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迈向成功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课件doc.docx
- 文档编号:9120199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30KB
适应社会迈向成功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课件doc.docx
《适应社会迈向成功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课件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应社会迈向成功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课件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适应社会迈向成功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课件doc
适应社会、迈向成功
——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
第一节角色的转换
一、从“院校人”到“职业人”的思想调试
本节针对特定转折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大学毕业生应做好的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如何尽快适应这一转折,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同时,积极倡导大学毕业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升自己的就业力,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从院校人到社会人,要经历一个适应环境、适应工作的角色转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青年学生成才的必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工作、生活等方面也会逐步由不适应到比较适应。
大学生初入社会面临的困难和原因
步入社会后的几种不适应:
①心理上不适应;②工作上不适应;
③人际关系上困扰;④生活节奏不适应;
心理调查表明:
许多毕业生对于走向社会即充满了好奇,也夹杂着畏惧心理,在初入社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有一系列心理异常表现。
(一)心理上不适应的几种情形
1、自卑心理
[案例阅读]
某高校04届毕业生小李刚参加工作的言行最能体现这种失望心理,他说:
“我参加工作两个多月了,可就是融不到新的环境中去。
这里的人都那么现实和麻木,不像上学时同学那样坦诚天真,我每天都被指使做这做那,工作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刺激,每天就是写材料、做文案,还有吃饭、睡觉、看报纸,太枯燥乏味了,我对未来都失去信心了。
”
2、失望心理
对未来感到失望。
其表现形式是消极的,但若化压力为动力,积极调整,则可减轻这种心理的影响,如有些毕业生在产生失望心理后,抛弃了原来的观念,重新选择新的目标。
3、紧张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和工作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
如,能否找到理想单位;万一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有些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发愁;女同学为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气愤;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为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大学生的上述焦虑状态一般并不会对生活构成障碍,但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就有可能向病态发展,表现出情绪紧张、心情紊乱、身心疲倦、失眠等症状。
4、依恋和逃避心理
在求职择业中表现为:
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职业规划与发展出发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别人怎么看,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心理,不主动参与竞争,期盼学校给自己提供信息,坐等父母给自己四处张罗。
还有些毕业生在工作中感觉社会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型,价值观念,有事没事往母校跑,和同学、老乡交往频繁,从中寻找生活寄托和感情安慰。
5、盲目自信心理
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过分高看自己,认为自己水平高,理应承担更大的职责,理应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尊重,缺乏必要的谦虚精神,在实际的办事中不谨慎,很容易给人以办事没轻没重,不牢靠的感觉,到头来还是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案例阅读]学生味浓吃苦头
小吴从某知名大学会计系毕业后,进了厦门的一家公司。
与她同时进公司的同事要么学历没她高,要么学的专业没她好,使她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
当领导要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时,她觉得以她的条件,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一次,在计算效益时,她把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重复计算了两次,虽然最后没有造成实际损失,但整个公司的财务计划却被全部打乱了。
事后,小吴也很不在乎,觉得就像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改过来,下次注意就是了。
可这种态度让主管很不放心,以后有什么重要的工作,总找借口把她“晾”在外面。
6、急功近利的心理
有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城乡一座房”。
这种心理也可能会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其次是工作中攀比,不比奉献,比个人收入,不看自己为公司创造了多少效益,以自我为中心,讲待遇,讲报酬,甚至为了星星点点的个人利益出卖公司商业机密,可想,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公司在形象和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工作上不适应
1、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由于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初涉人世,有热情、有发展潜力,但他们对社会认知较少、缺少工作经验,特别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到公司后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短时间内难以创造效益,而从一名生手到独当一面有个过程,需要公司付出时间和精力对其后才能上手。
2、吃苦耐劳精神差。
根据这几年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高校扩招后的这几届毕业生专业基础较1999年以前的学生基础有所下降。
主要表现:
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特别是吃苦耐劳意识较差,表现为不愿意加班、对工作中困难和问题拖延、工作中不钻研,极个别毕业生多讲条件不讲奉献,影响了公司对其的评价和选择。
3、难于适应企业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
容易给企业留下自由散漫、责任心差的印象,也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案例阅读]自由散漫终离职
小张刚刚进入某国有企业实习,无拘无束的她对公司严格的规章制度很不适应。
因为边干活边听MP3,办公室主任说了她好几次,她却不以为然。
还由于在校期间随意贯了,上班迟到了几次,自己还不以为然,结果实习不到一个月,公司就请她走人了。
公司这样评价她,“不仅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
布置的任务能拖就拖,一到下班的钟点,她扔下手里没干完的活,走得比谁都快。
”本来公司还很欣赏她的专业能力,但无组织无纪律的工作态度让他们最终决定放弃。
(三)人际关系上困扰
美国啥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对数千名被雇职员进行了综合调查,最后发现,因人际关系不好而被解雇的,比因不称职被解雇的人高出两倍多。
可见,人际交往在职业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大学毕业生由于初涉人世,在人际关系处理上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怎样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案例分析]
小王是一位从小就很注重个人形象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做了公务员。
在工作中她心直口快,遇到不满意的事就抱怨他人和单位领导,结果和单位领导弄得很僵,相互见面很别扭。
她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连穿衣说话都觉得左右为难,最后严重得要辞职。
2、怎样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有的毕业生容易自恃才高,不屑于与别人交往。
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忽视与他人的配合,结果一方面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会引来他人的“另眼看待”。
[案例分析]
一家北京企业2003年招募到一名著名大学毕业生小陈,可是,正是这位大学毕业生,因为时时处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屑于与同事们平等合作,结果致使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工作最终搁浅,这一件事给单位领导和同事带来了不良印象,最后他不得不离开了公司。
俗话说:
“三个臭皮将,抵一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小陈之所以最后黯然离职,其主要原因就是年青人身上年轻气盛,持才傲物,在他身上表现得过于明显,自己疏远了别人的同时,也被大家所抛弃,落下个孤家寡人,何来个人能力的发挥?
