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docx
- 文档编号:9091737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77
- 大小:3.08MB
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docx
《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
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
宝应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1总则
1.1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编制目的和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后文简称“水十条”)(国发〔2015〕17号)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江苏省实际,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12月发布了《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苏政〔2015〕175号)。
宝应湖跨扬州市宝应县、淮安市金湖县(东经119°05′~119°24′,北纬33°01′~33°16′),湖体位于宝应县运西片,金湖县东部,在高邮湖和白马湖之间,属浅水、封闭型湖泊,分属宝应、金湖两县管辖。
根据《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苏政〔2015〕175号)确定宝应湖水质目标为Ⅲ类,要求自2019年起稳定达标。
为了实现《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努力改善宝应湖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周围居民健康,最终实现流域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宝应县环境保护局委托我公司编制《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在宝应县环保局、金湖县环保局的协助下,我公司在《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的框架体系下编制了《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
2016年12月28日宝应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本方案技术评审会,形成评审意见,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形成《宝应湖水体达标方案》正式稿。
1.2编制依据
1.2.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3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7)《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
(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9)《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
(10)《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11)《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1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13)《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151号);
(14)《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
(15)《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16)《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1.2.2相关规划和资料
(1)《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扬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3)《宝应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金湖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5)《宝应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
(6)《金湖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
(7)《扬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8)《宝应县“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9)《金湖县“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10)《宝应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11)《宝应县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规划(2016-2020年)》;
(12)《宝应县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2016-2020年)》;
(13)《宝应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
(14)《金湖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
(15)宝应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金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7)宝应县统计年鉴(2015);
