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docx
- 文档编号:903395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77.93KB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docx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要点
凌启鸿
浙江省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培训班
杭州 2020-05-18
一、水稻精准定量栽培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平安中的独特作用
(一)在当前主攻水稻单产中,精准定量栽培技术的普及推行能发挥重要作用
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平安最要紧、最靠得住的前途是主攻单产。
而1997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424千克至2006年只有425千克,10年单产彷徨不前,是阻碍我国稻米平安的要紧障碍。
主攻单产要靠三方面条件:
一是农田水利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潜力更大的良种;三是增产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普及推行。
大量事实证明,目前良种、化肥、农药等物质条件都不是限制单产提高的要紧因素,而许多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普及推行是阻碍单产提高的要紧因素。
农业部的调查指出,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产量不同可高达30%以上。
普及推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能够把多种外在资源因素和品种的内在特性实现最正确配合,充分发挥良种、土肥、植保、农机等功效的综合增产作用,大幅度提高单产,在粮食平安中发挥主导的、综合的作用
(二)发挥栽培技术的显著增产作用,必需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成熟的增产效益最显著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推行上。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已显示了它的这种显高作用。
为适应农村劳力大量进城的新形势,水稻栽培技术必需“轻简化”。
但过于简化粗放的技术,不能增产。
这种轻简不高产技术大量扩展时期,也正是我国水稻单产长期彷徨的时期,咱们应当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
但与此同时,咱们在江苏研究形成“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从2005年开始,在云南、贵州、河南、江西、广西、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和本地农业行政、科研、院校和农垦合作,在籼、粳稻,单、双季稻,手插、抛栽和机插栽培上引进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本地现行栽培方式能增产10%以上,高的可达20-30%,并收到省种、省水、省肥、省工的综合作用。
在农业部开展的万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中,应用精准定量栽培的产量达标率很高,取得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列入重点推行。
(三)正确明白得水稻精准定量栽培的科学含义和实践意义
不能把水稻精准定量栽培误解为“复杂、费时、费工”的精耕细作栽培,恰恰相反,它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技术定量化强度来治理水稻,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的综合目标,事实上它是一种精准定量的、高产、省工、节本的合理的轻简栽培技术。
二、水稻高产形成原理与生育指标定量
(一)水稻高产(增产)的大体途径:
在保证取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5-90%以上)和粒重。
实现这一目标,必需在适宜大体苗基础上,增进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操纵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和70-80%(籼稻)。
在有效操纵无效分蘖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能够和谐足穗与大穗和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取得高产。
这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要紧的依据。
(二)用水稻叶龄模式来精准定量最少作业次数、最正确作业时刻。
正确应用水稻叶龄模式,必需把握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这三个最关键的叶龄。
一、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叶龄通式为:
