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docx
- 文档编号:908408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1.43KB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docx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
总体要求:
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学习,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
1.【必背原文】
黄帝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要点】
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质和功用。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要点】
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作用与功能。
论述了药食气味的性能。
3.【必背原文】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要点】
提出了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4.【必背原文】
故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要点】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5.【必背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岐伯曰: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
【学习要点】
提出阳气的重要作用。
提出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阴阳调和对人体的重要性。
6.【必背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学习要点】
阴阳之间和谐协调的重要性。
强调阳气的重要性。
二、藏象
7.【必背原文】
黄帝问曰:
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
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灵兰秘典论》)
【学习要点】
用十二官相使作比喻,论述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强调心的重要地位。
8.【必背原文】
帝曰:
藏象何如?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
【学习要点】
论述脏腑的生理功能。
提出了确定脏腑阴阳的标准。
提出了“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著名论断。
9.【必背原文】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
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素问·五脏别论》)
【学习要点】
提出划分脏腑的依据。
概述脏、腑的生理功能。
提出了脏腑藏泻的理论。
“魄门亦为五脏使”。
10.【必背原文】
帝曰:
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素问·太阴阳明论》)
【学习要点】
用“阳道实,阴道虚”概括了五脏与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
总结了不同性质的病因损伤人体不同部位的规律。
邪气侵犯五脏六腑所表现出的症状。
11.【必背原文】
帝曰:
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
四支皆稟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
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
【学习要点】
提出“脾病而四肢不用”的论点。
论述了“脾不主时”的原因。
三、血气精神
12.【必背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
【学习要点】
论述饮食物的运化及代谢过程。
切寸口脉诊病的道理。
13.【必背原文】
黄帝曰:
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岐伯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岐伯曰: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岐伯曰: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岐伯曰: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灵枢·决气》)
【学习要点】
精、气、血、津、液、脉的概念。
精、气、血、津、液、脉的来源与功能。
14.【必背原文】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灵枢·本神》)
【学习要点】
神藏于心,又分属于五脏。
描述了脏气虚实的表现。
脾肾病变可以导致“五脏不安”,为后世先后天之本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5.【必背原文】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灵枢·本神》)
【学习要点】
“生之来谓之精”提出生命起源于物质的唯物论观点。
论述了思维活动的过程。
16.【必背原文】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
【学习要点】
生命活动离不开“天之气”,“地之味”。
提出先有形,后有神,形神不可分的生命观。
17.【必背原文】
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何谓也?
岐伯答曰: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灵枢·营卫生会》)
【学习要点】
论述了气与血的密切关系,生理上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
提出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治疗禁忌。
概述三焦的功能特点。
18.【必背原文】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素问·宝命全形论》)
【学习要点】
五行相克的基本规律。
是中医运用五行学说治疗五脏病证的基本原则。
19.【必背原文】
黄帝曰:
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岐伯曰:
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灵枢·决气》)
【学习要点】
精、气、津、液、血、脉虚损的典型证候表现。
20.【必背原文】
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海论》
【学习要点】
四海有余不足的变现。
四、病因病机
21.【必背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
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灵枢·百病始生》)
【学习要点】
提出病因分类法。
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22.【必背原文】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灵枢·百病始生》)
【学习要点】
总结了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突出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23.【必背原文】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素问·金匮真言论》)
【学习要点】
强调藏精的重要性,提出了精与温病发病的相关性。
总结了四季疾病的发病谱。
24.【必背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学习要点】
煎厥的原因及表现。
薄厥的原因及表现。
25.【必背原文】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素问·生气通天论》)
【学习要点】
痤、疿、皶等皮肤疾病的病因。
大偻、瘘等疾病的发病原因。
痈疽发病与营卫之间的关系。
26.【必背原文】
帝曰:
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
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
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
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素问·调经论》)
【学习要点】
阴阳虚损的病机及表现。
阴阳亢盛的病机及表现。
与后世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盛衰概念不同。
27.【必背原文】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学习要点】
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著名发病学观点。
提出了九气为病的病机理论。
28.【必背原文】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学习要点】
五脏病机体现了辨证定位,分析病机的思想。
六淫病机体现了火热致病的普遍性,强调了火热之邪的病机特点。
29.【必背原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要点】
风热湿燥寒五气致病的基本规律。
情志产生与五脏之气的著名观点。
情志致病的一般规律。
30.【必背原文】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要点】
阴阳转化的规律。
四季受邪,伏而后发的一般规律。
31.【必背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素问·生气通天论》)
【学习要点】
感受寒暑湿风四气的证候特点。
感受寒暑湿风四气的病理机制。
32.【必背原文】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素问·生气通天论》)
【学习要点】
四季受邪,伏而后发的一般规律。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发病观。
33.【必背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生气通天论》)
【学习要点】
五味太过损伤脏腑的一般规律。
五味适宜可以补养五脏,五味太过损伤五脏。
34.【必背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素问·玉机真脏论》)
【学习要点】
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及其预后。
是五行学说在中医病机学说中的运用。
五、诊法
35.【必背原文】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素问·脉要精微论》
【学习要点】
“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提出“四诊合参”的基本要求。
常见病脉的主病。
36.【必背原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学习要点】
提出了五色善恶的模型。
强调了望诊中望眼神的重要性。
37.【必背原文】
五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素问·脉要精微论》)
【学习要点】
五脏失守的表现。
五脏藏精气的重要性。
38.【必背原文】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素问·脉要精微论》)
【学习要点】
五脏与形体之间的关系。
五脏精气亏损的表现。
五脏精气充足的重要价值。
39.【必背原文】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素问·脉要精微论》)
【学习要点】
四时脉象的基本特征。
提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的诊法要求。
40.【必背原文】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素问·玉机真藏论》)
【学习要点】
四种易治、难治病证的特征。
反应了四诊合参、天人相应的诊疗思想。
41.【必背原文】
黄帝曰:
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
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
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
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此其候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
【学习要点】
论述了五实证和五虚证的内容及其预后的判断。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反应了重胃气的思想。
42.【必背原文】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要点】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提出诊法必须以阴阳为纲领。
提出四诊合参的诊断思想。
43.【必背原文】
帝曰:
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要点】
阴胜、阳胜证候的典型表现。
对于危重病证出现腹满,要认识其病情的危重性。
44.【必背原文】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素问·疏五过论》)
【学习要点】
提出详细问诊的重要性。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情志致病的一般规律。
45.【必背原文】
帝曰: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五脏别论》)
【学习要点】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强调胃气的重要性。
46.【必背原文】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
【学习要点】
脉与四时相应的思想。
脉逆四时的表现及其预后。
六、病证
47.【必背原文】
黄帝问曰: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素问·热论》)
【学习要点】
提出广义伤寒的概念。
热病的预后。
48.【必背原文】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
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
善。
治遗奈何?
岐伯曰:
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
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素问·热论》)
【学习要点】
热病的治疗原则。
热病后有遗热的原因及其机制。
热病的饮食禁忌。
49.【必背原文】
黄帝问曰:
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
愿闻其状。
岐伯曰: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素问·咳论》)
【学习要点】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成为后世医家论咳的准则。
形成肺咳的病理机制。
四时感邪致咳的机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经典 等级 考试 黄帝内经 参考 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