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读后心得.docx
- 文档编号:906159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73KB
说文解字读后心得.docx
《说文解字读后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文解字读后心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文解字读后心得
说文解字读后心得
说文解字读后感
说文解字读后感
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
”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
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
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
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
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
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
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
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
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
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
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
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
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
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篇二:
《说文解字序》读后感,刘国俊
《说文解字?
序》读后感
刘国俊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2009级
翻开《说文解字》,在其前言后有孙星衍文:
“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
通过孙序,《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然欲深层次、全方位解读研究《说文解字》,我自知能力远远不及,是故精读其序,反复斟酌,略有所得。
而在述我所得之前,我认为陈述许慎生活的背景、创作动机和自身学识是十分必要的。
《说文解字?
序》云: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其迷误
不喻,岂不悖哉~”。
这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今古文之争”,另一方面透露了许慎作此文之因。
“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典籍,“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典籍(网上查询所得)。
那时候,“诸生竞说字解经谊”,他们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把“长”字说成是“马头人”,将“斗”字说成是“人持十”,廷尉在解说法令时也“以字断法”,把“苛人受钱”说成“止句”?
?
针对“鄙夫俗儒”这些“野言”,许慎以“古文经派”的身份出现,批判这些“巧说邪辞”,捍卫古文经学说的学术地位,并提供相关依据。
若许慎是单纯的加入两派之争,其说未必能服众。
但他少时博学经典,学的乃是今文经,中年受业经学大师贾逵,学的又是古文经。
这样,他兼通古、今文经,使得他针砭今文经就显得强而有力,这种身份作出的评论著作也能让人心悦诚服。
抓住“文字”进行研讨,在当时来说,是许慎找到的反对今文经学派的一柄利器,因为对文字逐一进行说解可以对六经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达到否定“鄙夫俗儒”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的目的。
而对今天来说,《说文解字》这部巨作集文字之大成,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它明确了文字形意,对今天训诂学的发展、实践操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效。
在《说文解字?
序》中,许慎给“六书”作了很明确、很完整的界定,并同时举有例字,如“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
体诘诎,‘日’‘月’是也?
”。
他的“六书”理论是他对造字法的深刻理解,也是他从字形分析入手创立部首方法的主要基础。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可以说是他想出的分类编排方法:
同部类聚,异部群分。
在不同部首之间又有形相联系之处。
如“一、丄、示、三、王”,以“一”相联,由简至繁,逐步引申。
这种编排方法的运用,使书中框架各部首严密有序,这也是前所未有之处,以540部总9353字,且形义明了,无疑是文字学之巨作,训诂学之巨作。
在《说文解字?
序》中,还有一点是我尤其刻骨铭心的,那就是做学问要“信而有证”、“不知盖阙”。
当我读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大小,信一、而有证”和“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时,我不禁生起钦佩之情。
他对每一个字的说解都要求言必有据,出言无论大小都得确凿有证,若实不知晓,则悬而阙之。
试问,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天又有几人能落到实处,
钱钟书曾说:
“学问是二三素心人的事业”,也就是说,做学问要除祛名利、永存诚意,只有淡泊明志方能宁静致远,做出好的学问来。
可如今有些自诩为学问的大作却是套话、空话、废话连篇累牍;有的为文言不由衷,以紧跟形势为名,时常违心甚至阿谀奉承;还有的“借鉴”多篇他人佳作,将成段成段得文字“优化组合”,竟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
如此作为,乃追名逐利思想、商业投机作风对做学问的侵蚀,但就作者本身而言,他们所欠缺的不只是
做学问的素养,更是知识分子的品格,这,应为做真学问者、真做学问者所不齿~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讲: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强调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可急功近利,在《说文解字?
序》中,我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许慎当时力求做到“信而有证”,也许其中有很多因素致使他这么做,比如他看今文经学派信口雌黄,缺少“信而有证”的态度,可能“使天下学者疑”,于是决定消除这些隐患,又如他认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所以需要
言必有据等等。
但这些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今人要有感于其行,存一颗诚实、敬畏的心做学问。
一部《说文解字》能统近万字,其中形声字近八千,这些形声字中又有谐声偏旁千余个,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助于我们透过文字形体来考察其本义,即文字产生时所代表的意义,然后通过本义又可了解引申义。
从而达到以简驭繁,更好的掌握词义之效。
同时,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他还“博采通人”,大量引用了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
这些材料现在或残缺,或遗失,因此,《说文解字》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但就其序而言,我更多的只能管窥其内容,并不能详尽甚至粗糙的谈论整本书的结构乃至价值,可有一点又是可以肯定的,我大致了解了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意图,并觉察到其价值远远超
出我的想象,尤值得一提的是,我进一步感受到真正的学者是怎样做学问的,这是在跳出《说文解字》本身、淡化其意义及与其它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留在我心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姑且算是我个人的读后的略有所得吧。
篇三:
读书心得
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细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
作为一个90后在校学生,有一点感触想跟大家探讨。
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
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
四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
三阴三阳治疗纲要。
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
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著,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
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
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
在节目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
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
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
《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
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
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
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
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
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
更何况中医这一门浩瀚无边传统的学问,即使是博士这个群体也必然有知识不健全的地方,而恰恰刘教授让我崇敬并不是他渊博的才智,而是他在博士的名号下仍能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兼容并蓄并能在书出版后一一回复了批评的信函,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学术人应有的治学态度。
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更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否则中医历史上怎会有温病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等一系列的
中医名手,不都是对中医有不同的领悟么,真所谓“法门无高下,入道即是真”。
一次我在2CH(日本最大的web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字,只不过在mao时代进行了文字简化,这真是个失败的决策。
日本教育部门把汉字列为必修课,地位甚至比英文还高,日本学生学习对汉语的关注度也很高。
这也难怪日本网友能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价。
在《思考中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凡是对概念进行解释时,对文字必然要简变繁,并《说文解字》等书中找到对应,这一环节贯穿了所有章节。
文以载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汉字包含的精义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了解汉字承载的意义对学习任何传统学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得,这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
《思考中医》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中医文化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能站在“思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并且让大家也同时去思考“中医”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中医在学问意义上,一个是中医在行业意义上的。
有些人说作者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文解字 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