3、忽略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有个别毕业生缺少优秀的品德,贪图小利,加上利益的诱惑,很可能做出卖公司利益的行为。
[案例阅读]贪图小利吃大亏
广州一家高档时钟公司,销售部有个外贸业务员是某高校对外贸易专业毕业生。
在公司基本工资是3000元,工作出色还有回扣,他主要的工作是和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单,由于这个业务员为了几千块钱的回扣将公司的一个客户转到公司的对手企业里去,致使公司损失了几十万,事情败露后公司报警,这个人已触犯法律,证据确凿的要坐牢,现已逃跑,有家不敢回。
(四)生活节奏改变,
主要对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不适应。
原来在学校习惯了晚睡晚起,居住环境,独立生活的能力等
二、大学生初入社会面临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对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认识不清;
现在,不少大学生从院校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对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差异认识不清,在工作中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事方法脱不了学生气,与职业角色要求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有很大差异,其结果很可能使其在心理、工作、人际关系处理上出现偏差,
如:
学生角色的社会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并取得经济生活的保证或资助;职业角色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
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即社会责任)是努力吸取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在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奋勇搏击的本领。
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或技能去为社会服务,完成工作。
学生与职业人相比,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已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工作为社会付出,独立作业,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二)缺少社会经验,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
虽然参加了工作,但潜意识里仍把自己当学生,角色还未完成转换,竞争日益激烈,也导致年轻人心态浮躁,急于攀比出成绩,耐不住寂寞。
尽管在职业初期有理想抱负,但光想成就大事业,沉不住气,导致其表现必然是急功近利,遭遇一点挫折又灰心丧气。
(三)不能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不足;
良好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恰当的认识,即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特质,即个人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拥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就可以在选择职业时,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的价值观需要,与自己的个性品质及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但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历练,不能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认识、评价自己,自我认识往往或高于或低于实际的自我或别人的评价,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在工作中可能表现为缺乏自信或者过于自傲。
因此,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在工作中,将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获得最后的成功。
(四)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对毕业生个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大学生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现实,不能了解就业形势,现实地设定自己的社会位置,就会盲目乐观或悲观,而只有知己,而且要知彼,才能从实际出发,早日成才。
其次,对大学生来说,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否则就难于发挥个人优势,也难于早日适应社会。
第二节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策略与技巧
一、积极投身社会,规划自己的就业适应期
1、立住脚跟,做好本职工作;
2、打开局面,融洽合群,体现自己的价值;
3、重视自我发展,把握机会,实现自我;
二、明晰角色,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
(一)掌握工作岗位对职业角色的期望;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规范。
每个人对于自己将从事的职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遵守岗位职责,讲求职业道德。
(二)了解领导对下属的期望;
一个乐队,只有服从指挥,才能成功演奏,作为一名企业人员,应正确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尽职尽力地完成领导所交给的工作任务。
要尽要能了解领导者的特点、工作方式和习惯,认真领会领导者的意图,努力发挥个人专长,为企业创造效益;工作中可能会与领导发生分歧,若遇到这种情况,要恰当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和建议,冷静理智地按岗位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以踏踏实实地工作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理解。
(三)明了同事对新共事者的期望;
孔子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应该谦虚谨慎,尊重同事。
不论对年长者还是年轻人,是上级还是下级,因为他们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各方面都比自己有经验,切不可给人留下肤浅的感觉。
要赢得同事的信任,得到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本岗位做起,要不怕脏、不怕累,脏活累活抢着干;眼高手低、自命清高、不做实事,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四)准确实现角色对自己的期望;
初入社会的毕业生要了解社会和周围人群的特点,了解角色规范,观察和了解他人对事物的评价,从而学会担任角色,例如:
机关工作人员喜欢安静的工作环境,言谈举止比较庄重,营销人员要求性格外向善与人沟通,这都是工作性质与环境的不同、人员层次与文化的差异决定的。
但一个人无论担任什么角色,都必须根据岗位的需要去努力实现角色对自己的期望。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
