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奋斗而精彩》.docx
- 文档编号:9056036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5.32KB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docx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因奋斗而精彩》.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报告文学)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引子
人生之路,是自己用双脚对全部生命历程的艰难丈量。
每个人留在身后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里,都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蕴涵着许许多多的欢乐与艰辛。
也许对于一个年仅40岁的人谈人生之路,似乎有点过早或者有点肤浅,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往往会把一些特殊的人早早地推向社会的舞台,于是蹒跚学步的脚印,艰苦创业的脚印,奋力拼搏的脚印,便也堪称人生经历了。
今天,当我把这支秃笔直指一个人——一个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农村支部书记,去探索他艰苦创业、报效家乡的心路历程的时候,我被他身后那些雄浑激越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打动了,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看到了一个拼搏人士披荆斩棘的超凡胆略。
(一)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一个不到万分之二的北方小县,但它却因为拥有闻名遐迩的释迦木塔而弛名中外,这个小县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在应县木塔东南两公里处,有一个叫龙泉的村庄。
1963年4月,我们的主人公——刘建银就出生在着这里。
刘建银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兄妹5人中排行老大。
他的父母亲和兄妹们都是顽强、刻苦、勤奋的人,在那多灾多难的日子里,他们没有被生活的重压所折服,而是挺直腰杆,辛勤操劳。
刘建银虽然出身贫穷,但生性刚强、聪颖、能干。
正是这一点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和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生。
托尔斯泰说过,生活环境的清寒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坏处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大多有一段常人没有过的经历。
刘建银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但他“历经苦难、痴心不改”。
刘建银读书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由于家里很穷,勉强读完了高中。
1980年,当他以2分之差,噙着热泪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应县一中的时候,家里已经是债台高筑,补习就读成了他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于是,他和父亲一道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那几年,放牛、耕地、锄草、扬场、砍柴、掏粪,一个贫困地区农民一生要经历的所有苦力活,过早地降落在他柔嫩的肩上。
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压得他透不过气,却也磨练了他一名将军后人不灭的意志。
挥汗之余,他面对苍茫大地细想;星夜之际,他凝视万籁星空深思。
终于他琢磨通一个道理,“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摆脱贫困唯有自己。
那个时候,在刘建银心中就凝聚起一股冲劲,他发誓要改变家乡、改变贫穷,这就是他取之不尽的人生动力。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让广大农民的精神为之振奋,刘建银也仿佛看到了光明。
他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四处探索寻找出路。
他说:
“条条大道通罗马。
我就不相信,天下如此之大,就没有一条属于我刘建银自己的路。
”
这就是刘建银,一位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年创业者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
1984年,刘建银一边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一边筹借资金办起了应县第一个青年“食用菌试验基地”。
为了这个食用菌试验基地,刘建银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到外地学习取经;为了这个食用菌试验基地,刘建银一整天一整夜地在大棚里蹲守观察。
