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docx
- 文档编号:906840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24
- 大小:150.40KB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docx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汇编:
文学发展简况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
(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
恩格斯说: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进程一:
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
古代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
1、古希腊-罗马文学。
a其中蕴含着的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学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补充:
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是: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虽然古罗马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性格,即崇尚文治武功,对人的力量的崇拜常常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之辉煌业绩的追求,由此又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美品格上更趋向于庄严和崇高的风格,但仍属于古希腊原欲型文化范畴。
)b希腊神话是多神的,众神与人同形同性,是人化的神,是神向人的下滑,人的主体性的高扬;c其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它体现的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取向是自然原欲。
2、希伯来-基督教文学。
a其中蕴含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补充:
其中所表现出的对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现出人对人性本质之追寻趋向于理性的和精神的境界,这是人对自身理解上的一种进步与升华;另一方面对上帝的崇拜又表现了人对自身之原始生命力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压制,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萎缩,是对古希腊-罗马的世俗人本意识的排斥。
);b希伯来的神话世界是一神的,是神化的人,是人向神的提升,人的主体性的萎缩。
上帝几乎没有人的原欲,而仅仅代表人的原欲的对立面——理性,真善美皆集于上帝一身,因而人永远有罪;c其文化内质呈“神——理性——人”三位一体之势,它是宗教理性型的,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
进程二:
中世纪文学(公元4世纪-15世纪)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发展时期。
当世俗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极端之后,人性遭到严重的压抑,上帝就成了人的异己力量。
宗教人本意识开始蜕变为神本意识,原始基督教对人性本质的理性追求最终走向了对人性的扼杀。
对新文化模式的追寻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进程三: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4世纪-17世纪)
由于到了中世纪晚期,教会使基督教走向极端,上帝成了人性的反动,一些人文主义者就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向它发起攻击,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形成冲撞之势,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以人为本、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个性自由反禁欲主义。
但人文主义绝不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单一延续与继承,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它同时又吸收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原始基督教和《圣经》本身所倡导的仁爱、忍让、宽恕等博爱思想,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它与中世纪教会宣扬的教义不能同日而语。
虽然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了人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混乱。
进程四:
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的主潮)
16-17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相继爆发内战和宗教战争,“自由”与混乱相伴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意识到理性、秩序的重要性。
牛顿、哥白尼、莱布尼兹等的自然科学成果告诉人们宇宙是井然有序的,因而人类社会也应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
在宗教信仰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之际,人们希望专制君王承担起拯救人类的大业,给社会以理性与规范。
从此意义上说,16、17世纪的王权崇拜与专制主义也具有人的解放意义。
(注:
①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都崇尚“古典”,但前者侧重于古希腊,后者则倾向于古罗马的政治、国家、集权理念,并且热衷于表现政治意识。
②古典主义文学所肯定与颂扬的主要是理性意义上的“人”,而这里的“理性”等同于“政治理性”。
)古典主义文学通过对古罗马的崇尚,歌颂了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人自己,这正好是对人文主义文学之“人”的解放主题的延伸,是从另一条道路上延伸了文艺复兴运动。
但是,当人们主动把自己的自然权利交给国王与专制制度时,绝大多数人的主体能动性与个性自由就随之消隐了,作为个体的人依然处于个性缺失、自我缺失的状态,这正为启蒙运动留下了解放的空间。
进程五:
启蒙运动(18世纪)
虽然启蒙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但启蒙文学的“理性”是从“自然法则”角度提出的人的天然拥有的全部知性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不凭借任何外在的权威与力量去认识真理;它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时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所以,启蒙文学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
但正如康德所验证的那样,人的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之间处于二律背反的永恒矛盾之中,因而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进程六: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的欧洲完成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过渡,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碎了原有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强烈的竞争观念支配下,物欲的无限膨胀,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给人带来了一定自由、解放和物质富裕,但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文明给人带来了新的束缚,尤其是物的束缚,使人的自由得而复失。