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难,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
”
可见,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以诚相见,把握技巧。
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去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个方面)
1、尊重他人,不自恃清高
到了新单位,尽管每个人秉性不同、爱好各异,但他们都可能掌握了某方面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业务技能。
要像尊重老师那样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感情,虚心向他们求教,不自恃清高,不妄自尊大,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平等待人,不厚此薄彼
在自己的工作单位,同事之间应平等相待。
不要以职务的高低、工资的多少来决定对人的态度;不要亲近一部分人,疏远另一部人,而应该尽力与所有同事发展平等互相的友好关系。
3、热心助人,勿见利忘义
只有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只有热心助人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
4、诚实守信,不贪图虚名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互相信任。
5、主动随合,不孤陋寡闻
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应主动交往,乐于同大家打成一片,不要固步自封。
只有在主动交往中,才能获得各种知识,找出自已的不足,体验到应该学习别人的东西,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6、宽人律己,不心胸狭窄
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地干事。
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误解时,要胸怀大度,克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处理,勇于剖析自己,主动担负责任。
三、培养积极情感,自觉克服心理障碍
当人们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加入一个陌生的群体,往往会很自然产生一种戒备心理状态,这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一个青年学生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时,如果不能很快地改变这种状态,那就不可能达到适应岗位角色的要求。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能引起人们认识的积极性,使人们锐意进取;相反,消极的情感会使人消沉、沮丧,窒息人们认识和创造的热情。
如何保持积极的情感?
1、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充分体验生活,如:
毕业生在进入新单位后,要虚心学习,大胆开展工作,要克服自视甚高心理,放下架子,面对现实,敢于实践,善于请教,成功开展工作,在生活、工作中寻找快乐。
2、要学会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情绪宣泄的途径很多,有倾诉、交流、哭泣、写信、剧烈运动等等;
3、是要学会放松调节,学会想像放松法、音乐放松法、自由放松法。
四、实现六个转变。
总的来说,实现从“院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主要是两个方面:
意识的转变、行为的转变。
其中,意识的转变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行为由意识来控制,只有意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行为才能发生根本变化。
(一)个人导向往团队导向转变
在学校当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将不会适合于企业,个人的成功必须与整体的成功结合才有意义。
这其中的转变包括:
重个性转变到重标准;以个人为衡量标准转变到以集体为衡量标准
讲独创转变到讲协作;独行转变到合作。
(二)从情感导向往职业导向转变
情绪化是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与职业人的高度理性行为是格格不入的。
这里的具体转变包括:
情感人转变到职业人(注重游戏规则);个人好恶转变到敬业精神;
情绪左右转变到职业驱动。
(三)从成长导向往绩效导向转变
在学校中,学生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成长,学生的衡量标准是成绩。
而在企业当中,职业人考虑的往往是经营绩效和利润。
具体来讲,转变包括:
智慧生活转变到经济生活(考虑经济上的投入产出)
文化目标转变到利润目标;个人成长转变到企业成长。
(四)从思维导向往行为导向转变
学生学习,重在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往往都是思维的训练。
这又和职业人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转变也就必不可少了。
具体包括:
思维至上转变到产品至上;想到就行转变到做到才行;
理论家转变到实干家;注重是非分析转变到注重是否合适。
(五)从依托个人资源往依托组织资源转变
这也是与前面的转变相对应的。
学生以个人导向为主,相应的依托个人自己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而职业人在组织中,依托和利用的资源来自于组织。
具体来讲:
利用个人资源转变到依托组织化的资源平台;独立发展转变到企业共同发展;依靠个人转变到依附企业。
(六)从兴趣导向往责任导向转变
学生的生活更多是凭借自己的兴趣,而职业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这里的转变包括:
个人利益为本转变到公司利益为本;兴趣所在转变到承担责任;
追求快乐转变到追求信任。
五、正确总结经验,注意社会“无字之书”和技能方面的准备和再学习
大学毕业生普遍对未来生活充满热烈的憧憬之情和向往之心,对未知的生活领域往往具有积极的探索之心,这是大学生身上一种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尤其对于年纪轻、阅历浅,很多方面涉世不深、缺少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不断总结经验,是尽快适应社会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也可以转变为成功的经验。
大学生初涉人世,会碰到挫折甚至局部的失败,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必须以冷静的头脑来分析遭受挫折的真正原因,并正面地汲取教训,最大限度克服由挫折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毕业生对于失败的分析,有正确的一面,也可能有不消极的错误的一面。
只要专业素质好、有闯劲,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职位。
此外,适应社会的过程。
是一个学习、适应、继续学习、不断适应的过程。
大学生毕业生应注意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职业技能学习和再学习,要根据自己从事职业,完善、补充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从重理论到重实践转变,同时,这个再学习的过程将延续终生。
六、努力保持自我,建立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一种积极的投入和有机的融合。
