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 文档编号:910533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28KB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解读】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应该掌握两项政策实施的背景、原因、目的;两项政策的内容、实质与实施过程、结果;两项政策的作用、影响。
通过上述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评价两项政策的作用。
2.斯大林模式:
应该把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把握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过程;把握斯大林模式对苏联、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应结合历史发展全面地、公正地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
【考试大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原因:
①国内:
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国际:
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队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 。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实行 ,农民除保留 、 和 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②工业方面:
普遍实行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流通方面:
取消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原则:
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3.评价:
①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 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影响了工农群众的积极性。
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国内战争结束: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②经济政治危机:
农民对 的不满与日俱增。
国家也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施
3.内容:
①农业方面:
以 代替 。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 支配。
②工业方面:
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 经营; 和
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 。
③流通方面:
由 转为允许 。
④分配方面: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
①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意义:
它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得到巩固。
找到了一条向
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
1.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中,经过 化和 化,实行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内容:
实行 ,包括 和 ;实行 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 经济;主要以 管理经济。
3.特征:
①经济上:
高度的计划性。
②政治上:
高度的集权化。
4.评价:
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基本上实现了 。
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逐渐僵化。
5.推广:
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苏联模式。
【走进高考】
例1.(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D.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
ABC三项表述错误。
例2.(2011海南单科,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
D。
扣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故选D项。
例3.(2008江苏单科,23)(14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分)
解析:
该题不回避今年热点“改革开放三十年”,主要考察了经济危机、斯大林体制、罗斯福新政、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知识点,难度系数中等难度。
第(4)问相对较难。
答案要点:
(共14分)
(1)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08四川文综,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2009广东单科,22)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2009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4.(2009江苏单科,17)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2009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6.(2010重庆文综,22题)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7.(2010课标全国高考,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大举入侵苏联
8.(2011?
威海模拟)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
“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征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9.(2011?
枣庄模拟)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10.(2011?
中山模拟)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
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现在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计划”的力量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11.(2011?
济南模拟)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
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
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利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12.(2011?
漳州模拟)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
13.(2009海南单科)(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6分)
14.(2010江苏单科,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①面向未来
②工业化之路
③纺织工业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B。
从题干中材料分析,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出于苏俄三年内战期间。
故B项符合题意。
2.解析: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解析:
B。
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4.解析:
D。
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5.解析: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
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6.解析:
D。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
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7.解析:
B。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形势。
从材料中“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以看出当时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是因为当时苏俄面临严峻的形势,故B项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粮荒并不是因苏俄的战争政策造成的,故A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并未出现工人、士兵到农村征粮的情况,故C项错误。
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时,苏联已成为欧洲强国,不会出现大规模缺粮的情况,故D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8.解析:
C。
苏维埃政权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A、B项没有商品经济,D项是土地法令,与商品经济无关。
9.解析:
B。
1922年之所以阳光灿烂,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固定的粮食税的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剩余的粮食。
10.解析:
D。
1934年苏联正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
而西方世界正遭受经济大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
因此维尔斯认为应向苏联“学习”。
D项是马克思的贡献。
11.解析: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词“租赁企业”,而“租赁企业”只出现在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故答案为B。
12.解析:
A。
1931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正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出口贸易急剧下降。
因此苏联趁机购买了大批外国先进设备。
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
(1)原因:
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分)
不同:
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6分)
1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
(1)问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需再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学生要注意审题,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而不是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第
(2)问则要求考生认真分析图③,准确解读其中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对图中信息是否准确做出正确的判断。
图③反映的是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这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
而宣传海报的特点需要学生分析归纳,注意从绘画主题、绘画者身份、绘画实践等角度切入。
参考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
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
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4 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