1.3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指导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宝应湖控制单元水资源持续利用和水质安全为根本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陆水同治、重点突出、分布实施”的战略导向,针对宝应湖控制单元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结合相关规划总体战略,制定宝应湖环境保护规划措施,建立宝应湖管理、治理的新模式,实现水质的根本好转。
1.3.2指导原则
(1)水源优先,综合整治
本方案的首要任务为确保宝应湖湖心断面稳定达标(规划目标为Ⅲ类水体)。
水质的保护既要重点着眼于水质环境的改善,同时需要从全流域角度开展污染综合整治,全面消减汇入宝应湖的污染负荷,确保湖心断面达标。
(2)全面统筹,分类治理
流域污染防治应正确理解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兼顾流域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区域经济发展、流域水环境改善作为总体来统筹考虑。
流域污染治理和水源保护必须采取综合整治的手段,包括各类污染源控制、截污减排、支流净化、完善垃圾收集储运系统等,促使污染物在总量上得到削减,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追溯源头,重点突破
全面了解宝应湖汇水区的污染源分布与排放情况,结合水体水质现状、已有保护情况,辨析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量调控与减排手段相结合,追溯重点污染源、针对关键环境问题予以重点突破。
(4)远近结合,分段实施
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根据实际发展状况,依据轻重缓急,充分考虑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功能性、效果性、敏感性、风险性、不确定性等排出优先顺序,提出分阶段实施的目标和规划方案,使宝应湖综合整治科学、合理、有序。
(5)加强管理,标本兼治
水体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性方案措施往往需要以管理方案为基础和纽带,使之相互连贯融为一体。
综合整治既着力解决当前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确保城乡居民安全,又采取治本之策,加强源头治理;既重视工程方案削减排污总量,又加强环境监管巩固治污成果,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宝应湖水环境安全的问题。
1.4工作范围和时限
1.4.1工作范围
根据《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的要求,依据区域地形、汇水特征,工作范围东部以大运河为界,西至三河拦河坝,南至金宝航道,北至省道331线。
控制单元范围见表1.4-1。
表1.4-1工作范围(行政)
市
县
乡镇
扬州市
宝应县
山阳镇、安宜镇、氾水镇
淮安市
金湖县
前锋镇、涂沟镇、宝应湖农场
1.4.2控制单元划分
根据《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的要求,宝应湖的现有纳污现状、水质条件以及行政区划等多种因素,同时便于将来的宝应湖环境管理等要求,将控制区域划分为两个控制单元。
各控制单元的划分情况见表1.4-2和图1.4-1。
表1.4-2宝应湖控制单元划分表
控制单元
控制面积(km2)
涉及乡镇
A控制单元(宝应县)
181.6
山阳镇、安宜镇、氾水镇
B控制单元(金湖县)
179.4
前锋镇、涂沟镇、宝应湖农场
1.4.3工作时限
工作基准年为2015年。
按照《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苏政〔2015〕175号),本次工作时限为2019年。
1.5阶段性目标及要求
以提高环境绩效为导向,改善水质为目标,抓住流域重点区域和突出环境问题,明确具体的整治任务和工程项目。
根据《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苏政〔2015〕175号)的要求,以及国家“水十条”提出的目标,力争2019年宝应湖湖心断面的COD、总磷、总氮等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图1.4-1控制区范围图
1.6技术路线
在宝应湖控制单元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水质状况,识别出主要污染物,并结合污染源调查,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问题诊断。
利用数值模型核算宝应湖的水环境容量,并依据水文、社会经济等条件划定污染控制单元,识别各控制区主要污染类别,预测规划年的污染排放状况和空间分布,分别核算各主要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以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为限定条件,核算各控制单元规划年削减污染量,进而提出重点区域和水域的水污染治理方案,在重点污染控制区提出包括污染物防治工程、流域生态保育方案和流域水环境监测平台建设等在内的相关污染控制工程实施及环境监管的方案。
具体的技术路线图见图1.6-1所示。
图1.6-1达标方案工作技术路线图
2区域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宝应湖跨扬州市宝应县、淮安市金湖县(东经119°05′~119°24′,北纬33°01′~33°16′),湖体位于金湖县东部,宝应县运西片,在高邮湖和白马湖之间,属浅水、封闭型湖泊,分属宝应、金湖两县管辖。
宝应湖在宝应县境内位于京杭大运河以西,是宝应县最大、最重要的湖泊,被宝应人民称之为“母亲湖”。
宝应湖湖荡范围包括白马湖隔堤以南,大汕子隔堤以北,三河拦河坝和淮南大圩以东,汜水、安宜湖圩以西,承受洪泽、金湖、宝应三县部分地区来水。
2.1.2地形地貌
宝应县全县境内地形平坦低洼,京杭大运河将全县分为运东、运西两部分。
宝应湖位于运西片,地面高程4.8~8.8m,为黄河和淮河冲积和湖积形成的湖滨平原,地势较高处已被围垦成农田,圩外仍为湖滩沼泽地。
2.1.3气候特征
宝应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丰沛,霜期不长,灾害性天气较多等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风向随季节转换,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东南风,春秋两季多偏东风,常年风向以偏东风最多,历年平均风速3.7米/秒。