所以就在资本主义文明下理性主义高涨的时候,一场新的反叛已在聚集力量。
这种反叛最早来自卢梭的“返归自然”,是后来浪漫主义文学之滥觞;其次还有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年轻人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性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冰冷的理性化规则和不自然的趣味。
最终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始流行,并在各个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浪漫主义思潮。
浪漫主义对“理性”的反抗,实质上是个体的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反叛,是对人的感性世界的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呼唤。
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
进程七: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与浪漫主义文学相反,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了共同遵循“真实”、“写实”原则,从而进一步促使作家普遍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
科学驱逐了神学意义上的上帝,张扬了人智意义上的人的理性,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在上帝退隐的时代,人们觉得需要一个道德的“上帝”——博爱,人的灵魂里没有这个“上帝”时,人性就走向了邪恶,现实主义作家总是通过创作追寻着这个“上帝”,并无休止地拷问着人的灵魂。
现实主义普遍展开了道德善恶的灵魂质考,表现为人的原欲与理性冲突,他们不把人的自然原欲简单地视作人的原罪,而是强调对其作道德的规约,使之与人的原欲达到相对意义上的调和。
进程八:
19世纪自然主义文学
在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是否存在动物性,因而人性的恶在所难免感到迷惑不解时,于19世纪后期出现的自然主义非常肯定地回答了人的生物属性的问题,从而把“人”的问题探讨又先前推进了一大步。
自然主义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在其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认为“在所有人身上都有人的兽性的根子”,这种人文观念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规范,使文学对人的描写扩展到了生理性区域,表现出来非理性、非道德化倾向。
进程九: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
其文学品种齐全,既有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又有寓言、抒情诗、散文、小说等,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还比较粗糙和原始,除史诗外,一般篇幅都比较短小,构思单纯,主题明确,技巧单一,具有原始的拙朴美。
第一节古希腊文学
背景介绍:
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人难以依靠农耕方式谋生,而是在海上经商、做海盗或到海外开辟殖民地,这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情欲、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
一、文学特征: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
一切都是世俗的,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二、主要成就:
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三、文学分期及其发展状况: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背景介绍:
希腊原始初民因生产力水平很低,缺乏科学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外界世界,只能用幻想的神话去解释;而且,那时阶级还未出现,人和自然的矛盾还是主要矛盾,希腊神话正反映了这种主要矛盾;老辈神谱故事表现出母系氏族社会中母权制的许多特征,以宙斯为首的12主神则更多地反映了父权制的许多特征。
(一)主要成就:
神话(神的故事、英雄传说)、史诗,还有少量叙事诗和教谕诗。
(二)代表作家作品:
1、古希腊神话:
是古代人们通过幻想和想象把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拟人化或形象化的展示。
2、赫西俄德:
Ø教谕诗《工作与时日》(是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规劝弟弟走正直劳动的道路,不要走巧取豪夺的邪路。
Ø叙事诗《神谱》:
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3、荷马史诗
1、基本知识介绍:
《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
一般认为是行吟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又由于里面塑造了许多传奇生动的英雄人物,以及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而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成书过程:
史诗和作家文学不一样,不是由某个作家个人创作的,而是先从口头创作,并经过漫长时间的口头流传,不断由集体和个人的再创作而后形成的。
荷马也只是把最初散传于民间的传说与歌谣集成较系统的口头作品而已。
3、内容简介:
这两部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汇。
《伊利昂纪》以战争第10年最后51天中的战事为描写重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线,描写了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及其盟军的喋血苦战。
《奥德修纪》写了主人公奥德修(木马计的贡献者)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10年漂泊最后40天内的事。
4、思想价值:
①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社会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极为广阔地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②反映了古希腊人的思想观念。
a史诗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史诗中的英雄们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他们的行为动机都与个人荣誉、爱情、财产和王位等分不开;阿基琉斯的那种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欢乐的价值观,表现出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的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
b古希腊人的命运观。
荷马认为除了神以外,人生还受到另一种超自然力量,即命运或命限的制约。
但尽管凡人一般不能通过祈祷挣脱命运的束缚,但至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命运是可以被冲破或超越的。