就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苍天不负有心人。
刘建银的食用菌栽培终于取得了成功。
第一批蘑菇上市了,毛收入1082.53元。
这就是刘建银淘得的“第一桶金”,相当于当时12000斤玉米的产值,相当于一户农民三年的总收入。
也许“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就在“平菇开伞”、“香菇上市”食用菌栽培喜获成功、初见成效的时候,一场肆虐的暴雨,摧垮了原本就不太坚固的栽培棚。
面对眼前的一片狼籍,刘建银落泪了。
本钱、资金,资金、本钱,在他的脑海里一个劲地打转。
擦干眼泪,他毅然告别年迈的父亲,扛着破旧的行李,顶着霏霏冷雨,来到了远离家乡100公里外的左云县小煤窑打工。
自古英雄多磨难,不经风雨无彩虹。
在小煤窑打工,刘建银啥活累他干啥,为的是多挣几个钱。
拉煤,拉着千余斤一车煤,行走在坑洼不平的坑道上,两腿直打哆嗦,豆大的汗珠一瓣一瓣四下里溅……。
运坑木更是艰辛,踩着坑里齐膝的积水,扛着小脸盆粗、超过体重近一倍的木头,一趟又一趟地往下运。
手上打起了血泡,血水、汗水、还有坑道滴落的井下水浸透了全身,累得精疲力竭,却又不能停下来歇息。
因为一歇下来,就会被井下嗖嗖的冷风冻僵。
那冷风就像鞭子一样,抽得人必须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
苦力钱尽管万分难挣,但他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点积蓄。
这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左云县城关乡食用菌厂的筹建工作,并被聘为厂长。
于是,他带领全厂员工,艰苦创业,使食用菌厂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上升。
就在食用菌厂生意兴隆、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毅然辞去了厂长职务,决定南下广州、深圳闯天下。
当时,有不少人对他的举措不理解,特别是他的父亲,听说他辞了厂长职务,把他大骂了好几天。
但是,他的心里最清楚,厂长虽是个“官”,但终究是个“工仔头”,食用菌厂生意再兴隆,但终究难以惠及家乡的人。
特别是在担任厂长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四面八方的客商,也看到了南方沿海地区的兴旺与发达。
于是,他才决定:
南下打工,偷取真经,完成积累,造福乡亲。
在南下的三年里,他是个不受欢迎的“打工仔”,每到一处,“偷经”成功后,就再也不愿干下去了。
总是“跳槽”、炒老板的“鱿鱼”,这期间,他进过12家企业,搞过建筑、也做过电器,还摆过地滩,搞过推销。
吃的苦自不必说,单就受人嘲弄、上当受骗的经历,就足够他琢磨一辈子、谨慎一辈子。
1993年,刘建银毅然返回家乡,在县城开了一家“水产行”,他本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的经营宗旨,把生意越做越大。
到2000年,他的“同风水产行”已成为全县以及周边地区人人皆知的“金字招牌”。
一些他上学时的同学、朋友先后被他领进了企业,或自己搞起了经营。
后来,他的资产达到一百多万,拥有了自己的楼房和小汽车。
(二)
沧海桑田,大浪淘沙;强兴弱衰,优胜劣汰。
刘建银是个“不安分”的人,在经营水产行的同时,他又先后到“伊利”、“蒙牛”集团、寿光、华西等地考察,力求想寻找一条让全村乃至全县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金光大道。
2001年,他将2万余字的考察报告及发展设想呈送给县、镇两级领导,引起了县、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得到了全村群众的赏识。
生命轮回,万物在风雨中得到升华;真情似火,党性在实践中接受历炼。
2002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这钟声对刘建银来说,分明是家乡的呼唤,分明是催征的战鼓。
这年春天,他重返故土,担任了龙泉村党支部书记。
说起龙泉村,那可是个让人欢喜让人愁,让人感慨让人忧的复杂村,龙泉村的人敢爱敢恨、敢干敢闯。
五十年代,龙泉村曾被国务院授予“太阳村”的光荣称号,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们村授过匾。
然而前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村子瘫痪了、人心痪散了、风气搞乱了,打架斗殴杀人的、告状上访闹事的层出不穷。
那几年,龙泉村告状是“大告三六九,小告天天有”,从镇告到县、从市告到省,一告就是十年,十年告状不止。
龙泉成了远近闻名的告状“专业村”、领导头疼的“大乱村”。
干部没人想当、没人敢当,有四年,竟然没有支部书记。
人生,在每一个转折点都需要选择,因为机遇和命运需要把握。
刘建银之所以在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重返龙泉,用他的话来说:
“我的根在龙泉,我发誓要让这片土地改变面貌。
”
刘建银担任村支部书记,虽然镇领导放心,村群众欢迎,但也有反对派。
当时最大的反对派是“两老”。
“两老”是谁?
一个是他老子,一个是他老婆。
他老子和他老婆结成统一战线,老婆哭,老子骂,非让他辞职不可。
他老婆骂他是个“铜货”,“放着这么好的买卖你不做,放着那么多的票子你不赚,非要当那个什么破支书。
现在咱们村里是穷得叮当乱响,你回村没有一疙蛋的贴,才日怪了”。
他爹说:
“你千万别回来当村支书,咱村的情况爹最清楚,村委穷得好像懒哈蟆进了羊圈——招毛没毛,攒粪没粪。
你当这个村支书图个啥?
