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05604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22
- 大小:865.78KB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课 散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采用“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
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入新课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干枯的心灵以滋润;家庭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文本解读
一、简介作者 检查字词
1.介绍作者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字词识记
嫩(nèn)芽 霎(shà)时 拆(chāi)散 熬(áo)过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委屈 各得其所
3.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两分钟速读课文,快速抢答:
(1)散步的季节?
(2)散步的地点?
(3)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4)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提示:
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2.据抢答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入境 把握主旨
1.听读课文,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莫怀戚一家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学生回答:
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啊!
一家人相亲相爱、理解谦让,他们在阳光下、田野间的散步是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这才是天下最浪漫的事!
文章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赞歌!
2.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
请用“我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
”的句式回答。
(投影出示)
学生各抒己见,各赞所爱:
“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板书:
“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
A: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说:
‘走大路。
’”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母亲——温和慈爱(板书:
母亲——温和慈爱)
A: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媳妇、孙子造成麻烦,怕拖累他们,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亲对我的信任。
B: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孙子,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
“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板书:
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妻子——温柔贤惠(板书:
妻子——温柔贤惠)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
……
【老师小结】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
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
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相亲相爱”或“互敬互爱”。
3.水到渠成,把握主旨
感知了文章内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现在,你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了吗?
学生概括: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板书: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写法探妙,可资借鉴
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要是你,会把这事写入文章吗?
明确:
这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板书:
“小”“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
这种以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四、美点寻踪 品味语言
“好马配好鞍”,好文章除了有好主题,还须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投影出示)
1.学生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2.学生畅所欲言。
(1)写景的句子
A:
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
【分析】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B:
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分析】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A: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
【分析】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分析】比得多妙!
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
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精当的用词
如“熬”“铺”“慢慢地”“稳稳地”等。
(5)含义深刻的语句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分析】“我”和妻子都人到中年,既要扶老又要携幼。
母亲代表过去,对她要尊重珍惜;儿子代表未来,对他要呵护珍爱。
对家庭来说,他们确实几乎就是全部。
作者如此形容十分贴切,深切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
小结:
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拓展延伸 音乐升华
1.自省吾身
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
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
(投影出示)
2.抒写亲情
爱要说出口,现在你也许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小语,回家后深情地向你的亲人诉说;也可以写到贺卡上,在他们生日时给他们一份真挚的祝福。
3.真诚行动
爱要说出口,更要有行动。
回家常为父母、家人做点事:
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相信你能做到!
(投影出示)
4.教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投影出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衷心祝愿大家家庭美满,阖家幸福!
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让爱住我家》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一篇短文,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第2课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文本解读
一、联系旧知 情感导入
1.打开记忆的闸门,请同学们回忆在所学过的课文或者接触过的故事中,有没有表现母爱的?
这些母爱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2.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更带着一份期待,来欣赏《秋天的怀念》。
二、扣题朗读 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2.根据课题,设计几个阅读思考题。
例如:
作者怀念谁?
为什么会怀念?
为什么在秋天怀念?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指名1—2位同学分段落朗读课文,教师朗读最后几段。
4.针对刚才设计的思考题,全班交流,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了“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强忍住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无比关怀爱护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
三、研读赏析 把握主旨
1.自由阅读课文,圈划令你感动的词句、段落。
要求:
(1)时间:
三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3)适当批注。
2.读一读感动你的句子,说一说感动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细致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
并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3.儿子又是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这一片深切怀念之情的?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母亲细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
(2)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②小组讨论:
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
(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③请试着把“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整。
着重抓住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对于菊花的理解,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正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借景抒情是指让感情依附于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它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
四、深化主旨 拓展交流
1.幻灯出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同学理解句意。
理解要点:
感叹人子想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而无以言孝。
告诫天下的儿女们,抓紧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言语、一个关爱的眼神。
2.“母亲走了,带着对子女深深地挂念;母亲走了,遗留给儿子永无偿还的心情。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回忆你的父母为你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你又打算怎么回报他们呢?
附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语段,读一读,背一背。
2.推荐阅读:
毕淑敏《孝心无价》。
第3课 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抓住对人物的描写部分,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所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导入新课
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心醉的生活财富。
可是当现实中产生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去体会是羚羊木雕贵重还是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珍贵?
文本解读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学生边读边勾画文中的生字词,再展开查字词典比赛。
如生字:
怦、杈、攥;词:
自作主张、形影不离、合二而一、满不在乎、仗义、怦怦等。
2.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让学生用“文章讲述了 的故事。
”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从多角度或由抽象到具体表述,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学生表达的内容,如:
(1)文章讲述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故事。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3)文章讲述了为一件工艺品而闹得一家人很不愉快的故事。
(4)文章讲述了一件羚羊木雕送了人而被迫要回的故事。
(5)文章讲述了“我”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要我去把它要回来的故事。
二、深入情节 梳理思路
1.学生逐段速读,编写文段序号并标出文中回忆开始和结束的句子。
2.提问:
回忆部分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看属于哪种叙述?
这样叙述这一内容有何作用?
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
这段插叙交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或“我”送东西给万芳的原因等。
3.教师在上述提问的基础上相机简介小说的有关知识(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情节过程: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提问:
全文按情节可分几部分?
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前后讨论,自由发言:
1—16段故事的开端,写妈爸追查木雕的下落;17—25段故事的发展,插叙“我”同万芳的友谊;26—28段故事的高潮,写“我”被迫要回木雕。
三、语言品析 分析人物
1.在文中圈画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第一组:
刻画妈妈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妈妈突然问我。
(去掉“突然”,可以吗?
)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
)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妈妈坚定地说。
(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
【解析】
(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写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问的神态。
(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
第二组:
写“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
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3)“没有卖……我送人了。
”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
”我哭着喊了起来。
【解析】
(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
被逼无奈,“我”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
2.思考:
通过写妈妈的逼迫、追查,表现了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
提示:
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拨:
妈妈神情面貌——咄咄逼人。
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
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
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3.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妈妈相同?
进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的个性是什么?
“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
妈妈严厉,爸爸冷酷。
4.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
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5.人物性格特征:
爸爸:
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
态度生硬固执。
(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
奶奶:
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
重情、软弱。
万芳:
仗义、明理。
四、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
1.你是怎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
你认为事情应该怎样处理才妥当?
鼓励学生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
如万芳妈妈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要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消除隐患。
假如当初父母讲明白木雕的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再则女儿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也就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3.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行为处事的观念冲突,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问题。
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或许文章的主旨各不相同。
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五、总结文本 感悟导行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
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而造成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
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可以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
现实中,让我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来多一份温馨。
附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与父母一起读本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第4课 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
检查生字词。
(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
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
例: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
“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整体感知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呢?
(学生回答:
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
)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1)“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是怎样表现的?
(2)“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
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什么?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4)“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过渡:
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课堂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和美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比赛。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幸福拍手歌》
师:
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
(学生发言)
师:
那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是幸福的呢?
(学生发言)
师:
感谢同学们这一份份真实的告白。
其实老师觉得,幸福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幸福其实很简单。
我认为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她也是幸福的人。
因此,我认为著名的作家冰心,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她的文章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