诗人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了生存的意义,在战争的残酷中看到了生命的价值,《奥德修纪》正是强调了奋争的可贵,在神的助佑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以自主和积极的态度求索进取,百折不回,直到夺取胜利,这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抗争。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这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5、艺术价值:
①内容上:
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②结构上:
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③人物塑造上:
荷马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主人公的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
如希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刚愎自用,但却勇于自责;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英勇善战,但有时也倨傲任性,不能顾全大局;此外,荷马把英雄的成长看作是一个磨炼的过程,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④辞章华丽,妙语迭出,生动、形象的用词和比喻(特别是明喻)俯拾即是。
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期”。
背景介绍:
在氏族社会向奴隶制城邦演变过程中,原先分散的部落纷纷向城邦集结,小家庭也逐步形成,个体意识强化,而集体意识削弱,所以,以往侧重表现集体意识的史诗渐渐衰落,而适合于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就流行开来。
(一)主要成就:
抒情诗、寓言
(二)代表作家作品:
⏹抒情诗
1、萨福:
她的诗多半是抒发个人感情的爱情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音乐性强。
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2、品达:
他的诗歌主要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风格庄重凝练、具有崇高美。
⏹寓言
伊索(奴隶):
作为来自社会下层的创作,《伊索寓言》主要表现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情感,是他们的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艺术上善用拟人手法,把动物赋予人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
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初(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雅典时代)。
背景介绍:
雅典是当时古希腊的统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希腊文学的繁荣。
(一)主要成就:
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二)代表作家作品:
⏹戏剧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庆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有关。
悲剧
悲剧起源:
山羊之歌。
即祭祀酒神的歌舞(“酒神颂”)
悲剧特点:
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着重描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具有严肃、悲壮、崇高的特征,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结构形式完整而严密。
古希腊悲剧三大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他们的生活与创作分别标志着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即形成期、繁荣期、衰落(危机)期。
1、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
⑴文学地位及贡献:
恩格斯称之为“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贡献:
①首创三连剧的悲剧形式;②在悲剧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员,使对话成为戏剧的主体部分,同时缩减合唱队,基本形成戏剧的结构形式;③首创舞台背景和使用华丽服装。
从此,希腊戏剧不再是合唱抒情诗的分支,而转化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⑵代表作品:
只留下7部作品,主要有《俄瑞斯忒亚》(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三部曲),《普罗米修斯》(是由《被绑的普罗米修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悲剧构成,后两部未流传下来。
),《波斯人》等。
⑶艺术特点:
①人物形象单纯而高大,但人物性格多缺乏发展变化;
②戏剧结构较简单,情节不曲折,动作少,独白和歌队作用较大,抒情气氛浓郁;
③擅长创造隐喻(包括转喻、提喻等)。
转喻:
又称换喻、借喻或借代。
是指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的修辞方法。
如将困难比喻为瓶颈。
提喻:
不直接说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事物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表现该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外面是人的海洋。
通常有四种方法:
a部分与全体互代;b以材料代事物;c抽象与具体的互代;d以个体代整体。
④语言庄严、夸张,风格雄伟。
⑷重点作品解析:
Ø《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形象:
他热爱人类,富于献身精神;坚持正义,反对强暴统治;意志坚定,满怀必胜信心。
Ø《俄瑞斯忒亚》(《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三连剧)
《阿伽门农》讲述阿伽门农在出战之际,服从宙斯意志杀祭自己的女儿,荡平特洛伊返乡后遭其妻子所杀;《奠酒人》描写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忒斯回国,遵照阿波罗谕令报杀父之仇,在复仇女神追踪下逃离;《报仇神》经法庭审判,定罪票与赦免票持平,雅典娜最终投赦免票。
埃斯库罗斯的深刻处在于他对“负面”和“正面”的辩证思考。
在他看来,善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都不是孤立的,“对”与“错”是彼此包含渗透的,生活的险恶并非因为人们难以从善,而是因为他们常常无法避恶。
俄瑞斯忒斯所面临的复仇抉择正是这一人生命运的体现:
他要替父报仇(杀死父亲的是母亲)或放过母亲(为报杀女之仇而将阿杀死),他必须在两种“对”之间选择,但无论怎么选择,结果都会走向“对”的反面,黑格尔也指出希腊悲剧的精髓就在于戏剧化地突显了道德力量的局限的“对”与“对”的抗争。
2、索福克勒斯
⑴文学地位及贡献:
被称作“戏剧中的荷马”,他的悲剧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已步入成熟。
贡献:
①增加了第三个演员,使对话和动作成为戏剧最重要的部分;②人物性格更突出,使戏剧矛盾冲突成为剧情发展的核心因素。
⑵代表作品:
现存7部作品,主要有《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等
⑶艺术特点:
①索福克勒斯使悲剧艺术达到完美境界;
②突破抒情诗的悲剧形式,减少合唱队的作用,加强了戏剧动作;
③放弃三部曲形式,更简练地在一出悲剧中表现复杂的戏剧冲突,注意情节的整一和内在联系,结构紧凑,情节曲折,安排精巧;
④不注意写神而重写英雄,不重大段抒发人物的感情而重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之成为剧情发展的基本动力。
