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docx
- 文档编号:903805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45MB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docx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
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
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
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
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
(一)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
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级区划分:
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相似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基本一致性,结合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的定性分析。
三级区划分:
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评价,按照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二)区划方法
在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规程》采用GIS空间叠加技术方法,集成专家知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利用主导因素法,按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最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性原则,依次逐级划分生态功能区,并根据行政单元完整性进行修订,最终确定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界线。
按照生态区划规程要求,一级区划应维持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二级区划主要以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区划时应保持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兼顾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三级区划主要采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并分别考虑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脆弱性特征的相似与差异性。
(三)命名原则
生态功能区的命名要准确体现各个区域的主要特点、所处地理空间位置、生态系统类型,同一级别生态区的名称应相互对应,文字简明扼要。
生态功能区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
一级区名称由地名+地貌类型+生态区构成,组合地貌类型按重要顺序排列。
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择其中重要或典型者。
二级区名称由地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亚区构成,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命名。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城市、水域和工矿等。
命名择其重要或典型者。
三级区名称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以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命名。
本区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水土保持等。
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石漠化、酸雨敏感性等。
命名择其重要或典型者。
都市区生态功能区以生态恢复和调控为主导进行命名。
三、区划方案
根据上述分区方法与原则,参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中所定的分区系统,结合重庆市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情况实际,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9个二级区,14个三级区。
各级分区命名如下:
I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态区
I1大巴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亚区
I1-1大巴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II三峡库区(腹地)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生态区
II1三峡水库水体保护生态亚区
II1-1巫山-奉节水体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II1-2三峡库区(腹地)水体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II2梁平—垫江农业生态亚区
II2-1梁平—垫江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III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
III1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III1-1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III2渝东南岩溶石山林草生态亚区
III2-1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区
III2-2酉阳-秀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IV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态区
IV1长寿-涪陵低山丘陵农林生态亚区
IV1-1长寿-涪陵水体保护-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IV2渝西南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IV2-1南川-万盛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IV2-2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
IV3渝西丘陵农业生态亚区
IV3-1永川—璧山水土保持-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IV3-2渝西方山丘陵营养物质保持-水体保护生态功能区
V都市区人工调控生态区
V1都市区城市生态调控亚区
V1-1都市核心生态恢复生态功能区
V1-2都市外围生态调控生态功能区
四、分区规划
I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态区
I1大巴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亚区
I1-1大巴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重庆市的最北端,包括城口县和巫溪县,面积7322.6km2。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温度13.8℃,年降雨量1200~1600mm,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地貌以中、低山为主。
林地面积比为54.5%。
区内拥有完好的原始植被,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俱佳。
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
土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胁严重,经济总量小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制约了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薄弱。
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
辅助功能有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地质灾害防治。
该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方向是建设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突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的重点。
本区山地地区是重点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生态区要严格加以保护,实施封闭管理,禁止一切生产性活动。
II三峡库区(腹地)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生态区
II1三峡水库水体保护生态亚区
II1-1巫山-奉节水体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生态功能区包括奉节、巫山两县,面积7057.3km2,平均海拔970m左右、相对高差2100~2600m。
多年均降雨量低于1150mm。
林地面积比57.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是全市最严重地区,次级河流存在一定程度污染,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危害较严重。
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三峡水库水体,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向和重点是农村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防治,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度,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进行地质灾害、石漠化和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适度点状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业、清洁能源和环保建材产业,形成特色经济。
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向我市“一小时经济圈”进行人口梯度转移。
本区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保护,严禁开发活动;长江等河流水域应重点保护。
II1-2三峡库区(腹地)水体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该生态功能区包括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开县,面积16150km2。