常年平均气温14.4℃,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8℃,7月最热,平均气温27.2℃,全县极端最高温度为39.3℃,极端最低气温为-16.9℃,平均无霜期218天,年平均气压1016.5百帕,年度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日照数平均为2188.2h。
年平均降水量为958.5mm,降水季月分配不均,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51.7%,冬季占7.8%。
年平均蒸发量为1441.4mm,夏季蒸发量占全年的37%,冬季占11%,年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常年梅雨期约20天左右,一般在6月19日~7月8日,梅雨期降水量平均200mm。
对宝应县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有连阴雨、大暴雨、台风、冰雹、寒潮低温、高温热害,以台风、暴雨引起的涝灾影响最大。
2.1.4水质特点
宝应湖全湖水质超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处于Ⅳ-Ⅴ类,呈中度富营养化,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总氮、COD,其他项目基本都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
湖水黄绿色,pH值平均为8.35。
2.1.5生物资源
宝应湖生态系统类型为湿地水网生态系统,生物类型为浮游生物--滤食鱼类。
主要植物和水生植物有林木、荷藕、芦苇、藻类等,水生植物30余种。
宝应湖区有鱼类60余种,浮游动物50余种,底栖动物30余种,浮游藻类110余种。
(1)植物资源
规划区地处亚热带地区,因气候温和湿润,植物群落较为丰富。
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64种,其中:
林类约173种,草类约277种,藻类约114种。
由于该湖泊生态系统类型为湿地水网生态系统,湿地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湿地植被类型包括禾草型湿地植被型、杂草类湿地植被型、莎草型湿地植被型、漂浮植物型、浮叶植物型和沉水植物型。
水生植物共计16科30种,常见的有:
莲藕、芦苇、空心莲子草、金鱼藻、黑藻、苦草、槐叶萍、满江红、浮萍、芡实、荇草、香蒲、狐尾藻、菰、慈姑、菱、莎草、水蓼等。
全湖平均生物量7700g/m2,现存量32×104t。
芦苇、荻、莲、菱、芡实是该湖的主要经济植物,合计分布面积19.5km2,可年产优势质苇、荻1.8×104t。
另外,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至今还保存着苏中地区最大面积的水杉林,面积为2200亩。
(2)动物资源
宝应湖水质良好,生态优越,吸引各种野生动物栖息于此,其中鸟类达147种之多,还有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稀鸟类。
水生动物种类也很丰富,其中有鱼类8目16科46属64种,其中鲤科37种。
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鳊、鲂、湖鲚、银鱼、蒙古红鮊、翘嘴红鮊、红鳍鮊、草、青、鲢、鳙、鳜、鲶、乌鳢、赤眼鳟等。
鱼产量原以鲤、鲫、鮊为主,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20%以上。
现以湖鲚、小杂鱼、青、白虾等占优势。
其产量约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60%左右。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行政区域及人口结构
宝应湖隶属扬州市和淮安市,跨金湖、宝应两县区。
宝应县境内涉及山阳、安宜、氾水三个镇,共3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为7.6万人;金湖县境内涉及两个乡镇,一个农场,分别是涂沟镇、前锋镇,宝应湖农场,共12个行政村。
总人口为2.5万人。
2.2.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15年,宝应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02亿元,可比价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6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04.00亿元,增长11.3%,其中工业增加值165.96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88.39亿元,增长12.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比例为14.3:
44.6:
41.1。
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0669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5144元。
宝应湖湖滨带周边人口约10万余人,以农业为主,渔业为副,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7元。
控制区范围宝应县境内,宝应湖特色生态农业模式不断巩固,在运西湖荡生态区,以发展湖泊轮渔轮休工程,生态水产养殖工程,结合有机农业的种养加工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工程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主,围绕宝应荷藕、稻米、蟹水产、水果等,“宝应泰基”牌大米、“丰盈”牌大米、“宝应湖”牌大闸蟹、“莲馨园”牌莲藕、“水月”牌梨等一批具有宝应地域特色品牌的农产品不断涌现,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而且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