(1)主茎伸长节间(n)5个以上、总叶龄(N)14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为N-n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
以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7-6=11,应用符号
表示。
大苗移栽里为17-6+1=
。
(2)伸长节间数(n)4个以下,总叶龄(N)13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叶龄期。
以11叶、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11-4+1=⑧。
二、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的叶龄期通式为N-n+3叶龄期,或用n-2的倒数叶龄期表示。
例如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上,拔节期的叶龄为17-6+3=14;用n-2表示为6-2=4,即倒数第4叶诞生期,17叶品种的倒4叶,即14叶,用
符号表示。
3、穗分化叶龄期的叶龄通式归纳为叶龄余数(倒4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5个时期。
叶龄余数-(倒4叶后半期)——苞分化期
叶龄余数-(倒3叶诞生) ——枝梗分化期
叶龄余数-(倒2叶到剑叶露尖)——颖花分化期
叶龄余数-0(剑叶抽出)——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割裂期
叶龄余数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
4、将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成总表:
以5个伸长节间17叶品种和4个伸长节间11叶的品种为例
6个伸长节间
17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5
16
17
孕穗
5个伸长节间
17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4
16
17
孕穗
4个伸长节间
11叶品种
1
2
3
4
5
6
7
⑧
9
11
孕穗
苞
分
化
期
枝
梗
分
化
期
颖
花
分
化
期
花粉形成及减数分裂期
花
粉
充
实
完
成
期
五、高产群体假设干生育的定量指标
江苏将亩产700-800千克高产群体各生育期要紧形态生理指标按生育进程定量汇入图1,把它作为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定量的依据,由此作出的技术定量,也就保证了群体的进展符合图1的要求,能使高产几回重演。
茎蘖动态
最正确抽穗结实期
SNN-nN-n+3倒2叶期抽穗期抽穗后20天成熟期
移栽期有效分蘖临界顶峰苗
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增加生物量500千克左右
增加生物量570千克左右
计算确信达到适宜最高苗数为穗完成适宜穗数
大体苗穗数苗数的倍生物量800千克左右生物量1300千克左右
生物量850-900千克生物量1450千克左右
LAI4左右LAI7-8左右
保存2片
绿叶
顶4>顶3顶3=顶4顶4<顶3顶3=顶4
“黑”“黄”渐上升“黑”渐褪淡
叶片含%%(粳)<%%(粳)
氮量%(籼)%(籼)
图1亩产700-800千克群体进展动态形态生理指标(江苏)
(1)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
群体应在N-n(或N-n+1)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时操纵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N-n+3)达顶峰苗期,顶峰苗为预期穂数的倍(粳稻)和倍(籼稻);尔后分蘖慢慢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穂数,现在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5%左右。
N-n叶龄期不能够苗,即便以后分蘖数猛增,仍不能保证足穗大穗。
够苗过早,无效分蘖过量、封行早,成穗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
(2)群体叶色“黑黄”转变的叶龄模式
①在有效分蘖期(N-n以前),为增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需显“黑”,叶片的含氮率在%左右(3%-4%),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4叶深于顶3叶(顶4﹥顶3)。
到了N-n(或N-n+1)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4=顶3),叶片含氮要下降为%(粳稻)和%(籼稻),可使无效分蘖的发生受到遏制。
②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N-n+1(或N-n+2)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有效操纵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需“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3),叶片含氮率下降至%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操纵,顶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存充沛,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条件。