再说,那些告状头头都不是省油的灯,个别‘灰人’不是和你要权,就是和你要利,你拿啥顶挡这些灰人?
”也有个别人说风凉话,说:
“这个家伙大概城里的买卖不好做了,想回村捞一笊篱稠的哇。
”
思,责任的使然;行,事业感驱使。
面对“两老”的责难,面对各种风凉话,刘建银没有退怯。
他在日记中写道:
“人是故乡的亲,月是家乡的明。
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是把头掖在裤腰带上,也要带领父老乡亲们走出泥沼,奔上文明富裕的小康之路”。
他坚信,只要相信党的领导,充分依靠群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地上一定能写出“争气篇”,龙泉村一定会走出“泥沼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刘建银爱龙泉这片土地,更爱这里纯朴、憨厚、豪爽的群众。
刘建银担任龙泉村支部书记的第一天晚上,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他苦苦思考龙泉上访成风,村民贫穷落后的症结所在,寻找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的妙计良策。
第二天,他就“祁大爷家”、“孙叔叔家”地“串门”,召集老党员,老干部开座谈会,向群众问计问策。
“娃呀!
你能回来,咱全村人高兴着哩。
这几年,大家伙盼呀盼,盼的就是能站出一个人,把大家伙聚起来,领着大家伙往富处走,往好处走。
”老支书刘望泉的话更坚定了刘建银的信心。
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刘建银意识到龙泉人越告越乱、越闹越穷已经尝到苦头,干群之间缺乏沟通的不理解、村务管理日积月累的不规范,只是告状的“导火线”,根源还是一个“穷”字。
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如何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让群众看到希望,才是打开局面的“金钥匙”。
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容易和群众沟通的切入点呢?
刘建银认为,发展是龙泉最大的政治,稳定是龙泉最大的先进性。
关键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改变发展方式。
而撬动龙泉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就是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经过深思熟虑,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花钱向群众买点子。
当时,村里实在是太穷了,背负着120万元的外债。
为了搞好这次活动,刘建银自掏腰包3000多元,购买回了彩色电视机、高级饮水机、铁锹等各类奖品100余件。
他亲自登门向群众发放有奖征集意见卡700多份。
2002年3月11日这一天,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的龙泉村,终于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好日子。
虽然时令已经是春天了,但依然春寒逼人,而村里却到处飘荡着春天的气息。
装点一新的村中央大舞台,红旗飘飘,人头攒动。
一幅红底白字的会标横挂在舞台中央,上面写着“振兴龙泉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格外醒目。
文艺演出队伍演奏着欢快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令人鼓舞的乐曲。
在这次征集意见活动中,群众把积淀在心里多年的想法、看法和许多好建议、好点子都毫无保留地写在了上面,共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1000多条。
刘建银采取现场抽奖的办法对评出的好建议进行了奖励。
在这次活动上,刘建银把群众特别关注的“财务公开、机井承包问题、学校问题、村务公开问题、宅基地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干部不廉洁问题和水利设施、治安恶化”等九个群众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并对群众作出了公开的承诺。
妙棋一着,满盘皆活。
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不仅征集到了好意见和好建议,更重要的是心和农民贴近了、沟通了,还了农民一个明白,给了群众一个希望。
通过这次活动,群众气顺了,干部腰硬了。
(三)
刘建银说:
“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为人民谋利益,就不配当共产党的干部。
”手中的权力干什么?
人生的哲学是什么?
刘建银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这个严肃的命题。
他用燃烧的生命实践着那份崇高,用自己的形象塑造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2002年的春天,正赶上国家环京津风沙源的治理项目全面启动,刘建银把第一个目标锁定在建设“万亩生态森林公园”上。
他说:
“不仅要把万亩生态森林公园建成生态工程,更要建成国家得绿、群众得利的增收工程。
”
思路确定了,实施时却遇到了困难。
要实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就必须得到群众的同意认可,而现实中,有的群众愿意退,有的群众不愿意退,部分群众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
面对这种情况,刘建银想:
农民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最有效的办法就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与启迪。
他召开干部群众会议进行动员,到群众家中苦口婆心的做工作,采取广泛发动、算帐对比的方法,帮助群众算大帐、算细帐,寻找退耕还林政策与老百姓利益的衔接点,调动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项目立项之前,他首先向群众发放了《征求意见卡》,在征得大多数群众同意的基础上,然后再解决个别问题。
村民白岗、孙堂的土地在公园规划区,本人不愿意退耕还林。
村委主任孙有清,老支书刘望泉就主动拿出自己的水浇地与他们进行了兑换。
建设“万亩生态森林公园”,就象一支强力兴奋剂,激发了群众的发展热情。
项目开工后,全村的群众特别振奋,他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看到了党支部给他们绘制的美好蓝图,日出动劳力达到800多人。
卸任老支书刘望泉看到这种场面,激动地说“龙泉真的要变了!