2015年,金湖县经济发展平稳健康。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6.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0.8%,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0.9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83.31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02.28亿元,增长12.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万元,达65476元,增长14.4%。
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9%(财政总收入等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加上划中央四税收入)。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0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
农业产值34.21亿元,增长8.8%;林业产值1.74亿元,增长9.6%,牧业产值6.56亿元,增长7.4%;渔业产值13.92亿元,增长11.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6亿元,增长8.5%。
控制区范围金湖县境内周边人口24457人,以农业为主,渔业为副,主要种植小麦、水稻、藕、芡实等。
2.3土地资源
控制区总面积为361km2,其中湖体总面积为35.35km2,水域为国家所有,陆地大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其余为国有,地类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荒地。
2.4水资源及水系概况
宝应湖历史上曾为淮河入江通道,1970年开辟淮河入江水道,筑三河拦河坝,建大汕隔堤,淮水由入江水道改道段入高邮湖。
从此,淮水不再侵入宝应湖,宝应湖成为内湖。
目前宝应湖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白马湖有部分来水经阮桥闸入湖,出水主要由大汕子闸下泄入高邮湖。
宝应湖横跨宝应、金湖两县。
宝应县境内沿湖主要河道有主排河、张港河、南闸河等7条。
涉湖涵闸有前进闸、李河闸、北河口闸等6座(其中张港河套闸已报废),涉湖泵站有养殖公司泵、南闸河双90泵、大胡子泵站等14座。
金湖县境内沿湖主要河道有涂沟河、东中心河、样南河等12条河道。
金湖涉湖涵闸有涂沟闸、东中心河闸、样南闸等6座,涉湖泵站有于沟南站、于南站、郭庄站等35座2545千瓦/44台套,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规划拟建金湖抽水站、大汕子南拦河坝节制闸等,沿湖堤防总长103.16km。
宝应湖北与白马湖通过白前锋镇阮桥闸、山阳镇顺河套闸相连,南与高邮湖通过宝应湖退水闸相连,但正常年份常年关闭。
2012年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金宝航道整治工程,金宝河作为输水通道,新建了金宝河北隔堤,将宝应湖与金宝河隔断,同时,新建了大汕子枢纽工程。
目前,宝应湖仅与金湖县境内的涂沟河、东中心河等12条河道和宝应县境内的中港河、南闸河等8条入湖河道相通相连,全湖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宝应湖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白马湖有部分来水经阮桥闸入湖,出水主要由大汕子闸下泄入高邮湖。
年入出水量4×108m3。
历年最高水位为7.74米(2003年7月14日),最低水位为5.0米,(1994年11月5日);年平均最高水位6.44米(2005年),年平均最低水位5.65(1994年);年内水位最大变幅1.71m,最小变幅1.2m,水位6月起涨,8月达最高值,9月以后逐渐下降,直至翌年1-2月达最低值。
宝应湖具体水文特征见表2.4-1。
区域水系图见图2.4-1。
表2.4-1宝应湖水文特征表
项目
单位
水准基面
(1985国家高程)
一般湖底高程
m
4.83
最低湖底高程
m
4.13
死水位
m
5.13
对应死水位相应容积
亿m3
0.42
正常蓄水位
m
5.53
对应正常蓄水位容积
亿m3
0.56
设计洪水位
m
7.33
对应设计洪水位相应容积
亿m3
3.08
历史最高水位
m
7.74(2003)
历史最低水位
m
5.00(1994)
2.5湖泊功能
宝应湖主要公益性功能为蓄水滞涝、水资源供给、生态保护等;非公益性功能为渔业、旅游等。
功能间应相互协调,非公益性功能服从公益性功能。
宝应湖其生态服务功能较多、较大,具有工农业给水、接纳排水、调蓄水量、防御洪涝旱灾、沟通航运、发展旅游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
其巨大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对于保护区域生态平衡、调节区域小气候有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是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场所和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也是规划中的宝应县饮用水备用水源。
(1)调节区域水平衡。
宝应湖地域开阔,并由持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和植物构成,丰水季节可以承纳上游或周边来水,枯水季节又可以向下游或周边地区提供补给水源,保护环境、净化水体,保持自然循环的生态平衡,稳定水域生态系统。
同时,汇水面积大,湖汊多;湖泊多功能化,蓄洪、排涝、净化水体、渔业养殖等。
(2)调节气候,净化水源。
规划区内湿地面积大,植被丰富,这些植被增加了空气湿度,缩小了温差,降低了大气的含尘量,可使气候变得温和清爽。
湖中生长的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排入湖中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可以通过沉降、吸附、吸收和其它作用进行截留,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宝应湖具有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稀有性等特点。
生物种类多样性丰富,群落及生态类型多样化。
湿地环境为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适于生活、生长的环境。