地貌类型以低中山为主。
林地面积比为34.6%,多年均地表水资源量112.53亿m3。
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和干旱洪涝灾害均严重,次级河溪污染和富营养化较突出,三峡水库消落区可能导致较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主导生态功能为三峡水库水体保护库,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进行生态屏障建设,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害和干旱洪涝灾害防治。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好“万州—开县—云阳”综合产业发展区和“丰都—忠县”特色产业发展轴。
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向我市“一小时经济圈”实行人口梯度转移。
三峡水库145~175m库岸线至视线所及第一层山脊范围,应划为重点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强制保护。
II2梁平—垫江农业生态亚区
II2-1梁平—垫江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包括梁平、垫江两县,面积3408km2。
自东北向西南地势渐降,两低山间为丘陵平坝,年均降水量1260~1300mm。
自然植被覆盖较差,林地面积比为22.67%。
生态环境问题是洪涝灾害频率较高,森林覆盖率最低。
区内主要河流高滩河受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断面平均值超标项目数较多。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定位为营养物质保持,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和明月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月山山地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向和重点是是生态绿化建设,低山丘陵植树造林、农田林网建设、城镇绿化、交通干线和溪河绿色通廊建设,提升植被覆盖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水土保持能力。
大力发展集约型现代生态农业。
沿交通干道集中建设资源环境可承受的特色产业发展轴。
抓好节水降耗减排工作,加强农村面源、企业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大力防治水环境污染。
条形低山是本区生态系统骨架,应重点保护;区内重要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特殊区域的核心区要划为禁止开发区,严格加以保护。
III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
III1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III1-1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面,方斗山、七曜山横贯本区,包括石柱县、武隆县,面积5913.81km2。
本区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内河流发育,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林地面占幅员面积的61.42%,生物物种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坡耕地比重大,降雨量大且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退化明显,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石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繁。
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文调蓄,辅助功能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植被结构优化的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强化其水文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是本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
方斗山-七曜山等条状山脉,是区域生态系统廊道,应重点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的核心区为禁止开发区,严格保护。
III2渝东南岩溶石山林草生态亚区
III2-1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区
该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包括黔江区和彭水县,面积6307.22km2。
本区属中低山区,岩溶地貌特点明显。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灾害气候频繁。
本区江河纵横,属长江-乌江水系,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市平均值,林地面积比为52.91%,全区植被垂直分布规律较明显,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主导生态功能为石漠化预防,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水文调蓄与地质灾害防治。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侵蚀劣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突出水土保持建设和石漠化防治。
重点任务是启动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加大植被恢复力度、加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整山地森林、草地的植被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河流、湖泊湿地生态建设并开展生态补偿示范。
区内小南海、阿蓬江、郁江等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岩溶林草山区是本区重点保护地区。
III2-2酉阳-秀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渝东南边缘,包括酉阳、秀山两县,面积7636km2。
地貌以低、中山为主。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典型的山区立体生物性气候。
本区分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分别汇入洞庭湖和长江。
森林覆盖率21.2%。
区内种质资源丰富,生物物种种类繁多。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场退化明显,土地石漠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季节性干旱、洪涝灾害严重。
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文调蓄,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为植被恢复,突出水土保持,增加森林覆盖率,强化水文调蓄功能。
重点任务是实施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加强矿山生态保护和恢复、构筑地质灾害应急预警和防治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
阿蓬江、龚滩古镇、酉阳乌江百里画廊等原生态自然山水应重点保护。
IV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态区
IV1长寿-涪陵低山丘陵农林生态亚区
IV1-1长寿-涪陵水体保护-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涪陵区和长寿区,幅员面积4365.46km2。
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18℃、降雨量1200~1400mm。
森林覆盖率约30%,以用材林为主,树种以马尾松为主,次为栎类。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植被退化明显,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临污染日益突出,次级河流污染严重。
主导生态功能为水土保持,辅助功能为农业营养物质保持、水体保护、水源涵养和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植被结构优化的低山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强化其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功能是本区的主导方向。
重点任务是加大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力度,调整完善森林植被的结构,强化植被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
加强水体保护。
在坚持生态优先和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
涪陵区卫东水库、水磨滩水库,长寿区狮子滩水库、大洪河水库重要水域以及区内各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的核心区应严格加以保护,严禁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IV2渝西南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IV2-1南川-万盛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南川区和万盛区,幅员面积3167.68km2。
地貌以低山和中山为主。
区内溪河众多,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8.14亿m3、过境水资源量2.30亿m3。
林地面积比为53.52%,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物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局部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有退化趋势,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季节性干旱、洪涝灾害严重。
工业、生活、旅游造成的污染严重。
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导方向,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
重点任务是提高森林植被的覆盖率,调整森林结构,保护、完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物种的栖息环境,强化水土保持与水文调蓄功能。
加强矿山生态保护和恢复。
依法强制保护和抢救珍稀濒危动植物。
区内众多的国家级、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应禁止开发;金佛山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最完好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应重点保护。