这几年,村里直是个告状,越告越穷,越闹越乱。
除了告状能集中起人,搞工程从来就动员不上人。
”
参加劳动的不少群众说“看到相邻的村庄渠路成行树成林,发展蔬菜建大棚,龙泉人哪个不眼谗?
现在咱也有盼头了”。
“告状头子”祁守财曾对接待上访的领导说过,“祁守财不死,龙泉告状不止。
”现在老人说:
“告状停止,栽树不死。
我要栽一棵活一棵,给子孙留下一片荫凉”。
祁守财组织20多位老年人自发成立了“夕阳红战斗队”,自始自终战斗在植树第一线。
受他们的影响,村里还先后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半边天战斗队”、“义务护树队”等,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经过近两个春秋的艰苦奋战,龙泉生态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圆满竣工,共营造经济林3000亩,栽植接李13万株;营造常绿林400亩,栽植樟子松、油松4万株;营造生物质能燃料林3000亩,栽植沙柳66万株;建造花卉园1处,栽植垂柳、桧柏1000株,花卉2000株;新开道路16条,22公里,栽植新疆杨1万株,完善农田林网面积5000余亩。
包括辐射到周围几个村的工程,建设总面积达到1.2万亩,被市、县誉为“明珠工程”。
龙泉生态森林公园建成之后,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给群众带来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
仅退耕还林一项全村每年享受国家补偿100多万元,是全村上缴农业税总和的10多倍。
在退耕还林补偿款兑现中,刘建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公布,“一个镜子照、一把尺子量”,该兑现的全部兑现到位,没有拖欠群众一斤粮,没有下差群众一分钱。
群众得多的高兴,得少的心服。
刘建银时刻将“百姓高兴不高兴、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为群众办实事当作自己的第一责任。
为了增加群众的收入,他组织发动群众在退耕还林地里进行了立体种植,探索出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菜间作三种模式。
林草间作,就是在沙柳地里套种苜蓿,一年可以收割三茬,以每亩地年产苜蓿4吨计算,亩收入可以达到500-600元。
林药间作,就是在经济林地里套种中草药,以每亩地年产200公斤板蓝根计算,每公斤最低售价可以达到5元,亩收入可以达到1000元左右。
更让人欣喜的是,2005年全村3000亩经济林开始挂果,以每株产果50斤,每斤售价l元计算,3000亩经济林年收入可达600万元。
仅退耕还林一项,农民直接间接受益就达1000多万元。
群众高兴地说:
“农村要想富,全靠党支部。
”
(四)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真正的英雄,特别是新时代的英雄,就是要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时势”来。
我想,这就是今天英雄造时势的确切涵义。
也许刘建银还算不上英雄,但他却无愧于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在带领群众退耕还林取得成功之后,刘建银就琢磨如何才能找到龙泉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带领群众向更高、更富的目标迈进。
为此,刘建银自费外出考察。
那是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沉睡一冬的万物。
刘建银南下安徽蒙城,东赴山东寿光,北上河北围场,西征内蒙乌素图。
他紧盯着疾弛的车厢外掠过的大自然造就的秀美山川、人间美景,心情极不平静。
此时此刻,萦绕在他心头的不是沿途的旖旎风光,而是各地红红火火的高效农业。
这时,在他的脑海里形成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萝卜。
刘建银的心被震动了。
他深深感受到,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等待的只能是贫穷落后。
只有改变这种现状,农民才有出路,农村才有出路,农业才有奔头。
刘建银的心,像烧着了一把火,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达到了顶峰。
考察回来的第二天,他就组织召开了群众代表会,会上,他把自己的考察感受和想法托了出来:
——胡萝卜营养、保健价值高,是市场前景看好绿色食品;
——2002年全国胡萝卜栽培面积37.3万公顷,相当于全世界总栽培面积的三分之一;
——龙泉地处北纬3928,海拔1000米,昼夜温差大。
适宜胡萝卜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要求;
——龙泉土质好、水质好、种植胡萝卜有传统的历史,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通过多方面的考察论证,刘建银把龙泉的发展定位在“科技兴村,萝卜立业,全力打造中国胡萝卜第一村”上。
“打造中国胡萝卜第一村”。
这句口号是何等的响亮?