宝应湖区具有鱼类、贝类、甲壳类等众多水生生物,水生植物资源品种多样、数量可观。
同时,水生植物又给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他们繁殖快,生物量大,也给非草食性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
宝应湖湖地区是典型的湿地,水鸟资源丰富,是珍稀越冬鸟类的良好栖息、觅食和留鸟繁殖场所。
图2.4-1区域水系图
2.6湖泊开发利用现状
2010年以前,整个控制区由于高密度的围网、圈圩养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水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大量滩地开发殆尽,湿地物种破坏严重。
同时由于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利用,对该区域的土壤及植被等也破坏较为严重。
自从2010年宝应县实施生态保护规划以后,建立全面的保护区规划,将宝应湖及沿湖岸线部分滩涂划分为保护核心区,面积为2.75km2。
其主要任务是保护核心区生态系统的稳定。
通过对核心区的控制和管理,减少外界对核心区的压力。
保护区界限以外的大部分区域划为实验区,面积为168.72km2。
其主要任务是作为核心区的大屏障,同时利用该区域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条件,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和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规定开发利用只能在实验区进行,不得涉及核心区,也不能对区内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构成威胁。
故核心区为禁止开发区,实验区为限制开发区。
该保护区规划定为省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域。
目前,随着该区域国家湿地公园及有机农业园区的建设,生物资源种类及数量逐渐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整个规划区范围内生态环境已有所改善。
目前宝应湖主要为农业用水提供水源,其中南部金宝航道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规划输水通道。
沿湖无取水口。
宝应县境内共占用水域面积为15.55km2,金湖县境内占用水域面积为27.98km2,主要用于围网养殖和圈圩养殖。
3水环境现状分析评估
3.1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评估
3.1.1监测资料收集
本方案收集了宝应湖2014-2016年例行监测数据,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见表3.1-1,监测点位见图3.1-1。
表3.1-1水环境例行监测基本情况
水体
断面
监测项目
监测频次
水质目标(2019年)
宝应湖
北河口
pH、水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
半年一次
Ⅲ类
华滩河口
Ⅲ类
大土墩子
Ⅲ类
南闸尾
Ⅲ类
北闸尾
Ⅲ类
万亩鱼塘外围
Ⅲ类
采样及采样及分析方法:
按国家《水和废水监测规范》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图3.1-1宝应湖例行监测断面
3.1.2评价标准
根据规划水质目标,确定宝应湖的水质目标执行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
3.1.3评价方法
对宝应湖水质评价采用的是物理化学参数评价方法中的单因子评价法,即取某一评价因子的多次监测的极值或平均值,与该因子的标准值相比较。
一般水质因子(随水质浓度增加而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
式中:
Pi—单项污染指数,当Pi>1时,超标倍数为Pi-1;
Ci—实测值,mg/L;Csi—标准值,mg/L。
特殊水质因子:
pH值
式中:
pHi—pH实测值;
pHsd—评价标准中pH的下限值;
pHsu—评价标准中pH的上限值。
溶解氧DO
式中:
—实测值;
—标准值;
—实测条件下溶解氧的饱和值,
。
3.1.4评价结果
根据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宝应湖水质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功能要求,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总氮3.63倍、总磷3.80倍、化学需氧量0.65倍、高锰酸盐指数0.25倍,超标概率分别为总氮75%、总磷63.9%、化学需氧量62.5%、高锰酸盐指数27.8%。
根据对宝应湖6个常规监测断面的2014到2016年监测数据评价结果,将各个水质指标超标监测因子评价结果从大到小排序,选取综合排序前3位的污染物作为该控制单元的首要污染物。
宝应湖水质指标标准指数排序为总氮、总磷、COD。
因此最终确定宝应湖首要污染物为:
总氮、总磷、COD。
(1)各监测断面首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时间演化)
各监测断面首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时间演化)见图3.1-2、图3.1-3、图3.1-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宝应湖水质总氮、总磷、COD2016年较2015、2014年有明显好转,最近一次例行监测接近达到Ⅲ类标准。
图3.1-2各监测断面总氮浓度变化趋势(时间演化)
图3.1-3各监测断面总磷浓度变化趋势(时间演化)
图3.1-4各监测断面COD浓度变化趋势(时间演化)
(2)各监测断面首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空间演化)
各监测断面首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空间演化)见图3.1-5、图3.1-6、图3.1-7所示。
宝应湖湖水总体流向由北向南,监测断面依次为万亩鱼塘外围、北闸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宝应 湖水 达标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