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9119624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66KB
清明教学设计.docx
《清明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明教学设计
清明教学设计
清明教学设计1 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
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
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 四、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
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
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
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清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
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
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
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
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情预设:
或用在书上分段标画的方法;(参考教参253页)或通过示意图来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读书看插图,提示重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
(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
(注:
下文中的小号字与前面画横线的词语组成一个问题,以便提示学生深入思考) 清明节的由来怎样来的百姓纪念的习俗沿袭而来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二者之间的联系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于柳下为什么报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为什么流亡时,割肉奉君,愿主公常清明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学情预设:
学生渴望了解重耳流亡的背景。
四 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
①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
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
五 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一 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
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
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
(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
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
(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
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
(“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
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
理解“清明”的内涵。
(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第三课时 一 指导学生写字。
1注意易错的字,要写正确。
①“肺”字的笔顺。
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③“臣”字中间不是“口”。
2把字写好看。
①“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②“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③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两边大小、位置。
④“鞭”左高窄右矮宽。
3学生书写练习。
; 二 小组交流。
1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同学们交流。
三 读“学习链接”,与同桌相互说一说清明节的第二种说法。
四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五 美读课文,填写词语花篮。
六 布置作业 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30.雪顿节上看赛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三、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雪顿节”是什么节?
赛牛是怎样的场面?
) [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
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
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
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测查 读音:
崭惨豁 笔顺:
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
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
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 (五)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
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新课标提出: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何为“整体把握”?
即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主要内容,可以指思想感情,可以指表达方式。
内容也好,情感也罢,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圆球,组成文章的所有词句段都环绕于这个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圆球。
所以教学一篇文章,要着眼于整体。
“一般都是先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
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
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
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
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造句,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如:
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清明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
(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
(板书:
24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
(板书:
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
(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
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
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
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
(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
“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
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
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
(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
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
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
(板书:
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
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
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
(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市郊景象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汴河两岸规模宏大,场面繁杂历史价值 市井街道珍贵资料 资料提供者:
清明教学设计4 活动准备 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目标 能正确熟读古诗。
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过程 一、入场 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
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
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
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
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
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欣赏古诗朗诵。
(播放课件)教师:
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刚才电脑里的老师已经把《清明》这首古诗诵读了一遍,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
(播放古诗背景)幼儿跟着教师诵读。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
(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
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
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
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说。
教师:
第三句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
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
那个小孩。
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
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
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
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教师:
你们读得真好听。
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五、认字活动 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师:
”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
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
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
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
(明)(六)结束活动:
欣赏歌曲《清明》。
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活动延伸 学习歌曲《清明》清明教学设计5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
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
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
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
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
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
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
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
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
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课文配有二幅插图:
第一幅展示的是介子推割肉奉君,重耳深受感动的场景;第二幅展示的是清明节这一天,晋文公在“清明柳”前祭奠介子推的场景。
这二幅图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本课设计将从问题入手。
只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
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
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
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
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明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