此期群体叶色假设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③到了促穗期,为了增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需上升至显“黑”,顶4顶3叶色相等(顶4=顶3),叶片含氮率上升至%(粳稻)和%(籼稻)。
碳氮代谢和谐平稳,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
此期叶色如不能上升,那么穗小、穗少(部份有效分蘖叶龄发生的分蘖,因缺肥而死亡)。
此期如叶色过深(顶4﹥顶3),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峻。
④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的含氮率,使叶片维持旺盛的光合功能。
以后下部叶片慢慢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维持1-2片绿叶。
群体叶色黑黄转变叶龄节拍的规律是很严格的,扰乱了那个规律就不能高产。
是精准定量栽培必需把握的原理和诊断指标。
(3)严格把握封行的叶龄期
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80-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那个比例占得越多,籽粒产量也愈高。
说明高产的取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
其关键之一是把群体的封行期操纵在叶龄余数为0的孕穗期。
群体到了孕穗期还封不了行,说明群体过小,不能高产。
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高产。
因为过早封行,会使植株供给根系生长、茎基部节间充实和增进分蘖成穗的有机营养的中下部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成穗率低等不良短处,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提高。
群体恰在孕穗期封行,一方面说明有足够的生长量,同时反映了拔节至抽穗期期间群体的透光度强,上下各期功能正常,各部器官生长和谐;到孕穗期全茎上下有与伸长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能保证抽穗以后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
三、几项关键技术的定量方式
(一)合理大体苗的确信
大体苗的确信要符合恰于N-n(N-n+1)叶龄期够苗,确保穗数,并能有效操纵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的要求。
据此设计了大体苗的计算公式:
X(合理大体苗)=Y(每穗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
式中Y是本地品种的适宜穗数;ES是单株成穗数,决定于从移栽(SN)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或N-n+1)有几个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能产生的有效分蘖的理论值,及其分蘖发生率(r)。
依照叶蘖同伸规那么,有效分蘖叶龄数和其相应产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列入表1。
如从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有效分蘖叶龄数为5个,那么从表1得知有效分蘖理论值为8个;如叶龄数为个,那么有效分蘖理论值应为(8+12)/2=10个。
表1本田期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与分蘖发生理论值的关系
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次分蘖理论数A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次分蘖理论数
1
3
6
10
15
21
28
三次分蘖理论数
1
4
10
20
分蘖理论总数B
1
2
3
5
8
12
18
27
40
59
C(应变比率)=B/A
1
1
1
注:
C值可列入公式作为计算的应变参数,如(X)C的值为3时,那么(3)=3×1=3个理论分蘖数;X值为5时,那么(5)C=5×=8个理论分蘖数;X值为7时,那么(7)C=7×=18个理论分蘖数。
一、小苗移栽大体苗的计算
小苗移栽有塑盘穴播带土移栽(或抛秧)和机插等形式,移栽叶龄小(3叶1心~4叶1心),一样不带分蘖,单株成穗数决定于本田期的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分蘖发生率。
(1)小苗移栽大体苗计算公式
大体公式仍是X=Y/ES
ES=1(主茎)+(N-n-SN-bn-a)Cr
代入大体公式:
X=Y/[1+(N-n-SN-bn-a)Cr]
式中SN为移栽叶龄,bn为移栽至始蘖的距离叶龄,a值为在N-n叶龄前够苗的叶龄调剂值,在之间多数为1。
(2)塑盘穴播带土移栽的大体苗计算
移栽大田后,一样没有缓苗期,bn=0,有效分蘖发生率r值很高,一样可高达。
2020年扬大农学院在江西奉新县双季早稻高产创建方,用公式计算大体苗,取得了省种增产的成效。
设计大体苗时,确信早稻的产量指标500-550千克,品种的总叶龄11,伸长节间数4个;籼型稻易够苗,a值取;适宜穗数为每亩22万,抛栽叶龄4(3叶1心)。
大体计算为:
X=22/[1+(11-4+1-4-0.5)C×]
=22/[1+C×]
