。
柳彧被杨谅的使者逼迫,起初也不知道杨谅打算造反,但快要进城的时候杨谅造反的表现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了。
柳彧估计自己无法脱身,就假装得暴病不吃东西,自称病重危险。
杨谅十分恼怒,把他关了起来。
等到杨谅失败,杨素又上奏诬陷柳彧首鼠两端,来观察形势的变化,表面上即使没有谋反,内心里也赞成作乱的人。
柳彧被判充军敦煌。
杨素死后,朝廷下诏招柳彧回京师,他在路上去世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
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
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
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
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
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
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
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
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
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
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
《书》曰: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
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其比屋死亡比:
挨着
B. 以古准今准:
衡量
C. 臣既蒙陛下采擢擢:
提拔
D. 臣实预其荣辱预:
预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故燕王欲结于君
B. 以臣所见焉用亡郑以陪邻
C. 而不可以旷日持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 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B.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
C. 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
D. 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
语重心长,文笔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②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答案】
(1)D
(2)C
(3)C
(4)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①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
②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解析】【分析】
(1)D项,预,应为“参与”,联系文本,“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意为“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
故选D。
(2)A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B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这里译为“凭”/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C项,两者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D项,副词,表示反诘、反问,可译为“难道”/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怕”、“大概”。
故选C。
(3)C项,“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错误,原文“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译为“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