这种投入和融合,以承认遵守社会规范和服从现实社会有序要求为基础,但并不应该以完全牺牲自我为代价。
青年学生就业适应期,也是心理情绪的潮动期,所学知识与实际需要的落差期,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期,同时也是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实践期和发展期。
所以,职场新人只有及时提高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尽快度过当代大学生步入社会开始阶段的状态,尽快适应职场环境,并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规划,才会不断成长和成熟,才能处变不惊,避免陷入职业困顿,从而迈出成功的步伐,才能缩短适应期,开创自己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节树立终身学习观促进职业发展
一、什么是终身学习
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
终身学习强调的基本特征是“有意义的学习”,而其学习场所也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等。
大凡被个人或集团可以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被包含在内。
两种定义
二、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
(一)信息社会的要求
摩尔定律表明,计算机软件等知识更新的周期只有18个月。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创造年龄”不超过4年,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只有3年。
所有这些表明,不断更新知识、接受再教育是职业人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人无法回避。
美国人平均一生中大约变更工作7次,不学无术、止步不前、仅凭“一技之长”就想拥有体面人生是不可想象的!
终身学习是人们体面生存和继续职业生涯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的要求
是否重视终身学习,是一个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学习是现代民族精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新知识的“充电”、科技智能的内化、职业技能的升级等,都使受教育者的生命潜能得到释入,生命质量得到提升。
学习已成为生存、发展之道,知识将改变人们的命运。
三、如何实践终身学习观
1、终身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个体发挥创造潜能、追求自身发展的自我塑造、自我发现的过程。
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增长自己的声望、社会影响和适应能力的手段。
在终身学习视野里,学习活动开始超越教育范畴,即它不仅涉及教育范畴,还更涉及生存范畴。
进一步说,终身学习正在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正在成为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终身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社会存在,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生存质量。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生存概念”的提出正是这一变化的必然。
2、终身学习是一种主体转移。
以往,学习者常被看成务必得到“塑造”的“客体”,而“教师”则被视为对其施加影响的主要力量。
但是,当责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在人的成长与社会剧变中备受关注,在教育过程中愈显其价值的时候,教与学的矛盾之间,后者开始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学终究比教重要,学习者又终究比教育者重要”。
因此,在终身学习的旗帜下,学习者“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
3、终身学习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
终身学习是自主和能动的自我导向学习为核心,以自觉、主动、渴望学习为基本要求。
既然从“对象”变为“主体”,那么教与学的基点就必然定位在学习者的意愿与需求方面,也必然要求尊重每个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方式和特点。
诚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终身学习是“基于每个个人自发的意愿而进行的活动”,是“自己根据需要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手段和方法展开的”,而社会的责任则在于对他们的“要求给予必要的应答”,形成“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
4、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终身学习以注重过程、强调连续、与时俱进、始终不辍为其基本特征的学习理念。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里,人没有可能出现认识上的片刻停顿;在一生发展的过程中,人更没有理由拒绝履行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发展任务。
为此,大凡终身学习倡导者都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的”。
5、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
学习不仅是一个需要持续一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全面学习的过程。
理由就是社会变化投向人们的发展课题是多样的,个人成长投向个体的发展任务是多元的。
世界终身学习会议的“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以及“开发和运用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都是这一要义的具体诠释。
6、终身学习无所不在。
终身学习发生在人类生活的所有空间,诚如上述流行定义所说的那样,学习场所决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大凡可被个人或集团“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包括在内”。
7、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
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过程。
而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本身,使每个人在身临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对新的挑战、任务、情况和环境的时候,都能满怀信心、愉快而自如地去运用知识,驾驭知识和创造知识。
思考一个问题、做一件事情?
1、大学生适应社会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
2、请走访部分校友听取如何主动适应社会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个人情况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适应 社会 迈向 成功 大学生 如何 做好 角色 转换 课件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