=22/(1+4×
=22/
=(万)
盘育每穴苗左右,抛穴即可。
实抛2万穴,实现了在8叶期够苗,每亩22万穗左右和亩产500-550千克的目标要求,茎蘖成穗率由以往的60%左右提高到70%以上。
(3)小苗机插的大体苗计算实例
机插小苗由于秧苗密度大,基部1、2、3三个叶位的分蘖芽发育受到抑制,在3叶期(2叶1心)移栽时,2、3叶位尚能分蘖,bn=1,而在4叶期移栽,下部三叶位分蘖全数休眠缺位,要到7/0叶期才分蘖,bn=2。
2005年扬大农学院在姜堰市在小麦茬上进行机插稻高产实验,品种武粳3号,N=16,n=5,SN为4,秧龄20天移栽时,分蘖发生率取,要求提早1个叶位够苗(机插稻的一样规律);适宜穗数为26万,适宜大体苗为:
X=26/[1+(16-5-4-2-1)C×]
=26/[1+(4)C×]
=26/(1+
=(万)
机插规格30cm×,每亩万穴,每穴取苗株(3-4苗)。
如秧龄延长至25天,分蘖发生率下降为左右,经公式计算,大体苗应加大为万。
相同的机插规格,每穴取苗调为(4苗)。
二、直播稻大体苗公式
(1)直播稻大体苗计算公式
X=Y/[1+(N﹣n﹣bn﹣a)Cr]
上式中没有SN这一参数。
bn是指始蘖叶龄减1(如5叶期始蘖,bn=5-1=4)。
水稻在直播条件下,由于大田苗期营养条件不足,直播苗一样要到5叶以后才开始分蘖,bn值取4,具有普遍意义。
直播稻的够苗叶龄,和机插小苗一样,一样要较N﹣n提早一个叶龄,a值取1。
如此直播稻的单株成穗数ES=1+(N﹣n﹣4﹣1)Cr。
(2)适宜播量剖析
设一个中粳稻品种(N=16,n=5),高产适宜穗数为24万。
直播的适宜大体苗数应为:
X=24/[1+(16﹣5﹣4﹣1)Cr]=24/[1+(6)Cr]
=24/(1+6×2×r)
设分蘖发生率r别离为、、、等,那么每亩大体苗别离为:
、、和万。
设该品种千粒重为28克,发芽率90%,大田成苗率为80%,那么每亩的播量别离为:
、、和千克。
每亩播如此少量的种子,而且要播得很均匀,是很困难的。
目前的条播机最低只能播4kg/亩,是精量的4~5倍;人工播种都在8kg左右(6~10kg)/亩,是打算精量的8~10倍。
如此高的播量,如此大的群体,限制了产量的提高,也限制了直播稻的进展。
全然的前途是研制精量播种机。
目前要尽可能把人工播量降下来。
2、中大苗移栽的大体苗计算
(1)计算公式
中大苗移栽后的单株成穗数包括主茎和秧田分蘖移入本田后其本身成穗与它们产生的有效分蘖穗。
①主茎移栽后在大田的有效分蘖叶龄数为N-n-SN-1(植伤缺位)-a,其发生有效分蘖的理论值为(N-n-SN-1-a)C。
秧田分蘖中3叶以上的大蘖(t1)在本田期的有效分蘖发生数可视同主茎,为:
t1(N-n-SN-1-a)C。
如此,主茎和3叶以上蘖在本田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为(1+t1)(N-n-SN-1-a)C。
秧田分蘖中2叶以下小蘖(t2),移栽后易死亡,假设存活下来,二次有效分蘖发生的数量很少,一样不予计算,因此它们的实际成穗数决定于存活率(r2),即t2r2。
④中大苗本田期的单株实际成穗数为:
ES=(1+t1)+[(1+t1)(N-n-SN-(1-a)Cr1)]+t2r2
=(1+t1)[(1+(N-n-SN-(1-a)Cr1]+t2r2
⑤中大苗大体苗计算公式为:
X=y/(c1+t1)[1+(N-n-SN-1-a)Cr1])+t2r2
必需指出,在大苗移栽时,往往利用N-n-1叶龄期的动摇分蘖成穗,调剂值a为(-a)。
(2)中大苗公式计算的实例
①中苗移栽实例
2020年,楚雄市在苍岭镇弄高产创建100亩核心方,楚雄市农业局采纳公式计算对大体苗作了重大改革。
应用品种为楚粳29,适宜穗数每亩24万,目标产量800千克。
该品种15叶,5个伸长节间。
移栽时为6叶龄(5叶1心),秧苗为叶蘖同伸壮秧,带3叶蘖1个,2叶以下小蘖2个。
依照秧苗素养,把分蘖发生率设计为,小蘖存活率为,预期在10叶末够苗,a值为0.经计算,每亩大体苗为:
X=24/(1+1)[1+(15-5-6-1-0)C×+2×]
=24/2[1+(3)C×+1]
=24/2+2×3×+1
=24/
=(万)
即单株可成穗个,每亩万大体苗,能够知足每亩24万穗的要求。
栽插用宽行窄株距,9寸×4寸,每亩万穴(实插万穴),每穴2苗,每亩万苗,理论值可成穗万。
在上述大体苗基础上,配合以合理的肥水治理,实现了于10叶末够苗,每亩24万穗的预期目标,茎蘖成穗率高达85%左右。
体会收,平均亩产达,比本地适应栽插密度的对照田要高出176千克,增产27%。
②大苗移栽应用实例
长秧龄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少,进而因单株成穗少,群体穗数不足而减产。
应用公式计算大体苗,能够保证足穗,大苗也能高产。
2007年宿迁市用Ⅱ优084进行高产栽培实验,目标产量700千克。
该品种总叶龄17,伸长节间数5个,高产的适宜穗数18万。
移栽叶龄8叶,秧苗带3叶以上大蘖2个,2叶以上小蘖1个,达不到叶蘖同伸壮秧的要求,故r1值取,r2值取;期望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1个叶龄(13叶)中期够苗,a取。
合理大体苗应为:
X=18/{(1+2)[1+(17-5-8-1-C×]+1×}=万。
行株距为30cm×(将原先的20cm缩小),每穴1苗,保证万株;或扩大行距,保证适应的株距,采纳×20cm的规格,每穴插2本。
能够省工,保证足穗。
结果每亩穗数由以往的15万左右提高到18万左右,实现了700千克/的目标。
(二)施肥的合理定量
施肥的合理定量要解决在取得必然稻谷产量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次施用的适宜时刻和适宜分派比例等三个要紧问题。
一、关于三要适宜总量的确信。
第一要明确三者的合理配比,以往的研究已经明确。
高产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样为1:
:
,常作为施肥比例的参数。
但不同土壤的氮、磷、钾有效供给量不同,实际施用比例应有不同。
