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基础知识.docx
- 文档编号:904619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82.88KB
申论基础知识.docx
《申论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基础知识.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基础知识
现象:
(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1.丁俊晖在与网友交流时称,并不认为人一定要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只是一个知识,并表示自己目前最重要的是打球,不打球后才去求学。
如果有人要模仿他,他会鼓励,但前提是那人要具备条件。
丁俊晖的成功,的确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嘲讽,也是对于那些只知读死书、死读书的人的一种嘲讽。
他的成功,说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就是这位估计读了几本书、拿了一个大学文凭的作者,竟然就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宣布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人是无文化者,没读过几本书的人一谈文化就是冒险!
这位评论者开口文化闭口文化,但究竟什么是文化,他可能都没有搞清楚。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另一解释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
丁俊晖“并不认为人一定要有文化知识”,指的就是这个“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这个说法当然不一定成立,但丁从他的实践中证明,即使没有这个所谓的“一般知识”,但通过长期艰苦的训练,人也是可以学会并掌握一种高精难的特殊本领。
难道说这种超出常人的特殊本领,不是文化吗?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创造了世界文明的众多天才,也都属于没有文化的人了。
分析:
(一)原因:
当前,我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既有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又有稳步推进的各项改革政策措施作保障;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蓬勃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全社会所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社会要和谐,文化是灵魂。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
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思想共识,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文化要发展,创新是动力。
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竞争力还不强。
(二)对策: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个现阶段我国文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化工作的主题,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必须坚持改革、坚持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释放出文化自身的能量,才能激活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才能持续提供优秀的文化成果。
在文化创新之中,知识分子是主力军。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治国方略,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复兴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
我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论说文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
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
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
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
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
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
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
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
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
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
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
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
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化、法制化。
保障各级政权建设需要。
完善财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申论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