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910323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49KB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教学反思.docx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教学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有许多困惑:
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
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还有,本节课如能设计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让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
这样的亲身参与活动,应该更能使孩子体会吨的重量。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
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
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一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再加上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到实际生活中却不会应用。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大部分学生还亲身经历过。
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
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
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
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在教学平移、旋转的现象时,我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
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如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
1、点的移动设计,先让学生用实物移动,如,我先在黑板出示方格图,请学生将彩色磁铁向上、向左分别平移五格、四格,并说说你是怎样数格子的?
(避免学生把原点当作一格)
2、请学生将小房子向左向下移动。
(由点过度到面,是一个飞跃)开始学生无从下手,后来通过讨论协作认为:
要移动房子,必须先确定房子各点的位置。
这一内容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与同伴合作讨论中得出结果。
学生有了结果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不同意见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然后在教师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操作下得出结论。
接着,教师再设计疑问:
实物移动大家都会了,那么图形你能移动吗?
这时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纷纷发表意见,活跃了课堂气愤,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学生知道要移动图形的位置,必须先确定图形各点的位置,而确定各点的位置,又只需找准一个点的位置,其它按图形形状数格画出就可以了。
3、课件动画验证。
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正确数出物体平移的距离,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以及课件演示对平移的距离有了很好的了解,就能正确地说出平移的距离。
教师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
如:
人走路是做平移运动:
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却在做旋转运动……我在设计突破:
平移与旋转的本质区别时,先课件动画出示:
荡秋千,接着问学生,荡秋千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运动?
学生各说不一,我借此机会让大家讨论:
平移与旋转究竟有什么区别(此时提醒学生:
要在它们的运动方向上加以区别)。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
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
(3)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12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
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单元有两次比较。
其一:
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
其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
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一个图形周长长一些,最后要让学生探讨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
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
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的组织作用不能忽视。
学生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设计开放有层次。
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是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周长与边之间的关系。
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
因此基本练习没有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自己在量的过程中体验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
让学生巩固一下基本方法。
栅栏题,比较灵活比较开放,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第一个问题应该先让学生做一做,再做一边靠墙的情况,效果会更好些。
整节课上下来,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够扎实,有点急于求成,从练习中发现学生还是习惯用原来的计算方法。
二是对于有难度的习题,给学生探讨时间短。
今后的教学要注意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该扶则扶,该放则放。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也算是一个难点,虽然天天都在说时间、都在用时间,却不知24时记时法,也受平时用时间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时我尽量做到:
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
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
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
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
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
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
……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四)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计算经过时间的环节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先去调查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战士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计算自己喜欢的节目播放的时间,这样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内容就在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
同时还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西师版.三上)
教材分析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新课标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西师版.三上):
一是对全册教材的总体解读;二是对全册教材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全册教材的总体解读:
全册共103页;9个单元;50道例题;22组课堂活动(45个小活动);22个练习(197道题目,其中思考题12道)
(一)实验教材与修改教材内容对比
实验教材(九个单元):
一单元克、千克、吨,小调查;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三单元东、南、西、北,办数学小报;四旋转与平移;五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六单元周长;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八单元年、月、日,做一个家庭年历;九单元总复习。
修订教材(九个单元):
一单元克、千克、吨,称体重;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三单元辨认方向;四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新增加);六单元年、月、日,做一个家庭年历;七单元周长;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学当小记者;九单元总复习。
(二)四个领域的知识在修订教材的九个单元的分布情况
数与代数领域分布在一单元克、千克、吨,称体重;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四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新增加);六单元年、月、日及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图形与几何分布在:
三单元辨认方向和七单元周长。
综合与实践体现在九单元总复习和综合与实践。
统计与概率从4年级上册开始。
数学文化具体体现:
指南针、闰年平年、分数的来历
(三)本册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并体会分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加数、被减数、减数的分母都小于10)。
(2)经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计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结合生活情境理解简单的整数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两步四则混合运算。
(3)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5)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方向,会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6)认识周长,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1)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认识分数等有关内容的学习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悟数学推理、抽象的思想方法,积累估算的经验。
(2)通过克、千克、吨及年、月、日的学习,感悟这些质量的轻重及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
(3)通过辨认方向及长方形周长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感悟建模的思想方法。
(1)经历综合运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运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发展创新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4)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评价发展的反思评价意识。
(1)通过有趣的学习题材以及操作、交流、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体会本册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本册重难点
1.本册教学重点: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周长。
2.本册教学难点:
量感、方位直觉发展;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算理;分数意义。
(五)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学生对质量、时间和方位的体验,建立量感与方位感;
2.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3.多途径凸显问题解决目标,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4.综合与实践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5.结合有关内容安排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6.练习题设计基础性、发展性与挑战性统一,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发展;
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数与代数:
1.内容:
例1—克;例2—千克;例3—吨;例4—换算
—注重体验,建立量感
(1)克、千克、吨的认识,一方面注意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轻重一般用克、千克或吨表示,增加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增强对1克、1千克、1吨实际轻重的感受,促进质量感的建立。
(2)年、月、日的教学,让学生把握年、月、日、时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单位时间时长的感悟是建立这些时间观念的关键.