农业部推荐用测土配方实验(包括“3414”法)来确信本地的三要素施用的合理比例。
因为三要素中,磷、钾施用数量对产量阻碍的不同,远不如氮素明显。
因此可通过确信氮素的适宜用量后,再按三要素合理比例,确信磷钾的适宜用量。
2、关于氮肥施用的定量
(1)适宜总量的确信
用斯坦福(standford)的差值法公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为:
N(千克/亩)=
①目标产量的需N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千克产量的需N量求得。
各地高产田百千克需氮量是不同的,因此应付本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
作者等将最近几年来测定和搜得的几个省的高产田百千克稻谷需N量的资料做了比较(表2)。
发觉各省的不同,有必然的规律。
例犹如为籼稻中,双季稻的百千克稻谷需N量高于单季稻;同为单季籼稻稻,从江苏到云贵高原,随海拔升高百千克稻谷需N量有慢慢减少的趋势;在粳稻上,也表现出这一趋势。
百千克籽粒需N量最低的是高纬度的吉林、黑龙江稻区。
其缘故有待研究明确。
但这种趋势,也给咱们以有效的参数。
例如,2020年咱们和四川农大合作在郫县进行杂交籼稻亩产800千克攻关实验,由于缺乏本地高产田百千克产量的实际资料,引用安徽()和云贵高原()的资料,估量一个需N值()作为计算参数,取得了成功(将于后述)。
固然更正确的应积存本地的实际资料。
表2几个省份高产田百千克稻谷需N量比较
省份
粳稻
籼稻
亩产(公斤)
百公斤稻谷需N(公斤)
亩产(公斤)
百公斤稻谷需N(公斤)
江苏
600
700-900
800
()
()
(杂交粳稻)
700以上
左右
安徽
700以上
河南
750
左右
贵州
750
()
云南
800以上
()
800-1287
()
江西
500以上
左右(双早)
左右(双晚)
广西
(桂林)
500以上
(双早)
(双晚)
吉林
700
黑龙江
700
②土壤的供N量,可用不施氮空白的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百千克稻谷的需N量求的。
各地测土配方施肥实验能够为本地的土壤供N量的确信提供参考。
随着基础产量的上升,百千克稻谷的需N量亦因之上升,土壤的供N量亦相应递增(表3)。
在同一个地址,这种转变关系是有必然规律的。
因此能够用基础产量估算出该方田的土壤供N量的近似值,应用起来较为方便。
各地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找出基础产量和土壤供N量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表3不同土类基础产量与百千克稻谷需N量和土壤供N量关系
地点
基础产量(kg/亩)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昆山
百公斤稻谷需N(kg)
粘土
土壤供氮(kg/亩)
泰兴
百公斤稻谷需N(kg)
高砂土
土壤供氮(kg/亩)
注:
表中数据是常规粳稻实验结果的回归值;地址:
江苏省;测按时刻:
2001-2002;取样点:
昆山2六、泰兴18。
③关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受阻碍的因素很多。
但咱们的研究明确,在同一个地址,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量、施肥方式上避免逸失,合理调整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理的“前氮后移”,完全有把握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45%,乃至更高,达到节肥高效高产的目的。
依照作者等在江苏、河南、贵州、云南、江西、广西、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设置的N素化肥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8:
2,7:
3,6:
4,5:
5,4:
6,3:
7)的数十组专题实验,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均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6:
4-5:
5的产量最高(通常以:
作为通用比例),N肥的当季利用率可高达40-45%。
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稻和东北短生育期品种,以7:
3-6:
4的产量最高(以:
作为通用比例),N肥的当季利用率高达40-46%。
故把N肥当季利用率%左右(40%-45%)作为确信适宜施N总量的计算参数。
(2)施N定量计算应用实例
2002年在江苏10个县进行亩产600、650、700千克精准定量施肥和适应施肥作比较实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设千克,用本地土壤监测点土壤供氮资料,肥料当季利用率40%。
实验结果说明,每亩施氮量较适应施肥的减少-千克,亩产达到600、650和700千克的目标,比适应施氮的增产-%,肥料当季利用率(-%)比适应施肥的(-%)提高了-个百分点。
表412个精准施氮实验资料汇总分析表
目标产量
测定项目
精确施肥
习惯施肥
700kg/亩
8个点
施氮量(kg/亩)
()
()
实产(kg/亩)
()
(611-693)
100公斤稻谷需氮量(kg)
()
()
肥料利用率(%)
()
()
650kg/亩
3个点
施氮量(kg/亩)
()
()
实产(kg/亩)
(642-670)
(556-636)
100公斤稻谷需氮量(kg)
()
()
肥料利用率(%)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稻 精准 定量 栽培技术 要点 凌启鸿
