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系列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x
- 文档编号:9056176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619.83KB
高考历史 系列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 系列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系列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2年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系列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考点定位】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三年高考】
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伴随着每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更为完善,即C项所述。
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
,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C项。
3.(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图6
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
【答案】:
C
央官制的内容。
4.(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
D
【解析】:
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
5.(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2)
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答案】:
C
【解析】:
可从题中材料关键句进行理解判断,如“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冗官)、“文人阶层膨胀”(重文)、“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分割军权),即可判断该朝代为宋朝。
6.(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7.(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8.(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只有③④两项符合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
9.(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之意:
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项。
10.(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8)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本题材料表明,唐朝时重视读书的风尚很浓厚,这是科举制推行的结果。
11.(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
D
1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
C
【解析】:
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
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
13.(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
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
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
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
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14.(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理由是什么?
(6分)
【答案】:
说明:
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
“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圆点符号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
(1)
A
答案l: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
答案l: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
的军事实力。
答案2:
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
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
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
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解析】:
(1)A处:
针对题中材料涉及的北宋初年的政治弊端,要从大力推行科举制对解决这些弊端的角度入手;B处:
针对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数众多,官职较少的问题,联系北宋的冗官弊端进行分析。
(2)基本上只有两种观点可行:
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或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
赞同则主要说明利,次要点明弊;反对则主要说明弊,次要说明利;不能仅仅注意利或弊的一面。
这就需要贯彻辩证评价及分清主次的原理。
二.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
C
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
C
【解析】:
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
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
【答案】:
D
【解析】:
“德礼为政教之本”,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
故选D项。
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解析】: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6.(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答案】:
C
7.(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解析】: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A、B、C表述错误。
8.
(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答案】:
C
【解析】:
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
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答案】:
B
【解析】:
识记“契丹”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即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1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
【答案】:
D
1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开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
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
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
【答案】: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归纳秦汉、曹魏、唐代等不同时期官吏选拔标准中“德”、“才”观的变化。
从统治思想的演变、历史背景的变化和制度调整的目的角度思考变化的原因。
(2)认真阅读归纳材料三中关于德与才的重要性、德与才的培养方式、德与才的考核方式这三方面的新认识,先述后评。
评价时要联系传统人才观、联系时代变化和当时的现实需要。
12.(2011年浙江省文综38—
(1))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答案】: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主要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解析】:
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答案】:
D
【解析】:
金朝(女真族)也重视中原汉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说明它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2.(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
D
【解析】:
依据郡县制的突出特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来判断,其余三项是表象和作用,不选。
3.(2010安徽卷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4.(2010年北京卷文综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图6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
C
5.(2010年福建卷文综14)《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三项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
6.(2010年广东卷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
:
D
7.(2010年山东卷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解析】:
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8.(2010年浙江卷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答案】:
C
【解析】:
A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B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排除D项。
9.(2010年江苏卷历史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答案】:
A
10.(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答案】:
B
【解析】: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
11.(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题第
(1)、
(2)小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分)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出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答案】:
【两年模拟】
一.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
1.(吉林省汪清六中2012届高三一模文综)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
B项(地方权力渐强)和C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排除D项;A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趋弱,符合前述规律。
2.(安徽省泗县2012届高三上期一次质检历史)中国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同姓不婚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 系列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高考 历史 系列 专题 01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