这种气魄是何等的雄宏。
这是龙泉群众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在刘建银——一位朴实、智慧、大气的新时代农村支部书记的大力推进下,竟然变成了现实。
为了把胡萝卜产业做大做强,刘建银采取五项措施促进了全村萝卜的产业化开发。
一是抓市场信息,打时间差。
刘建银对全国的萝卜市场进行过一次大调查,每年7月中旬到8月初,江南梅雨季节来临,大批蔬菜已经不能生产,尤其是萝卜,如果长在地里就会腐烂。
而这个时候,北方萝卜还没有上市。
于是,他就组织群众打时间差,提出“一要早、二要好”,赶在这个时节上市。
二是抓品种更新。
通过网上查寻,出外考察论证,买断了日本丸种株式会社中国总代理商——北京宇治通种子公司的“红映二号”和“改良新黑田”两个萝卜新品种在山西的首家使用推广权。
三是抓科技培训。
利用农闲时节,邀请专家教授对群众进行萝卜种植技术培训。
2004年,他多方筹钱,组织群众千里迢迢到河北省围场县取经,学习地膜覆盖、机械化耕作新技术。
四是抓产业链延伸。
首先,他牵头联合4户群众投资300万元办起了万龙实业公司,建成了日处理各类蔬菜200吨的恒温库一座,之后两年时间,又引进资金1000多万,新建起了7座恒储冷冻库、2家脱水蔬菜厂,并培养出20名农民经纪人,确保了全村萝卜“产有销,货有价”。
初步形成了胡萝卜生产、加工、储运一条龙的体系。
五是抓基础设施建设。
他积极争取水利、开发项目,新打机井15眼,新修防渗渠12公里,新建喷灌2处,改善了水利条件。
广袤的田野播种下希望,收获的必然是沉甸甸的果实。
2003年,龙泉村种植萝卜3500亩,上市价0.6—0.7元/公斤,比前、后期上市的萝卜价格翻了一番。
“红映二号”新品种比其它品种效益高20%左右。
2004年,对刘建银和龙泉村的群众来说,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这一年他们经受了市场经济的考验,学会了抢占市场“制高点”。
2003年全国胡萝卜货源紧张,价格上扬。
受市场经济这支无形“大手”的操纵,2004年全国胡萝卜种植面积扩大了将近三成,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胡萝卜种子紧俏。
在2004年春播前,刘建银已经初步意识到了2004年全国胡萝卜供大于求,价格滑坡的潜在风险。
如何才能够成功地避过这个风险呢?