⑷重点作品解析:
Ø《俄狄浦斯王》
俄底浦斯形象和剧作的主题:
受命运惩罚和控制的受难者;苦难命运的首先反抗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和集中承受者;理解命运的智者。
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之后,在竭力摆脱厄运之中不知不觉间犯了罪,步步走进命运设置的圈套,这里体现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当他下令追查杀害国王的真凶时,他的正直、善良、刚毅的品格反而加速了他的不幸,紧锣密鼓地调查意味着加速了真相揭开的进程,当被告知自己正是那个罪人时,一方面预示着自己想要摆脱命运的抗争与努力也随着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他正直善良的品性及坚强的独立意识驱使他一查到底,并最终以戳瞎双目和自我流放作为自我惩罚。
此时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精神就具有了悲壮意味,虽然结局是以抗争失败告终,但他在邪恶命运面前不是消极顺从,而是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自我惩处,这反而实现了对命运的超越。
3、欧里庇德斯
⑴文学地位及贡献:
“剧场里的哲学家”、“问题剧”的创始人、三大悲剧家中民主倾向最强(欧洲第一位深切关怀妇女命运并描写妇女的作家)。
贡献:
①扩大戏剧题材,对女性家庭生活的现实命运的关注;②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出,特别是对女性心理描写细腻,表现了爱不能终其所爱的文学母题。
⑵代表作品:
现存作品18出,主要有《美狄亚》,《特洛伊妇女》,《海伦》等。
⑶艺术特点:
首先采用现实生活作为题材,开始把普通人形象放在剧中重要位置。
善于对人物做心理分析。
创造出一种新型悲剧,在悲剧中加进了喜剧成分,为后来的“新喜剧”铺好了道路。
⑷重点作品解析:
Ø《美狄亚》
美狄亚的人物形象:
她是在夫权、神权、政权三重压迫下的妇女形象。
她聪明热情,敢作敢为,热烈追求平等,是带有原始特点的泼辣女性。
她把丈夫当作唯一心爱的男人,为了爱情不惜背叛父亲和杀死兄弟,一旦遭到背叛,便把炽热的爱情化为仇恨的怒火,用极其野蛮的方式实施报复。
三大悲剧家比较:
1、塑造人物的不同:
埃斯库罗斯写神或神化了的人物;索福克勒斯按“应当是怎样”的原则写理想英雄;欧里庇得斯按“现实中本来是怎样”的原则塑造人;
2、艺术风格不同:
埃氏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索氏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欧氏悲痛、憎恨,寻找出路;
3、所持命运观不同:
详见下。
重点话题:
三大悲剧家对命运的不同看法及表现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剧作题材都取之于神话,悲剧风格却各有特点:
埃斯库罗斯的风格是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索福克勒斯则是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欧里庇得斯则是悲痛、憎恨和寻找出路。
与之相应的是他们对命运的不同理解。
由于他们所处时代分别代表着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形成、繁荣、衰落的三个时期,所以其命运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三个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
埃斯库罗斯认为神的意志最终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命运的制约,命运必然地支配人的一切,但同时也强调人的意志。
面对残暴的宙斯,普罗米修斯的力量弱小,最终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他又具有坚强的意志,去忍受和克服命运带给他的苦难,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悲剧色彩。
索福克勒斯向命运提出怀疑与挑战。
在他看来,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命运有捉弄人的邪恶性质。
他比埃斯库罗斯更进一步地肯定了人的意志,他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忍受命运摆布的人,而是时时想摆脱命运的限制,当努力失败时毅然转向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但同普罗米修斯一样,俄狄浦斯的抗争是以失败告终的。
到了欧里庇德斯的时代,由于发生战争和瘟疫以及科学的进步,加深了他对神的怀疑,他不再相信命运,认为命运在于人自身,强调事在人为,强调命运靠自己掌握。
美狄亚的复仇行动表明她不甘认命,她最终复仇成功并且乘龙车逃脱正说明了事在人为。
在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中,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喜剧
喜剧起源:
祭祀活动后的“逛欢游行”。
喜剧特点:
反映下层平民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意识,讽刺丑恶人物和针砭时弊。
喜剧发展:
旧喜剧:
指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上演的喜剧作品。
此时雅典城邦兴盛,人民有民主权利,诗人敢于批评政治,剧作主要是政治讽刺剧,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
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
《鸟》被认为是旧喜剧中首屈一指的精品。
它描写两个雅典人不满生活的混乱,逃至鸟的国度,创建理想中的国家的故事。
《鸟》幻想性极强,鸟类实现了没有压迫和奴役、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生活,以此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不义,这个云中鸟国堪称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体现。
中喜剧:
由于这一时期雅典民主制开始衰落,加之战争失利改变了诗人的心态,他们更多地选择市民生活中的讽刺对象,人物不再辱骂,较多采用含蓄的隐讽。
如阿里斯托芬的《公民大会妇女》《财神》等。
新喜剧:
最著名的代表是米南德《恨世者》。
⏹散文(注:
古代的散文并不是一种单独的文学样式,而是一些哲学、历史著作和演说辞。
)
1、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皆为著名历史学家。
2、苏格拉底:
著名的哲学家和演说家。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现在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了解绝大多数是来自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
⏹文艺理论
1、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理想国》《对话录》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①“理念论”:
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如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也即“模仿的模仿”,所以认为文艺是不真实的,甚至是有害的,会培养人性中低劣的东西;②“灵感说”或“迷狂说”、“诗灵神授说”:
强调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出现“诗性的迷狂”的表现,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
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
2、亚里士多德:
《诗学》
他是柏拉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文学史 复习资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