B.数的运算
1.知识基础:
表内乘法;万以内数概念;万以内加法。
2.知识发展:
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混合运算;小数乘法;题解决。
;推理的思想,模型思想,算法思想;运算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问题。
一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的口算(例1、例2)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例3)编写意图:
结合情境体会估算的作用,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避免与近似计算混淆。
教学建议:
重点结合情境选择单位掌握估算方法;口头表述体现估算的过程与方法;用口算的形式书面表达;解释估算过程与方法,总结策略,积累经验。
如何积累估算经验:
解释估算的思路和理由;体会不同的估算方法,总结估算的策略;对估算和精确计算结果比较,进一步感悟估算方法;结合实际选择估算方法;(一是看更接近哪个整十、整百数;根据实际选择大估、小估)进行二次估算方法的选择。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4—6:
不进位、一次进位、连续进位)。
问题解决:
1.教材变化:
(1)重视分析问题过程;
(2)重视数量关系(模型);
(3)重视多样化;
(4)重视反思。
(1)重视发现与提出问题;
(2)注重问题情境理解;
(3)突出分析过程(数量关系、策略、思想)
(4)加强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
D.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原教材编写思路:
估算——笔算——解决问题
2.新教材编写思路: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笔算)——探索规律——问题解决。
3.知识基础:
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100以内数概念。
4.知识发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混合运算;小数除法;问题解决。
5.数学思想与核心能力:
推理的思想,模型思想,算法思想;运算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探索发现能力、问题解决问题。
(1)与二下有余数除法的关系;
(2)商的位数不同;
(3)试商的复杂程度不同;
(4)笔算除法算理与算法是教学难点,结合例3第
(2)个问题,通过直观理解算理探索算法,但重点因处理十位相除后剩下的1的含义,如何处理;结合算理理解注意处理商的书写位置。
编写意图:
利用乘除法知识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感悟模型思想。
规律多种呈现方式,体现数形结合。
第
(2)是第
(1)个问题的变式。
教学建议:
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突出找规律的过程和思考方法(在联系中发现规律)
7.乘除法教学建议:
突出联系与直观
(1)注意口算、估算、笔算的结合;
(2)以数概念和表内乘、除法为基础推动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
(3)以一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探索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算法;
(4)以有余数除法为基础推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学习,突出算理算法。
(5)借助直观手段促进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关于四则混合运算
原四上的混合运算调整过来,但降低了难度(数据一般100以内,取消问题解决内容)
•加、减、乘、除法知识;
•混合运算。
•其他混合运算的基础;
•问题解决的基础。
•推理思想;
•归纳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
•5.新教材四则混合运算编写思路:
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6.混合运算教学注意问题:
关注运算能力
•结合情境引出计算需要;
•结合情境理解运算顺序;
•注意小括号的使用这一难点;
•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运算顺序;
•在练习的基础上强化巩固运算顺序;
•根据算式编故事。
(45—70÷2)
•C、数的扩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
(二)图形与几何
•三单元原教材编写思路:
东西南北——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新教材编写思路:
辨认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修改单元与小节名做修改;取消描述线路图。
•三单元的教学:
观察、体验与思考结合,发展方位感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向;观察与想象结合促进方位感的建立和空间观念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空间中的物体:
•认识周长新教材编写思路:
认识周长——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等量变换——问题解决。
•(三)关于综合实践
•本册安排了3个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称体重,二是做一个家庭日历,三是学当小记者。
(本册教材分析由市教科所文江邻根据重庆市教科院陈祥彬老师的培训资料进行整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师版 数学 三年级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