这个问题好象大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刘建银的心头。
三千多口人的经济命脉、“打造中国胡萝卜第一村”的雄心壮志让他彻夜难眠。
为了规避这个风险,他几乎没明没夜地爬到了电脑上,在网上收索关于胡萝卜的点滴信息,给许多客户和合作伙伴发电子邮件,向专家请教,并对全国的胡萝卜市场做了详细的预测和分析。
这是摘自刘建银分析报告中的一段话:
以安徽蒙城,江苏东台,湖南澧陵,河南新野,山东荷泽,寿光,潍坊,等地代表的南方胡萝卜种植板块,由于上市日期早,对龙泉村胡萝卜的产销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以内蒙古中旗的乌素图,巴音,集宁地区,河西走廊地区为代表的高纬度地区胡萝卜种植板块由于播种较晚,对龙泉村的胡萝卜产销影响也不大,几乎没有什么威胁。
对龙泉村胡萝卜产销威胁最大的是河北永清的春季二茬胡萝卜,和河北围场、永年,昌黎的春播胡萝卜,以及山西北部同、朔地区的胡萝卜。
果然,到了2004年5月份,全国的胡萝卜市场噩耗不断,广州,长沙,武汉的胡萝卜价格不断跳水,许多种胡萝卜的农民几乎是血本无归。
听到这些消息,龙泉村的农民坐不住了,纷纷找支书打听消息。
刘建银安慰村民们说:
“大伙不要怕,我们早就有了对策。
”
刘建银之所以成竹在胸,因为开春播种时节,他给群众调回来的是全国最好的胡萝卜品种,而且科学地提出了龙泉村胡萝卜生产的“六必须”,“六注意”。
到了胡萝卜上市前的一个月,龙泉村10万份广告已经飞遍全国各大蔬菜市场,网上的电子广告也轮番轰炸,历年的客户全部取得联系。
7月中旬,龙泉村的胡萝卜一经面市,因为品质好,上市时间巧,抢在了全国胡萝卜市场的空白期,马上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所有胡萝卜在两个月内销售一空。
2004年,在全国胡萝卜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龙泉村萝卜异军突起,总收入仍然达到900万元,带动劳务收入100万元,户均创收15000元。
就这样,刘建银带领他的乡亲们,从容应对市场变化,笑看商海风云。
(五)
“只要依靠群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是刘建银在农村工作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当百姓的官就得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
农村支部书记不能给群众解难,不给群众办事,肯定是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
”这是刘建银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龙泉村的群众谁家有个大事、难事,总愿意找刘建银啦呱啦呱,刘建银也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些实际问题。
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感动着每一位群众。
村民祁守才原来是全村出了名的“告状头子”。
2004年,祁老汉得了脑血栓。
当时,村里有人说出了“因果报应”之类难听的话。
刘建银主动联系自己在大同市五医院工作的同学,亲自送祁守才到大同市五医院接受治疗。
祁守才出院以后,刘建银多次上门问寒问暖,给祁老汉送去了救济面粉、救济款,还自己掏钱给祁老汉买了些营养品。
祁老汉生日那一天,他和镇领导一同提着生日蛋糕,给祁守才祝寿。
祁老汉逢人便说:
“建银这后生心里装着咱老百姓,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
龙泉村的群众知道,“服务群众”的承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容易,可实现哪一条,刘建银都得付出不少血汗。
2004年,龙泉村3000亩经济林长势喜人,必须进行剪枝造型,但是,龙泉群众谁也没有栽过经济林,谁也不懂栽培技术。
刘建银就从县农牧局请来技术员,对群众进行培训。
有的群众文化水平低,听了培训也学不会,技术员走后,自己还是不会剪。
刘建银就成了“永不走”的技术员,手把手地教群众学习剪枝。
村民李世新生病住进了医院,5亩经济林无人管护,眼看就要过修剪期了。
刘建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带领支委干部加班加点帮助李世新进行了修剪。
74岁的退伍军人刘秉全老人说:
“村干部能干到这个份上,得到的是人心啊!
这先进,那先进,老百姓满意才是真先进;这先进,那先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真先进。
”
刘建银说,当干部就应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必须时时处处依靠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切实把群众的心愿落到实处。
他还说,村干部的威信,靠上级封不来,靠权力压不来,靠自己吹不来,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图名、不图利,办好事,办实事,才能树立起来。
2004年,孙强筹资20万元建成了一座蔬菜恒温库,设备安装起来后,达不到技术要求。
供货方说他们提供的制冷设备没有问题,是土建工程不合理。
孙强急的没办法来找刘建银,刘建银对照设计方案仔细检查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根据他自己经营恒温库的经验,他分析是制冷设备的调节器有问题,但又拿不出具体的证据。
从不服输的他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制冷设备的技术资料,经过仔细的对比研究,找准了问题的症结,然后据理力争,为孙强讨回了公道,挽回经济损失5万元。
刘建银常说:
“村之所兴在顺民心,村之所废在逆民心,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安危,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才能得民心、顺民心。
”
龙泉村村大人多,但没有一条象样的路。
老百姓戏称说:
晴天是“扬灰”路,雨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人生 奋斗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