IV2-2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江津区和綦江县,幅员面积5401.14km2。
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
区内溪河众多,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8.15亿m3。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早、夏热、秋阴,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温、光、水地域差异大。
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物资源丰富。
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磺、石英等。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工业、生活、旅游对植被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次级河流存在一定的水体污染问题,长江干支流的水体保护面临压力。
地质灾害频繁,土壤侵蚀敏感性区域分布较广。
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文调蓄和水源涵养,辅助功能为生态恢复与重建、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围绕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进行。
重点任务是大力开展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和裸岩石山的植被恢复。
实施矿山污染生态重建,加强工矿废弃地和工矿废渣的环境监管与治理。
积极开展长江干支流的水体污染综合整治。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工作。
区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强制保护,严禁开发
IV3渝西丘陵农业生态亚区
IV3-1永川—璧山水土保持-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永川区和璧山县,幅员面积2490.56km2。
典型的平行岭谷丘陵地貌。
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地面积比仅14.64%。
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1.56亿m3。
区内有储藏丰富的天然气、煤、灰岩等矿产资源,尤其以天然气储量最大。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降低。
水资源相对短缺,时空分布不均。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主导生态功能为水土保持和水体保护,辅助功能为农业营养物质保持、次级河流及矿山污染控制等。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是防止土地生产力因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与环境污染等而退化,应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面源污染和矿山污染治理。
主要任务是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的环境监督与管理;加强复合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建设。
加强对云雾山的生态保护工作。
加强大中型水库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区内云雾山以及一些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应重点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强制保护,严禁开发。
IV3-2渝西方山丘陵营养物质保持-水体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合川区、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双桥区和荣昌县,幅员面积7787.21km2。
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也较低。
区内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渠江、涪江、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等,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44.6亿m3。
亚热带气候,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全年适合农作物生长。
煤、天然气、盐、铝土等矿产储量丰富,有大足石刻、钓鱼城、龙水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缺水较严重,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农村面源污染和次级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郊型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压力较大,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普遍。
主导生态功能是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农业生态功能的维持与提高,辅助功能为水土流失预防与监督、面源污染、矿山污染控制。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方向为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土流失预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面源防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制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矿山;开展矿山废弃物的清理、生态重建与复垦;加强大中型水库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区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禁止开发区,依法进行保护,严禁一切开发建设行为;次级河流和重要水域应重点保护。
V都市区人工调控生态区
V1都市区城市生态调控亚区
V1-1都市核心生态恢复生态功能区
本功能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等主城六区,幅员面积1440.68km2。
主要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并存。
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森林覆盖率低,长江、嘉陵江等众多河流流经本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42亿m3。
区内城镇、工矿点密集,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
“四山”地区的森林、绿地资源是本区生态保护的重点。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排放量大,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污染潜在威胁大,电子电器废物、电磁辐射、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等新的环境问题对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增大。
主导生态功能为生态恢复,辅助功能为污染控制,特别是水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美化和城市生态保护。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是生态恢复、污染控制、污染防治和环境美化,都市核心区不仅是都市圈生态恢复的核心,而且是重庆市、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上游水环境保护的关键。
重点任务是要治理产业结构及布局型污染破坏为先导,严格控制生产、生活废水排放。
对废弃矿区进行综合整治,恢复矿区的生态功能。
严格“四山”的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产业。
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
结合森林城市工程,严格保护“四山”地区的森林和绿地资源;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也需严格保护;区内长江、嘉陵江等重要水域需重点保护。
V1-2都市外围生态调控生态功能区
本功能区包括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幅员面积4034.00km2。
地貌类型组合区域分异明显。
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区内有长江、嘉陵江等众多河流流经。
多年平均气温16.9~18℃、降雨量975~1300mm。
该区主要为城市、农村交错带,区内城镇、工矿点密集,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污染较严重,大量的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和大量的人为地质灾害,生态系统退化趋势较明显。
主导生态功能为生态屏障建设,辅助功能为水源水体保护,营养物质保持、水源涵养和都市园林美化,建立都市区的生态屏障带。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突出饮用水源和长江、嘉陵江的水体保护及次级河流的污染治理;开展沿岸工业、生活污染废水的截流与处理,实施河道清淤与流域综合整治。
加强对水库的治理保护工作。
加快平行岭谷背斜低山的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和重点滑坡、崩塌与危岩的治理等水土保持的实施;建设都市区的外围生态屏障,防止污染从都市圈向外扩散,保护都市区生活水源,保护长江、嘉陵江的水质。
加强区域生态保育与环境整治。
加强区域物种的保护。
加强对缙云山的保护。
积极开展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结合森林城市工程,严格保护“四山”地区的森林和绿地资源;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也需严格保护;区内长江、嘉陵江等重要水域需重点保护。
附件: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修编汇总稿-20080715.pdf
附图:
附录2-1重庆市地质图
附录2-2重庆市地势图
附录2-3重庆市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附录2-4重庆市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图
附录2-5重庆市水系图
附录2-6重庆市土壤类型图
附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生态 功能 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