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docx
- 文档编号:9097360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792.81KB
届高三一轮复习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54.0分)
中国地质工作者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图回答下列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⑤C.③D.④
冰岛位于大西洋中北部,它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
冰岛有“极圈火岛”之称。
该岛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夏季气温不高,7月平均气温在10℃。
苔原是冰岛主要的地带性植被。
结合“冰岛活火山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3.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
A. 玄武岩B. 大理岩C. 页岩D. 石灰岩
4.冰岛的活火山带东西两侧的板块分别是
A. 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B. 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C.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D. 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5.该岛冬季较温和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热资源丰富B. 纬度位置较低
C. 受极地东风影响D.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下面左图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右图是左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段的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下列对图中所示河流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B.先自南向北流,后自东北向西南流
C.有结冰期,并且有凌汛现象
D.补给类型多样,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7.当图示河流入海水量达到一年当中最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转线速度:
⑤>②B.自转角速度:
⑤>②
C.白昼时长:
⑤>②D.正午太阳高度:
⑤<②
8.在左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受暖气团影响B.②地正值降水天气
C.③地受暖气团影响D.④地正值晴朗天气
9.下列关于右图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B.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
C.岩石乙比岩石甲更易受侵蚀D.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
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闽浙边界。
图1为太姥山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夫妻峰”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图1 图2
10.组成“夫妻峰”景观的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
A.甲B.乙C.丙D.丁
11.该景观形成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下面图甲为四处景观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2.关于图甲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①—冰川侵蚀B.②—海浪沉积C.③—风力侵蚀D.④—流水侵蚀
13.图甲中四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图乙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A.①:
甲→a→乙→bB.②:
d→丁→b→c
C.③:
丙→c→d→丁D.④:
戊→b→c→d
涠洲岛位于北部湾海域中部(如图),总面积24平方千米,是广西最大的海岛。
该岛23万年前出露海面,岛上岩层中含有大量气孔,伴有杏仁、流纹状构造。
岛上淡水缺乏。
据此完成下列题。
14.据材料推测,该岛最可能是
A.大陆岛B.火山岛C.珊瑚岛D.冲积岛
15.手握2019年7月20日14时船票,小明从北海码头登船前往涠洲岛旅行。
小明的旅行体验可信的是
A.出发时凉爽海风徐徐吹来B.西南方向晚霞绚丽多彩
C.岛上土壤层多花岗岩碎屑D.航行时间去程较返程短
16.该岛淡水资源不足的原因可能有
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②岛屿面积小 ③地形起伏较大 ④旅游业发达,用水量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下图为“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17.图中丁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
18.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甲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19.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贵州某县有一处奇特的石壁。
有近百枚”石蛋”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上,每隔数十年就会掉出一些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当地百姓称之为“下蛋”。
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长期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露出地表。
勘探发现,石壁为质地较软的泥质岩石。
据此完成下题。
20.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B.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D.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21.石壁每隔数十年就会“下蛋”的原因是()
A.地震引发地层震动,使“石蛋”松动脱落B.石壁和“石蛋”自然风化侵蚀的速度存在差异
C.气候周期性变化,暴雨引发泥石流冲蚀石壁D.“石蛋”不断结晶生长,体积变大后自然脱落
如图为某学生画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某处化石照片”。
据此完成小题。
22.图中箭头标注错误的是
A.①②B.⑦⑧C.③⑤D.①⑤
23.照片中含化石的岩石是
A.变质岩B.花岗岩C.沉积岩D.玄武岩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简图。
完成下面问题
24.甲地岩层每年以7~30毫米的速度移动,监测此现象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B.数字地球C.地理信息系统D.卫星定位系统
25.乙岛
A.地热能资源较为缺乏B.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岩石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D.岩石的地质年龄较新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据此回答下列题。
26.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7.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雷都”之一。
左图为我国海南岛略图。
材料二:
在海南省洋浦以南的西部沿海分布着我国唯一的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化地区,呈狭长带状分布。
材料三:
海南洋浦盐田村流传着千余年的古盐田和晒盐技艺,半岛上存在一个750亩的黑色玄武岩石阵,造型奇特,中间打磨平滑,边缘有大约2-3厘米的凸槽。
盐田村有7000多个岩槽,由祖辈开凿打磨,代代相传。
右图为盐田村的千年岩槽。
(1)读左图,说出海南雷暴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海南雷暴多发的原因。
(2)分析洋浦以南的沿海热带沙漠化土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推测村民利用黑色玄武岩晒盐的原因。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最高海拔1250米,享有“京西小黄山”之美誉,下图为“凤凰岭景观图”。
(1)说出图示凤凰岭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描述图示凤凰岭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1. 【分析】本题考查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大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发育状况较差,流水作用不明显,以风力作用为主,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地壳上升运动属于内力作用,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流水作用一般在湿润区,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寒冷地区,B对,ACD错。
故选B
2. 【分析】本题考查沉积岩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答】图1中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
图2中来自地幔的①为岩浆,岩浆指向的②为侵入岩,③为喷出岩,喷出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④为沉积物,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⑤为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⑥变质岩,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⑤,B对,ACD错。
故选B。
3.【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读。
结合材料可知,冰岛主要由于火山喷发形成,其主要的岩石为喷出岩-玄武岩,A对;大理岩属于变质岩,页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BC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冰岛东西两侧板块的判读。
冰岛位于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洲板块的张裂边界,东侧为亚欧板块,西侧为美洲板块,C对,AB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冰岛冬季较温和的原因。
冰岛位于高纬度,纬度较高,由于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岛中南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较温和,D对,B错;地热资源不是冬季较温和的主要原因,受极地东风的影响,气温应寒冷干燥,AC错。
故选D。
6.【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A
本题考查图中所示河流的特征描述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
准确判读河流所在半球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由图可知,图示河流支流少,A错误;从该河流河床两岸侵蚀差异可知,河流西岸侵蚀,东岸堆积,可知该河流位于南半球,故该河流先自南向北流,后自东北向西南流,B正确;由图文信息可知,该河流源地地处大陆西岸40°—60°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温在0°C以上,无冰期和凌汛现象,C错误;该河流以大气降水为主,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图示河流入海水量达到一年当中最大时出现的地理现象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
可结合选项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从上题分析得知,该河流地处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当入海水量达到一年当中最大时,为南半球冬季。
从图上信息可知,图中五地中,⑤地纬度最高,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C错误,D正确;自转线速度:
⑤<②,自转角速度:
⑤=②,AB错误。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图示四地天气现象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
掌握常见天气系统控制下天气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此时,图中四地受锋面气旋中的冷锋控制。
其中①②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③④受冷气团控制,为阴雨天气。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剖面图的说法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
掌握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读图可知,岩石丙被河流侵蚀,层面不连续,所以河流形成于岩石丙形成以后,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难度一般。
读图可知,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甲);丙有3个箭头指向它,而只有1个箭头指出去,应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丁),则乙只能为变质岩。
依据材料“太姥山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夫妻峰’景观图”可知,组成“夫妻峰”景观的岩石类型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地表景观形成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难度一般。
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左图地貌是侵蚀形成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后来地壳抬升,被外力风化剥蚀、侵蚀和搬运,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据图景观可知,①—海水侵蚀,所以A错误;②—海水侵蚀,所以B错误;③—流水侵蚀,所以C错误;④—流水侵蚀,所以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由图可知,②处景观是石灰岩海岸,其中的石灰岩是沉积物经d所示的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后经b所示的地壳运动,岩石上升出露地表,又经c所示的外力作用,最后形成图示的地貌景观。
另外,①②③④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外力作用尤其是侵蚀、搬运作用更为重要,“b→c”过程不能缺,排除AC。
④图中石英砂岩为沉积岩,图乙中戊为变质岩,D错误。
故选B。
14.【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1.【分析】本题考查涠洲岛的类型,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涠洲岛的类型。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岛上岩层中含有大量气孔,伴有杏仁、流纹状构造,为喷出岩的特征,故可判断涠洲岛为火山岛,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涠洲岛的环境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涠洲岛的环境特点。
【解答】A.出发时为14时,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凉爽海风徐徐吹来,A正确。
B.7月2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涠洲岛日落方向为西北,西北方向晚霞绚丽多彩,B错误。
C.花岗岩为侵入岩,岛上为喷出岩,C错误。
D.航行时间去程为逆风所用时间较长,D错误。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该岛淡水资源不足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涠洲岛的环境特点。
【解答】涠洲岛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①错误;由于涠洲岛岛屿面积小、地形起伏较大,雨水在地表难以储存,由于旅游业发达,用水量大,故水资源短缺,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7.【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质构造的判读方法。
【解答】背斜的岩层年龄关系是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的岩层年龄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
读图,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丁地岩层新,向两侧岩层变老,为向斜构造,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实践应用,旨在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质构造的判读和熟知其实践应用。
【解答】A.甲地岩层老,向两侧岩层变新,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故A正确。
B.丁地为背斜构造,不利于储存地下水,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故B错误。
C.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结构坚固,不易储存地下水,丁为向斜,不易修建隧道,故C错误。
D.图示岩层分层明显,应为沉积岩,故D错误。
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形成地貌的地质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解读图文信息和调运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原因。
【解答】甲地为背斜,为谷地,原因主要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丁地为向斜,形成山岭,主要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综上可知,两者地貌的成因是外力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1. 【分析】本题考查这些“石蛋”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答】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形成大量沉积岩。
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主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浸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
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A、B错;根据材料,“‘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不是中生代,也不会有恐龙,C对,D错。
2. 【分析】本题考查石壁每隔数十年就会“下蛋”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解答】据材料推断,“石蛋”位于裸露崖壁上,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导致崖壁岩层崩碎,造成“石蛋”脱落,属于自然风化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22.【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1. 【分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的循环,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读图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①为重熔再生,②为冷却凝固,③为外力作用,④为外力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
岩浆冷却凝固后只能形成岩浆岩,不会直接形成沉积岩,因此图中⑦错误;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所形成,变质岩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因此图中⑧错误,B与题意相符,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解答】喜马拉雅山鹦鹉螺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因为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C对;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形成,不存在化石,A错;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均由岩浆形成,岩浆温度高,不可能有化石的存在,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BD错误。
24.【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26.【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28.【答案】
(1)分布特点:
全省雷暴活动频繁;北部多于南部;内陆多于沿海;儋州地区是雷暴活动高值区(三亚为低值区)。
原因:
纬度低,热量丰富,空气对流强;临海,水汽充沛;山地多,气流的抬升作用强。
(2)纬度低,温度高,蒸发量大;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强,蒸发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植被稀疏等。
(3)当地热量光照好,利于晒盐;地形条件不是特别有利;当地多玄武岩,玄武岩多气孔,利于渗水、析盐;黑色岩石升温快;耐腐蚀,可反复使用;
29.【答案】
(1)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岩浆侵入活动)、地壳运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
(2)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运动,花岗岩露出地表;被风化、侵蚀等形成图示地貌景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一轮 复习 岩石圈 物质 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